天天看小說

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

在工匠們震驚的眼神中,李嘯笑而不語。

李嘯前世作爲二十一世紀鋼鐵冶金專業的大學生,當然知道,這個時代的百鍊鋼,其實有致命缺陷。

因爲,鋼的軟硬,與碳素密切相關,含碳量高則硬,低則軟。刀劍兵器,最理想的情況是外硬內軟,外硬則刃口鋒利,內軟則劍身彈性好、不易折斷。

偏偏百鍊鋼在反覆鍛打過程中,鋼鐵外層接觸空氣,碳被氧化,鋼質因碳素降低而變軟;內部不與氧氣接觸,碳素減少得不多。如此一來,形成外軟內硬的結構,刃口軟不夠鋒利,劍身脆硬而不夠強韌。

誠然,百鍊鍛打有助於除去鋼鐵內部的渣滓,減少殘留渣滓的尺寸,從而使其成分趨於均勻,組織趨於緻密,細化晶粒,改善鋼的性能;但含碳量分佈不協調,是它不可避免的缺陷。

而且,時鍊鋼在加工中,因爲反覆摺疊鍛打,層與層之間形成了氧化膜,多次摺疊又造成金屬疲勞,所以鋒利的同時,也變得很脆,經不起大力碰撞。

而李嘯的那柄醜劍,因是用共析鋼淬火後,整個劍身形成堅硬的馬氏體,硬度極高,而在淬火後,重新加熱,使劍身加溫到500-600度,這叫做回火。淬火後再回火,鋼鐵內部形成回火索氏體,變得更加堅固、強韌、鋒利無匹,遠非百鍊鋼的硬度所能比。

這種淬火和高溫回火的綜合熱處理工藝,現代的鋼鐵生產中,有個專用術語,叫做調質。

經過調質處理的共析鋼,和老祖宗就會的百鍊鋼相比,在技術上超越了兩千年,他們的碰撞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不言而喻。

只不過,因爲這樣的知識太超越了這個時代,那些基本上都是文盲或半文盲的工匠,要理解這樣的現代知識,實在有些困難,故李嘯無法對他們詳說其中原理。只得含糊地告訴他們,這是自已以前碰到過一位高人,在其指點才得知的方法。

工匠們都是些只管吸取經驗,倒也不願細究根底的粗人,故李嘯這個解釋,也得以糊弄過去。現在知道了李嘯這項嶄新的坩堝鍊鋼技術,作頭顏均等人皆是滿臉喜色。大家都知道,現在有了這項高碳鋼材生產技術,鐵龍城的鋼材產量可以大幅增加了,再不必象從前一樣,碰運氣才能出一塊好鋼。

同樣滿面笑容的李嘯,向顏均問道:“現在鐵龍城中,從事鋼鐵生產的人數以及生產設備情況,卻是如何?”

顏均一臉自豪地急急答道;“稟李大人,自去年年底從河南帶回的流寇俘虜,大批補入鐵龍城中後,現在鐵龍城中,共建有高爐6座,炒爐4座,每天的熟鐵產量,平均爲7萬2千餘斤,現在我鐵龍城之處所產鐵器,產量十分巨大,足以供應山東以及臨近各省和蒙古諸部等處呢。”

李嘯臉現微笑,心下亦十分歡喜。

他知道,要知道明朝工商業達到鼎盛的萬曆中期,一年的全國總共出鐵量,也不過18萬噸,鐵礦消耗40至45萬噸左右。

這個數字,聽起來很多,但與現代中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要知道在當代中國,早在2007年時,一年的鋼鐵總產量爲48966萬噸,與明朝相比,堪稱天地之別,亦不爲過。

而現在自已一天的鋼鐵產量,有72萬斤,也就是36噸,那麼,按一個月產20天計算,一個月的產量是720噸,一年的產量,則可達8640噸!

李嘯的鐵龍城,一年的鋼鐵產量,雖在現代中國微如毫芥,卻亦足以傲視整個明朝各地的鐵場與工坊。

而據現代中國探明,單縣的鐵礦蘊藏量,僅富集礦脈便有1億五千萬噸,足以供自已開採幾十代了,李嘯完全不必爲礦石不足而發愁。

在李嘯微笑沉思之際,吳亮猶然喜孜孜地補充說道:“李大人,現在我鐵龍城中,人力安排大致爲,挖礦隊6000人,磨礦、洗礦、篩選以及運輸人員4000人,操作高爐與炒爐的男工6000人,而鍛冶場有男工1萬8千餘人,女工近1萬人。另有彈藥廠有男工500名,女工500人,投石機制造廠有男工500人、配合火炮火銃研製的男工有300人。”

聽顏均說到火炮與火銃研製,李嘯眼中一亮。

他在心下暗道,自已一直在關注其他方面的事務,卻不知道,現在的火炮與火銃研製進度,進展得如何了。

接下來,李嘯給顏均下了規定,要求他,從現在開始大批量坩堝生產鋼材,以一個坩堝可產鋼材50斤計算,每次用40個坩堝一同生產,使產量一次可達2000斤,也就是1噸的產量。因爲坩堝是消耗品,重新制作坩堝需要時間,一個月就按15天生產時間計,使每個月的合格高碳鋼材產量,達到15噸的最低生產標準。

李嘯強調,用現在所生產出來的高硬度高強度鋼材,全部用來製作並替換原有的槍兵精鋼槍頭,使槍頭更鋒利耐用。

然後,再用這類鋼材替換盾兵的大盾蒙皮,使盾牌重量更加輕省,但防禦力卻可增強好幾倍。

若鋼材尚有多餘,則供給火炮與火銃研發用。因爲鋼材的延展性與耐用性,可以比用熟鐵製炮製銃強太多,李嘯打算,在現有鋼材可以足量供應的情況下,直接躍過原先用熟鐵打製火炮與火銃的階段,全部使用鋼材進行生產。

對於李嘯的要求,顏均一口應諾,他向李嘯保證,一定會把這項鋼材生產工作,保質保量加以做好。

從鋼鐵冶煉區離開後,李嘯真接去了鐵龍城西北區的火炮與火銃研發基地。

此時,火器總頭趙傑,帶著拂朗亞蘭達,阿彌額爾,薩琮三人,以及一衆李嘯用鹽款從東江鎮換回來的工匠,正在準備試驗鑄造一部輕型紅夷大炮。

按李嘯原來的指示,趙傑等研發工匠,是要優先發展火炮,然後再研製火銃。

這是因爲,現在的猛虎軍,對於性能良好火力強大的火炮的渴求,遠超諸如魯密銃之類火銃。

這個年代,包括魯密銃在內的火銃,因性能不穩定,打不響或炸膛的機率高,火銃手的威力,遠遠不如後世的陸軍步兵。且以魯密銃爲例,平均只有50發左右的使用壽命,便會因爲槍管開裂而報廢,故其對於尚處於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的軍隊來說,並沒有特別重大的幫助。

象猛虎軍中,現在還剩下的四十多把魯密銃,因已接近了魯密銃的使用壽命。在下一次戰鬥中,李嘯還真不打算再把他們派上戰場。

而現在的猛虎軍,其實最大的軟肋,實是在於缺乏攻城手段。

上次攻打鎮邊城所,如果不是因爲此城沒有包磚,且年久失修導致城牆夯土鬆軟,僅憑李嘯的投石機投拋震天雷,根本不可能順利攻下此城。

而鎮邊城所不能攻下的話,後來李嘯的一系列計謀,都只會是空談。

而要攻克重城,最佳的方法,當然是用重炮轟城,用極具衝擊力的實心炮彈,狠狠撞開砸碎城牆與城門,這樣的話,可以大大減少攻城時間,降低兵卒死亡人數,還可從氣勢上壓垮守城敵軍。

比如,在真實歷史上,李自成在守衛潼關之時,清軍將領多鐸,爲順利攻下潼關,寧可多花近一個月的時間來等紅夷大炮運來,也不願意讓手下兵丁蟻附攻城,從而平添不必要的死亡。

因爲考慮到佛朗機、虎蹲炮、神威將軍炮之類的火炮,無論是攻城還是守衛,威力皆是不足,且有投石機和震天雷可代替其部分功用,故李嘯要求趙傑他們,在工匠人數有限的情況下,全力仿製出紅夷大炮,讓猛虎軍也有能力攻打堅城。

見到李嘯到來,趙傑忙令衆人停下手中的工作,向李嘯致意。李嘯熱情慰問了他們,特別是對三名葡萄牙人,李嘯更用關懷的口吻,詢問了他們的近況如何。

“李大人,我們在鐵龍城生活得很不錯,爲了讓我們生活得習慣,從住房到飲食,吳亮總管皆對我們安排得十分周到。”拂朗亞蘭達一臉喜悅地向李嘯說道。

“是啊,感謝上帝,讓我們遇見了李大人,現在這裡,我們每月拿足夠的薪水,生活開銷之類皆不用發愁,可以全身心投入火器研製,這種感覺實在是太美妙了。”薩琮眨著眼睛從一旁插言。

“李大人,我們在想,等到火炮研製成功後,我們還想把家屬從澳門接過來,我會告訴他們,在這東方的國度裡,生活條件絕不比在本國或澳門要差,我們也可以一家人團聚生活了。”

阿彌額爾最後發言,他一說完,三名葡萄牙人都用一種期待的眼光看著李嘯。

李嘯大笑,親熱地拍了拍各人的肩膀:“放心吧,你們的要求,本官承諾你們一定做到,火炮研製成功,你們便可去澳門將家屬接來,從此一家團圓,就在我鐵龍城中安心定居吧。”

李嘯的回答,讓三名葡萄牙人十分喜悅,隨後李嘯又與衆人寒暄了一陣,便開始觀看趙傑他們正在研製的這門輕型紅夷火炮。

趙傑他們正在研製的的紅夷大炮,是一門銅胎鐵芯炮。

這是明末時,登萊巡撫孫元化等人,在獲得青銅製成的西洋紅夷炮後,進行仿製與改良,自行發展出來的一種先進鑄炮方法。

而在同時期的歐洲,還是鑄造同質的銅炮或者鐵炮,而沒有考慮混用兩種材料以降低成本。一直要等到十八世紀中期水力機械普及以後,歐洲纔出現鑄造實心金屬柱體,再鑽孔而成炮膛,以獲得性能較好得火炮的方法。

而這種火炮製作方法,簡而言之,便是先鑄造鐵炮管,接著在上面再包以泥範,再澆鑄一層銅炮管。這樣結果就是外銅內鐵雙層炮管形式,可以降低火炮重量。併兼具鐵炮銅炮的優點,即比鐵炮耐用,又比銅炮便宜。這種炮不僅堅固耐用,射程比純鐵炮還要略遠,成本也比純銅炮要便宜很多。

這便是明末之時,自登萊火器研發基地投入使用後,孫元化等人,能夠在幾年內快速大量生產數以百計的紅夷大炮的主要原因。

其實,這時的火炮完全可全部使用青銅製作,不但製作方便,性能還比鐵炮好。實際上,直到1850年以前,不管東方西方,大部分的火炮還都是青銅或黃銅製的,特別是追求性能的大口徑火炮更是如此。

但之所以,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銅炮卻逐漸被鐵炮取代,最大的原因便是,因爲歐洲是個缺銅地區,受限於銅的產量與價格,每門銅炮的價格,是同種型號鐵炮的五倍!

這樣一來,與銅炮相比,鐵炮實在太便宜了。省錢還產量大,這就是幾百年下來,爲何西方各國無不大力發展鋼鐵鑄造技術,並全力研製鐵炮的主要原因。

而孫元化所發明的銅胎鐵芯炮製造技術,算是兩者折衷的產物。當然,也有考慮到中國缺銅的具體因素。因爲中國與和歐洲一樣,十分缺銅,是個有名的貧銅國。如果要和進口的紅夷大炮一樣,全部用青銅與黃銅來製造,因爲銅價可把鐵價昂貴得多,對於明末本以困難的財政來說,怕是無力負擔了。

而真要解決銅礦昂貴的問題,除非大明帝國有能力把呂宋給佔了,因爲菲律賓的衆多島嶼,皆是富含銅礦的地區。只不過,對於末代的明朝來說,這顯然已超過了它的能力。

能把銅炮耐用的優點與鐵炮廉價的優點結合起來,這也是孫元化的聰明之處。

至於目前的歐洲鐵炮,雖然同樣是鑄造出來的,但性能比起有長期生產實踐的銅炮來說,還是要差很多的。例如目前歐洲銅炮的身管壽命爲1000發,鐵炮則僅有600發。只有英國人生產的鐵炮性能好一點,但其價格,卻是歐洲其他各國所制鐵炮的四五倍。

但實際上英國的鐵炮性能好的原因,也是因爲他們採取了頗爲奢侈的製造方法:他們不採用目前歐洲流行的煤炭鍊鐵法,而是全用木炭鍊鐵造炮,與明朝質量最好的閩鐵生產類似,從而保證了鐵炮的性能。

而有得必有失,英國鐵炮性能良好的代價就是,整個英國的森林被砍伐過度,森林覆蓋率極低。直到十八世紀,英國開始採用焦煤鍊鐵,才部份緩解了這個問題。但是最終要到19世紀下半葉,在發明了用造渣法脫硫脫磷的方法後,纔算真正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雖然明末中國的火炮是由外國引進,但通過仿製與自力研究,實際上生產出來的新炮的各項性能不比西洋火炮差,一門鑄好的銅胎鐵芯炮,使用壽命平均可達近900發,而且在量產性與生產速度上,都比歐洲同類產品要好。

據說,當日孫元化製出這種中國獨有的銅胎鐵芯紅夷炮後,一同參與研製的葡萄牙人都在感嘆,中國人的智慧與能力,絕對只會在自視甚高的歐洲人之上。

故而,現在趙傑他們,繼承使用這種孫元化在登州研發的鑄炮技術,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只不過,原本興致勃勃地觀看趙傑他們帶著一衆工匠忙碌不停的李嘯,讓他沒想到的是,最終,他卻只聽到了趙傑一聲惋惜的輕嘆。

“唉,怎麼炮管又鑄差了。”

第九十九章 去處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六百七十七章 日暮途窮,安可回頭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六百六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夜襲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一百三十章 鹽鹼地也是寶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六百五十四章 擴軍雄心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敵於岸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茍活協議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八百六十八章 全殲二王,剝皮孔有德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四百五十二章 血腥奪城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九百二十五章 與其送死,不如反叛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七百一十五章 大順結盟,再謀大西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九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兵進吐魯番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龍城之戰(一)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一百章 到達第四百九十九章 羞辱之宴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五十六章 大賺(二更)第四十一章 凝聚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一百四十五章 北上追殺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二百零五章 購買臺灣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蘭人的野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嘯的四條大罪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五百五十九章 雨夜訪客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五百一十七章 聯合楯車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
第九十九章 去處第七百一十二章 移民北國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六百七十七章 日暮途窮,安可回頭第二百七十五章 楊嗣昌來訪第九百二十七章 弒帝殺後,賭命一搏第七百四十五章 上中下三條應對之策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六百六十六章 意想不到的夜襲第三百四十三章 入城擄民第三百四十六章 蝦夷島開發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二百一十八章 自投羅網第五百一十八章 內城炸開第一百三十章 鹽鹼地也是寶第六百八十七章 兩縣立定第八百三十八章 何以擋之,唯有求和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六百四十七章 喋血雄關第七百三十三章 水陸合圍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六百五十四章 擴軍雄心第八百七十七章 夜克遼陽 活剮親王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七百八十三章 馬吉翔出使緬甸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七百九十八章 屠敵於岸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二百三十三章 龍擊炮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茍活協議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八百六十八章 全殲二王,剝皮孔有德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四百五十二章 血腥奪城第五百一十五章 緣何效死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九百二十五章 與其送死,不如反叛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七百一十五章 大順結盟,再謀大西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二百二十三章 克房山,撤京師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二百七十一章 人性醜劇第六十五章 擴充第六百一十六章 拼死一搏第九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兵進吐魯番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龍城之戰(一)第六百八十二章 出乎意料的反攻第一百章 到達第四百九十九章 羞辱之宴第八百三十章 先東後西,斷不可返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二百二十八章 午門獻俘第二百一十七章 無間道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五十六章 大賺(二更)第四十一章 凝聚第六百三十二章 大清要與流寇結盟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一百零六章 吞狼(下)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一百四十五章 北上追殺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九百五十二章 城牆轟破 奄奄待斃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二百零五章 購買臺灣第八百七十二章 分兵作戰,往擊多鐸第三百八十四章 生死之刻第二百三十八章 荷蘭人的野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七百二十章 隔江遠射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五百零七章 敵我皆殺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八百八十一章 大清亡矣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嘯的四條大罪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一百六十章 北援錦州第五百五十九章 雨夜訪客第二百九十四章 逆我者亡第九百二十四章 唐俄議和 力攻西藏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七百五十章 悔之無及第九百三十一章 折兵堡牆 難以爲繼第四百五十八章 合兵一處第七百二十三章 西調兵,北求援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三百九十章 混亂攻殺第五百四十五章各懷心思第五百一十七章 聯合楯車第六百三十八章 君可自代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柱| 开阳县| 西吉县| 内丘县| 班玛县| 南涧| 西丰县| 浙江省| 凤山市| 南昌市| 富源县| 保康县| 齐河县| 滨海县| 达孜县| 庄河市| 长顺县| 八宿县| 岑巩县| 格尔木市| 枣强县| 隆子县| 晴隆县| 博客| 航空| 孟连| 垫江县| 巴林右旗| 霞浦县| 阿荣旗| 沙雅县| 石阡县| 讷河市| 微山县| 容城县| 安龙县| 广西| 崇义县| 盐亭县| 揭西县| 武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