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零六章 平定江南如卷席

聽到李嘯的話,錢謙益緩緩擡起頭。

他那眼褶很深,環(huán)環(huán)圈圈的有如蜥蜴一般的眼睛裡,有一種莫名的畏懼,他又偷眼上覷,悄悄打量了一下那個高坐龍椅上的李嘯後,才猶豫地說道:“稟唐王,先前弘光僞朝,那馬士英阮大鋮等小人,把持朝政,操弄權(quán)柄,大肆迫害我復社生員,實是可惡至極!可恨當時微臣身單力薄,又無權(quán)勢,只能坐視其爲非作歹,無法無天,但在下心下,實是無日無時不深深痛恨之!“

錢謙益說到這裡,故意頓了一下,又斜眼偷看了一下李嘯的表情。

他有些失望地發(fā)現(xiàn),他這番堂皇表態(tài),李嘯卻面無表情,完全沒有任何神情變化。

錢謙益無法猜透李嘯的真實想法,遂又繼續(xù)說道:“現(xiàn)幸得唐王統(tǒng)兵南下,掃除奸邪,重現(xiàn)我大明之光天浩宇,臣等沾恩帶露,何其幸甚。只是現(xiàn)在,那南京詔獄,以及其他諸多州縣之中,猶有多旬復社生員關(guān)押在系。故微臣希望,唐王能寬大爲懷,一掃僞朝之惡,將這些復社生員盡皆放出,讓其同沾聖朝雨露,共沐天恩宣化,則微臣感念之至,復社亦是對唐王感激涕零。”

聽到錢謙益這般話語,李嘯卻不覺陷入沉吟。

從前世穿越過來,略略讀過明史的他,當然知道這個復社是個什麼組織。

復社說白了,就是一個明末文社。是在崇禎二年時,成立於蘇州尹山,系由雲(yún)間幾社、浙西聞社、江北南社等十幾個社團聯(lián)合而成,主要領(lǐng)導人爲張溥、張採等人,這些人“形影相依,聲息相接,樂善規(guī)過,互推畏友。“,成爲一個結(jié)社組團的讀書人團體。

時值明末亂世,張溥等人痛感“世教衰,士子不通經(jīng)術(shù),但剽耳繪目,幾幸弋獲於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長郡邑不知澤民“,所以聯(lián)絡四方人士,主張“興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爲有用“,因名曰“復社“

復社的主要任務,固然在於揣摩八股,切磋學問,砥礪品行,但又帶有濃烈的政治色彩,並以東林後繼自任,他們主張“蠲逋租,舉廢籍,撤中使,止內(nèi)操“(吳偉業(yè)《復社紀事》),反映著“吳江大姓“等江南地主、商人的利益,又與這一帶市民階層的鬥爭相呼應,因而具有相當廣泛的基礎。

它的成員主要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有2255人之多,聲勢遍及海內(nèi)。該社春秋集會時,衣冠盈路,一城出觀,社會影響極大。主要集會有吳江尹山大會(1629),南京金陵大會(1630)和蘇州虎丘大會(1633)。這幾年間,許多復社成員相繼登第,聲動朝野,而許多文武將吏及朝中士大夫、學校中生員,都自稱是張溥門下,“從之者幾萬餘人“(杜登春《社事始末》)。

在這個李嘯穿越而來的時代裡,在南京的復社士子,不滿於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招搖過市與貪贓誤國,曾聯(lián)名寫出《留都防亂公揭》,公佈馬阮等人的諸多罪狀,一時間,街知巷聞,衆(zhòng)議紛紛,讓馬阮二人名聲大臭。

後來,馬士英、阮大鋮擁立福王,把持朝政,對這些復社成員銜恨入骨的馬阮二人,立即對那些反對過自已的復社成員,進行了嚴厲的報復迫害。

諸如黃宗羲、顧炎武、方以智、陳貞慧等復社著名人物,皆被關(guān)押入南京詔獄,在獄中被嚴刑逼供,苦捱度日。而其餘的零散復社人物,則被馬阮二人借監(jiān)國之名下旨,嚴令各州縣官員緝拿他們,把這些復社成員統(tǒng)統(tǒng)關(guān)押在各州縣牢獄,甚至連他們的家屬與有牽連的門生故舊,亦同樣入獄關(guān)押。整個復社勢力,遭到了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有道是,斬草要除根,出手不留患,馬阮等人制造的恐怖氣氛,當然不止是要嚇嚇這些復社人員,而是要一步步地,將他們致於死地。

按馬士英等人的本意,是在將他們罪名坐實,罪證確認之後,就將他們?nèi)刻帞兀瑥亩慌e掃除江南之地的全部復社成員徹底剷除,以絕後患。

象現(xiàn)在向唐王李嘯稟報的錢謙益,其實也是復社中的一員,只不過,他一見到馬士英等人執(zhí)掌大權(quán)之後,迅速地搖身一變,開始毫無廉恥地上書給馬士英歌功頌德,一時間,時人皆鄙。

而馬士英見他這般識時務,懂進退,雖鄙薄其爲人,但錢謙益的馬屁著實受用。於是,爲了拉攏這個頗有名望的所謂的東林清流與復社骨幹,以彰顯自已的胸襟與手腕,遂推薦錢謙益任南明弘光朝廷禮部尚書。錢謙益這才逃過一劫,轉(zhuǎn)禍爲福,從此在弘光朝中腆顏度日。

只不過,馬士英等人沒有想到,這羅織罪名的工作,就快要完成之際,那唐王李嘯,卻忽然帶兵南下,一舉攻下南京,弘光僞朝廷倉皇遷都,逃遁福州,這樣一來,那些被關(guān)押在獄的復社學士,才能這般機緣巧合地,僥倖逃得一條性命。

李嘯注意到,錢謙益說完這番話後,階下的其他降官,亦是在偷偷地觀察著他,想看看李嘯到底是作何反應。

更直白一點來說,就是他們想看看這位唐王李嘯的立場,到底是站在哪一邊。

畢竟,現(xiàn)在諸如馬士英阮大鋮等人均已逃走,留下了這些降官,大多是對復社抱有同情或欣賞之情的。如果李嘯能順利釋放這些被關(guān)押的復社人員,無疑是向他們展露了一種十分可信的親近態(tài)度。有這個態(tài)度爲前提,那麼,復社人員以及他們的同情者,都會在將來,一定會有一個與弘光僞朝完全不同的光明前程。

見他們這般猥瑣而怯懦的探詢之態(tài),李嘯心下不覺暗笑。

說起來,相比最終順利拿下江南,什麼東林黨,什麼復社,對李嘯來說,都不過是過眼浮雲(yún)一般,並沒有多少值得看重的地方。

並且,在李嘯的用人制度中,這樣的明末黨派與紛爭,對他來說沒有半點益處。

只不過,爲了拉攏人心,李嘯還是很樂意給這些關(guān)入監(jiān)獄的倒黴蛋們,一條看得見摸得著的光明活路。

畢竟,李嘯的過往經(jīng)歷裡,他對於明朝的這些讀書人,向來寬厚有加,善加使用??v然不能用,卻也一個讀書人也未曾加害過。

這個重視讀書人,愛護士子的名聲,李嘯樂見其成,並願意刻意地加以維護。

所以,在錢謙益說完這番話後,李嘯環(huán)視衆(zhòng)人一圈,終於淡淡地說了一句:“錢尚書之言,以本王看來,甚是有理。想我朝聖恩隆眷,斷不容有人挾公報私,操弄權(quán)柄。這僞朝舊惡,又豈可讓其再繼續(xù)下去。傳本王之令,速將牢獄中蒙冤入獄的復社人員,盡皆釋放,如有願意在本朝爲官者,亦擇其優(yōu)者而錄之?!?

李嘯這番話語,頓時在下面掀起了不小的騷動,多名降官紛紛交頭接耳私語,面上卻滿是欣慰與歡喜之色。

他們之所以高興,其實倒並非完全是爲那些復社士子,可能更多的是爲了自已的未來前程罷了。所以,當他們見到李嘯寬大爲懷,將復社人員全部釋放,自是愛屋及烏,莫名歡喜。

錢謙益立刻急急下跪,一臉喜色地稟道:“多謝唐王!唐王這般愛護士子,擡舉清流,天下讀書人皆是感念之至矣!在下在此,就替列位復社士子,多謝大人了。”

其餘人等,亦是紛紛上前,向李嘯大表感謝之情。

見他們這輪番表情,李嘯心下暗笑。不過,在表面上,他只是輕輕地笑了笑,便擺了擺手,示意他們先行退下。

畢竟,對於現(xiàn)在的李嘯來說,如何儘快拿下整個江南纔是最重要,也最爲迫切的。

而在現(xiàn)在,順手救出被那些被關(guān)押的復社學員,則只不過是順手之勞,根本就算不得什麼。

只不過,李嘯把全部心思集中於軍事戰(zhàn)爭之中,卻也未免太過小看了這些被放走的復社書生之能量了。

令他沒想到的是,諸如黃宗羲顧炎武等被放走的書生,會在將來的某一天,給他造成大麻煩。

接下來,接李嘯的計劃,那三鎮(zhèn)唐軍兵馬,在江南一帶,攻打殺伐,簡直勢若破竹,所向披靡。其兵馬所到之處,凱歌高奏,萬姓歸附。

劉澤涵部的第八鎮(zhèn)兵馬,現(xiàn)在整個南直隸南部如入無人之境,已迅速地將其下州縣統(tǒng)統(tǒng)收入囊中。象鎮(zhèn)江、常州、蘇州、松江、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幾乎都是一鼓而定,很多地方根本就沒有戰(zhàn)鬥,僅僅是兵臨城下,其州縣官員便立即紛紛開城投降。

最終,劉澤涵部第八鎮(zhèn)兵馬,在一個半月不到的時間內(nèi),就把整個南直隸最爲富饒的東南之地,全部佔領(lǐng)完成。隨後這第八鎮(zhèn)兵按李嘯的計劃,全軍西進,直往江西而去,準備去與黃得功部兵馬匯合作戰(zhàn)。

而曹變蛟的第七鎮(zhèn)兵馬,自從南京城一路南下之後,迅速地攻下整個應天府,隨即挺進廣德州,廣德州府不戰(zhàn)而降後,曹變蛟隨即兵進東南,全軍進入浙江孝豐縣地界。

孝豐縣城迅速開門納降,曹變蛟馬不停蹄,帶著整個第七鎮(zhèn)兵馬,繼續(xù)東進,兵鋒直抵杭州。

見到唐軍大軍到來,那浙江巡撫張秉貞與潞王朱常淓,一道大開杭州城門,迎接唐軍入城,這座人間天堂杭州,終於以完整無缺的方式,落入唐軍手中。整個杭州全城歡慶,百姓稱頌。

接著,在接下來兩個月的時間裡,曹變蛟分兵數(shù)部,四下攻擊,迅速將整個浙江全境,皆納入唐軍治下。最後,其第七鎮(zhèn)的三營兵馬,一營駐防杭州及其他重要城市,而其餘兩營,則一路南下,直抵仙霞關(guān)外。

唐軍兵臨這個入閩的關(guān)隘要道,讓一心只想保全福建全省的鄭芝龍十分恐慌。

他立即從福建全境抽調(diào)兵力,讓整個仙霞關(guān)的駐守部隊多達近十萬人,希望以兵力與地形優(yōu)勢,讓唐軍望而卻步,不敢進攻。

只是他沒有想到,其實唐軍已然相當滿足於現(xiàn)在的戰(zhàn)果,根本就沒想再繼續(xù)南下進攻,只是以這種兵臨城下的方式,想給他保持巨大壓力,讓他不敢北窺浙江。

因此,唐軍與鄭芝龍部兵馬,雖然緊張地隔關(guān)對峙,一時間,倒也相安無事。

而黃得功的第九鎮(zhèn)兵馬,則是從南京城一路西攻,從南直隸一路往攻江西。

本來,這江西北部,原是那左良玉的地盤所在,但因爲前段時間,左良玉爲了保住廬州府等江北之地不被唐軍攻取,從江西北部這樣的後方地盤,大量抽調(diào)兵力北上支援,整個江西北部,都處於一種極度空虛的狀態(tài)。

左良玉萬萬沒想到,唐軍竟能迅速攻下?lián)P州,徑直渡江南下,在拿下南京之後,反而派兵直攻自已薄弱之處,硬是生生地把自已給打了一個措手不及。

現(xiàn)在,象廣信府、南昌府、袁州府、撫州府、臨江府等地,因爲幾乎沒有駐軍,基本全是不戰(zhàn)而降,迅速地納入唐軍的統(tǒng)轄範圍。只有兵力尚爲雄厚的九江府,尚在頑強抵抗,算是勉強給自已在江西保留了最後一個支點。

而爲了保住這個難得的支點,左良玉萬般無奈,只能從湖廣之地,繼續(xù)抽調(diào)兵馬入援九江。他希望這個位於江西的支點,不會被唐軍迅速攻克。

畢竟,九江一克,江西北境盡入唐軍之手,那整個湖北東部門戶則是完全洞開,唐軍當可直攻左良玉的老巢武昌,讓左良玉部徹底分崩離析,這可是他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讓左良玉稍稍心安的是,黃得功在拿了整個江西北部之後,亦沒有對九江採取強攻之勢,反而只是集中了兩營兵馬,把九江城團團包圍,以阻其援救,讓敵軍坐困愁城。

而在劉澤涵兵的第八鎮(zhèn)兵馬到達江西后,這座陷入重圍的九江城,愈發(fā)風聲鶴唳,全體守軍皆是十分驚恐。因爲他們不知道,唐軍接下來,是不是就要拿九江城開刀了。

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魚與曬鹽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六百一十章 和談爲上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nèi)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七百五十二章 模式化屠殺第八百二十六章 標準化屠殺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五百一十六章 下輩子做你的女人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wǎng) 八方捕魚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六章 選擇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四十九章 千戶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親往臺灣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蠍子塊第七百六十一章 權(quán)力是毒藥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九百二十八章 月夜勸降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五百一十二章 危局突變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guān)如楔,不可輕棄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四百五十四章 聯(lián)清復仇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九十五章 徵調(diào)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一百九十六章 兩種人生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guān)如楔,不可輕棄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十八章 軍令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七百九十五章 兩倍迎敵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龍城之戰(zhàn)(一)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六百八十八章 將計就計的口袋陣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七百三十九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zhàn)(三)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zhàn)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七十三章 回堡
第四百六十一章 唐軍如虎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士方中吉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八百七十四章 多鐸敗死,雨攻遼陽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魚與曬鹽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六百一十章 和談爲上第九百一十四章 橫行西域,兩國震怖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nèi)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七百五十二章 模式化屠殺第八百二十六章 標準化屠殺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一百四十四章 計擒李定國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五百一十六章 下輩子做你的女人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二百九十六章 大開眼界第三百八十三章 濟南危急第八百零四章 四面張網(wǎng) 八方捕魚第五百三十三章 不破不立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第八百五十五章 御駕親征,徹底潰敗第六章 選擇第二百六十五章 鐵模鑄炮第二百三十二章 鋼材與制炮第九百一十九章 俄軍入援準噶爾第四十九章 千戶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二百三十六章 親往臺灣第八百九十章 大順何去何從第五百五十一章 幸運之救第一百九十二章 迫降蠍子塊第七百六十一章 權(quán)力是毒藥第二百七十九章 鳳凰樓設宴第一百一十四章 虎踞(三)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九百二十八章 月夜勸降第九百四十九章 撞門攀梯 齊攻拉薩第五百一十二章 危局突變第三百章 籠絡曹變蛟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四百一十一章 降兵的妙用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guān)如楔,不可輕棄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四百一十四章 兵圍馬尼拉第一百六十三章 阿山之死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五百八十八章 鎩羽而歸第四百五十四章 聯(lián)清復仇第六百零四章 二王擁帝第三百四十章 東海侯第九十五章 徵調(diào)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九百一十七章 弒父歸降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四百八十二章 夜破滿清龍脈第七百章 揚州獻降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一百九十六章 兩種人生第七百二十六章 送人頭的騎兵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guān)如楔,不可輕棄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五百二十六章 冰牆之堡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一百五十四章 報捷天聽第五百六十七章 兩路進兵第十八章 軍令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六百九十四章 黃得功來援第七百九十五章 兩倍迎敵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一百四十七章 鐵龍城之戰(zhàn)(一)第六百六十九章 立體絞殺第六百八十八章 將計就計的口袋陣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七百三十九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一百四十九章 鐵龍城之戰(zhàn)(三)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zhàn)第七百七十二章 用漢奸對付叛軍第四百八十五章 近乎碾壓的火炮第八百零二章 左部投降 何來遲也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四百零四章 兩片式胸甲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七十三章 回堡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盘山县| 黔江区| 邳州市| 南宫市| 营山县| 朔州市| 永和县| 大同市| 洮南市| 新安县| 同江市| 会东县| 津南区| 定襄县| 黄骅市| 永兴县| 铁力市| 工布江达县| 涟水县| 时尚| 沙河市| 河北省| 波密县| 长兴县| 桃源县| 满洲里市| 临夏县| 富锦市| 抚宁县| 车致| 西贡区| 通许县| 洪江市| 兖州市| 临高县| 新密市| 皋兰县| 观塘区| 清流县| 三都| 徐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