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31章 利益

第431章 利益

秦軍佔領薩爾就不再進攻它處了,除了像經營交河一樣完善了薩爾的防禦外就什麼也沒幹安靜的等著。

秦軍等得起,交河和薩爾兩處綠洲養活總數八千餘秦軍來說不成問題。

不只不成問題還可以說活得很滋潤。

沈兵甚至還召集了姑師的百姓及舊部到這兩地生活……

匈奴佔領姑師後就將姑師軍民驅逐,這些百姓到周邊國家四處流浪遭人白眼。

沈兵當然知道利用這批勢力同時也是一種輿論宣傳,派人到處打著助姑師復國的旗號收攏姑師軍民。

姑師軍民原本還不信,天下哪有這種好事,會有人助自己打跑匈奴把國家還給他們。

然而再一聽從樓蘭傳出的消息,就知道確有其事。

於是紛紛從各方向匯聚至交河及薩爾兩地。

這其中剺以及他的蒲類國自然又起著聯繫的作用。

此時的西域大多國家用塞種語(伊朗語族),這對中原秦軍而言是一種全新的語言,溝通上很成問題。

若不是有剺在,很多事情都無法順利完成。

沈兵甚至還接見了幾個姑師貴族:一個是姑師王的弟弟,兩個姑師王同父異母的兒子:通善君、鄉善君。另外還有兩個大臣:一個輔國候、一個安國候。

姑師大多貴族都被匈奴俘虜軟禁在姑師了,這幾個貴族要麼是因爲出使它國要麼就是在外狩獵或者駐守邊疆於是逃過一劫。

兩個大臣雖是人微言輕,但重點是他們手裡有兵,輔國侯帶著一千騎,安國侯則有八百。

要知道姑師全國只有五千騎,所以這兩個“侯”差不多都可以說是佔了姑師的半壁江山了。

這些人都有著自己的勢力並且互不相讓,各自要求沈兵助其復國。

負責翻譯和遊說的剺有些頭疼。

因爲這存在一個問題:五個勢力要助哪一個才行?若助其中一個,其餘四個自然就分崩離析自成一派。

但沈兵想也沒想就一一答應了。

剺就疑惑的問著沈兵:

“大將軍,姑師只有一個,而來投的勢力卻有五個之多。”

“我等如何能助他們全部復國?”

沈兵不答反問道:

“姑師之外還有幾片綠洲?”

剺不由“哦”了一聲:

“大將軍的意思,是讓他們每方勢力獨守一處?”

沈兵只點了點頭。

剺又說:

“那定是輔國候駐姑師了!”

剺會這麼說不奇怪,因爲輔國侯手中的兵力最多,跟隨他的百姓有三千餘人。

而姑師則是最大的綠洲,還有一座城池。

其不但可以容下更多的百姓,還可以儘快組織起防禦應對有可能的來自匈奴的威脅。

然後沈兵卻搖了搖頭,回答:

“我打算讓通善君駐姑師。”

剺吃驚的望著沈兵:

“通善君?那個只知吃喝玩樂的二王子?”

“大將軍爲何會選他坐鎮姑師。”

沈兵淡淡的回答:

“否則,姑師豈非很快便會合爲一國成爲大秦的威脅了?”

剺不由“哦”了一聲微微點點頭。

道理很簡單,一個統一、團結的姑師顯然不符合秦國的利益。

這一套在現代的西方國家玩得爐火純青。

比如強行以宗教將印度分割成印巴,於是兩國戰亂不斷。

再比如將盧旺達分成胡圖、圖西兩族並刻意激化其矛盾……其實胡圖、圖西在當地語言中不過是放牧和種田的,結果就有盧旺達大屠殺。

……

這些其實都是爲了能更好控制而人爲製造分裂和矛盾。

中國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之下往往講究仁義道德,即便在現代還以鄰國的統一及和平做貢獻,其結果往往就是鄰國統一了馬上就反目成仇成爲白眼狼。

這不能說鄰國沒良心或恩將仇報,而是國與國之間只講利益不講人情。

鄰國若統一了也就意味著沒有敵人,中國自然就會成爲它的競爭對手,不以中國爲敵還能以誰爲敵?

沈兵已經知道了這些血的教訓,自然就不會再傻到跟在國家利益裡代入個人感情。

因此對待姑師時就必須像對待羌人一樣,堅持“扶植弱小打壓強大”的原則。

否則,若是扶植最強大的輔國侯,那用不了多久輔國侯就會將其它各部收攏到自己帳下自成一派,到時是不是又要給沈兵整點事或是擺臉色了?

現在,沈兵有意扶植弱小讓他們幾派勢均力敵,彼此爭來鬥去,結果各派都無法強大不說,還都需要秦軍出來主持公道……到時秦軍纔有話語權才能四兩拔千金運籌帷幄嘛!

所以沈兵甚至連國名都給他們想好了。

將來收復姑師之後就不叫姑師,幾個綠洲分別叫:車師前王國,車師後國,車師都尉國,車師後城長國……

剺雖說還不是很明白,但隱隱也知道沈兵這麼做的意圖,他只暗暗心驚,慶幸蒲類已歸順大秦,否則只怕也要面臨姑師一般的命運。

當然,這些還要在匈奴退出姑師之後。

不過這似乎已不是問題。

因爲隨著交河和薩爾落入秦軍手中,匈奴在姑師的“人地矛盾”就進一步惡化。

這其中尤其是薩爾,薩爾一失就意味著匈奴無法長時間深入沙漠進攻秦軍補給線,不出幾日只能撤退。

其撤退的結果就是王徨一萬援兵順利到達樓蘭,於是炮彈、羊羣、弩箭等進一步補充。

第三批增援和補給也已在路上,甚至售賣絲綢的商隊也跟著軍隊一起來了。

此時的秦軍可以說是財大氣粗,他們從中原帶來絲綢已從月氏那換了不少牛羊馬匹。

事實上從月氏那換還是很不劃算的,帶樓蘭來顯然能有更高的價值……物以稀爲貴,從月氏到樓蘭要跨越一千五百里的沙漠地區,且還要擔著被匈奴截殺的風險,到樓蘭當然要賣個高價。

樓蘭或許沒有這麼多財力,但西域各國卻不缺,商人帶著絲綢往各國一走,帶回來的就是成批成批的牛羊。

於是秦軍在西域的補給幾乎不需要擔心。

反觀匈奴,其兵力集中在姑師卻是度日如年。

薰狁天天盼著望著秦軍來進攻,可就是看不到秦軍的影子……

(本章完)

第11章 上坡下坡第452章 英明第346章 騎軍第312章 探礦第431章 利益第82章 許應第529章 長生不老藥第422章 樓蘭王第244章 心計第322章 招工第517章 文明第468章 目標第465章 殺雞駭猴第137章 圍城第398章 肅州第171章 瞭如指掌第306章 攻守兼備第353章 學習第163章 藤甲第146章 配給制第164章 設計第374章 服務業第473章 分裂第119章 高爵者籍第125章 心理第311章 工業區第427章 矛盾第269章 狼 鹿 花第50章 虛張聲勢第318章 售賣第490章 重甲騎兵第197章 活路第433章 復國第337章 發展第403章 月氏王第194章 副將第350章 左右爲難第27章 以逸待勞第34章 勸降第477章 分割第469章 心理壓力第292章 涅石第68章 督陣第303章 獵鷹第360章 西域第41章 福禍相倚第95章 宣傳攻勢第235章 伏擊第85章 水車第48章 定滑輪第394章 智慧第30章 禁民二業第352章 心態第163章 藤甲第429章 榜樣第244章 心計第205章 衝陣第527章 調虎離山第361章 封禪第38章 調虎離山第449章 改革第34章 勸降第331章 補給第256章 新王第206章 潰逃第122章 浮力第141章 陷阱第511章 火繩槍第56章 北地騎兵第298章 戰法第505章 聲東擊西第452章 英明第471章 火球騎軍第62章 舉薦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320章 高人第67章 術數第59章 工師第445章 無憂公主第435章 機關算盡第439章 降軍第79章 挖坑第174章 親衛第140章 楚軍第194章 副將第224章 叛秦第46章 不世功勳第14章 水路第424章 將在外第248章 兩面夾擊第243章 壽春第416章 方略第484章 仙藥方子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172章 製法第186章 仙人第282章 不降反升第515章 羅馬的心思第355章 圍城第493章 補給
第11章 上坡下坡第452章 英明第346章 騎軍第312章 探礦第431章 利益第82章 許應第529章 長生不老藥第422章 樓蘭王第244章 心計第322章 招工第517章 文明第468章 目標第465章 殺雞駭猴第137章 圍城第398章 肅州第171章 瞭如指掌第306章 攻守兼備第353章 學習第163章 藤甲第146章 配給制第164章 設計第374章 服務業第473章 分裂第119章 高爵者籍第125章 心理第311章 工業區第427章 矛盾第269章 狼 鹿 花第50章 虛張聲勢第318章 售賣第490章 重甲騎兵第197章 活路第433章 復國第337章 發展第403章 月氏王第194章 副將第350章 左右爲難第27章 以逸待勞第34章 勸降第477章 分割第469章 心理壓力第292章 涅石第68章 督陣第303章 獵鷹第360章 西域第41章 福禍相倚第95章 宣傳攻勢第235章 伏擊第85章 水車第48章 定滑輪第394章 智慧第30章 禁民二業第352章 心態第163章 藤甲第429章 榜樣第244章 心計第205章 衝陣第527章 調虎離山第361章 封禪第38章 調虎離山第449章 改革第34章 勸降第331章 補給第256章 新王第206章 潰逃第122章 浮力第141章 陷阱第511章 火繩槍第56章 北地騎兵第298章 戰法第505章 聲東擊西第452章 英明第471章 火球騎軍第62章 舉薦第57章 我也想低調,但……第320章 高人第67章 術數第59章 工師第445章 無憂公主第435章 機關算盡第439章 降軍第79章 挖坑第174章 親衛第140章 楚軍第194章 副將第224章 叛秦第46章 不世功勳第14章 水路第424章 將在外第248章 兩面夾擊第243章 壽春第416章 方略第484章 仙藥方子第273章 太平盛世第172章 製法第186章 仙人第282章 不降反升第515章 羅馬的心思第355章 圍城第493章 補給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江市| 文登市| 安宁市| 启东市| 乌审旗| 琼中| 丰原市| 孟津县| 屯留县| 博乐市| 利津县| 宝坻区| 同仁县| 马鞍山市| 托里县| 东莞市| 沈阳市| 武山县| 保定市| 涞水县| 西华县| 隆德县| 沁水县| 平远县| 西藏| 北流市| 波密县| 大石桥市| 漠河县| 山丹县| 新建县| 方山县| 铁岭市| 连城县| 新沂市| 漳州市| 镇江市| 玉山县| 宜阳县| 新泰市| 清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