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三百四十章 東雍與大明

嘉靖的聖旨很快就來到了東雍。

朱厚煌面對嘉靖的聖旨,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纔好。

讓下面的人傳閱一番,問道:“諸位,北京那位的命令,我們該怎麼辦纔好?”

“殿下,我等何須理會?”鄭綏說道。

鄭綏是安南人,對大明皇帝本來就不感冒,他選擇了對朱厚煌表忠心。

“我東雍自成一統(tǒng),國勢如此強盛,何須看北京臉色行事。以臣之建,殿下何不開國建制。與大明決裂。”

鄭綏自己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東雍與大明之間萬卻決裂對東雍未必是好事情,不過,鄭綏不管這些,鄭綏就是向朱厚煌表示,自己是雍王殿下的死忠。

開國建制,從此不理會中土是非?

朱厚煌當然想。

但是他依舊不能這樣做。最少他身邊很多人都不希望這樣。、

“殿下,東雍財政都是依靠與大明之間的貿(mào)易,如果東雍與大明斷交,恐怕東雍支持不下去啊?”許鬆第一個發(fā)言。雖然嘉靖已經(jīng)下達措辭極其嚴厲的禁海令。但是許鬆並不以爲能真正封禁了大海,除非大明與清廷一樣,來一個沿海遷界,片帆不得下海。

但是在大明是萬萬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禁海令並不是高喊幾聲,下放幾個御史就能做到的。

當然了,如果雍王自絕與大明,又是另一回事了。恐怕雙方非交兵不可。

而且人心也是一個問題。

朱厚煌的眼睛掃過下面,很多人的眼睛不自然。

許鬆說的只是現(xiàn)實問題,而人心問題,比現(xiàn)實問題更重要。雖然朱厚煌官僚之中,南洋一系的比例的大增,但是真正的重臣,卻大多是來自大明。

朱厚煌說道:“孤知道,今後休要再提此事。孤是太祖血脈,豈能背棄祖宗之國?”

此言一出,朱厚煌分明感受到,有人鬆了一口氣。

朱厚煌明白,如果朱厚煌選擇脫離大明自立建國,下面的人很多人都會處於兩難之中。這幾年,朱厚煌也明白了一些事情,讓人保持忠誠的辦法,就是永遠不要去考驗他。

“殿下,”黃士龍說道:“征伐日本,取日本國王送到大明是下下之策,以臣之見,莫過拖延時間,我們可以加大在日本的存在,如果北京問起,就說正在辦,如果北京不問,那就正好。”

言歸正題。話題轉(zhuǎn)換到原來的問題之上。朱厚煌聽黃士龍說過,目光掃過衆(zhòng)人,最後落在王陽明身上。

王陽明說道:“殿下,此事關(guān)鍵不在日本,而在北京。如今北京那位根基已經(jīng)牢固了,楊廷和倒臺也就在一兩年之內(nèi),如果不根除北京與東雍之間的糾結(jié),那麼東雍將來定然會永無寧日,臣想問,殿下可有靖難之意?”

“天下可有靖難之意?”這一舉話問道太石破天驚了。

朱厚煌心中一震,環(huán)視一週。

這是東雍重臣集會,該來的都來了,樞密院,長史府,少府的重臣都在,密密麻麻有幾十個人,不過有發(fā)言資格的不多,其他的人都是旁聽記錄而已。

“人多口雜,我即便是靖難之心,也不當在這個時候說出口,王師之意---”朱厚煌心中明瞭幾分,悵然一嘆,說道:“人心有餘,天命無常,孤之前受先帝之重,未嘗沒有登臨之念,只是事已如此無可奈何,如果強自去做,先不說,事有成敗,單單大明即將生靈塗炭。孤於心何忍,所以孤在天津就答應楊慎,如果,如能各自相安,孤終身不屢中原,老死海外。子孫後代皆如是也。”

王陽明說道:“殿下有此仁心,就請殿下派出使者,入北京朝貢,與大明修好。殿下畢竟是太祖血脈。如果與朝廷修好,則殿下南下之事,豈不是更順遂嗎?”

“殿下,臣贊成王大人的意見。”戚景通說道。

“臣複議。”俞大猷說道。

“----”一連數(shù)十個大大小小的官員,紛紛出列都贊成朱厚煌的想法。

“好。”朱厚煌臉上不見喜樂,說道:“既然如此,第一往琉球增兵,去日本一趟,走一個過場,第二派遣使者去京師,向陛下告以孤王之意。”

增兵日本還好說,反正有劉老刀在前線領(lǐng)兵,又不是真打。但是派遣誰去京師出使,卻是一個問題了。

第一,這個人要是進士。必須文采風流。否則根本不被重視,第二,這個人必須對朱厚煌忠心耿耿。特別是第二點,是朱厚煌的顧慮所在,怎麼說啊?進士這名頭,在大明也好使的很,不,這名頭在大明比在東雍更好用。不得不說,朱厚煌吏試根本就在否定科舉。

雖然進士也被優(yōu)待,但並不如從循吏受到重用。

朱厚煌很擔心一個進士去京師,他們都就不想回來了。讓朱厚煌不得不想起了唐寅,如果唐寅還在,這根本不是問題。唐寅雖然不是進士,但是江南才子文采風流,那是一等一的,再加上他不是進士,即便大明想撬牆角,也不大好用。

因爲即便嘉靖想,滿朝文武也不會願意重用一個非進士出身,有作弊污點的人。

出使北京的人選選了又選,最後選中了徐愛。

徐愛是進士出身,也是王陽明愛徒,朱厚煌覺得沒有對不住徐愛的地方,不到三十歲就是一方重臣,將來王陽明的位置,徐愛絕對有機會坐上一坐,但是在大明絕對沒有讓徐愛坐上大明首輔的機會,而且大明首輔的權(quán)力,未必比得上雍王長史。

朱厚煌信得過徐愛。

但徐愛離開星城,那麼該派誰鎮(zhèn)守星城啊?

朱厚煌人才短缺問題,從來沒有被解決過。朱厚煌最後決定讓羅軒暫時坐鎮(zhèn)星城。代替徐愛的位置,等徐愛回來。

徐愛就帶著東雍的殷切希望,乘船向江南而去,他會在江南轉(zhuǎn)運河,通過運河往北京而去,這一路上就需要一兩個月之久。

反正朱厚煌心中存了拖延的意思,也沒有必要急著去。

在會議結(jié)束之後,朱厚煌與王陽明單獨會談。

朱厚煌說道:“王師,今日忽然問孤有沒有靖難之意,是何意?”

王陽明說道:“看來殿下對京師那個位置,依舊念念不忘。”

朱厚煌知道,在王陽明面前,不用隱瞞什麼,因爲隱瞞,也隱瞞不了什麼。論心機,論人心莫測,十個朱厚煌綁起來也不是王陽明的對手,不如坦誠相告。

“不錯。”朱厚煌說道:“如果皇兄當初沒有將皇位傳給我的意思,我就不想了,但是偏偏皇兄一心要將江山社稷傳開我。我才能不如嘉靖嗎?我德行不如嘉靖嗎?看看嘉靖做的事情,?不過登基區(qū)區(qū)兩年,京營就弄成了什麼樣子,現(xiàn)在大明皇帝手中到底有多少兵權(quán),他不知道嗎?”

“當初皇兄完全不理會朝中爭奪的底氣,他現(xiàn)在有嗎?如果不是皇兄當初打殘了蒙古,他現(xiàn)在就嚐到兵臨城下的滋味,如果再這樣下去,不出十年,嘉靖就能嚐嚐,烽火繞京師的滋味了。”

十幾年的時間了。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朱厚煌當大明皇族十幾年了,大明皇族的身份給他太多的便利。也讓他慢慢習慣了這個身份。看著大明江山,他有一種感覺,這是我家基業(yè)。

皇位,他當初想爭,卻想爭不到。不想爭的時候,去來到了他頭上,偏生有人將他給生生的奪走了。

每每午夜夢迴,朱厚煌都悔恨交加。不能自已。此刻全部說了出來。

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四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yún)動三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zhàn)十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zhàn)九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七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zhàn)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一百章 傷寒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zhàn)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五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崩四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zhàn)五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zhàn)十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zhàn)八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zhàn)餘波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zhàn)四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zhàn)王勳【二】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一章 元宵宴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zhàn)八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肚使者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zhàn)二十一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zhàn)三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yún)動二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zhàn)三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晉府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qū)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zhàn)八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guān)門海峽之戰(zhàn)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zhàn)二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jiān)察御史王九川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二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十四章 地圖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qū)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zhàn)五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六百三十章 經(jīng)年之後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zhàn)二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zhàn)四
第五百四十三章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四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yún)動三第二百三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zhàn)十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zhàn)九第五十九章 離別第五百四十六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七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zhàn)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一百章 傷寒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zhàn)二第五百三十一章 君臣第五百四十四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五第四百五十六章 古晉會議第四百九十八章 帝崩四第三百二十章 南洋艦隊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八百九十八章 南京城四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七百五十八章 亞齊人在行動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二百三十章 安慶攻防戰(zhàn)五第五百九十一章 浮橋之戰(zhàn)十第一百七十八章 迎陸完第四百四十九章 接戰(zhàn)八第七百七十七章 海戰(zhàn)餘波第五百二十二章 京城鏖戰(zhàn)四第三十四章 應州之戰(zhàn)王勳【二】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一章 元宵宴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七百二十二章 正旦大朝六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雍與大明四第五百八十九章 浮橋之戰(zhàn)八第七百七十一章 失子失先第二百六十三章 破綻第一百一十一章 婚事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肚使者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八十八章 唐寅的魔法第二百七十章 爭功第四百九十五章 帝崩第二百四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zhàn)二十一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六百六十一章 日本黑鍋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楊慎走馬薦陸完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三百八十章 皇城與外城之間第七百四十一章 楊慎入東雍第四百六十二章 香料羣島之戰(zhàn)三第六百一十九章 西方雲(yún)動二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第六百六十二章 日本局勢第二百八十七章 重臣羣集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襲第五百八十四章 浮橋之戰(zhàn)三第四百三十二章 古晉府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六十章 土盤算法第六百六十五章 宗設之死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三百四十九章 賞功罰過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qū)第八百三十四章 東雍之戰(zhàn)八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第四百三十七章 整合古晉第三百七十一章 莫登庸歸來第六百八十二章 關(guān)門海峽之戰(zhàn)第五百六十一章東雍近況二第五百五十五章 瘟疫三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四百六十一章 香料羣島之戰(zhàn)二第七百六十七章 十二土司第七百一十四章 監(jiān)察御史王九川第六百七十九章 出兵長崎第八百五十四章 仇華守福寧四第三百二十三章 擴軍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zhàn)二第七百八十八章 南都和議第十四章 地圖第二百零三章 日本來使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四百零八章 戚繼光出場第四十五章 英雄第一百六十六章 掃平礦區(qū)第八百九十章 青山白鐵忠骨二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zhàn)五第八百二十五章 對策三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六百三十章 經(jīng)年之後第八百一十章 椰城之戰(zhàn)二第七百七十五章 大海戰(zhàn)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壁市| 北辰区| 黄平县| 吕梁市| 正定县| 宝鸡市| 舒城县| 镇原县| 阳东县| 南汇区| 乐业县| 乌拉特中旗| 太保市| 五指山市| 中宁县| 北海市| 昔阳县| 仙桃市| 塔城市| 安图县| 留坝县| 仙居县| 台江县| 威宁| 青阳县| 武山县| 达拉特旗| 布尔津县| 灵寿县| 竹北市| 运城市| 迁西县| 札达县| 香格里拉县| 凉山| 弥勒县| 西和县| 通渭县| 衡南县| 神农架林区| 和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