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百九十六章 帝崩二

丘聚回到了正德身邊。將王瓊的話,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正德。

正德的心中上下起伏。

也許是正德生病了,身體虛弱,連心也虛弱起來。如果在之前,正德絕不會將這種諫言聽進去。但是今天他卻覺得很有道理。正德暗道:“的確如此,朕如果有一個萬一,大明一定要有一個繼承人。朕如果不將這個事情定下來,煌弟也未必能有登基的那一天。朕先與楊先生商議一二,只需楊先生點頭。朕就可以放心了。”

在正德心中,王瓊所說的兩件事情,根本就是一件事情。

王陽明是正德留給輔佐雍王的人,雍王又是正德屬意的繼承人。等雍王有登基那一天。王陽明自然會得到重要。在正德看來,楊廷和點頭的可能性極大。無他,因爲楊慎是雍王的師傅,等雍王登基,楊慎就能重複楊廷和輔佐正德的佳話,如此一來,楊家兩代首輔,地位之高,還有在英國公家族之上。

這種公私兩便之事,正德想來楊廷和是不會拒絕的。

正德想做就立即去做,他將楊廷和召來。說道:“楊先生,朕身體有恙,不得不思量國統大事。”

這一句話一出,讓楊廷和簡直是驚喜莫名啊。他脫冠而拜,說道:“陛下聖明,臣盼陛下立儲久矣,今得陛下一言,臣死而無憾。”

從好幾年之前,楊廷和就開始上奏說養宗室子於宮中之事,可以說老生常談說了好幾年了,今天終於得到了正德的認可,他心中豈能不高興啊。他說道:“臣必選,益王,衡王,壽王,涇王。榮王,興王家子弟,其中賢者入京。”

楊廷和的選擇是有講究的。

正德父親弘治皇帝唯獨正德一子存活下來,故而想要選旁支,就要從成化皇帝子嗣之中選。但是成化皇帝的子嗣,有些無子絕嗣。剩下就是這幾個王爺了。

不過楊廷和說的時候,有意無意的將雍王給忽略了。因爲雍王一脈也是成化皇帝之後,與正德同一個祖父,也在最近的近支之中。

不過正德忽然猛烈的咳嗽起來,忽略了這個足以致命的細節。因爲楊廷和掌管天下,絕對不是一個記不起成化皇帝一脈現在還有多少個王爺,而是有意在否認,否定雍王一脈繼承大統。

好一陣子,正德才從激烈的咳嗽之中,緩過勁來,說道:“不必選各家子弟的了。以朕看,雍王擴土萬里,納南洋入大明版圖,有功於社稷,不得不賞。如天不祐朕,朕今生無子,則傳位於雍王,也不算不負社稷神靈,列祖列宗了。”

楊廷和一聽,心中一顫,他暗道:“怕什麼,來什麼。”

作爲廟堂一級的高官,揣摩正德的心思,可以是必修課,所以,正德對雍王不同一般的關心,已經讓楊廷和的感到很棘手了。所以楊廷和在說出人選的時候,就有意無意的將雍王一脈給忽略過去了,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正德居然真的選中雍王。

一瞬間,楊廷和陷入了進退不得的局面。

楊廷和知道,他只要一點頭,不用與正德硬頂,並且以楊慎與雍王的關係。說不定楊家的富貴能延續數代。與國同休。宋代韓琦不就是在儲位上力爭,得了一個兩建社稷的美名,也使得相州韓氏在宋代的赫赫威名。楊家未必不如相州韓氏。

但是楊廷和卻不想。

他想起了弘治皇帝。

說實在的弘治皇帝與正德皇帝一點都不像。

弘治皇帝是文臣士大夫心中完美的皇帝形象,是垂拱而治天下的典型。他與士大夫的關係很好,可以說從諫如流,也可以說毫無主見。任憑文官擺佈。對臣子都很好。對文臣都和尊重。一方面弘治皇帝給正德留下一批有能力的臣子,又給正德皇帝留下一個坐大的文官集團。

如果正德不聰明,不過是庸人之才,反而沒有事了。

但是正德偏偏很聰明,有是獨子,一生下來就是太子,天生要繼承皇位當皇帝。這哪裡是含著金鑰匙,根本是就是含著玉璽而生。所以他看出根結所在,纔在弘治剛剛過世,就立即清理京營的佔役問題。

京營佔役問題,就是將京營士卒做爲勞役在使用。當初成祖建立北京城的時候,就三十萬京營當成勞役使用,不過那是暫時的,但是後來這問題越來越嚴重,到了弘治皇帝時期達到了高峰,在弘治皇帝之前,京營勞役大多是公共設施建設,比如說城池了,河道了,等等。但是在弘治皇帝時期發展到了,爲大臣建私邸,建寺廟等等。京營的操練根本不能維持了。

所以,弘治以寬,正德以嚴。

正德決定不自己出面,就以劉瑾出面整頓官場。劉瑾固然爲非作歹,但是劉瑾在政治上的改造並非沒有積極作用的。這也是後來不管什麼人攻擊劉瑾,正德都一心維護的原因所在,不過劉瑾畢竟不是這些文臣的對手。讓正德不得不處置了。

但是從哪裡之後,到現在,正德與文臣的對抗,一直在持續。

楊廷和很明白自己的位置是怎麼來的。天下治理是離不開文官的,正德也明白這個道理,他既要打壓文官的勢力,又要與之合作。楊廷和是正德很重要的一枚棋子,楊廷和既是正德的師傅,親信,又是文官領袖。是正德與文官聯繫在一起的橋樑樞紐。正德通過楊廷和與文官溝通。而正德的重心就在建立武勳上。

其實這也是正德避重就輕的做法。正德希望能通過建立強大的武勳,重塑勳貴集團來爲自己制衡文官。

但是正德有正德的政治思路,楊廷和有楊廷和的政治思路。

在楊廷和看來,正德所做的都是邪路,正德不親近他們這些正人君子,反而與那些粗鄙武夫走的近,正德不知道武夫亂國嗎?不僅僅是楊廷和,以楊廷和一大批官員弘治老臣,都懷念弘治時期,君臣相得的局面。

楊廷和覺得自己沒有教好正德,是自己的過錯。但是萬萬不允許,有一個如正德一樣的皇帝。正德看中雍王最大原因,是類己。而楊廷和不讓雍王登基最大的原因,也是太像正德了。不是一個安安分分垂拱而治天下的皇帝。

“陛下,”楊廷和忽然覺得自己的嘴巴有一點乾裂,不過短短的一瞬間,楊廷和想了很多很多,最後下定了決心。毅然說道:“臣以爲雍王不可繼承大統。”

楊廷和這一句話說出來,覺得氣氛立即凝重起來了。

“你說什麼?”正德大吃一驚,他預料過楊廷和會拒絕。但是後來覺得楊廷和不會拒絕,即便是拒絕,正德也有自信說服,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楊廷和會說的如此斬釘截鐵,不給自己留絲毫後路。單單憑藉他這一句話,將來如果雍王繼位,楊家根本沒有好果子吃。“

“臣,以爲雍王輕佻,不近聖學,不可繼承大統,願陛下另擇良儲。”楊廷和慢慢的平靜下來。

正德猛地咳嗽起來,一邊咳嗽,一邊用眼睛死死的盯著楊廷和。兩人目光交匯,一時間所有的聲音都寂靜下來,只有正德一聲重過一聲的咳嗽。好一陣子,正德的咳嗽勁纔過去了,正德緩緩的說道:“輕佻,不近聖說?不知道楊先生,是說雍王,還是在說朕啊。”

這一句,正德幾乎是吼出來的。身邊的太監紛紛跪倒在地,不敢擡頭。

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戰升龍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四章 豹房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二百八十五章 重臣羣集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五十六章 楊慎相助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八百零三章 奴隸貿易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一百九十三章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八十章 先鋒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五十章 封賞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四章 再勝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
第五百零二章 破城第五百七十九章 再戰升龍二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八十四章 臺灣第七百七十三章 大海戰二第四章 豹房第五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下二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三百九十一章 升龍會戰五第五百二十五章 京畿鏖戰七第一百六十三章 以不變應萬變第三百零三章 占城三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六百九十五章 陷城二第八百二十四章 對策二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五百三十九章 準備出征第一百八十九章 徵蠻八第六百九十九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一第七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二百八十五章 重臣羣集第四百四十章 前哨戰三第七百八十五章 金洲戰事七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二百九十六章 安南二第四百三十九章前哨戰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安慶攻防戰十第五十六章 楊慎相助第五百五十二章 雨中的激戰第四百零六章 科學是什麼?第八百零三章 奴隸貿易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三百四十四章 戰前商議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八百一十九章 大明vs東雍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四百五十二章 許棟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正德之心第二十五章 曆法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靜的時光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七百八十九章 南都和議二第三百一十二章 蘇祿情況第九十一章 拜相的想法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七百二十章 正旦大朝四第八十二章 下澎湖第一百九十八章 雍國水師出動第一百九十三章第六百八十九章 開炮第四百七十二章 廈門灣之戰二第五百九十七章 升龍圍城戰二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五百三十三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第二百五十八章 南昌城下第六百五十七章 海盜會盟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寧王之亂之黃石嘰之戰第八百三十三章 東雍之戰七第九十七章 土著下山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七十五章 平亂【二】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七百四十四章 出使三第四十章 決勝【三】第四百五十九章來之不易的勝利第五十五章 夏君夷民第八十章 先鋒第四百二十七章 麥哲倫顧問二第七百八十章 金洲戰事二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七百二十八章 楊廷和之死二第五百六十二章 東雍近況三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五百七十六章 升龍城下三第六百四十九章 倭亂之謝氏滅門案三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四百三十六章 決裂第七百七十四章 大海戰三第七百零五章 再申海禁第一百六十章 王哲遺書第三百九十九章 升龍會戰十三第九十六章 雨停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九百零七章 兵臨城下第六百二十章 四方雲動三第三百一十一章 渤泥第六百六十章 日本黑鍋二第七百六十九章 南下探查二第七百一十章 微服私訪第五十章 封賞第七百二十九章 楊廷和之死三第一百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四章 再勝第七百六十一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二第七百四十三章 出使二第五百一十五章 帝崩十七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六百五十二章 倭亂之加劇二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克苏市| 西乡县| 阿克苏市| 高唐县| 永城市| 八宿县| 阿坝| 长乐市| 兴安盟| 丽江市| 镇赉县| 龙游县| 达州市| 游戏| 扎鲁特旗| 米易县| 化州市| 方城县| 淄博市| 洪雅县| 长寿区| 石狮市| 毕节市| 南澳县| 肇庆市| 喀什市| 英吉沙县| 昭觉县| 武川县| 富民县| 宁陵县| 澄城县| 安溪县| 鄂托克旗| 枞阳县| 长白| 凤阳县| 仁布县| 滦南县| 克山县| 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