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九月份,就當外界還在討論海藍汽車集團上市,各大手機廠商陸續發佈各型號的手機產品時。
徐申學則是來到了威酷電子集團在郊區的汽車研發測試中心!
目的非常簡單,就是來看威酷電子耗時已久研發的智能電動車!
威酷電子集團那邊想要搞電動車也不是一年兩年了,早就想要做了,但是早期的時候因爲智能電動車的產業鏈並不算成熟,同時技術要求非常高,電動車的成本高昂,所以威酷電子雖然有了相應的計劃,但是也只是進行前期的研發,並沒有說真正投入大量資源去研發新車。
不過隨著國內的電動車產業鏈逐步發展成熟之後,也就讓威酷電子這樣的外行高科技企業看到了機會……一個個都是積極進軍智能電動車行業裡。
在當下,國內可不僅僅是海藍汽車,比亞迪以及其他傳統車企在做電動車,其他很多企業,甚至連房地產企業都跑來做電動車呢!
威酷電子集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要做智能電動車也就不算太起眼了……隔壁的華威、大米也都在做呢。
只不過想要做電動車也不容易……威酷電子集團雖然也是徐申學的企業,但是它們也不可能直接獲得來自海藍汽車的各種先進技術,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以及電池技術、先進電機技術!
徐申學手底下的企業多了去,但是並不是說手底下的所有企業都會通力合作的……尤其是在涉足到同類行業,還有競爭的時候。
頂多只給一些有限的支持,其他的核心技術優勢就別指望了。
人家海藍汽車也有一大堆股東,幾十萬員工以及一羣拿著大量股票的管理層、核心技術人員呢……不可能說因爲威酷電子集團是徐申學這個大股東的另外一家公司,就直接把各類先進技術免費送上的。
別說送了,賣都不賣!
如固態電池,海藍汽車都已經明確拒絕過威酷電子集團,短期內不會提供汽車動力固態電池的供應。
威酷電子要是說各類便攜設備使用的固態電池軟包,那好商量,給你智雲集團的待遇都可以……兄弟企業折扣價,優先供應都沒問題。
海藍汽車集團旗下的海藍電池,很樂意擴充客戶羣體……別說賣給威酷電子集團了,現在海藍電池都在和水果、四星、華威、大米、OV、戴爾等絕大部分智能終端廠商以及便攜電腦廠商接觸!
今年是別指望供應了,產能不夠用,智雲集團那邊的訂單量太大。
但是明年的話,海藍汽車的固態電池軟包產能進一步擴充之後,就可以向上述這些潛在客戶供應固態電池軟包了。
所以,不出什麼大意外的話,明年將會有一大堆各品牌的旗艦型手機、電腦、平板等便攜終端設備使用固態電池了,過幾年說不準就能進行大規模的普及化。
但是汽車用動力固態電池……誰來都沒用,哪怕威酷電子集團也是徐申學的企業,但是也別指望能夠得到汽車用動力固態電池……
這東西可是海藍汽車的核心技術優勢,不可能賣給其他汽車廠商的競爭對手的。
自動駕駛技術也同樣如此,那是人家海藍汽車壓箱底的技術,不可能對外供應的,給錢都不行。
海藍汽車的市值,幾乎一大半都是建立在固態電池以及自動駕駛技術的基礎上的……這種東西是不可能對外銷售,更不可能賣給競爭對手的。
如此情況下,威酷電子集團想要搞智能電動車也不容易!
但是沒了海藍汽車,威酷電子其實也能夠利用國內頂級的電動車供應鏈搞出來智能電動車。
國內一大票傳統汽車廠商或新勢力汽車廠商,他們也得不到海藍汽車的核心技術啊,還不是一樣依靠國內的供應鏈搞智能電動車,而且很多還搞得挺不錯的。
國內的新能源車產業已經發展的相當成熟了……
雖然海藍汽車的名頭是最大的,但實際上海藍汽車之餘,還有一大堆新能源車品牌呢,如搞插混的比亞迪就是典型,人家現在一年的產銷量都一百多萬,不僅僅在國內賣得好,在海外市場賣的也挺不錯的……
然後還有其他國內車企開發的各種電動車也有賣得好的,如廣汽,北汽,奇瑞,還有一些新勢力廠商的新能源車都賣的不錯,多的幾十萬輛銷量,少的也有幾萬銷量。
甚至就連合資廠商都有大獲成功的例子,如宏觀mini,這款廉價入門級微型車銷量很誇張,一年瘋狂賣出去四十多萬輛呢。
國內的汽車廠商,不管是傳統車企的自主品牌,還是合資品牌,又或是新勢力品牌都在迅速崛起。
只是海藍汽車的光芒太耀眼,會讓很多人下意識的忽略掉其他的汽車廠商的新能源車型其實也賣了不少!
在海藍汽車持續多年的推動產業鏈建設,再加上國內對電動車的持續多年的巨大扶持力度,國內的新能源車產業持續多年爆炸式增長。
去年的時候,國內各類新能源車銷量在五百萬輛左右,滲透率已經相當高了。
但是到了今年後,這個數字還在大幅度提升,因爲僅僅是今年上半年,國內各類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了驚人的三百五十輛。
而且市場持續增長,產能也在提升。
很多分析機構認爲,國內新能源車型的全年銷量有望達到八百萬輛……
如此龐大的國內市場,也培育了極爲發達而成熟的國內電動車供應鏈……導致國內的電動車出海後競爭力極大。
所以最近幾年,國內的衆多車企們也緊跟海藍汽車的屁股後頭搞海外市場呢。
海藍汽車在海外打響了智能電動車的名頭,樹立起來了華夏電動車的優秀口碑……但是海藍的車貴??!
而外國人也不都是有錢人啊,普通家庭還是佔據絕大部分,而這些人裡很多其實也買不起海藍汽車。
這個時候,買不起海藍汽車的大量外國消費者們,自然會把目光投向比亞迪,奇瑞,吉利等車企的產品……顏值高、各種亂七八糟的功能應有盡有,而且價格便宜,性價比高。
所以海藍汽車在全球範圍的大獲成功,不僅僅給它們帶來了巨大的品牌聲譽,同樣也間接帶動了華夏電動車的整體品牌形象價值的上漲。
這就跟人們覺得德國的寶馬,奔馳奧迪很不錯,所以同樣是德國的大衆也很不錯……
一說起來都說日本車省油。
說起來美國車都是油耗高。
實際上同一個國家裡不同汽車廠商,甚至同一個汽車企業下不同品牌的車型,其性能以及質量都差異極大……不能籠統的給一個整體定位的。
但是大部分人不會分的太細……
而最近幾年裡,海藍汽車的大獲成功,尤其海藍汽車還是玩高端豪華,自動駕駛,先進電池技術的車型……這也就讓很多海外的消費者覺得華夏的電動車挺不錯的!
但是講良心……把國內其他二三線品牌的電動車和海藍汽車放在一起,把他們當成一個整體,這是非常不恰當的。
不說技術領域的領先了,只說車輛的做工質量……
人家海藍汽車可是主打高端豪華市場的,汽車售價更高,足以承受高昂的製造成本。
但是很多入門級車型的話,售價才十萬出頭……然後動力電池成本又得佔據一大部分,爲了市場競爭還要加上各種各樣亂七八糟的功能,什麼大彩電大冰箱都得弄上去。
這也就導致了這些入門級車型的成本壓力極大……廠商必須把製造成本壓低到一定程度,才能夠維持一定的毛利潤。
如此情況下,雖然都是合格產品,但是這麼低的製造成本,是不可能給你來海藍汽車的那種超高質量標準的……零配件和工藝,都是一分錢一分貨的。
當然,這些也都是合格產品,正常使用沒毛病,再加上海藍汽車在海外市場打出來的華夏電動車的赫赫威名,也讓它們沾了不少光,出海比較順利!
所以,最近兩年,尤其是去年開始,國內汽車廠商的新能源車出海比較多,純出口的有,跑到其他國家建設工廠的也有,整體出海勢頭比較良好。
國內市場的爆發增長,海外市場的開拓,反過來又讓國內新能源車的產業鏈更加成熟完善。
上游核心產業,如各類車規級芯片,輔助駕駛技術有智雲集團在搞。
動力電池領域裡,有寧代電池這個全球最大的第三方動力電池供應商,還可以提供技術很不錯的半固態電池……要便宜的也有磷酸鐵鋰電池。
除了寧代電池外,還有其他好多家第三方動力電池廠商。
電機領域,國內就更多了,有幾家一線品牌,二三線品牌的更是多了去,各類電機的客戶覆蓋國際一線汽車品牌再到各種老頭樂,啥樣的都有。
車機系統,智能化座艙這些東西,國內也有不少企業能夠提供第三方方案,有一線大廠的方案,也有小作坊的方案。
車身設計方案,也有一堆供應商可以提供。
各種零配件,如ABS系統,轉向系統等都有大量廠商可以提供,有國際一線品牌,也有二三線的國產品牌。
最後還有個輔助駕駛……智雲集團提供EYEQ系統全套方案,可以實現L2+級別的輔助駕駛……要是有實力有信心也可以採購PX芯片以及各類傳感器,然後自己寫算法訓練模型自己搞?;旧想妱榆嚨恼麄€產業鏈都能夠在國內找到,而且供應商非常多,從一線品牌到四五線品牌的都有。
就連整車代工、掛牌……也有一堆經營不善的車企可以提供,很多新勢力廠商都是走這條路子。
所以在這年頭,別說是威酷電子集團這樣的大企業了,就算是普通企業有這個心思,其實也能夠通過國內完善的供應鏈搞出來一款電動車,當然做的好不好,成本高低,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今的威酷電子的造車,也是走這種組裝設計路線……不過和以往威酷電子的智能終端業務都是走純代工不一樣,這一次威酷電子走上了自建工廠的道路!
一開始,其實威酷電子是想要繼續玩代工模式的,但是很快發現汽車行業裡玩代工模式不靠譜,因爲無法掌控代工廠,也就無法控制生產質量,而且各種破事太多了。
最後威酷電子那邊一狠心,直接收購一家經營不善的汽車企業,進而獲得了相應的汽車基礎製造工廠以及相應的技術人才等等,至於資質,這倒不是什麼問題。
威酷電子集團可是一家市值幾千億美元的大企業,國內智能終端行業老二,本身不差錢,企業影響力也足夠,申請造車資質並不是什麼問題,今年年初就已經順利得到了批準。
弄到了牌照後,就是一邊繼續研發新車,一邊建設工廠!
現在威酷電子的第一款智能電動車已經研發成功,並邀請徐申學過來看!
徐申學對威酷電子集團要造車的事,一直都是維持不支持不反對的態度……智能電動車領域裡他的主要佈局重點是海藍汽車,就算是要搞多品牌戰略,也是以海藍汽車那邊建設子品牌搞。
所以,威酷電子集團這邊的管理層要造車,徐申學其實並不算太支持,當然……也不反對就是了。
如今智能終端市場進入存量市場,威酷電子集團增長乏力,白啓文等管理層爲了尋求新的增長點,決定進軍智能電動車產業嚴格來講並沒有什麼錯,甚至可以說是很不錯的戰略決策。
畢竟一大堆高科技企業都在搞新能源電動車呢,可見這個領域裡的市場空間有多大。
因此徐申學對威酷電子集團搞電動車,維持不支持不反對。
讓他們管理層自己折騰,折騰好了有激勵股票。
如果折騰的不好,乃至導致鉅額虧損的話,自己辭職滾蛋……
在這種情況下,威酷電子開啓了造車之路,還真讓他們一路克服諸多困難,拿出來了第一款智能電動車……
要知道,威酷電子的造車是實打實的,可不是和一些來騙投資者錢的所謂新勢力廠商,或其他普通企業轉行的企業一樣,搞個PPT就完事了。
人家是真的一步一步搞整車設計,聯繫各大供應鏈,對各種零配件進行適配優化,然後構建自己的電動車構架,智能化座艙構架……光是各類研發人員就已經有上千號人
同時還實打實的投入了鉅額資金建造高標準的造車工廠。
也正是因爲威酷電子投入足夠大,實打實的投入資金建工廠,而不是搞什麼空手套白狼,才能夠讓他們順利申請到造車資質。
如今他們的多年努力和付出,也終於獲得了果實。
這個時候,白啓文這個威酷電子集團的CEO,向徐申學介紹著眼前這一臺外形相當漂亮,有點類似轎跑外觀的四門轎車。
“徐董,這就是我們造出來的第一款智能電動車:小藍2020,定位是中端B級純電轎車,我們預期主打的市場是在二十萬這個價位,同時也會推出一些四驅高配車型,價格上拉到三十萬以提升品牌價值?!?
“這也比較符合我們威酷電子旗下小藍品牌高端機型的用戶定位,重合度比較高!”
“車輛的外觀設計,我們對多個國際設計團隊的外觀設計進行評分後選擇了這一種,主打年輕時尚以及科技化的設計語言!”
徐申學看到這車……繞著轉了一圈後,瞄了眼白啓文!
這個小藍2020,字面描述就是一輛帶有轎跑外觀風格的轎車!
但是不管是從正面還是從側面,乃至從屁股後頭看上去,都和海藍SEC的去年發佈的新款雙門跑車海藍SEC7很神似,只是把雙門換成了四門。
怎麼說呢,這玩意明明不像是海藍SEC7,但是給人的感覺就是,這車就很像是海藍SEC7。
換個海藍汽車的標,不知道的人還以爲海藍汽車推出了四門版本的海藍SEC7呢……
你這老白抄的這麼明目張膽,也不怕包永言跑過來揍你……
白啓文繼續道:“車的整體構架設計,尤其是底盤構架設計,是我們自行研發的構架,我們集合了供應商的衆多優秀零部件,設計整合出來了我們的第一代底盤構架!”
“輔助駕駛部分,我們爲了縮減研發時間,降低技術風險,前期應用的是智雲集團的EYEQ6系統,提供視覺和激光雷達相結合的L2+輔助駕駛功能!”
“智能化座艙部分以及車輛內部的內飾設計,則是我們的團隊自行研發,引入了我們自行部署的GTAI框架下的車載人工智能,可以識別語音,並控制車輛。”
“諸多零部件上,都是儘可能的採用一線品牌,最次的也是二線品牌,這些品牌很多也是海藍汽車的供應商!”
“動力電池採用了寧代電池的半固態電池,標準版提供七百公里純電續航,長續航版本提供八百公里純電續航!”
徐申學一邊聽一邊看,仔細瞭解後不得不說,這些威酷電子的人走的路子很巧妙……直接抄海藍SEC7,偏偏還讓人找不到明顯的抄襲證據……它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但是神似可當不了抄襲的證據,頂多說一句借鑑!
但是海藍SEC7,這可是海藍汽車的新一代主力雙門硬頂跑車,售價六十多萬起,高配得接近百萬。
而威酷電子弄了個神似的四門轎車出來,售價才二十萬起步,這必然會吸引不少消費者購買的。
買不起海藍跑車,買個低配版的小藍跑車也是好的嘛……而且小藍2020還是四門五座,它本質上其實是個普通中級轎車,只是套了個轎跑的殼子!
成本上,按照白啓文的描述也控制的很不錯,按照預定售價的話,這車應該能夠做到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的毛利潤。
這對剛進入汽車行業的新兵而言,能夠維持這個毛利潤已經算不錯了。
當然,未來具體能不能賣出去,能賣出去多少,這還需要看市場的接受能力!
而白啓文他們也沒想著和海藍汽車打擂臺……價格定位,他們的競爭目標是其他電動車廠商以及合資燃油車的B級車市場!
主打的是二十萬這個價位!
至於說三十萬的四驅長續航高配車型,就沒人指望能賣出去多少,只是單純用來拉品牌,維持價格體系的……說出去就是,我們的車要三十萬,給消費者一個面子嘛!
但是預期的主要走量型號,還是二十萬的標準版……主打性價比以及年輕時尚的車型外觀!
整體路子,其實和威酷電子的小藍MAX系列機型非常類似……
就在徐申學在威酷電子刊看新車的時候,國內的其他一些高科技企業也在玩造車!
京城的大米也是早早就推動了造車戰略,而且他們也是真的造車,可不是說著玩的……
除了大米外,其他幾家公司也啓動造車戰略。
就連搞房地產,搞互聯網的都來造車了,要麼是自己直接下場搞,要麼是和傳統車企合資搞,總之啥樣的都有。
而且數量極多……有人統計說是國內要搞電動車的車企至少幾百家,其中有些資金實力的都上百家之多……當然,真正能夠拿出來量產車來的沒多少,而能夠把車賣出去,做到年銷量過萬的就更少了。
別看各路神仙都跑過來造電動車裡,但是電動車領域裡銷量過得去的車企還是一些人們很熟悉的名字。
海藍汽車不用說,比亞迪,奇瑞,吉利,廣汽,北汽,上汽通用等等都是銷量榜單上的常客。
而新勢力的話,銷量稍微過得去的其實沒多少,也就那幾家人們比較熟悉的小鵬,理想等。
至於其他所謂的汽車廠商,基本都停留在PPT階段……
至於以後能夠搞成什麼樣,那就要看未來的市場變化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現在市面上幾百個所謂的電動車品牌最後得倒閉九成以上,能夠成爲主流品牌,銷量過得去的撐死了也就十幾個。
而能夠成爲一線品牌的,估計也就那麼三四個!
剩下的,都得死!
因爲汽車行業也是一個頭部效應比較明顯的行業……車買的越多,品牌越大,然後產銷量越大,成本越低,然後又反過來能夠持續降低售價,比拼性價比,進一步擠壓其他廠商的生存空間……這個過程裡還伴隨著技術的持續積累,不斷建立更多的專利牆。
最後形成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
如此殘酷的市場競爭,對於威酷電子集團的造車業務而言,挑戰也是極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