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八十九章 體制

常言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但在世祖朝,一代人無疑完成了許多代人才能辦成的偉業。

要知道,大順的國初時代,可說是這個王朝統治最嚴密、國力最強盛的時期之一。呆迷兒帝國尚未崛起的年代裡,大順周邊無強敵,李來亨的意志幾乎可以完全被貫徹到物質層面。

他肆意揮霍著無數百姓積累出來的國庫,使大順國威遠布四海八方,將明末以來日漸衰竭的中華國勢,一舉扭轉和推動到了不可思議的高峰。

來自歐洲的西洋傳教士們,都在他們的筆記下記載了關於天法皇帝的各種傳說。

他的軍隊,他的國土,他的財富,他的人民,那一切海市蜃樓一樣奇幻的事物,卻又是真真切切存在的。

李來亨將西洋殖民者的力量拒於馬六甲以西,連鎖反應甚至於造成了西洋勢力連印度洋都不再能夠獨霸。

世界變得更爲多姿多彩起來,新大陸的印第安人活下來的人數要比原來歷史上多得多。

而本將飽受戰爭、饑荒和殖民之苦的印度人民,也在呆迷兒帝國的成功治理下,實現了一種結合形式的多元政權繁榮。

大順朝後來的歷史發展脈絡,也都留存在李來亨的遺詔之中。

他給繼承人皇太孫李潤石留下的一系列遺詔和材料裡,以祖訓形式,留下了不少對後世大順歷史發展十分重要的指示。

包括孝宗、高宗以後,方頒行的《皇順帝國欽定憲法》,很多要素也是出自李來亨的設計。

按照《皇順帝國欽定憲法》的要求,資政院是帝國國會的上議會。帝國國會同時也由下議會——議政院和皇帝組成。

資政院總計有199名議員,其中包括20名來自全國各宗教團體的靈職閣員、89名民選閣員和90名非選舉產生的欽選閣員。其中民選議員根據黨派更迭而流動,欽定議員爲終身任職,靈職議員於其保有神職身份時續任。

在立憲之初《欽定憲法》便指出資政院有權駁回議政院的所有法令,但是這一權力在隨後很快就縮水,並且受到了院章的嚴格限制。

不過在實際操作中,這一權力在大多數時候還是有效的,議政院的法令並不能不經過資政院直接呈請御批,資政院仍然能夠通過延宕性否決(可將議政院通過之法令在資政院擱置三到十二個月不等)來迫使議政院撤回部分法令。

在建院之初,資政院也曾經試圖從大理寺處爭取過司法職能,但是在“寺院之爭”失敗之後資政院最終只能行使有限(實際上是全部)的立法權。

資政院的議員來源正如上文所述,分爲三個部分,分別被稱爲:民選閣員、欽選閣員、靈職閣員。

起初,民選閣員由各省地方選出兩倍於定額人數者(即要求5人,則選舉10人),交給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指派前往開封任職,其中多爲各地有名望的鄉紳或者是實業家。

而在後來政黨政治逐漸成型之後,民選閣員的選舉則採用了多數制的辦法,即獲得大選的黨派能夠獲得資政院民選議員的全部席位。獲勝的黨派將可以由其全權指派89名議員進入資政院而不受諭令干涉;聯合獲選黨派則根據各黨派登記在案之黨員數量來分配席位。

這一辦法最初因爲監管不力而發生了非常惡劣的醜聞,皇帝也經常借用這一渠道干涉資政院的組成。

欽選閣員一共有90名,略多於民選閣員,這也是大順二元君主立憲的本質所在。

欽選閣員全部由君主提名。其中宗室王公爲10人;各大都督府轄區所屬的王公世爵共15人;國朝勳臣20人,帝京大學、帝國大學、進士館大學等高等院校中退休的各類教育界人士10人,從非內閣部門中退休的常務公務人員20人,以及商界納稅多額者15人。

世爵閣員除非犯下重罪被褫奪了爵位的,一般閣員的位置是世襲的,如果繼承人在繼承爵位時未成年,其監護人可以代替其參加資政院討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若世爵人丁稀少,無法繼承爵位,以至於出現議席流產的情況,那麼流產議席均由皇帝直接指派民間人士出任。

由於大順對於世爵的繼承有各種嚴格的考覈要求,即便人丁旺盛,王公貴族們的爵位世襲也未必順利——所以這一點也就成爲皇帝干涉國會的體制漏洞之一。

中國國內主要活躍的宗教有傳統的道教和漢傳佛教,在西北一帶有勢力根深蒂固的回教傳統,在東南地區則由於受到國外傳教士的影響,存在不弱的基督教勢力。

此外來自印度的基督教張孫宗宗派和在雪域有很大影響力的黃教,雖然備受朝廷打壓,但也在國內存在一定影響力。

資政院在開院之初,就設置了二十位靈職閣員,以代表在國內的主要宗教。這是一種政教趨於合一併且由政府主導宗教的體系,同時也被後來的憲法學者、政治學家認爲是朝廷對其合法性的一種塑造。

根據資政院的院章,由朝廷委任管理各大宗教團體的行政管理組織,如中華回教協會、中華佛教總會、中華正教會、中華自治公教會等組織,可以自行推選指定數量的靈職閣員。

可是由於大順並未推行過真正的宗教團體自治政策,順朝境內的一切宗教團體,都要接受朝廷指派的各種公會、總會組織管理,事實上其人員的選拔完全是朝廷行政方面的安排。

因此這一方面的議員,事實上也完全由朝廷和皇帝指定。

這種二元制的國會構成,使得大順國政始終維持著高度穩定性,促成了高宗以後的歷代繁榮局面,可也爲後世的改革造成很大阻礙。

特別是皇帝手握過大的權力,其肆意干涉國會、指定議員的權力,在後世必然遭到各界的羣起攻擊,並最終成爲仇恨的集火點。

也是因此,後來大順的全部反體制活動,都被集結到了共和派的旗幟之下。

無論左還是右,所有反體制分子都以共和之名對朝廷和皇室發起攻擊。

而且毫無疑問的是一點是,對大順來說,君主制在後來的確成爲了其國家體制的最大缺陷。

第六十八章 皇太極自有安排第十九章 清田馳禁第四十二章 青丘州第六十二章 奪嫡之爭第二十六章 絕不引虜入邦第一百零五章 毒士吉珪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一百章 南明的北伐第十六章 鞏尚書的好文章第四十九章 河南巡撫的稻草(二)第九章 鄉官亦士紳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四十一章 楊嗣昌的終局(五)【第三更】第八十二章 依舊大順第五十六章 皇太極孤注於一擲第九十二章 欽定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二十七章 洛陽春光好(四)第一百五十四章 中華的大家庭第三十八章 西明第三十六章 崇禎哭第一百二十一章 奔楚(十一)【慶收藏5K】第九章 竹溪突圍(上)第一百二十六章 慈不掌兵田見秀第六十三章 孫可望出手第五十四章 峨眉峰來了第一章 李公子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一百一十一章 歷史轉動起來了第一百一十八章 滅頂之災第九章 整治三河第四十章 楊嗣昌的終局(四)第一百六十六章 大順軍萬勝(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結束於碭山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襲第三十七章 楊嗣昌的終局(一)第三十九章 李定國案第二十三章 李得勝第四章 節帥幕府第七十九章 夾河之役的第一勝第四十三章 楊嗣昌的終局(七)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一百四十七章 炮手就位第七十三章 大寧新城第一百五十一章 快,快,太快了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嘔血三升第三十七章 闖軍萬勝第二十四章 李來亨的處置第九十三章 牆式衝鋒沒有對抗第三十一章 破陣軍嶺川(二)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後一戰(一)第四十六章 李來亨的秘策(三)第一百零一章 崩潰的吳三桂第十三章 誰來當皇帝第一章 太原第二十九章 張獻忠的天國建國記(完)第二十九章 自取滅亡第七十一章 與明爭天下,實與流賊角第一百二十八章 晉王李來亨第九十七章 闖軍李公子第三十章 清鮮戰爭第九十二章 宋和記第六章 雪花無辜第七十三章 北伐不能太急第十九章 欲取棗陽第四十四章 黃河之冬第六十四章 山中豈桃源(三)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一百二十一章 關寧軍是大明柱石啊第十七章 義侯做天子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六十五章 湖廣巡撫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五十六章 三生投闖第七十四章 郭巨埋兒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九十六章 鳥銃對輕炮第一百一十二章 會戰徐州第六十九章 公審劣士紳第八十一章 闖獻曹會師第四十六章 繡衣使者出奇算第十章 狼真的來了第十四章 明國西地諸帥第九十五章 前營的黑色大纛第三章 闖營一小卒(上)第四十章 曹營的抉擇第六十章 反對第五十八章 中原戰局第五十三章 大順龍衣衛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五十五章 楊嗣昌第一百七十二章 最後的明軍第六章 純良的雙喜哥第三十六章 大順的水利第十五章 宇文免費補償上一章過多的玩梗第六十七章 青羊宮之變第十七章 張皮綆歸來第四十二章 易道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 门源| 新乡县| 芷江| 和平区| 旌德县| 富裕县| 行唐县| 乳源| 三门峡市| 仪征市| 定兴县| 田阳县| 宁安市| 青海省| 象州县| 莆田市| 平江县| 鲁山县| 布尔津县| 泸水县| 茂名市| 海城市| 宁南县| 吴桥县| 昔阳县| 崇州市| 如东县| 乌兰县| 石河子市| 秭归县| 涡阳县| 玉田县| 铁岭市| 德保县| 麦盖提县| 繁昌县| 康平县| 句容市| 塔河县| 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