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我真的只是爲了忽悠港商
一九八七年滬海作爲全國最大的集裝箱碼頭,連停泊巴拿馬級貨輪的能力都沒有!
所以說讓衛東去跟滬海造船廠說你們要準備造超巴拿馬級貨輪,人家肯定覺得他是十三點。
要不是老鐘調和,多半要打電話舉報送讓衛東去宛平路600號吃伙食。
就現有的兩座集裝箱碼頭,還是最近幾年建的。
水深限制了只能停靠一萬多兩萬噸的集裝箱船,用門機慢慢裝卸,岸橋也是剛進口安裝。
所以百分之六十的進出口箱子得到HK或者神戶去中轉。
就先裝上小點的貨輪,拉到那邊去換遠洋大輪,這效率、成本,都導致了出口總量怎麼上得去。
讓衛東有點各爲其主的意思:“整個粵東地區,只有粵州港可以停靠一萬多噸貨輪,所以基本都是在那彙集裝船,拉到HK去中轉,方老他們招商投資局在珠江口搞這個鵬圳西區碼頭,靠著潮水能裝卸三萬噸級貨輪,這次滬海港機過去裝上岸橋後,業務能力大大提升,據說招商投資局還在爭取設立海關,這樣可以獨立處理外貿集裝箱,整個華南地區的外貿產品就能簡單高效又低價的送出去。”
滬海市裡面幾位本來在各忙各,陸續過來坐下參會,現在聽得都是忍不住五指梳頭,強烈的時不待我感。
“鵬圳追趕得很厲害呀!”
“經濟特區果然有特區速度……”
“滬海不能在這場追趕裡面被甩開差距!”
但也有熟悉這方面業務的疑惑:“滬海現在停靠船舶噸位的確上不去,裝卸速度也不行,哪怕這樣去年還是壓了很多船舶在那排隊裝卸,鵬圳港……主要是給HK港做餵給服務吧,你怎麼又在搗鼓超大船,他們也停不了這種船。”
讓衛東還不是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熟悉業務:“港口自身條件有水深和裝卸設備的限制,當然還有個核心問題就是建了碼頭有沒有船來靠,有沒有這麼多貨運出去。”
馬上有人點頭:“滬海出口貿易的貨物多年來就積壓,是碼頭制約了外貿出口規模,也是遠洋貨輪限制了出口量……”
還給其他人解釋:“貨輪不是說你想停就隨便停,整個國際航運市場掌握在歐美國家手裡,剛展開遠洋航運的內地港口,不在人家的國際航運聯盟的佈局網絡裡,船舶都掛靠在HK、坡縣、神戶這類樞紐港,我們只能中轉。”
讓衛東形容得更貼切:“就我們這條件還不夠好,公交車、客運班車不在我們這設固定站點,就只能靠小三輪、抱雞婆去公交車站往返接送。”
真就比較才能知道差距。
以前是完全封閉起來,覺得滬海已經多高大上了,通電上網之後才知道差距還很大。
同班同學還在瘋狂追趕:“現在粵東地區各種加工外貿出口的產業增長很猛,稍微提前點發展,免得未來限制了出口貿易,那時候再來擴大運輸港口碼頭建設就貽誤戰機了,所以貨不是問題,限制主要是船,如果國際航運不在我們這設站點,就永遠被他們居高臨下盤剝嗎,或者說白點就是永遠讓HK吃這碗中轉飯嗎?”
讓衛東說得是真直白:“不可能!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大的外貿市場,怎麼可能被那點彈丸之地卡著脖子,所以必須要建自己的船,自己跑運輸。”
三十年後看HK怎麼大滑坡,可不就是這種全國養一城的局面被打破了麼。
讓衛東自己說得理所當然,在八七年還是有點驚世駭俗。
但在滬海嘛,這裡上百年來就是在跟HK爭奪東方之珠的國際地位,紛紛點頭。
“對,就是這個思路,在搞嘛,遠洋集團在搞吧,專門負責搞遠洋貨運船舶……”
“只是最近兩年經濟困難,遠洋造新船的進度比較慢,還是隻能主要依靠國際船舶運力……”
“小讓你這邊是在推動港商造船吧?推動他們造大船?這到底是加強了HK的運載能力,還是革了他們自己的命?”
在場都是高手,洞悉人性的身經百戰。
讓衛東這麼做到底是爲了他賺大錢,還是爲了開闢內地外貿局面,是兼而有之,又或者就是給港商當代言人來暗度陳倉的買辦?
有人眼裡肯定帶著疑惑。
這纔是正常的。
他自己問心無愧就坦言相告:“我首先是作爲西區碼頭、國集投資方,要全力協助西區碼頭搞好,我自己掏腰包找滬海港機買兩座岸橋……”
滬海自己都沒從自家港機廠買。
一方面是外匯緊缺,能分到這裡的都很有限,另一方面還是秉承好鋼用在刀刃上,對這種高級貨沒敢拿自家產的做試驗。
滬海又特別信奉國際標準、進口貨就是可靠的思路。
所以老鍾到處跑了一兩年,國內都沒賣出去一臺,都不敢隨便開這個口子,四五百萬美元呢!
趕緊交頭接耳的幾位都知道讓衛東這無形裝逼的分量了:“而且我們西區碼頭的特點是卡在珠江口上,後面的規劃是朝著開闊水深區填海造地擴建碼頭,這樣既避免和當地各單位爭奪地盤,又加深了碼頭水位,所以本來我們是很有信心把鵬圳西區港建設成爲南大門的第一大港,去跟HK爭奪這種樞紐港地位的。” 去HK中轉出口肯定成本高點,這就是建立西區港的邏輯,哪怕分一杯羹都不得了。
在座各位聽到本來的字眼,就知道有變,更專注傾聽。
“這擴建肯定也要花不少錢,我也沒那麼多資金,就到HK去化緣,給港商分析利弊,對吧,HK碼頭固然是聚寶盆,又不是人人都能撈到好處,總能說動誰去投資西區碼頭,結果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們早就有各種想法,馬上有人去找鵬圳拿了東區地塊建設深水港,建設能停泊五六萬噸級以上的17米深水港,我被方老罵得狗血淋頭!”
李半城去找鵬圳申請建碼頭的事兒,肯定要上報平京,但不見得會這麼快傳遞到滬海來。
反正這邊全都面面相覷,眼裡都有點臥槽!
剛還說你這西區碼頭有發展起來跟滬海碼頭爭長短的可能,現在直接雙倍起步。
而且是基礎天然水平就吊打滬海碼頭的超級良港,這是要徹底把滬海從全國第一大港的地位拉下來嗎?
之前還在五抓撓頭的都無可奈何,估計也想把讓衛東罵個狗血淋頭。
但咖位決定了還穩得住。
聽讓衛東自己解釋:“但方老的結論是好事,哪怕我們都知道港商唯利是圖,就奔著賺錢來,那也是好事,只要建設帶動了生產力,我們論跡不論心,如果在這個過程中還買了滬海港機,造了新的貨輪大船,最終都是我們內地經濟發展獲利,包括滬海也在獲利,甚至有追趕有比較,也能激發滬海更努力。”
他本來表達的是後來網友都知道的港商這種賺錢心態,這會兒家底薄,能把港商誑來投資,建成這些大規模配套,過程中哪怕多賣幾包水泥都是賺。
在座各位聽了只覺得是格局。
有遠見的大格局。
話說讓衛東最擅長的就是“遠見”吧,雖然他看不清很多細節。
譬如滬海的遠洋碼頭格局,從此就被他改變了。
因爲在場各位裡,分管遠洋碼頭的肯定只有個別人,現在大家腦海裡都被普及到個知識點,水深,遠洋大輪一定要有足夠的水深。
現在滬海剛花大力氣改造、擴建的兩座碼頭,最大短板都是水深不夠。
畢竟滬海也處在長江三角洲入海口的沖積平原上,很難有那種自然的垂直深水港。
古時候都是大木船,鐵殼船也就罷了,前幾年都不懂國際趨勢也情有可原。
可六萬噸級的巴拿馬船型就是從八十年代成爲統治全球幹線的標準。
未來還要大大超過這個船型。
就必須以此爲標準。
現在讓衛東完全是無意中凸顯出這個核心:“爲什麼要造大船,一條船四千個櫃,和兩萬個櫃,成本哪個更低?油料、工資、港口的費用、代理費用這些成本不可能翻五倍,利潤不就大大的增加,成本降低競爭力是不是就猛然上升?所以從商人的角度就是越大越賺錢!”
“限制在哪裡,就是東西兩條運河,蘇伊士運河還好,十幾萬噸都行,關鍵在巴拿馬運河限制了船寬不能超過四十米,所以全世界都圍繞花旗轉的時候,貨輪就必須考慮到過運河不能大,但如果未來內地外貿量崛起,朝著歐洲送,朝著北美西海岸送,大部分不用過巴拿馬運河,是不是這部分船隻就能拼命做大?一定要相信資本家爲了賺錢會無所不用其極。”
這就是他看過航運水手視頻的大概印象了:“HK那邊有人算過,一條兩萬櫃的大船,其實跑幾趟十來次就回本了,後面都是暴利,這一切都取決於這條線能不能長期穩定的大量出貨,內地發展好了,這部分船運公司會賺到鉢滿盆滿。”
好嘛,滬海這幾位就留下個印象,造大船,建深水港。
後面滬海各部分再要求建設改造港口,市裡面全都以這標準。
倒也徹底讓滬海避開了不少坑,直接一步到位的跳到超級大貨輪的深水港時代。
畢竟港口碼頭投資巨大,岸橋機放下來吊臂有沒有那麼長,幾百萬美元更換都是小錢。
深水指標達不到,大船沒法停進來這港口被排除在新型樞紐港外,成爲投資失敗,那就動輒多少個億!
本來真正的超巴拿馬型船,要幾年後出現,十年後開啓時代。
甚至一度導致巴拿馬運河的過閘量降低,三十年後運河都不得不調整船閘來適應這種超級巴拿馬貨輪。
現在原因只是讓衛東爲了忽悠港商來投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