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4章 軍功賞爵

湯浩信不顧七十二歲的高齡親自趕到津海來,湯浩信不說,林縛也能想象京畿鬧糧荒危急到何等的程度。

湯浩信挽住給林縛的胳膊,也不給他與林續文換身衣服、洗把臉、整理儀表的時間,直接就要進大堂議事。這時候,馬朝從院子後面走過來,林縛倒沒有想到馬朝這時候會在燕京、又隨湯浩信到津海來,與他招呼:“好久不見,幾時到北面來的,顧大人及江寧衆人還好?”

“二十三日纔到京城……”馬朝欲言又止,顯然是這邊人太多有些話不方便直說。

林縛心想也許是顧悟塵在接到督糧特旨之後看出蹊蹺來,才特意派馬朝進京打探消息,他直接問道:“你離開江寧,河幫漕船都發了沒有?”

“接到特旨的當夜,河幫漕船就陸續發了,”馬朝回道,“大人跟夫人惦念著老大人,要小的收拾細軟趕到京裡給老大人問安?!?

林縛點點頭,跟馬朝說道:“你先歇息一下,我等會兒還要找你瞭解江寧事情呢。”

顧悟塵謹小慎微,閱歷、見識都要超過常人,對兵事也有自己的見解,即使信路不通,不能得到燕南的第一手信息,顧悟塵也應該能想到東虜退出關去之前破壞漕路、河道是其應有之舉,他也能讀出特旨背後所隱藏的諸多信息。

即使接到特旨無法拖延、必然要立即督促河幫開船上路,但是派馬朝到京城打探消息,也是顧悟塵再正常不過的後手、補手。

湯浩信見林縛在廖廖數語之間就將情況問明白,心裡微嘆,想起自己年過不惑時,纔算是有幾分知微見著的本事,倒不知道林縛年紀輕輕,這份心機、這份城府、這份世故是怎麼煉就來的?

林夢得先秘密進京找到湯浩信說黃河決堤之事,矛頭自然是直指督糧特旨背後藏著貓膩,要湯浩信做主。緊接著馬朝從江寧趕來,馬朝爲了繞過洪泛區還多走了一天路,對黃河決堤災情的嚴重性是親眼目睹,也如實說給湯浩信聽。

不用林夢得多說什麼,湯浩信也能想到是嶽冷秋在二月初旬的奏章裡有意輕描淡寫了黃河決堤災情的嚴重性。之後嶽冷秋送到京中的奏章都沒有再提及過黃河決堤之事,地方上也沒有奏章呈上來,以致工部、戶部都錯誤估計了黃河決堤災情。

湯浩信能做什麼?張協能做什麼?朝廷又有什麼藉口去申斥正總督南線勤王師駐紮在邢州府北一帶的嶽冷秋?只能當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再去盡力的彌補這個爛攤子,眼下至少不能使這條船沉了、翻了。

“朝廷已經從都察院、工部調員前往平原府覈驗災情了,”湯浩信下頷的白鬍子在說話時一跳一跳的,他即使這麼說,臉色也很平靜,倒有些寵辱俱忘的意味,他說道,“說不定這兩天就有詳細的呈文送到京中,但是京中已經拖不得時間。我就拼著這把老骨頭在路上顛散了架,也不等工部驗覈過災情,便請旨出了京,來找你們。此時能解京畿糧荒之危,也只有依重你們了……”

張協、湯浩信能有今天的地位,也是一員能吏,林續文能想到“晉中調糧、開海漕、移軍就食”三策,張協、湯浩信及戶部、工部官員商議著也都一一想到了。

眼下也只能諸法並舉、齊頭並進來緩解糧荒之危。

從晉中調糧,只能走陸路,走太行山孔道,通行的條件很困難,一年能調三五十萬石糧食進京是極限,遠遠解決不了京畿缺糧之渴。

除了必要守軍外,大部駐軍都調到津海、寧河、昌黎等沿海塞堡駐防,直接從海路往津海、寧河、昌黎運糧,就省去最麻煩、最複雜的內河河道及陸路轉輸過程,能有效緩解京畿糧荒,但也只是緩解。

解決京畿糧荒需要的糧食是巨量的,只能將最大的希望寄託在“重開海漕”上。

從河間府往北一直到寧河,幾乎所有縣都給打殘,最有組織體系、人手、物力也最充足,也可以說是唯一具備開海漕條件的就是津海渦口。

津海大捷以來,渦口、長蘆、青齊三寨聚集的鄉民、駐軍就多達四萬餘人,而林縛通過海路往津海渦口輸送糧草等物資也從上個月初旬就開始了,積囤的物資雖然遠稱不上海量,但絕對能支撐開河道、修海港、建糧倉等諸多大型工程有條不絮的進行下去。

此外,林縛有滄南、小泊頭寨、津海、陽信四捷以及賑濟難民、鄉民建立的聲望,使他以及林續文在津海地區動員鄉民與地方勢力參與開海漕之事的能力,要遠遠超過其他官員。

張協、湯浩信在京中並不知道林縛、林續文已經迫不及待的不待朝廷批示就準備在津海動手進行開海漕諸項準備工作了,他們在京中其實非常的擔心林縛、林續文不配合,當然主要是擔心林縛不配合。

在張協、湯浩信看來,林縛與嶽冷秋在濟南就有些不愉快,嶽冷秋這次又明顯想擺他們一道,對於林縛來說,及時將蓋子捅開來,拖到四月中下旬京畿因糧荒而鬧出大亂子,嶽冷秋到那時想撇清責任也就難了。

年輕人總是氣盛,說不定林縛真就置大局於不顧也要將嶽冷秋逼進死地,湯浩信在京中就擔心這種情況發生,這大概也是林縛以小搏大、制衡嶽冷秋的唯一機會。

出於這種種考慮,湯浩信這纔不辭辛苦親自過來,畢竟在京中沒有比他更合適能安撫林縛的人選了。

****************

林縛心裡只是微微嘆氣,至少湯浩信在這個關頭也是極力想維持團結穩定的局面的,是有大局觀的。

林縛他點了點頭,說道:“湯公您不過來,我們這邊也等不得向朝廷請旨就要擅自動工了。時間不等人,也許拖一天就會出大亂子。我與大哥晚回來一天,就是視察渦水河道……湯公與陳主事過來,那真是再好不過了?!?

林縛知道嶽冷秋與督糧特旨之事都不會再給提起,便將這心思放下,一切都以緩解京畿糧荒爲緊要。

林縛如此表態,湯浩信也算是鬆了一口氣,說道:“那我就在津海歇幾天再回京去,身子骨在路上真是要給顛散架了。這次出京來,太匆忙了,只帶了兩道上諭過來,一道是給續文的,一道是給你的,你們快準備香案接旨吧!”湯浩信心裡很清楚,自然朝中很多眼睛明亮的人心裡都很清楚,如此的倉促,開海漕一事能不能速成,完全要看林縛願不願意主動、積極的配合。

朝廷根本就沒有藉口跟道理在開海漕一事要求林縛配合,就算下嚴旨,林縛也能完全將責任推掉,甚至拍拍屁股請求班師回江寧去都可以。東虜入寇兵力已經在二十四日黃昏之前,完全退去臨榆關去,勤王之戰便告完結。

江東左軍自成軍以來,除了從江寧工部獲得三萬兩安家銀、三萬兩餉銀外,就再沒有從朝廷拿到一毫銀子,四戰大捷的賞功銀也沒有見到一毫。不管江東左軍在津海積囤了多少物資,林縛不吐出一粒穀子出來,連崇觀皇帝都拿他沒有辦法。

要求江東左軍出擊作戰可以,甚至命令林縛跟江東左軍的士卒一起下河道挖淤泥也都可以,但是不能命令林縛組織、動員聚集在津海的難民、鄉民去挖河道、修海塘、築糧倉——這跟林縛的職責沒有一丁點的關係。

林縛不知道湯浩信這次出京來給他帶了多大的安慰獎,忙讓林夢得準備香案接旨。即使沒有什麼安慰獎,有些事情他也是要做的,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林縛對元氏沒有什麼忠心,但是他不忍心看著國家動盪、無數的民衆餓死街頭。

兩道上諭,一道是給林續文的。

京畿糧荒危緊,做決斷這一次是難得的迅速,朝廷決定在津海正式設立津海都漕運司衙門,正四品,林續文以右都僉御史兼知河間府事兼督河間府兵備事的身份再兼都津海都漕運司,全權負責津海開海漕之事。

由於時間上的倉促,津海都漕運司衙門下面的架構怎麼填,吏部都沒有給出條陳來,不過許林續文從權處置,可從地方上挑選有功名或者直接選拔官吏作屬員,吏部事後予以追認。上諭裡沒有直接明確都漕運司衙門下設運漕軍,但也明確表示以馬一功、楊一航諸將爲首的晉中軍殘部暫受林續文節制,行護漕之職責。

雖然給晉中軍殘部留在河間府以正式的名義,但是晉中軍殘部的地位也從鎮軍降到護漕雜役兵、輔兵一級。

林縛知道晉中軍殘部能有這樣的結果,也是內侍省郝宗成看在這邊願意跟他交易首級軍功的面子上沒有額外作梗。晉中軍殘部即使降到輔兵一級,糧餉兵備補給甚至比府軍還要差一等,不過晉中軍殘部能不能保持戰力,關鍵還是要看林續文、要看津海都漕運司能不能額外擠出一筆銀子來。

實在不行就縮小編制,兵不貴多,貴在精,保留一部精銳戰力,其他都編成輔兵也無不可。只要有了留在津海的名義,什麼事情都好辦。

河間府津海開海漕,山東方面如何配合,漕糧如何在山東集聚,如何組織海船從山東運到津海,山東能組織多少漕糧,湯浩信出京時,朝中都還沒有定計。計劃的粗陋表明了中樞決議開海漕一事上的倉促跟驚慌失措,在一兩天時,也很難指望張協、湯浩信等人將一切都考慮周全了。

還有一道上諭是給林縛賞軍功的。

津海大捷與陽信守衛大捷的軍功,兵部都還沒有核算清楚,不過湯浩信出京是指望林縛能積極主動配合開海漕的,在京中就擔心拖著軍功不賞,會讓林縛心生不滿。所以,湯浩信匆忙出京時,還是帶了一道專門給林縛個人的獎功上諭過來,不是兵部或吏部發函,是崇觀皇帝親自用璽,這本身也算是難得的殊榮。

林縛以都監職實領江東左軍北進燕南以四戰全捷軍功居諸路勤王師之首,因軍功封津海縣男爵號,爵位等級爲從五品,食邑三百戶,授永業田五百畝,食邑及永業田皆從津??h劃拔。此外,散階連升三級,從正七品擢升至從五品朝散大夫。以津??h男、朝散大夫、江東按察使都監的身份,統轄江東左軍暫駐津海,協助林續文開海漕諸事。

江東左軍首級功賞銀先撥五萬兩,稽覈實數之後,再補齊不足;江東左軍諸將賞拔,還要再等一段時間。

第71章 軟禁第38章 濟南失守第42章 政務第67章 暗將第16章 誰能知心第95章 危機未解第二十一章 定策下海(二)第83章 南歸第113章 疑點第70章 攻守第73章 舟行海上第49章 轉攻爲守第17章 以偏師打偏師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20章 豬鼠之輩第5章 困獸無計第2章 故人往事第4章 少女情懷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8章 不能打第72章 說降第29章 督軍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59章 原是姐妹第128章 白河灘潰敵第8章 投效第47章 網更密第78章 少年子第70章 長樂王第16章 糧荒第120章 主臣第38章 三個摺子第100章 迫其分兵第60章 噴焰弩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12章 餌與陷阱第一百一十八章 迷局(一)第57章 北進側擊第95章 左右爲難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十六章 夫人當家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84章 牽鼻子第90章 勸進(二)第11章 抵抗軍第2章 故人往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茶盜第6章 搏兔第67章 洪澤舊事第41章 撤兵第16章 如此奪城第2章 故人往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餞行受辱第20章 猛虎搏兔第十五章 威風凜凜第32章 定計第67章 不嫁第33章 進城殺馬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63章 淮西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八十九章 步步進逼第35章 抉擇第9章 東??苋胍u第49章 人心惶惶第52章 嵊州第89章 勸進(一)第16章 糧荒第10章 迎娶第一百二十六章 水寨湖盜第1章 王侯家事第68章 戰爭陰雲第九章 殺雞駭猴第16章 淮山棧道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十二章 失敗的行刺第25章 金箭傳令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30章 堵口第113章 疑點第35章 螳臂之言第145章 惡奴第66章 淮陽行第41章 體系與築基第51章 五月第49章 人心惶惶第12章 三月之謀第44章 齊頭並進第45章 爭鋒第52章 嵊州第三十三章 提牢廳主事第120章 降服第126章 陽信驚雷第92章 雜魚第3章 風災第157章 勇將第71章 袁州條件
第71章 軟禁第38章 濟南失守第42章 政務第67章 暗將第16章 誰能知心第95章 危機未解第二十一章 定策下海(二)第83章 南歸第113章 疑點第70章 攻守第73章 舟行海上第49章 轉攻爲守第17章 以偏師打偏師第5章 江寧風潮(五)第20章 豬鼠之輩第5章 困獸無計第2章 故人往事第4章 少女情懷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8章 不能打第72章 說降第29章 督軍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59章 原是姐妹第128章 白河灘潰敵第8章 投效第47章 網更密第78章 少年子第70章 長樂王第16章 糧荒第120章 主臣第38章 三個摺子第100章 迫其分兵第60章 噴焰弩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12章 餌與陷阱第一百一十八章 迷局(一)第57章 北進側擊第95章 左右爲難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十六章 夫人當家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84章 牽鼻子第90章 勸進(二)第11章 抵抗軍第2章 故人往事第一百一十七章 茶盜第6章 搏兔第67章 洪澤舊事第41章 撤兵第16章 如此奪城第2章 故人往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餞行受辱第20章 猛虎搏兔第十五章 威風凜凜第32章 定計第67章 不嫁第33章 進城殺馬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63章 淮西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八十九章 步步進逼第35章 抉擇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49章 人心惶惶第52章 嵊州第89章 勸進(一)第16章 糧荒第10章 迎娶第一百二十六章 水寨湖盜第1章 王侯家事第68章 戰爭陰雲第九章 殺雞駭猴第16章 淮山棧道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十二章 失敗的行刺第25章 金箭傳令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30章 堵口第113章 疑點第35章 螳臂之言第145章 惡奴第66章 淮陽行第41章 體系與築基第51章 五月第49章 人心惶惶第12章 三月之謀第44章 齊頭並進第45章 爭鋒第52章 嵊州第三十三章 提牢廳主事第120章 降服第126章 陽信驚雷第92章 雜魚第3章 風災第157章 勇將第71章 袁州條件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莆田市| 肥乡县| 德钦县| 宁城县| 蒙自县| 永靖县| 庄浪县| 天全县| 扎囊县| 龙岩市| 清河县| 理塘县| 开封市| 苏尼特左旗| 犍为县| 石城县| 澄迈县| 铜鼓县| 杂多县| 沿河| 剑河县| 磐石市| 新泰市| 边坝县| 长宁区| 潮安县| 巴中市| 砀山县| 江都市| 沈阳市| 永定县| 江陵县| 昭通市| 固始县| 澜沧| 古浪县| 崇左市| 玛多县| 沂源县| 留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