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3章 開海漕

林續文說要上書直言奏事,林縛搖了搖頭。要是能由著性子來,他恨不得將嶽冷秋抓到跟前來抽兩巴掌再說,但是將矛盾直接捅開,對眼下風雨飄搖的時局又有什麼好處?

大越朝是艘千瘡百孔的船,要是這時候船沉了,最可能得益的不是旁人,而是將燕南、魯北等地摧殘得面目全非的東虜。

“我已經讓林夢得秘密進京去找湯公了,”林縛說道,“朝中怎麼安排,湯公應有定策。現在最關鍵的不是收不收回成命,而是京畿的糧荒如何解決!解決了糧荒問題,督糧特旨的危機自然也就不成爲危機。”

“不單是漕運河道不通的問題,”林續文長期在工部任職,對水利之事十分的在行,分析道,“平原府境內的河道淤毀,天氣漸暖,形成的災情是極難控制的。黃河泄水以及從太行山流下來的河流都無法順暢的東流歸海,其地成澤,道路也必然不通。眼下能想到的辦法,其一,是從晉中調糧,走太行山孔道,不管代價多高,總不能讓京畿斷糧;其二,就是走海路從山東運糧援京;其三,儘可能將駐軍調到容易得糧的沿海地區就食,緩解京畿糧食供應的壓力……”

“大哥果真是經世致用之能臣,我來見大哥,也是爲能聽到這三策而來,之前疑惑、困頓,此時豁然開朗……”林縛說道,“大哥上書中樞直言奏事,不需提督糧特旨之弊端。這個蓋子誰要捅誰捅去,誰要掩蓋也隨他們去掩蓋,我們只做我們認爲對的事情。奏請中樞從晉中調糧、暫開海漕及駐軍遷往沿海有港口之地就食這三策,大哥可上書直言。朝中採納這三策,對大哥也有利;不採納,也於大哥無損……”

要說林縛鼻青臉腫的雪夜趕路趕過來沒有一點成熟的想,林續文自然不信,不過聽林縛這麼分析,直言奏事獻解決之策,比揭蓋子得罪人,手段優劣之差天壤之別,林縛在政/治上是成熟的。

“行,我立即草擬奏章,老十七,你在這裡,正好替我參謀。”林續文說道。

“那我就勉爲其難給大哥當參謀了……”林縛笑道。

林縛很注意在言行上對林續文保持相當客氣跟尊敬的,雖說林庭訓死前立幼子爲林族之主,但是十歲幼子根本主不了事,林氏本家的主意還是大公子林續文來拿,世事飄零、亂世之季,宗族的團結與穩定比什麼都重要,這個道理,想來林續文也是明白的。

林縛又說道:“實際上,除大哥所言三策外,解決京畿糧荒也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時間實在緊迫,京畿存糧很可能只能維持到四月中旬,每個時辰我們都要爭取,斷不能等到京中形成決議後,我們再有動作。拖一天,不知道會有多少人餓死京畿。眼下渦水水勢還不大,我以爲應立即組織人手截流開河,拓寬河道使通衛河,改善渦口到京畿的通航條件,這將是海漕最大的一個瓶頸……另外,要立時在渦口建大糧倉準備存糧。海路運來的糧草在渦口存倉,只要津海存有足夠的糧草,距京畿也就兩百多里路,無論換小船或換車馬走陸路運往京畿,都要容易得多……”

“這樣啊!”林續文知道這不是一封奏章解決事情的問題,而是要他將手頭的其他事情都停下來,將河間府所有能調動的資源都集中拓寬渦水河道、修築運糧驛道、修建儲糧大倉這三件事情上來。

做這樣的決定,當然有政/治上的風險,同樣的,做大事必須有決斷的魄力,林縛能以弱冠之齡冉冉崛起於江淮、魯北、燕南,決斷之魄力,亦遠非同齡人能及。林續文沉吟了片刻,說道:“好,擬好奏章,我便與你一起回津海……”

**********

京畿鬧糧荒並非只缺一萬石、兩萬石糧,而是缺數以百萬石計的糧食。

京畿要負責解決宣化、薊北兩鎮十萬邊軍、八萬禁中守軍及三四萬匹軍馬的給食問題,僅維持這麼龐大的軍隊,一年軍食加上運途耗損,就需要三百多萬石糧。

燕冀平原是重要的產糧區,以往京畿需糧,燕南、魯北五府能解決一部分;今年不但不能指望從燕南、魯北五府調糧,還要調入大量的糧食賑濟兩三百萬難民。一加一減,更是使京畿的糧荒雪上加霜、火上添油。

林縛現在還不清楚京畿糧荒到底有多嚴重,但就是在漕糧運輸最低潮的年份,京畿也要從外郡調入約三百萬石糧食。眼下外郡的漕糧都給阻在燕南以南,最低的估計,今年也要調入三百萬石糧食才能渡過糧荒危機。

以載量十石的馬車計,三百萬糧食需要三十萬大車、六十萬匹騾馬、三十萬名車伕來運輸,這麼龐大的馬車排成一長列,行走在驛道上,前後將形成約五六千里的長隊。

以載量二百石的內河漕船計,三百萬糧食需要一萬五千艘船、三到六萬名船工,也許額外還需要數十萬計的拉縴夫,排成一列行在漕運河道,前後也將近千里長的長隊。

漕運大概是大越朝每年都要進行的最壯觀的工程了。

大危機總是多重因素集中暴發才形成的。

林縛與林續文沒有直接從河間縣返回津海,而是坐馬車北上趕到衛臺。

渦水河在這裡與衛河相通。

衛河是燕南、京畿段內河漕運的核心水道,從太行山中段引水,寬一百五十步到兩百步之間。林縛趕到衛臺,看到衛河兩邊都是石壩子河堤,植得楊柳,兩邊還有通往京畿的寬敞官道。由於離平原府有一段距離,從這裡還看不出衛河受到黃河決口災情的嚴重影響。

從衛臺往北的衛河通航條件極佳,千石糧船直接通行都沒有問題。

關鍵渦水河是勒緊脖子的大瓶頸,通航條件很差。

林縛與林續文在衛臺沒有停留多久,就沿渦水河往東行,他們就是要實地走一走,親自掌握渦水河通航條件的一手情報。

從史冊及地方誌記載來看,津海渦口是當年開海漕時最重要的一處中轉海港。當年新開挖的渦水河幾乎是均寬六十餘步,常年水深都在一丈以上,兩岸河堤植有楊柳護堤。大型海船將漕糧運到津海靠港轉艙,換三四百石載量的內河漕船走渦水河轉衛河進入京畿。最繁盛時,舟楫相連,幾乎能將整個渦水河以及渦口港都遮閉掉,一年轉輸四五百石漕糧一點都沒有壓力,畢竟河段短,才五六十里。

很可惜,海漕就興了五年就因爲種種原因給廢止,迄今已過去百餘年。

沒有官府力量的涉入對河道進行長年維護跟治理,只是從衛河引水的渦水河一年比一年淤淺。中間也發生好幾次破堤洪災,對河堤的破壞更是嚴重。如今不要說千石巨舶了,就是百石載量的中型內河漕船都因爲怕隔淺而很少進入渦水河了。

渦水河航道深淺是內河轉輸條件的最重要體現,自然也決定著渦口作爲中轉海港的繁榮程度,渦口淪落到今日,也只是渤海沿岸衆多小型漁港、商港中的一座,並無出奇之處。

即使在渦口積存再多的糧食,以此時的渦水河通航條件,一年也頂多能往京畿輸送二十萬石糧。走陸路的成本太高,再說燕南三府給摧殘一空,也找不到足夠的騾馬。但是到萬不得已的地步,使人推獨車輪運糧進京也要做。

由於要實地考慮河道,林縛與林續文在路上耽擱了兩天,一直到二十六日黃昏纔回到津海渦口。林夢得已從燕京返回,他得信林縛返回渦口,匆忙出寨子來迎接,跟林縛、林續文說道:“湯公過來了,午後纔到,現在就在寨子裡……”

林縛沒想到湯浩信會親自出京來津海,與林續文趕忙進寨見湯浩信見面。

湯浩信已經是七十一歲的高齡,鬚髮皆白,臉上都是黃褐色的老人斑,眼睛不大好,天時已昏暗,堂內燃起鬆燭,湯浩信的眼睛給青煙薰得眼睛紅漲,正揉眼睛時,看到林縛與林續文進大堂來。

湯浩信是第一次見林縛,看他這般模樣,又跟林續文並肩而行,便知道是他,朗聲說道:“英雄出少年,英雄出少年,悟塵有你這麼一個得意門生,今生也無憾了!”拉過林縛的胳膊,仔細端詳他,又笑道,“好相貌,真異人也!不愧是我楚黨後起之秀。”

“湯公過譽了。”林縛謙然笑道,他去河間縣找林續文,在泥水摔過幾跤,條件如此惡劣,又沒有什麼換洗,離開這三四天就沒有好好的洗漱過,髒得跟叫化子似的,衣甲也看到原來的顏色,這能叫好相貌?照著河水,林縛都覺得自己面目可憎。

楚黨得勢時,湯浩信已經是六十九歲高齡,推薦得意門生張協擔任副相,他只有擔任太子少師及文淵閣學士等閒職。

“也不多說寒暄話了,這位是工部主事陳靖唐,續文認識,”湯浩信挽著林縛的胳膊往大堂裡走,“你們猜測不錯,京畿存糧即將告罄。從津海重開海漕,你們最快幾時能準備就緒?”

第105章 警告第3章 月下心迷第53章 君子不器第54章 河西第61章 赴宴第74章 津海登陸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128章 太后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39章 糧足傷農第162章 漢水登高(二)第六十七章 銀子銀子第29章 補充第十一章 意亂情迷第99章 江寧形勢第34章 步步驚心第10章 淮西第51章 五月第64章 豫章第114章 逃離第1章 風雨相援第87章 試探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33章 有無野心第37章 遷族第十四章 東陽鄉黨第二十二章 顧氏家人(一)第144章 刺客第71章 袁州條件第53章 獄島去留第10章 入甕第54章 長淮新軍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12章 議兵第9章 大潰第29章 兒女之議第108章 交易第59章 加徵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86章 臨行第6章 虎面醜將第20章 二月崇州第65章 開漕諸策第九十二章 分贓(三)第17章 休整第32章 放逐第41章 守陽信第56章 遷族第18章 長亭相迎第107章 疑兵之計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86章 戰爭陰雲第19章 鹽銀保糧第20章 數銀第46章 不過空城第55章 閱事第54章 殘敗第86章 纏殺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31章 淮陽初雪第67章 國策第81章 暗子第163章 擊潰第59章 原是姐妹第68章 鄉兵自雄第九十三章 月夜田頭第163章 襄陽之戰第20章 散兵遊勇第57章 自薦爲妾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42章 回崇州第96章 合議第151章 騷亂第140章 北還崇州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75章 密約(二)第48章 雨中歡情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74章 大戰將臨第94章 關門第114章 逃離第6章 搏兔第14章 激將第66章 樑成翼南逃第16章 糧荒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75章 摧枯拉朽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5章 幕僚第70章 淮山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22章 攻寨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16章 獅子張口第二章 七夫人顧盈袖(一)第41章 遼海崩潰第148章 裂土分封
第105章 警告第3章 月下心迷第53章 君子不器第54章 河西第61章 赴宴第74章 津海登陸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128章 太后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39章 糧足傷農第162章 漢水登高(二)第六十七章 銀子銀子第29章 補充第十一章 意亂情迷第99章 江寧形勢第34章 步步驚心第10章 淮西第51章 五月第64章 豫章第114章 逃離第1章 風雨相援第87章 試探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33章 有無野心第37章 遷族第十四章 東陽鄉黨第二十二章 顧氏家人(一)第144章 刺客第71章 袁州條件第53章 獄島去留第10章 入甕第54章 長淮新軍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12章 議兵第9章 大潰第29章 兒女之議第108章 交易第59章 加徵第161章 漢水登高(一)第86章 臨行第6章 虎面醜將第20章 二月崇州第65章 開漕諸策第九十二章 分贓(三)第17章 休整第32章 放逐第41章 守陽信第56章 遷族第18章 長亭相迎第107章 疑兵之計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86章 戰爭陰雲第19章 鹽銀保糧第20章 數銀第46章 不過空城第55章 閱事第54章 殘敗第86章 纏殺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31章 淮陽初雪第67章 國策第81章 暗子第163章 擊潰第59章 原是姐妹第68章 鄉兵自雄第九十三章 月夜田頭第163章 襄陽之戰第20章 散兵遊勇第57章 自薦爲妾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42章 回崇州第96章 合議第151章 騷亂第140章 北還崇州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75章 密約(二)第48章 雨中歡情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74章 大戰將臨第94章 關門第114章 逃離第6章 搏兔第14章 激將第66章 樑成翼南逃第16章 糧荒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75章 摧枯拉朽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5章 幕僚第70章 淮山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22章 攻寨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16章 獅子張口第二章 七夫人顧盈袖(一)第41章 遼海崩潰第148章 裂土分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潍坊市| 台中县| 东光县| 宝鸡市| 元氏县| 阿瓦提县| 巴彦淖尔市| 景洪市| 福贡县| 锡林浩特市| 大方县| 邵阳市| 醴陵市| 和政县| 简阳市| 宜州市| 东源县| 赞皇县| 淳化县| 嵩明县| 甘肃省| 香港 | 彭州市| 庆城县| 江西省| 丽江市| 上思县| 二连浩特市| 开鲁县| 乌拉特后旗| 林口县| 哈巴河县| 建湖县| 游戏| 井研县| 辛集市| 济南市| 湟源县| 五指山市| 西乌珠穆沁旗| 砀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