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七章 士族世官

心中雖是如此想,但趙靈吉必須支持夏正平,因爲眼前的殿下,將是大夏的希望。

不過,趙靈吉還是察覺到了一絲不對勁,旋即道:“殿下,您初來永昌,對這裡的士族不熟悉,不如考校諸官的事情,交由我來去做吧!”

“趙叔此話,正合我心意。回頭我寫一份帛書,交給您,您只需按照我上面所寫的方案,便能夠選拔出我心中所想的優秀子弟。”夏正平如此說道,“察舉之後有考校,方纔能夠選拔出利國利民的好官!”

這一下,政事堂中的諸多官員,算是徹底明白了。優秀子弟,依舊需要茶舉制來選拔,但察舉之後,由郡守或者郡丞,來考校新官,看看優秀子弟中,有沒有更加優異的存在。

夏正平的意思很明顯,我雖然要重新選拔士族子弟做官,但我更看重的是考校結果。能力表現的越優異,就越能得到我這個郡守的青睞。也就意味著,越容易坐上司副的位置!

政事堂上的衆人,又是奏了許多事,直至近晚,方纔散去。

次日,趙靈吉依照夏正平所給帛書上的方案,對一衆優秀士族子弟,進行了《夏律》的考校。

《夏律》,大夏神朝的律法,通曉《夏律》者,方能進入決曹、兵曹中擔任官職,這是規矩!

當然,這是夏正平來到永昌,才定的這條規矩。在他心裡,一個官吏,如果不能通曉有關於本職工作的律法和技術,那麼他就是一個無能的官吏,不適合待在這樣的官位上。

或許,永昌是個特例,但夏正平的靈魂,畢竟是現代人的。他要用現代人的眼光和知識,來締造一個,屬於自己的大夏神朝,只是這個過程有點艱難,可以說是任重而道遠!

一日的考校工作,到了晚間方纔結束。

郡守府衙政事堂中,燈火通明,然而卻只有夏正平和趙靈吉姜兩個人。

夏正平翻看著冊表簿子,上面記錄了今日衆多士族子弟的考校情況。他手中拿著沾了紅色墨液的毛筆,在簿子上,不時的圈圈點點。

“本郡共計六十三名優秀士族子弟參加了考校,這一天著實廢了一番力氣!”趙靈吉拱手,“現在,殿下做事,要心中有數才行。我也聽說過了,這些子弟的背後,都通著濟州呢!”

趙靈吉這一番說,自然是要提醒夏正平,永昌士族的背後,可能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簡單。

夏正平聞言,卻是一笑:“取考校成績前八名的,任司副!趙叔也不必憂心,方盡天下,有能力的人,才能夠做官,不管是不是士族!”

大夏不論是朝堂,還是各郡各州,哪怕是軍隊之中,官職總數的九成九,都是由士族子弟擔任的,剩下的纔是平民百姓。即便是這些平民百姓,也大多數都由士族收買,依靠他們,才從察舉之中,脫穎而出。

這是一個極爲嚴重的弊端,士族把握做官的權力,而老百姓卻只能仰望。其實就是世官制的一種表現,士族子弟,世代爲官,平民百姓,終其一生,即便有大才華,也難以踏上官場一步。

所謂,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這句話只是對於天下大亂的時候,纔會生效的。

試問,太平之年,即便是草莽英雄,即便是寒門高士,如果沒有士族的舉薦,又如何拜將封侯,又如何縱論天下,揮斥方遒呢?

要知道,世官制本身,就斷絕了太平之年,平民百姓走入官場,代理統治者治理天下的途徑。

夏正平有著現代人的眼光,自然明白這種制度的弊端在哪裡,阻礙平民百姓做官,使得擁有才華的民衆,埋沒於世俗裡,於國於民,都是極爲不利的。

明君之人,當取官於民,而不是取官於士。只是這種制度,自大夏立國之時起,就已經確定了,數百年的時間,早已經形成了“規矩”,不是夏正平一句話說改就改的。

歸根結底,還是士族龐大,改革世官制或者說是改變選官任官的途徑,需要一步一步的來,決不能一蹴而就。

但是,現在夏正平已經開始了,他從士族優秀子弟中考校選官,如果從大局上來說,並未觸動永昌所有士族整體的利益;但如果,從平民百姓中選官,那就必須萬分小心,一旦出了差錯,夏正平就可能和永昌所有的士族對立起來。

到了那個時候,別說夏正平掌控不了永昌,恐怕還會被永昌的士族子弟,趕出這裡。

夏正平自然懂得這個道理,因此他選擇這種方式,來一步一步的改變選官任官的制度。

趙靈吉聽到夏正平這麼一說,大致能猜測出他的想法,沉思良久,方纔說道:“大夏祖制,恐怕難以變革啊。殿下既然有這個心思,我也應當支持,但需要緩緩計較才行!”

“這一點,我自然明白。”夏正平點了點頭,“先讓這八個人上任再說,然後過半個月的時間,我隨機親自考校,那樣子也能夠了解他們實際爲官的情形!”

俗話說的好,實踐是檢驗才學的唯一途徑,通曉《夏律》的人,未必能夠勝任兩曹的司官,但能夠勝任兩曹的司官,必定通曉《夏律》。

大夏靈帝,瑞和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一日,初冬時節。

這一日,永昌的天空,天色朦朧之時,便已飄落起了雪花。辰時三刻,夏正平一身便服,帶著已經訓練完成的親衛南山客,走出了郡守府衙。

今日,他要做的事情,極爲簡單,便裝沿街巡查各曹各司理政的情況。事實上,夏正平要做的,不僅僅是親自考校新官政績,更是要了解百姓。簡單點來說,夏正平要微服私查。

只是,剛把腳邁出郡守府衙大門的門檻時,就見府衙面前的街道上,有人騎馬闖了過來。那人夏正平認得,卻是主簿陳旭。

“殿下,郡尉府傳來緊急公文,需要您親自批閱!”陳旭下馬,從身後背袋裡,尋得一卷帛書,遞給了夏正平,“薛大人讓我傳話,此事萬分緊急,需要立刻答覆!”

夏正平聞言,眉頭一皺。薛離最近一個月,並未有什麼動作,他和薛離也是各有各的政事,彼此不衝突,也沒有任何的交集,怎麼今日竟然有求於自己?難道轉性了,不想奪取郡守之位了?

當然,要說薛離不想奪取郡守之位,夏正平是絕對不會相信的,畢竟當初自己一到永昌,他就是那種態度,由此可見薛離的心思,怕是不會泯滅。

夏正平心中雖然疑惑,但依舊攤開帛書,皺著眉頭讀了下去,想要看看薛離究竟想要耍什麼花招。

良久之後,夏正平眉頭舒展開來,將帛書遞給陳旭道:“我現在有要事需要處理,抽調鎮南關的兵馬,我無權做主。鎮南關的兵權,在國舅陳慶之的手中,薛離他若是真的認爲此事緊急,你可以去找趙靈吉郡丞,讓他代我寫一封信,送到鎮南將軍那裡即可。”

“下官明白,即刻通知趙大人!”陳旭拱手,駕馬離去。

待得陳旭遠去,夏正平踏步緩緩離開郡守府衙,與南山客並排而行道:“南山,你猜猜,剛剛陳旭給本殿下帶來了什麼消息?”

今日的南山客,並未身穿鎧甲,既然是便服出行,她也同夏正平一樣。只不過,南山客是女扮男裝,外人看上去,像極了一名瘦弱的家丁。

南山客聽得夏正平如此問他,略微思索了一番,方纔回答道:“公子適才說過調兵的事情,怕是哪裡出了山賊,需要去剿滅?”

夏正平聞言,點了點頭,邊走邊說:“建寧郡的北面山區,有一夥強人,佔了那裡的地勢,打家劫舍,阻攔來往的客商。建寧郡守是薛離的族兄,他與建寧郡尉商議,發兵收拾那夥強人,不曾想大敗而歸。”

“今日他送來求救書,要問郡尉薛離借兵,共同剿滅那裡的山賊。只是,永昌兵少,長途行軍到建寧後,可能也會面對剿滅失敗的危險,薛離沒得法子,只好寫帛書,向我求救,看能否從鎮南關調兵兩萬給他!”

南山客皺著眉頭道:“公子殿下,卻是忘了?我一個女兒家,怎能參與此等的軍政大計?您不趕我走,便是極好的了?我怎能不知自己的身份,隨意指點呢?”

她依舊極爲感謝夏正平,因此時常唸叨這些。她又是極爲曉得規矩的,故而不敢擅自開口。更何況,她的確是女兒之身,不便去議論這些事情。

夏正平嗤笑,擺了擺手,道:“我著實是忘了,你女扮男裝,只是爲了混口飯吃。”

“不過也無妨,我說給你聽,身爲我的親衛,有必要知道這些,能時刻提醒我,免得我忘記。”

“鎮南關的守兵,不是我說調就能調的,兵權在鎮南將軍手中,只有他有權力調兵。這個道理,薛離自然知曉。只因鎮南將軍是國舅,又是我在巴州唯一的依靠,薛離不得已,才放下面子,希望我能夠寫一封求就信,交付給國舅,希望他出手。”

“我若是不準,必然落下個口實,說我不通人情,於我不利。因此,我便是答應了薛離,只不過這信不是我寫,而是趙大人寫。”

夏正平講了許多,將帛書上的大部分內容,都講給了南山客聽。他也不知道,爲什麼自己要這麼做。

儘管,這一事情,算不上是軍政大事,但若是傳揚了出去,總會有人議論,夏正平不守政規,肆意傳播軍政大計。

好在,南山客是夏正平的親衛,這一點衆人皆知,正好堵住了悠悠衆口。

“公子的意思,我大概是明白了。”南山客跟在夏正平身後,小心翼翼的說道,“薛大人這是在試探您,想看看,您和鎮南將軍的關係究竟如何?”

第四十章 夏正平刮骨療毒第二章 又三年第二章 賤民?第三十九章 黃瀚生據守隆江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七章 官商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四十七章 申不易御駕親征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十五章 交易第四十三章 漢王義釋黃瀚生第二十四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五章 白髮漁樵江渚上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四章 賀子先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四十一章 效仿舊事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六章 水淹建寧郡第五十二章 何士元智鬥孔明亮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九章 鎮南將軍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三十九章 聲東擊西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三十二章 七分天下(下)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十四章 王業不偏安第三十四章 神秘女子第二十九章 出使雍王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二十三章 題字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四十一章 戰隆江漢王鏖兵第十二章 修法第三十章 神醫出手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三十五章 舌戰諸官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十五章 交易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六章 過蜀州第一章 大變革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五十二章 何士元智鬥孔明亮第三十八章 拜見雍王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三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六章 過蜀州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六章 張冠李戴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七章 駁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九章 鎮南將軍第十七章 商量第六章 過蜀州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十一章 詐降第三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三十八章 拜見雍王第四十二章 燒連營陸慷建功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三十三章 衛燼
第四十章 夏正平刮骨療毒第二章 又三年第二章 賤民?第三十九章 黃瀚生據守隆江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七章 官商第十六章 封禪泰山,千古一帝(大結局)第四十七章 申不易御駕親征第十章 西羌少年第十五章 交易第四十三章 漢王義釋黃瀚生第二十四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三十八章 好消息第五十一章 殺薛離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五章 白髮漁樵江渚上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四章 賀子先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二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四章 大事不好第四十一章 效仿舊事第四十七章 奪軍第六章 水淹建寧郡第五十二章 何士元智鬥孔明亮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四十二章 約法三章第四十九章 棄北川雛鳳燒城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九章 鎮南將軍第三十一章 平北郡之戰第三十九章 聲東擊西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三十二章 七分天下(下)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三十三章 衛燼第四十章 無名之主第二十三章 賈公舞劍,意在皇子第十四章 王業不偏安第三十四章 神秘女子第二十九章 出使雍王第二十八章 觀其大略第二十三章 題字第四十六章 年關第四十一章 戰隆江漢王鏖兵第十二章 修法第三十章 神醫出手第十三章 英雄出自草莽,高士起於寒門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五章 十五年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三十五章 舌戰諸官第二十六章 落鳳坡第八章 望月臺下揚名第三章 滾滾長江東逝水第十五章 交易第三十七章 三拜第五十章 取三江漢王用計第六章 過蜀州第一章 大變革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五十二章 何士元智鬥孔明亮第三十八章 拜見雍王第二十一章 三年第一章 昭明太子第三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六章 過蜀州第七章 安撫民衆第二十二章 三江湖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六章 張冠李戴第一章 帝王風度第五十二章 還有誰!第四十三章 從君而戰第四十九章 矯詔第七章 駁第五章 襄王本意第十一章 稱帝第十七章 苦情計第四章 出人意料第九章 鎮南將軍第十七章 商量第六章 過蜀州第二十八章第三十二章 前因後果第十一章 詐降第三十七章 流言四起第三十四章 議取蜀州(下)第十九章 雙喜臨門第三十一章 七分天下(中)第三十八章 拜見雍王第四十二章 燒連營陸慷建功第二十八章 大戰起兮雪飛揚第三十三章 衛燼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龙江省| 农安县| 洪洞县| 高尔夫| 旺苍县| 新巴尔虎右旗| 双鸭山市| 井研县| 石渠县| 灌南县| 淮安市| 潮州市| 赞皇县| 南充市| 梨树县| 镇赉县| 天祝| 勐海县| 龙山县| 兖州市| 三门县| 灵寿县| 林西县| 江油市| 娄烦县| 平阴县| 雷波县| 当阳市| 偏关县| 丰顺县| 桐城市| 深圳市| 巴彦县| 乌拉特后旗| 昌宁县| 南充市| 噶尔县| 蒲城县| 南和县| 吐鲁番市| 延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