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分分合合,歷史長河之中,總有相似的地方存在。君不見,當年前朝末年,與當今大夏神朝末年的戰國時代的情況,是如此的相似嗎?
大漢,終究是大夏的正統傳承,夏正平也畢竟是大夏神朝的正宗傳承。當夏正平登基稱帝,敬天告地,振臂一呼發動北伐的時候,所過之處,正如當年何士元所說的那般,百姓們簞食壺漿,士子才人盡皆擁護。
這其中,無論是《漢律》還是科舉,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經爲他們所接受。甚至是,曾經反對這些的人,都願意成爲大漢的一份子。
他們這樣做,一切都只是因爲,大夏神朝曾經的輝煌,早已經烙印在了他們心中。他們相信,夏正平作爲大夏神朝的餘脈,最後必然能夠將他們帶回那個輝煌年代。
一時之間,儘管夏正平攻伐下了齊魯之地,佔據了申朝的舊地,滅了楚國,然而卻並沒有引來民衆的反抗。反而是,那些民衆無一不是興高采烈,極爲歡迎夏正平的到來。
如今,擺在夏正平面前的,便是荊襄九郡,以及周邊的各國。北伐中原,定鼎天下的路,已經走了一半。
大統二年五月,所佔據的國土,一切都被夏正平安定了下來,他決定將大漢的國都,遷往濟州城。如今的濟州,雖然差點被戰火焚燬,但是在數個月的努力之下,已經恢復到了原來的樣貌。
此時,大漢的十萬水師,已經集結在這裡,隨時可能發動另外一場進攻。但是,現在他們的任務,便是進行一段防守。因爲,此時此刻的北邊,燕王、新羅王朝,對這裡已經是虎視眈眈了。
或者說,在夏正平派軍征伐濟州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有想法,趁夏正平沒有立足安穩,想要攪一下這趟渾水了。然而,他們想錯了。這一時間段,夏正平不僅僅是遷都於濟州,而且還帶來了數十萬的兵馬,他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
濟州雖然被夏正平佔據,但是這裡已經成爲北上的前線了。實際上,夏正平要遷都到濟州,在蜀郡的時候,是有許多人反對的。其中之一,便是因爲濟州是北上的前線。然而,夏正平力排衆議,在任命各州各郡的治政官員之後,便是帶著自己的兩位妃子,隨同大軍,遷都去往了濟州。
在夏正平看來,他這實際上不叫遷都,而叫還都。要知道,他本就是大夏神朝的最後一個皇子,也是大夏神朝靈帝遺詔之中指定的大夏繼承人,如此算來的話,當年無論是永昌郡,還是巴郡,亦或者是蜀州的蜀郡,都不算是國都。他現在回到了濟州,就意味著繼承大夏的大漢,將代替大夏,還都於濟州,重新確立起對天下的統治。
爲了決定將來的走向,也爲了決定以後的統治,該怎樣進行。夏正平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畢竟現在大漢的天下,不是一個郡城,也不是一個州府,而是一些州府,再往後就是大夏神朝曾經的天下了。甚至是,他還會開疆拓土,吞併西域北疆的異民族,更有甚者,可能是渡海擊賊,消滅海上的威脅。
因此,夏正平決定召集一些州郡官員,以及自己身邊重要的謀士,進行一場商議。時間正好是大統二年的六月份,此時的荊襄九郡邊境上,一場場生死慘烈的大戰,正在展開。雍王的軍隊,也投入了戰場。
“列位臣工,你們進入政事堂的這一刻起,我大漢對荊襄九郡的周王,已經發動了攻擊。”這是夏正平說的第一句話,顯然是爲了要給諸位臣工,打上一個預防針,“自今日起,你們的心裡,將只能有大漢。”
“臣等明白!”金鑾殿之中,衆臣自然明白,夏正平的這一番意思。
如今的夏正平,對於官員的治理,可以說是雷霆手段,革除了大夏神朝的諸多弊端。首先第一點的,那便是地方官員的治理。
大夏神朝的時候,地方官吏,是可以自己招募兵馬的。現在不同了,夏正平已經不允許地方進行招兵買馬了,所有有關於軍隊的一些事情,全部由中央的機構,進行處理。
而對於有功之臣,設立了爵位,後代可以繼承爵位,但是擔當爵位的人,是沒有封地的,只是一食邑作爲獎勵。
當時,有很多人是主張分封制的,但是夏正平拒絕了這個建議。在他看來,分封制實際上就相當於是臥榻之側,有人酣睡。他更是用大夏神朝的例子,來警告過一些臣工,分封制在大漢之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至於中央的一些機構,夏正平仿照前世的一些朝代制度,建立起了中央集權,也就是說,現在臣子們的一切事情,都得聽從夏正平的決斷。但是呢,這種中央集權,又不是專斷獨行,夏正平可以說是大開言官之路,讓有能耐的人,去擔任言官,從而參與國政。
“今日,將諸位召集到這金鑾殿之中,倒是想說說心裡話了。”夏正平的聲音很隨和,“朕知道,你們之中,有些人,雖然服從於我,但是內心的想法,朕難以知曉。”
“不過,朕並不想糾結這些事情,因爲眼下有比這更爲重要的。”
夏正平說著話,眼神卻是看向了金鑾殿的何士元,如今的何士元,身居尚書左僕射之位,可以說是位居人臣。他的眼神之中的意思,自然是要讓何士元來說說自己的想法。
“啓稟陛下,如今的天下,三分之一的土地,三分之二的人口,已經被我們佔據了。如此一來,到時候一統天下,已經不是個問題了。”合師院拱手,“陛下所憂慮的事情,這麼大的一個天下,將來該如何施政。或者說,我們面對的問題,將會是什麼。”
“嗯。”下週呢公平點了點頭,“列位臣工,何先生之言,便是朕的心裡話,不知道諸位,有什麼想要說的嗎?”
“啓稟陛下,下官認爲,我大漢國土雖然遼闊,海疆也是極其漫長,但是偌大的海疆,卻是飽受外敵侵入。爲此,臣奏請陛下,讓海霹靂施琢公再擴編水師,從而征伐扶桑神朝、扶餘國等地,只有消滅了這些國家,我們的大夏,纔有可能徹底安定下來。”
司徒伯懿走出班列拱手,如今他的聲望,在衆臣之中,不下於何士元。因此,他這一番話剛一說出來,金鑾殿上,衆人便是議論紛紛起來。
“臣等附議。”
“除此以外,天下歸心,陛下必將會北伐新羅,拓地異族,剿滅山戎,再往後便是攻伐秦趙,至於雍王,恐怕不用說,到了那個時候,也會歸降於陛下您的。”
“司徒大人所言,的確是一種策略。”
夏正平點了點頭,似乎是在讚許。
“朕想以十五年爲期限,掃蕩羣雄,最終一統天下,還要海戰諸國,免除海疆上的威脅,攻克異族土地,讓我大漢,屹立於世界之巔。”
這是一種豪言壯志,最終被夏正平說出了口。
又是數個時辰,夏正平商議了十五年之間的具體規劃,這其中包括內政和軍事兩方面。當然,越往後,計劃之中內政佔據的比例也就越多,畢竟越往後,夏正平在天下的敵手,就越少了。
“先生,當年您教我七分天下,再三分。如今,雖然沒有實現,但是卻按照這個思路,取得了根本之地。”後花園之中,夏正平一邊走,一邊對跟隨在他身後的何士元說話,“不知道先生怎麼看,我這十五年的規劃?”
“陛下聖斷。十五年的規劃,可以說是雄心壯志,就是太祖陛下,也不過如此罷了。”何士元的神色之中,有些欣慰,“當年的事情,如今恍如隔世。陛下,您做到了。”
“是做到了。旬日之後,荊襄九郡被攻下,我再進行屯兵積草,數年之後,揮軍北上西進。大夏恢復有望,這一切的事情,自然是您居功至偉的。”夏正平的心裡,很是感激何士元。
可以這麼說,若是沒有何士元,也就沒有今天的夏正平。
當年落鳳坡下的教導,讓他明白自己究竟想要幹什麼。大夏神朝滅亡之後,更讓他明白,自己要走的路是什麼。
或者換句話說,不論是前世的一種夢,還是這個世界本尊的願望,都在逐漸實現著。
“陛下是想要做千古一帝嗎?”何士元突然問了這麼一句,“如今陛下之功,堪比太祖!”
夏正平聞言,身體一怔,便是點了點頭,道:“二十年的隱忍,一朝北伐,恢復大好河山,滅了篡國自立的罪人,雖然功在當代,但卻是名揚青史。”
“臣請陛下,十五年之後,若是功成,可以進行一次封禪,昭告天下,讓世人都記住您。”合師院拱手,“那時候的陛下,便是千古一帝,都當之無愧。”
“合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