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84 誅趙家者在今日

洪水滔天、風雨之飄揚中,漢室走到了中平五年的八月。

這一月,朝中發生了一件大事。

這件大事就是朝廷設立了西園八校尉。

西園八校尉的設立,表面上來看是因爲當今天下動盪,賊兵四起,連京畿之地都時聞賊患,今年初,太行山西麓又興起了黃巾的餘部“白波軍”,威逼司隸校尉部,故而朝廷設立八校尉,以此來增強洛陽的防禦,但從更深層次來看,八校尉的設立卻是改變了洛陽的軍事格局。

前漢的時候,京都長安的戍衛軍主要是南軍與北軍,入到本朝之後,光武帝精兵簡政,不但減、省地方州郡的駐軍,而且大力壓縮京都的禁軍,最終形成了以“北軍五校”爲主的戍衛部隊,在禁軍的人數上遠比前漢要少,即便加上諸如虎賁中郎將所屬的虎賁與羽林、執金吾屬下的緹騎與持戟、衛尉所領的南宮衛士與北宮衛士等,以及掌洛陽十二城門的城門校尉所部,整個兒加到一塊兒,本朝的京都戍衛部隊也只不過只有一萬兩三千人左右。

現而今,朝廷增設了西園八校尉,雖然荀貞只是從簡報上知道了此事,尚不清楚西園八校尉所統的具體兵馬數額,但以“北軍五校”各校尉所統之兵力推測,這西園八個校尉所統之總兵力怎麼也得在六千步騎上下,——“北軍五校”中的屯騎、越騎、步兵、射聲四校尉皆“領士七百人”,長水校尉所領較多,千騎上下,以此推之,即便西園八校尉各自所統之兵力皆爲七百人,加到一塊兒也有五千六百步騎,前漢時長安的禁軍最盛時約有十萬步騎,而本朝總共只有萬餘人,原本的萬餘禁軍之外,忽然多出了五六千步騎,幾乎相當於原本禁軍的一半還多了,可以想見,西園八校尉的設立,對洛陽舊有的軍事力量格局必會造成巨大的衝擊。

軍事是政治的延續,此前之所以會出現黨錮之禍,歸根結底,便是因爲士人對洛陽的武裝力量掌控不力,在軍事上被宦官集團壓了一頭,所以纔有竇武、陳蕃等人之死,纔會有第一次黨錮的出現,士人在這方面也是吸取了教訓的,——袁紹出仕之後,第一個得到的朝廷職務是侍御史,經過短暫地過渡,他馬上就被升遷爲虎賁中郎將,可見他對兵權是非常看重的。

既然士人吸取了教訓,袁紹也非常地看重兵權,那麼在西園八校尉的人選上,袁紹自然要聯絡朝中的盟友,爲士人爭取最大的利益。

如果能把這一支新設的六千步騎上下的部隊掌握在手中,至少士人們就不用太擔憂宦官集團會再次利用軍事打擊來摧毀他們了。

只是,袁紹能夠看到這一點,宦官集團自然也能夠看到這一點。

所以,荀貞儘管遠離朝堂,不知西園八個校尉的人選是怎麼出來的,但只從名單上卻就能夠看出,必是經過了一番士大夫與宦官的激烈角逐。

八個校尉裡,既有蹇碩、馮芳這樣的宦官集團之重鎮,也有袁紹、曹操這樣的士人集團之干將,不過,雖說袁紹、曹操等人得以躋身入八校尉之列,在這場角逐中,最後的贏家卻不是士人,而還是宦官。

因爲八校尉中最重要的職務——上軍校尉,被蹇碩得到了。

上軍校尉,顧名思義,是八校尉中的第一位,總管各軍,餘下的七個校尉都得聽命於他,蹇碩深得今天子之信用,本身壯健有武略,因此被今天子親自任命爲此職,——“雖大將軍亦領屬焉”,即使大將軍何進,也得聽受他的命令。

說及曹操,他雖然前時鬧情緒,不肯接受朝廷的任命,沒有去東郡上任當太守,可這一有了西園八校尉這等實權差事,他卻是毫不費勁地就登列其中了,不用說,這肯定是他父親曹嵩給他運作的功勞,曹嵩既是宦官之後,又是天子面前的紅人,去年剛拿了一億錢買了個太尉之位,就衝他的家世、他出的這份錢數,宮中的宦官和今天子也得給他個面子,給曹操一個校尉之職,而且這個校尉還不低,僅在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和下軍校尉鮑鴻之下,位列八校尉之第四,是爲典軍校尉。

荀貞看完簡報,遞給在側的荀攸。

荀攸看完,嘆了口氣,將之放到一邊。

荀貞問道:“公達緣何慨嘆?”

“朝廷設西園八校尉,以小黃門蹇碩爲上軍校尉,袁本初以下,皆歸其節制,便連大將軍亦得聽受其命。……君侯,宦者之勢,更勝於前了啊!”

荀貞聽絃歌而知雅意,笑道:“公達可是在爲我擔憂?”

宦官的勢力更勝於前,這句話的潛臺詞自然就是:如果誅滅了鄴縣趙家,荀貞將要面臨的風險怕是會比以前還要大了。

荀攸默然片刻。

荀攸熟悉荀貞,也知道荀貞是個一旦做出決定就輕易不會再做更改的人,更何況“誅趙”這件事荀貞謀劃了這麼久,時至今日,鄴縣趙家違法亂紀的罪證也收集得差不多了,而且如宣康、陳到、欒固等人也都已知此事,料來荀貞是絕不會放棄的,所以他也乾脆放棄了勸說荀貞的打算,笑道:“君侯所謀者,大事也。自古謀大事者不能惜身,攸雖鄙陋,亦知此理。”

“公達,大丈夫當有所爲,有所不爲!正因爲如今閹宦之勢更勝往昔,所以我才更要誅滅趙家!我如不爲此,則天下士人之氣何以復振?”

荀貞嘴上說得慷慨,心中卻是惋惜。

不是爲他自己惋惜,而是爲袁紹、何進惋惜。

穿越之前,他不明白何進、袁紹爲何要召董卓等各路兵馬入京,但現在,隨著對朝廷局勢、洛陽局勢的越來越瞭解,他卻是明白了何進、袁紹爲何會不約而同地不肯聽從別人之勸諫、執意要召董卓等兵馬入京的主要緣故了。

有竇武、陳蕃身死兵中的前車之鑑,何進、袁紹在謀誅宦官的時候,當然首先會考慮到軍事力量,京都的禁軍本來就大多被掌控在宦官的手中,好容易朝廷新設西園八校尉,可這一支新設的武裝力量卻又被宦官拿去了,這麼個情況下,政敵手中的軍事力量越來越多,而自家卻越來越處下風,那麼爲了不重蹈竇武、陳蕃的後轍,只有從外召兵入京。

換個角度想一想,設若這一次袁紹能夠得到西園八校尉的兵權,如果袁紹當上了上軍校尉,那麼有了這五六千生力軍在手,也許在謀誅宦官的時候,袁紹就不會執意要召喚外兵了。

不過,袁紹也許不會再召外兵,何進卻就說不定了。

何進和袁紹雖是盟友,然而一個是外戚,一個是士人,兩個人在政治利益上也是有矛盾的,只不過在面對宦官時,他兩人在政治利益上的矛盾變成了次要矛盾,可一旦袁紹掌握到了足夠的兵力,他兩人的矛盾卻極有可能會浮出水面,那麼這個情況下,袁紹不會再召外兵,何進爲了抗衡袁紹,卻說不定還會堅持召外兵,也即主要是由董卓、丁原這些非士人出身的武人所統之部隊入京。

總而言之,漢室已然老朽,隻手難以迴天,就算出現小小的變動,最終料來也是難以改變董卓入京亂政的結局。

荀貞推演過很多回,除非何進、袁紹精誠合作,同時他兩人掌握到足夠的兵權,只有這樣,才大概不會有董卓入京之情況的出現。

可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要怪只能怪何進、袁紹各有政治利益,要怪只能怪何進、袁紹都沒有認識到董卓的危害性。

事實上,現在就算是把荀貞放到何進或者袁紹的位置上,他也想不出破解這個局面的辦法,不錯,他可以和對方精誠合作,可問題是對方有著對方的政治利益,對方卻絕對不會和他精誠合作。

可以這麼說,在西園八校尉設立之前,如欲誅宦,袁紹、何進到最後已經必然會走上召外兵入京的路,在西園八校尉設立之後,他兩人更會走上這條路了。

歷史固然是有偶然,但在大勢面前,在個人之力不足以改勢之前,更多的卻是必然。

荀攸見荀貞面帶思索之色,問道:“君侯,在想什麼?”

荀貞不能把對歷史的推演告訴他,回答說道:“我在想,鄴縣趙家的罪證收集得足夠了,什麼時候動手最好?”

荀攸不知道歷史的走向,對此沒有什麼好的建議,在他看來,既然罪證收集夠了,那麼早晚動手都可以。

荀貞心道:“我記得西園八校尉設立後不久,今天子就崩了,隨後便是袁本初誅宦。只是,雖然在印象中,西園八校尉的設立和袁本初誅宦之中的間隔時間不是很長,卻記不得到底是多久,我是在今年底前動手,還是等到明年再說?”

今年動手似乎有點早,看現在的局勢,今天子今年怎麼也是崩不了,袁紹今年也肯定是誅不了宦的,明年年中前後動手應該最是合宜,不早、也不晚,既不影響揚名海內,也不會因爲逃亡江湖太久而失去太多的實力,能夠得到最大的利益。

如果說推演京都局面得出的結論是荀貞認識到了歷史的必然性,那麼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卻讓荀貞認識到了歷史的偶然性。

八月底,荀貞接到了一封信,信是冀州刺史王芬寫來的。

荀貞初時以爲只是一封尋常的私信。

他與王芬同爲士人,王芬又是黨人的領袖之一,是他的前輩,在討擊張牛角、張飛燕之戰中,他二人也算是有過一段交情,所以平時時有書信來往。

但在看過了信的內容之後,荀貞卻是大驚失色,急把荀攸、程嘉召來,把王芬的信出示給他兩人看,說道:“方伯必敗。族趙家者,在今日也!”

——

1,東漢的京都戍衛部隊。

漢魏之際的王朗曾在給魏文帝的上書中提到:“舊時虎賁、羽林、五營兵及衛士併合,雖且萬人”。

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5 冀董幽田兩名俊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295 陳國相襄軍第一(四)169 滿營呼擁張益德(下)19 辛璦(上)60 鎮東結與糜家婚72 寧舍濟北取任城38 初步15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84 襲陣兵退夏侯惇(二)31 督郵一怒(上)23 甲光向日來者誰7 秦項建言取濟南(下)雷電災害啊,晚點更273 夏侯淵傳捷坎谷(上)5 江禽55 此子乃忠直奇節士80 帳下授任四司馬 道前空候無功回198 舍泰欽名臣之望63 荀姚謁見陶恭祖 江湖豪氣陳元龍44 以退爲進郎陵說10 邊文禮攘臂不齒5 冀董幽田兩名俊160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五)78 張飛宿將襲如狼(下)256 兩中郎脣槍舌劍52 市義61 五更鼓角聲悲壯(中)27 高素三勸127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六)33 再見遲婢1 張長詈罵府門外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15 命令3 書裡有一個錯處,向大家道歉5 邯鄲陌上九月秋(五)1 虎士81 擒賊先擒王(中)41 效果232 前軍輕剽入任城76 聚於今宵兮歡樂極35 褒貶由人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52 受表揚威心感動33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36 第三兄弟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230 兗州刺史左右難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82 擒賊先擒王(下)216 徵役備物籌入魯86 名出郡外州中聞(上)13 黃巾圍城53 不顧母弟朱靈忠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86 慈仁兵則不能使 將軍臨機最無情35 鄉吏殘民171 許顯臨機能應變(中)18 未到輕身入京時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18 孟德殺囚明軍法(上)112 伯符叱吒破俊寵58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八)5 邯鄲陌上九月秋(五)43 焉可自棄學陳項65 邀得念舊仁厚名4 邯鄲陌上九月秋(四)21 甲兵四千向神都(上)66 謀大計暫斂英眉 郡童子顯傲剛強83 訪賢非爲邀名故 羣鳥投巢廣陵城37 士疲不宜再強進 騎往東北問袁曹58 關張各有惆悵情91 忽然聞得故人到54 私憤何及國事重 兄弟鬩牆兩不和77 薛禮高踞臨下問 劉備席坐從容答13 陳買盟結田與曹9 結交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10 洛陽圖窮將匕見8 勢先造成計乃行83 了卻山中寇賊事(七)43 李通難擇良木棲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127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六)120 冤句一頭傳諸縣43 李通難擇良木棲22 枉費心機空費時216 徵役備物籌入魯91 襲陣兵退夏侯惇(九)83 光陰似苒流如箭(下)83 威震陽翟(上)93 兵臨西華(下)63 荀貞之兩問治郡事 張孟高席間相托私95 徐榮單騎入太谷 膽勇兼備得雄關66 負此俸食慚愧極128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一)29 盤點籌劃79 了卻山中寇賊事(三)
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5 冀董幽田兩名俊200 遣使入豫議盟幽295 陳國相襄軍第一(四)169 滿營呼擁張益德(下)19 辛璦(上)60 鎮東結與糜家婚72 寧舍濟北取任城38 初步15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84 襲陣兵退夏侯惇(二)31 督郵一怒(上)23 甲光向日來者誰7 秦項建言取濟南(下)雷電災害啊,晚點更273 夏侯淵傳捷坎谷(上)5 江禽55 此子乃忠直奇節士80 帳下授任四司馬 道前空候無功回198 舍泰欽名臣之望63 荀姚謁見陶恭祖 江湖豪氣陳元龍44 以退爲進郎陵說10 邊文禮攘臂不齒5 冀董幽田兩名俊160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五)78 張飛宿將襲如狼(下)256 兩中郎脣槍舌劍52 市義61 五更鼓角聲悲壯(中)27 高素三勸127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六)33 再見遲婢1 張長詈罵府門外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15 命令3 書裡有一個錯處,向大家道歉5 邯鄲陌上九月秋(五)1 虎士81 擒賊先擒王(中)41 效果232 前軍輕剽入任城76 聚於今宵兮歡樂極35 褒貶由人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52 受表揚威心感動33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36 第三兄弟87 名出郡外州中聞(下)230 兗州刺史左右難7 夜眠營中敘舊情 郭嘉不辭尊者賜82 擒賊先擒王(下)216 徵役備物籌入魯86 名出郡外州中聞(上)13 黃巾圍城53 不顧母弟朱靈忠13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二)86 慈仁兵則不能使 將軍臨機最無情35 鄉吏殘民171 許顯臨機能應變(中)18 未到輕身入京時50 忠勇士捨身忘死 善戰者後發制人18 孟德殺囚明軍法(上)112 伯符叱吒破俊寵58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八)5 邯鄲陌上九月秋(五)43 焉可自棄學陳項65 邀得念舊仁厚名4 邯鄲陌上九月秋(四)21 甲兵四千向神都(上)66 謀大計暫斂英眉 郡童子顯傲剛強83 訪賢非爲邀名故 羣鳥投巢廣陵城37 士疲不宜再強進 騎往東北問袁曹58 關張各有惆悵情91 忽然聞得故人到54 私憤何及國事重 兄弟鬩牆兩不和77 薛禮高踞臨下問 劉備席坐從容答13 陳買盟結田與曹9 結交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10 洛陽圖窮將匕見8 勢先造成計乃行83 了卻山中寇賊事(七)43 李通難擇良木棲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127 劉備奉使出彭城 郭嘉劃策迫薛禮(六)120 冤句一頭傳諸縣43 李通難擇良木棲22 枉費心機空費時216 徵役備物籌入魯91 襲陣兵退夏侯惇(九)83 光陰似苒流如箭(下)83 威震陽翟(上)93 兵臨西華(下)63 荀貞之兩問治郡事 張孟高席間相托私95 徐榮單騎入太谷 膽勇兼備得雄關66 負此俸食慚愧極128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一)29 盤點籌劃79 了卻山中寇賊事(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桥区| 雷波县| 阿拉善左旗| 会昌县| 汤原县| 策勒县| 防城港市| 浏阳市| 平谷区| 古田县| 英超| 许昌县| 枣强县| 吉木萨尔县| 宝鸡市| 抚顺县| 平江县| 乃东县| 太谷县| 孟津县| 禄丰县| 霸州市| 扬中市| 永泰县| 开封市| 盐边县| 乃东县| 乌恰县| 彭泽县| 青冈县| 杭锦后旗| 昔阳县| 西吉县| 昌黎县| 耿马| 扶绥县| 灌云县| 大名县| 印江| 永寿县| 郸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