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見無人反對,最終點頭:“那就升陳其邁爲江西巡撫,讓他好好配合曾國藩剿賊,忽負朕意。”
“朕乏了,先到後堂休息一陣,浙江的戰報到了,你們在叫醒朕!”咸豐打著哈欠,來到後堂休息。
咸豐一離去,恭親王奕?立刻感覺幾道目光盯著他,自嘲一笑,慢慢的走到角落處翻看奏摺。
“杭州戰報來了!杭州戰報來了……”一位軍機章京的接到一封戰報,興奮的喊道。
幾人全都放下手頭動作,圍了上來:
“果然是浙江的奏摺,我去通知皇上!”一位軍機行走興奮的喊道。
“我去!我乃軍機大臣,你們都讓開。”瑞華蠻橫的搶過奏摺,來到幾位軍機大臣面前先行查閱起來。
杭州失陷!張國樑戰死!和春退往福建固守!
瑞華與肅順幾人臉色瞬間變得蒼白起來,像是得了大病似的,穆蔭、瑞華、肅順等人立即當做無事般的回到座位繼續處理公事。
剛纔還爭相搶奪的奏摺又變的無人問津起來,恭親王心情複雜的嘆了口氣,來到桌上拿起奏摺也不翻看,直接走到內堂,交於咸豐。
肅順等人屏住呼吸,等待咸豐的雷霆之怒,果然,怒吼聲很快就從裡面清晰的傳出來:“混賬!幾萬大軍全軍覆沒,和春誤國!該殺!該死!”
咸豐怒氣衝衝的進入值班室,將奏摺狠狠的摔在桌上,大聲道:“傳旨,和春坐視杭州失陷與賊,後又不戰自退逃往福建,以致浙江全面失守,罪無可恕,命有司捉拿和春問罪!”
肅順小聲勸道:“福建還要和春守衛,如果貿然緝拿和春。恐軍心動搖,皇上三思啊!再說福建距離京師路途遙遠,軍情瞬息即變,還是讓和春立功方爲上策。”
咸豐現在又驚又恐,六神無主,聽肅順言語堅定,立刻就感到一些安慰。慢慢就變得鎮定起來,滿頭大汗的說道:“肅順言之有理,福建山高路遠,來回都要兩個月,等到聖旨到達,說不定和春已經打了勝仗。那就讓他待罪立功,革職留任,以觀後效。”
“皇上英明”一班軍機大臣見皇上熄了雷霆之怒,全都跪在地上。
鄱陽湖岸邊,一座船篷內。
被縛住雙手的李鴻章、劉銘傳、吳長慶、劉秉章四人相對而坐,默默寡言,這幾天四人將李雲中罵了無數次。換來的只是守衛的怒視,飯菜裡無端多出蟑螂螞蟻之類的東西,似乎李雲中真的沒有殺他們的意思。
吳長慶按照慣例安慰李鴻章:“大人放心,朝廷一定會派人來救我們,看樣子反賊是往九江、湖口方向而去,曾大帥就在那裡攻打短毛,他一定會就我們的,請大人堅持住。”這些話自從李鴻章第一次尋死不成就說到現在。說多了連他自己都相信起來。
劉秉章第一次說話,嘆道:“大意了,沒想到會落在僞漢王李雲中手中,生不如死啊!就算被救,名節已失,哎!生不如死。”
見劉秉章一臉晦氣樣子嗎,劉銘傳怒道:“什麼名節已失!什麼生不如死!你給老子閉嘴。一時輸贏算什麼,這要看到誰笑到最後,等有一天我活捉那個李雲中,非得把他綁在船裡。一天就給他吃一頓飯,慢慢的折磨他。”
李鴻章睜開眼睛,說起了自己最擔心的事:“僞漢王李雲中說陸建瀛、常大淳二人都已投降,不知是真是假,這陸建瀛身爲帝師,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如果他投降後果不堪設想。”
劉銘傳對李雲中這句話是深信不疑,他不是讀書人,不像李鴻章那樣將信將疑,解釋道:“這李雲中也沒必要騙我們,到了南京一看便知,陸建瀛、常大淳貪生怕死,降賊也不讓人意外,只是沒有傳出來,才讓人生疑。”
這個武夫什麼都不懂!劉秉章對劉銘傳解說陸建瀛降賊的壞處:“這陸建瀛不是一般人,在道光二年就中了進士,先後在雲南、山東各省充當鄉試主考官,學生數不勝數,他還是當今皇上的老師,他降賊就如前朝洪承疇降太宗皇帝一般,開了文官降賊之先河,後果一發而不可收拾,漢賊其勢已成,迴天無力啊!”
劉銘傳驚道:“你是說漢賊已經成了氣候!大清危矣!”
“這李雲中真乃梟雄也!野心勃勃,亂世英才,怪不得能做出那麼大的事業,這天下……”吳長慶瞥見李鴻章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就不在說下去,點到即止。
“哈哈……幾位恕李某怠慢了。”李雲中無事,想起李鴻章就過來看看能不能收服這位在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洋務運動領袖。
劉銘傳終於見到正主,但是罵人的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不服氣似得將頭轉向別處,惹得李雲中暗笑,這劉銘傳倔脾氣,還像個孩子似得。
李鴻章面無懼色,說道:“你還是殺了我吧,李某深受國恩,不會降賊的,你不必多說,我讀聖賢書二十餘年,豈能貪生怕死。”
“大人說得好,真乃吾輩楷模!”劉秉章聽李鴻章肺腑之言,不禁出聲讚歎。
李雲中也不生氣,玩笑道:“你姓李,我也姓李,五百年前是一家嘛,何必搞得那麼生疏,你放心,我是不會殺你的,今天我來只爲與各位談心,當然了,如果你們能說服我,我也會把你們放了。”
劉銘傳轉過頭來,興奮道:“此話當真?”
“男子漢大丈夫,說話當然算話!你們要有本事把我勸服降清,我也認了,不過我們可說好了,你們什麼說服不了我,就不許再尋死覓活。”李雲中循循善誘,一步一步的陷阱佈下。
李鴻章、劉秉章幾人全都振奮起來,端正身體,自己生死是小,如果能說服李雲中投降,那才驚天動地,名留青史,比諸葛亮舌戰江東羣臣還激動人心。
吳長慶首先發言,像是李雲中的部署似得稱呼:“殿下您爲民請命是不錯的,只是不該起兵造反,大清面臨洋人欺壓,正是億萬子民同心攜手共抗外敵的時刻,怎能自相殘殺,這不是讓親者痛仇者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