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14章 浙江都督

1686年春,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佈了一項公告,宣佈凡是“身家殷實”之人,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就可作爲“官商”包攬對外貿易。令李士禎想不到的是,這一公告竟會在以後的歲月裡爲中國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壟斷清朝海上外貿,廣州十三行成爲暴富羣體。

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許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十三家商行,壟斷了茶葉、 絲綢交易和大宗貿易。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一道聖旨,廣州成爲全國唯一海上對外貿易口岸,史稱‘一口通商’,經十三行進出口的貿易額節節增長,日子一長,十三行就逐漸演變爲一個特殊組織,享有了壟斷對外貿易的特權,在這些特權買辦中,又尤其以商家潘、盧、伍、葉四族豪門獲利最多,所以由此發展成爲廣州四家最大的買辦階級。

而廣州也成爲清代對外貿易中心。他們既有外貿特權,也是官府與外商交涉的中間人,負有承保外洋船貨應交稅餉、 財禮並向外商傳達官府政令和管理外國商船人員的義務,實爲官商性質。其中爲首的是怡和行的伍紹榮、 廣利行的盧繼光。但這十三行早已和外國商人共同勾結、 包庇、保護鴉片走私,反而成了外商的代理人。

伍紹榮嘆道:“我們這些商人最怕的就是打仗,可是如今大清飄搖欲墜,到處都在發生暴亂,四川有洪楊髮匪、江南有短毛生亂,這些年光我們伍家被官府勒索不下於三百萬兩。在這樣下十三行只有解散一條路了,各位可有什麼好的辦法?”

廣利行的當家人盧繼光並不擔心。對著伍紹榮笑道:“誰不知道你們伍家富可敵國,恐怕現在的家產已經不下於三千萬兩了吧!”

“三千萬兩!”在坐的商人全都驚呼出聲。雖然他們知道伍家的家產很多,但從沒想過有三千萬兩之巨。

伍紹榮趕緊否認:“這些都是家父在的時候真的家業,自從家父過世之後,我伍家的產業已經逐漸移往海外,現在伍家只剩一個空架子了,與各位可沒法比嘍。”

提到伍紹榮的爹爹伍秉鑑,十三行的商人們全都寂寞無聲,人的名樹的影,伍秉鑑就是他們心目中的神。是他將十三行推向頂峰,雖然很快就因爲鴉片戰爭而衰落下去,本人也鬱鬱而終,他們還是繼續信仰伍秉鑑的行事風格。

伍紹榮接著道:“大家還是想想出路吧,短毛不日就可攻佔廣東,看來官兵是守不住廣州了。”

盧繼光很看好大漢,言道:“那我們派人聯繫李雲中?這些反賊造反只是爲了貪圖錢財,只要從十三行每年賺取的利潤取出九牛一毛,足以讓他們滿足。”

伍紹榮對投靠李雲中並不反對。但不贊成每年抽取紅利:“人的貪慾的是無盡的,當初官府逼迫我家,第一次開口只要十萬兩,第二次也才三十萬兩。第三次就要二百萬兩!十三行還是謹守中立,不要偏袒任意一方,各位也儘量的將自己產業轉移出廣州。那樣一來,短毛進城。我們也可以到洋人軍艦上暫避風頭。”

“這個辦法好!”衆洋行的商人全都點頭而贊。

南京 上書房

“微臣王慶露拜見皇上,願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雲中放下奏摺。欣喜道:“子川你回來了,在蘇北可有收穫?”

王慶露拿出一本奏摺,低頭答道:“啓稟皇上,淮北鹽商都已經答應斷絕與清軍的來往,每年向我中國繳納鹽稅五百萬兩,今年上半年的鹽稅,臣已押運到南京,共有紋銀三百八十萬兩,其中一百萬兩是鹽商獻給皇上登基的賀禮。”

五百萬兩!這些銀子讓李雲中驚訝不已,放下奏摺,驚道:“這麼多!這幫鹽商真是土豪啊!子川你給我好好介紹鹽商的情況。”

王慶露略爲思考一下,組織心中語言:“清廷的鹽法基本上是學習大明,而大明朱元璋爲了籌措軍費,開始頒佈鹽法,設置官員管理,對所有賣鹽的商人徵收二十分之一的鹽稅,將蒙元趕出中國後,實行專賣制度,過程就是:民產、官收、商運、商銷。

到了雍正、乾隆時期,朝廷又讓鹽商捐獻報銷,據鹽商統計,五十年就捐了一千萬兩,鹽商無奈之下,只有在賣鹽的過程中加價,多報些損耗,從此鹽稅敗壞。”

李雲中搖頭而笑:“沒想到賣鹽也那麼賺錢,這幾百萬兩算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戶部幾次抱怨國庫空虛,請求徵收商稅,可是朕曾立下諾言,明年纔開始徵收商稅。”

王慶露瞬間變色,諫道:“皇上對這些奸商實在是太仁慈,國庫空虛他們不知捐獻,反而引誘民間百姓大肆逃跑,致使國家根基不穩,臣請皇上設置‘厘金’徵收商人之稅,據臣估計每年可得白銀九千萬兩!”

咳咳咳咳,李雲中被這龐大的數目驚呆了,好一會才反應過來,問道:“這‘厘金’是什麼,怎麼可能徵收九千萬兩?那我大漢豈不再也不用愁沒銀子花了,世上哪有這種好事,你詳細道來,朕參謀參謀!”

王慶露面色凝重起來:“這方法是揚州守將琦善想出來的,他在徐州爲了籌集軍餉下河設局勸捐,其畝捐按地畝肥瘠和業田多寡,照地丁銀數分別抽捐,大致每畝起捐自八十文至二十文不等。同時,對米行商賈推行捐釐之法,向徐州附近的縣、鎮等米行規定每米一石捐錢五十文助餉,如此算來光徐州、山東南部幾府,每個月就可籌銀數十萬兩,供應徐州幾萬大軍綽綽有餘。”

聽到徐州實行如此暴政,李雲中譏諷道:“百姓一天辛苦,竟被琦善徵收大半,長此以往還有誰會勤勞任事,民怨沸騰,大清亡國已定,再者,開此先河,各省必然爭相效仿,他們有兵有錢,怎還會聽從中央吩咐,飲鴆止渴,離死不遠。”

王慶露顧慮道:“實行此策,清國勢力必然大增,再也不用爲軍餉頭疼,像曾國藩的湘軍隨時都可以擴充,那樣一來,豈不給前線將領增加負擔。”

李雲中坦然而笑:“清國對待百姓殘暴,朕就要對百姓施之以仁政,這樣才能讓天下百姓明白誰纔是真正的對他們好。”

王慶露道:“皇上仁慈。”

“你來的正好,朕有事與你商議,浙江初定,自從左宗棠進軍福建,現在還沒有派遣一位新的都督,你認爲誰人合適?”

王慶露仔細的低頭想了一會,答道:“戶部侍郎常大淳足以擔當此任,他也有主政一方的經驗,官聲甚好。”

李雲中還不相信這些降官:“常大淳雖好,但不知變通,浙江乃是商人活躍地區,而常大淳對商人一向存有偏見,恐怕會適得其反,你再想想還有誰人合適?”

王慶露見皇上態度如此堅決,試探道:“第一軍軍長李春發乃是皇族,浙江都督可以由他擔任。”

李雲中想也不想的回道:“李春發資歷太淺,他不向李秀成那麼圓滑,只適合領兵打仗,對主政浙江恐怕是力不從心,你再想想,朕心中有個人選,不知你能否猜到。”

王慶露想在想的不是誰人能擔任浙江都督,而是李雲中的用意,滿朝文武大臣能擔當此任的只有十幾人,大部分還有重責在身,無法輕動,皇上爲何還會挑三揀四?

“臣願意擔當此任!”看著皇上似笑非笑的眼神,王慶露恍然大悟,終於明白皇上的意思,立即自薦。

李雲中開懷大笑:“哈哈……子川啊,你雖然有些古板,但是知道變通,由你去浙江我才能放心,浙江那裡不但商人活躍,而且文人薈萃,廣西的粗人是管不來的,可是陸建瀛、常大淳那樣的文人,朕也不放心,朕思來想去只有你最合適。”

王慶露沒想到自己那麼快就位列都督之位,趙烈文深得皇上信任,還只是刑部侍郎,胸中頓時熱血沸騰,還是照例推辭一番道:“臣多謝皇上信任,浙江乃是大省,臣無絲毫經驗,恐有負皇上所託。”

李雲中板起面孔,佯裝生氣道:“你懷疑我的眼光?你到浙江記住六個字,多聽,多看,多想。朕已經把第一軍調到浙江駐防,出不了亂子。”

見皇上決心已定,王慶露謝道:“臣誠惶誠恐,竭盡所能爲皇上效力。”

李雲中從桌上拿起一本他寫的小冊子,鄭重的說道:“這是朕命人蒐集西方歐洲的情報,裡面分析了歐洲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你到浙江命人刊發,讓中國人都知道世界情況,我們不再是天朝上國,洋人只是派遣幾艘軍艦,幾千兵馬,就能侵略我堂堂中華,這上面都有解釋,我中國應該如何發展,如何抵禦外夷,上面也有對策。”

王慶露恭敬的接過小冊子,忍住翻看的衝動,謝道:“臣告退。”(未完待續……)

第118章 捐銀百萬第167章 北伐的影響第225章 羅大綱的肺腑之言第303章 決戰第194章 守軍逃離第162章 陳玉成兵圍長沙第270章 怎樣處置?第87章 漢王李雲中在此第31章 左宗棠引誘李雲中招安第85章 焦晶與白癡的差別第283章 成都光復要結束了第260章 曾國藩心態變了第32章 進軍湖北第23章 永安封王 李雲中出走第46章 鄉紳捐錢求自保第246章 沙俄密謀第198章 慘烈八旗第127章 遠東局勢第140章 洋人靠不住第300章 英法分裂第138章 簽訂平等條約第196章 短兵相接第113章 義軍來降第54章 洋槍隊首戰第26章 南昌之戰第241章 英國的打算第17章 曾國藩的窘境第24章 李雲中吻了洪宣嬌第47章 曾天養第127章 遠東局勢第131章 封侯拜相第96章 胡林翼攻打武昌第21章 步槍大豐收第277 騎兵慘敗第102章 後膛槍第59章 列車上的採訪第300章 英法分裂第29章 李雲中和蘇三孃的**第220章 李雲中疑神疑鬼第261章 世界局勢的變化第10章 成了洪秀全的老師第249章 敗退第193章 懷慶府第48章 法國公使送厚禮第243章 回亂第195章 出人意料第43章 不祥預感第50章 曾國藩發現湘軍缺陷第230章 女刺客第140章 洋人靠不住第214章 你怎麼會在這裡第28章 蕭朝貴之死第66章 攻破城牆第35章 書法第269章 上海青幫覆滅第268章 新政餘波第14章 上海縣天地會第63章 海盜來投第128章 廣東十虎第45章 武昌城破第55章 火槍隊嚇壞向榮第62章 借你二十年第19章 鄉間選舉軼事第101章 熊思遠劫洋槍第220章 李雲中疑神疑鬼第93章 江忠源與曾國藩第158章 初勝第273章 激烈的朝議第13章 周秀英勸爹造反第56章 成功收編第259章 密謀湖北第53章 決戰來臨第104章 左宗棠攻克福州第54章 女將葉蓮第34章 新年第16章 英國公使文翰的計劃第148章 發行債券第16章 攻下平南縣 府城應對第226章 攻佔北京第25章 林啓榮與焦亮一拍即合第79章 勒索百萬兩第179章 羅美薇與鄭燕兒第57章 遇刺第102章 後膛槍第195章 出人意料第3章 鄉紳的驚喜第104章 左宗棠攻克福州第199章 洋槍換土地第97章 河南都督第3章 鄉紳的驚喜第175章 殺楊第62章 借你二十年第150章 大小烏龜第100章 劉銘傳與吳長慶第12章 攻陷崑山縣第301章 李雲中的應對第265章 甲寅變法第45章 瞞著左宗棠挖坑
第118章 捐銀百萬第167章 北伐的影響第225章 羅大綱的肺腑之言第303章 決戰第194章 守軍逃離第162章 陳玉成兵圍長沙第270章 怎樣處置?第87章 漢王李雲中在此第31章 左宗棠引誘李雲中招安第85章 焦晶與白癡的差別第283章 成都光復要結束了第260章 曾國藩心態變了第32章 進軍湖北第23章 永安封王 李雲中出走第46章 鄉紳捐錢求自保第246章 沙俄密謀第198章 慘烈八旗第127章 遠東局勢第140章 洋人靠不住第300章 英法分裂第138章 簽訂平等條約第196章 短兵相接第113章 義軍來降第54章 洋槍隊首戰第26章 南昌之戰第241章 英國的打算第17章 曾國藩的窘境第24章 李雲中吻了洪宣嬌第47章 曾天養第127章 遠東局勢第131章 封侯拜相第96章 胡林翼攻打武昌第21章 步槍大豐收第277 騎兵慘敗第102章 後膛槍第59章 列車上的採訪第300章 英法分裂第29章 李雲中和蘇三孃的**第220章 李雲中疑神疑鬼第261章 世界局勢的變化第10章 成了洪秀全的老師第249章 敗退第193章 懷慶府第48章 法國公使送厚禮第243章 回亂第195章 出人意料第43章 不祥預感第50章 曾國藩發現湘軍缺陷第230章 女刺客第140章 洋人靠不住第214章 你怎麼會在這裡第28章 蕭朝貴之死第66章 攻破城牆第35章 書法第269章 上海青幫覆滅第268章 新政餘波第14章 上海縣天地會第63章 海盜來投第128章 廣東十虎第45章 武昌城破第55章 火槍隊嚇壞向榮第62章 借你二十年第19章 鄉間選舉軼事第101章 熊思遠劫洋槍第220章 李雲中疑神疑鬼第93章 江忠源與曾國藩第158章 初勝第273章 激烈的朝議第13章 周秀英勸爹造反第56章 成功收編第259章 密謀湖北第53章 決戰來臨第104章 左宗棠攻克福州第54章 女將葉蓮第34章 新年第16章 英國公使文翰的計劃第148章 發行債券第16章 攻下平南縣 府城應對第226章 攻佔北京第25章 林啓榮與焦亮一拍即合第79章 勒索百萬兩第179章 羅美薇與鄭燕兒第57章 遇刺第102章 後膛槍第195章 出人意料第3章 鄉紳的驚喜第104章 左宗棠攻克福州第199章 洋槍換土地第97章 河南都督第3章 鄉紳的驚喜第175章 殺楊第62章 借你二十年第150章 大小烏龜第100章 劉銘傳與吳長慶第12章 攻陷崑山縣第301章 李雲中的應對第265章 甲寅變法第45章 瞞著左宗棠挖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开区| 聊城市| 乐都县| 文水县| 澄城县| 旌德县| 波密县| 分宜县| 开原市| 宽甸| 天门市| 长武县| 新郑市| 区。| 嘉善县| 沈阳市| 西峡县| 凌海市| 大洼县| 都昌县| 马鞍山市| 黔江区| 高密市| 新乡市| 凤冈县| 周至县| 宝清县| 安宁市| 旅游| 阿勒泰市| 台南市| 伽师县| 正蓝旗| 赤水市| 同江市| 岗巴县| 庆云县| 中卫市| 威海市| 莎车县| 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