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73章 激烈的朝議

李雲中向下看了一圈,實在找不到理想人選,不少武將早已經轉成文職,像羅大綱、陳承瑢、林紹章、胡以晃等人,李雲中也不打算讓他們重操舊業,免得勢大難制,而剩下的大帥、將軍早已經被他派往前線。

“衆愛卿還有什麼中意人選?難道讓朕從前線召回不成?”

沈葆楨左移兩步,躬身拜道:“微臣斗膽舉薦曾國藩,此人能征善戰,數次擊敗長……髮匪,在髮匪之中猶如天神一般,況且曾國藩閒賦在家中,一召即用,不會耽誤伐川日期。”

沈葆楨暗自抹了把汗,剛纔差點將長毛二字說出口,萬一讓皇上聯想起短毛,自己還有什麼功名前程可言!

李雲中點了點頭,說道:“曾國藩倒是個人選,此人能讀書、善打仗,攻取四川對他來說也沒什麼難處。”

聽皇上有選定曾國藩的意思,胡以晃直白的說道:“曾大人是善於打仗,只是他嫉惡如仇,而太平軍又仇視儒學,曾大人入川,必定會屠戮過甚,請皇上三思。”

趙雅麗裝走不經意的道:“哎呀,曾國藩不就是曾剃頭嗎!”

“咳咳!胡大人所言有理!”李雲中想了想,回道:“既然曾國藩殺心太重,那就給他加一把尚方寶劍……”

聽到尚方寶劍幾個字,沈葆楨靈機一動,大聲道:“微臣保舉趙大人爲欽差,監督曾大人攻取四川!”

李雲中一愣,看著興奮激動的沈葆楨,又看了看躍躍欲試的趙雅麗,心裡納悶,

見出征將帥之中,沒有廣西人,還大大討了皇上的開心,葉名琛大喜。附和道:“微臣也保舉趙大人,趙大人忠於任事,兩湖能夠易幟,趙大人功不可沒。況且說服石達開投降,那時實實在在的大功!”

張維坤笑道:“趙大人擔任欽差,我等沒有意見,只是曾國藩身爲降將,還不願爲官,怎能以他爲帥,萬一有個好歹,後果不堪設想!”

反正四川沒有大規模使用槍炮,李雲中見下面又要爭起來,打斷道:“就這麼定了。參謀部回去立即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四川天府之國,道路卻不通暢,最好從內部瓦解,洪秀全搞上帝那一套。千萬不可讓我軍廣西士卒接觸。”

張遂謀愕然,躬身回道:“微臣遵命!”

放下一件心事,李雲中頓了頓,問道:“衆愛卿還有什麼事要啓奏?”

趙烈文出列,大聲道:“啓稟皇上,現如今全國百萬大軍,分駐於各地。一旦遭遇戰事,調集起來很是麻煩,甚不合理,微臣建議選取險要、通衢之地集中駐守,如此調兵方便快捷,平時在一起訓練。遭遇戰事也可配合純熟。”

李雲中讚道:“不錯!說的好!如今既然遷都北京,江南留有重兵就浪費了,兵部可有方略?”

趙烈文從袖子中取出一份奏摺,回道:“啓稟皇上,兵部考略全國地圖。選出了七處戰略要地,請皇上裁決。”

太監將奏摺呈上,李雲中大略看了下,見下面大臣好奇張望,對趙烈文道:“哪七處?說來給大家參詳參詳。”

趙烈文提高聲音,正色道:“雲南地處邊陲,多有土司、夷人作亂,更與緬甸、越南等國接壤,印度早已被英國佔領,最近英國、法國的勢力逐漸侵蝕接近雲南,況且西南各省都與雲南接壤,如有叛亂,可以立即出兵,所以這雲南算一處。”

李雲中點頭,回道:“好!就在雲南建立軍區,駐紮四個師,四川平定之後,就在大軍中抽選,那還有其餘幾處,你繼續說。”

趙烈文接道:“南京!南京是漢國故都,地處江南,而江南多是發達之地,不得不駐兵防守;第三處就是濟南,山東民風彪悍,必須留有重兵駐守;第四處北京,北京乃是漢國國都,留有重兵,毋庸置疑;第五處乃是蘭州,陝甘回民暴亂相去不遠,如想回民安分守己,必須由大兵威懾,如果四川、西藏有變故,蘭州也能迅速發兵;第六處臺灣,大漢統一以後,南洋越來越重要,要想大漢國土不被西方國家踐踏,必須守住南洋,況且南洋多漢人,放棄實在可惜;第七處東北奉天,晚明前車之鑑後車之師,滿清能在東北崛起,大漢不得不防,一定要抽取精銳大軍留守奉天,節制滿蒙。”

張遂謀眼睛睜的大大的,見皇上越聽越是高興,徹底心亂如麻,參謀部最大的權限就是調兵,兵部最大的權限就是考覈升遷,如果照兵部這麼謀劃,實行軍區制,大軍都固定一處,參謀部必然權威大失,在軍中的影響力驟然下降,後果就是兵部徹底凌駕於參謀部之上。

趙烈文補充道:“微臣所想出的七處駐兵之地之外,其餘任何地方都不用駐兵,只留民兵、警察維持治安,軍隊人員除了拉練、演習,不得四處帶兵溜走,也不能肆意招攬士兵,劃分勢力範圍。”

葉名琛讚道:“此計大妙!自古以來歷朝歷代不是守內虛外,就是內需外實,像這樣內外並濟的軍區制可不多見,無論哪一處發生叛亂,都能就近出兵平亂,軍人既不擾民,爲害地方,又能爲國盡忠,兩全其美。”

見皇上連連點頭,張遂謀再也忍不住,回道:“軍區制確實利國利民,只怕軍中將領不服。”

趙烈文笑道:“大漢乃有王法,將領不服,自然以法裁之,軍人不得干政,像以往那樣一手管軍一手治民,這本就存有重大隱患,地方官全看軍人臉色行事,長此以往,軍閥而生,朝廷沒有威信,天下必將大亂,那就是改朝換代的跡象。”

張遂謀一愣,怎麼說到了改朝換代?繼續反對,那就是心存不軌,不反對,參謀部沒有權威,自己這參謀長當的還有什麼意思。

李雲中立即決定道:“軍區制暫不實行,等到漢國平定天下,止戈息武之後,再實行。”

趙烈文道:“是皇上,微臣回去之後會繼續完善。”

趙烈文明白,大軍在外,最是敏感不過,那些都督、元帥萬一誤會,心思二用,臨陣失計,那可就得不償失。

趙雅麗俏皮的看了李雲中一眼,這不就是後世的軍區制,趙烈文一定是提前得到了暗示,否則他一介文人,怎麼會想到這些。

李雲中看著趙雅麗‘譏笑’的眼神,不由老臉一紅,問道:“還有何事啓奏?”

吏部尚書張維坤見今天全是文官集團逞威,鐵青著臉,上前道:“啓稟皇上,如今大漢實行新政,新部門日益增多,各地官員紛紛來報事務繁多,甚至有一人兼著五份差事,微臣請皇上增加官員數量。”

陸建瀛一聽,這是好事,出列附和道:“張大人所言甚是,請皇上擴大科舉規模,增加錄取人數。”

這個老狐貍,張維坤暗罵,補充道:“科舉擴大,增加錄取人數,這樣未免良莠不齊,而全國各地缺少的官員何止萬計,光光科舉那百十個人怎能滿足。”

周守義譏諷道:“不增加進士人數,難到讓無知草民當官?張大人真會說笑,除了讀書人,還有哪出可以大規模選取官員。”

張維坤得意的說道:“比官員多的是吏,微臣建議取消‘官’‘吏’分別,官員可以爲吏,吏也可以做官,如此輕而易舉的可以滿足全國各地官府所需。”

“不可!”

“吾國吾民!”

“真是癡心妄想!”

“亡國之策!”

……

張維坤語音剛落,就有數十人不顧禮儀出言呵斥,這個計策太危險,不用讀書就能做官,還有誰願意忍受十年寒窗,大家都走捷徑,孔孟之說不就落寞了。

葉名琛臉紅脖子粗,爭辯道:“此言大謬,吏就是吏,終身爲吏,怎能做官!況且官員都是通過正規途徑的到官位,如果與吏員相提並論,同處一室,又有誰還會勤政辦公,大家都學著吏員不學無術,貪贓枉法,天下還不大亂!”

沈葆楨也出列,說道:“官是主人,吏是僕人,兩者涇渭分明,才能乾坤不亂,如混餚不清,天下讀書人沉默以待,亡國之禍,誰敢擔當。”

屁股決定立場,張遂謀雖然讀過書,中過秀才,還是站在自己兄弟這一邊。

“官員任事爲國爲民,一心一用,關吏員何事?大家都是爲國效力,讀書只是明白事理,吏員既能精忠報國,理應受到恩賞,做官有什麼不可以。”

胡以晃點了點頭,大聲回道:“說的有理,只要爲國盡忠,大家都是一樣的,我本是鄉間地主,照樣可以封侯拜相,官吏一體,吏員爲什麼不能爲官!”

李雲中覺得這是好事,看著羣情激奮的衆位清流,決定還是折中一下,宣佈道:“大漢新政,自然要創新,再說朕也沒聽過秦漢有官吏之分,傳旨:吏員有官員保舉者,可以爲官,不過品級最高這爲五……四品!”

ps:

大家支持下小人的新書,鏈接在書評區置頂,大家有推薦票就投下,小的感激不盡。這本書小郎真是用心的,雖然申請低保,固定工資,但是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我都用心想的,絕沒有複製敷衍大家,看過章節內容的人都應該知道。

第36章 李雲中連克九江安慶蕪湖第286章 人心散了第186章 贖身第62章 石達開的難言之隱第192章 決戰河南第37章 攻進南京 焦亮吃虧第60章 列強的嘴臉第305章 暗戰第32章 進軍湖北第273章 激烈的朝議第3章 鄉紳的驚喜第14章 上海縣天地會第25章 十三歲陳玉成的建議第179章 羅美薇與鄭燕兒第297章 法國暗中投誠第45章 瞞著左宗棠挖坑第205章 出走第113章 義軍來降第131章 封侯拜相要結束了第270章 怎樣處置?第282章 俾斯麥的心思第18章 湘軍體系建立第247章 富貴不可言第50章 曾國藩發現湘軍缺陷第180章 左擁右抱第45章 武昌城破第77章 胡夢君展示所學第301章 李雲中的應對第137章 談判第36章 軍校開業第6章 王慶露的決定第230章 女刺客第56章 向榮也要買洋槍第73章 遭遇戰第73章 遭遇戰第32章 小人物之鮑超要結束了第61章 向榮的戲劇性結局第163章 靖港大捷第109章 被抓稱帝第18章 湘軍體系建立第41章 陸建瀛捱揍第37章 兵工廠的設想第70章 張國樑結局第266章 出兵路線第144章 普魯士現狀第9章 民兵制度第261章 世界局勢的變化第21章 步槍大豐收第304章 求和第78章 傳奇知縣第17章 曾國藩的窘境第159章 再勝第292章 懲治貪污第108章 兵諫第50章 韋昌輝安慰自己這是大義滅親第218章 回國第246章 沙俄密謀第142章 微服私訪第191章 大清想議和第13章 周秀英勸爹造反第72章 曾國藩的失落第31章 左宗棠引誘李雲中招安第28章 六部官員第203章 海盜助戰第254章 準備與俄羅斯開戰第98章 稱帝議論第148章 發行債券第190章 朝會第250章 分裂第22章 程學啓想招降江忠源第152章 相互勸降第233章 衆美議論別墅第7章 搗毀廟宇地二百五十八章 清宮格格第182章 轉變第184章 花魁拋繡球第59章 列車上的採訪第129章 武功與洋槍爭雄第7章 王慶露的顧慮讓李詩齊哭笑不得第103章 密迪樂的清單第204章 海戰第43章 不祥預感第267章 鬧劇第270章 怎樣處置?第98章 稱帝議論第4章 回到紫荊山第178章 南洋來客第21章 步槍大豐收第24章 打南昌 功敗垂成第205章 出走第165章 前奏第45章 瞞著左宗棠挖坑第38章 陸建瀛與洪承疇第269章 上海青幫覆滅第47章 曾天養第226章 攻佔北京第17章 曾國藩的窘境第107章 黃袍加身
第36章 李雲中連克九江安慶蕪湖第286章 人心散了第186章 贖身第62章 石達開的難言之隱第192章 決戰河南第37章 攻進南京 焦亮吃虧第60章 列強的嘴臉第305章 暗戰第32章 進軍湖北第273章 激烈的朝議第3章 鄉紳的驚喜第14章 上海縣天地會第25章 十三歲陳玉成的建議第179章 羅美薇與鄭燕兒第297章 法國暗中投誠第45章 瞞著左宗棠挖坑第205章 出走第113章 義軍來降第131章 封侯拜相要結束了第270章 怎樣處置?第282章 俾斯麥的心思第18章 湘軍體系建立第247章 富貴不可言第50章 曾國藩發現湘軍缺陷第180章 左擁右抱第45章 武昌城破第77章 胡夢君展示所學第301章 李雲中的應對第137章 談判第36章 軍校開業第6章 王慶露的決定第230章 女刺客第56章 向榮也要買洋槍第73章 遭遇戰第73章 遭遇戰第32章 小人物之鮑超要結束了第61章 向榮的戲劇性結局第163章 靖港大捷第109章 被抓稱帝第18章 湘軍體系建立第41章 陸建瀛捱揍第37章 兵工廠的設想第70章 張國樑結局第266章 出兵路線第144章 普魯士現狀第9章 民兵制度第261章 世界局勢的變化第21章 步槍大豐收第304章 求和第78章 傳奇知縣第17章 曾國藩的窘境第159章 再勝第292章 懲治貪污第108章 兵諫第50章 韋昌輝安慰自己這是大義滅親第218章 回國第246章 沙俄密謀第142章 微服私訪第191章 大清想議和第13章 周秀英勸爹造反第72章 曾國藩的失落第31章 左宗棠引誘李雲中招安第28章 六部官員第203章 海盜助戰第254章 準備與俄羅斯開戰第98章 稱帝議論第148章 發行債券第190章 朝會第250章 分裂第22章 程學啓想招降江忠源第152章 相互勸降第233章 衆美議論別墅第7章 搗毀廟宇地二百五十八章 清宮格格第182章 轉變第184章 花魁拋繡球第59章 列車上的採訪第129章 武功與洋槍爭雄第7章 王慶露的顧慮讓李詩齊哭笑不得第103章 密迪樂的清單第204章 海戰第43章 不祥預感第267章 鬧劇第270章 怎樣處置?第98章 稱帝議論第4章 回到紫荊山第178章 南洋來客第21章 步槍大豐收第24章 打南昌 功敗垂成第205章 出走第165章 前奏第45章 瞞著左宗棠挖坑第38章 陸建瀛與洪承疇第269章 上海青幫覆滅第47章 曾天養第226章 攻佔北京第17章 曾國藩的窘境第107章 黃袍加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县| 深泽县| 苗栗县| 永昌县| 河源市| 吉首市| 咸宁市| 阜宁县| 太白县| 宣化县| 黑龙江省| 沈丘县| 喀什市| 扬中市| 贵南县| 习水县| 大竹县| 宁陕县| 墨玉县| 桓仁| 宜川县| 嘉黎县| 南岸区| 乳源| 乌拉特中旗| 新民市| 吴堡县| 阿尔山市| 陈巴尔虎旗| 靖远县| 五常市| 甘南县| 普兰店市| 崇州市| 宣武区| 江北区| 长沙市| 正安县| 横山县| 宁都县| 鄂尔多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