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0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2)

可見,親緣關係理論漂亮地解釋了蜜蜂羣中不可思議的利他行爲。

如果連蜜蜂如此極端的利他行爲都可以得到很好解釋的話,那麼其他親緣利他行爲就更不在話下了。有一種鳥是實行“二夫一妻”制的,後來研究表明,這兩隻雄鳥原本是兄弟,這種機制仍然是親緣選擇在起作用。

著名生物學家威爾遜(EdwardWilson)認爲,親緣選擇是人類文明的敵人。如果人類偏袒自己的親人和部落,那麼這世界就永無寧日了。大家都在爲了各自團體的利益而前赴後繼地戰鬥不已時,整個人類的悲劇也就隨之而來。

如果說親緣選擇理論可以讓人理解的話,那麼沒有親緣關係的個體之間也會有利他行爲,則多少令人迷惑。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就明確指出:“沒有任何一種本能是專門爲了他人謀利而形成的,相反,所有的動物都在欺騙和利用對方。”但到了1981年,漢密爾頓和美國密執安大學教授艾克斯羅德(RobertAxelord)提出的合作進化理論卻對此論斷提出了挑戰,並很好地解釋了互惠利他現象。

該理論認爲,在特定情況下,非親緣個體之間的利益部分衝突時,它們往往會進行合作而不是極度自私,合作的過程必然是互惠利他的。動物通過這種行爲以期待得到對方更好的回報。佛家宣傳“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因果報應理論,其實是合作進化理論的一種宗教表述。

既然期待對方的回報,這些動物就必須經常見面才行,這樣山不轉水轉,大家纔有相逢報恩以及收取回報的機會。所以,能夠相逢和識別,是合作進化的基礎。這種合作機制一旦形成,就會穩定地傳播開來,因爲大家都能從中獲利。比如,大猩猩普遍會有爲別人梳理毛髮的舉動,一眼看上去,確實可以讓人浮出一種溫馨的感想,甚至會產生舉案齊眉的錯覺。

爲什麼在一個沒有強權政府控制的團體中,竟會有這種感人的利他行爲呢?它是如何演化並得到推廣的呢?艾克斯羅德用“囚徒困境”理論來解釋此類行爲。

“囚徒困境”說的是有兩個合夥犯罪的壞蛋,已經被警察抓了起來,爲了便於審問,警察把他們分別關押在兩個地方進行審訊。在這種情形下,兩個囚犯都面臨著兩種選擇:一,供出同夥。這個簡單,既然供出來了,那就直接定罪好了。誰先背叛誰得利。二,保持沉默。這樣做也有好處,因爲警察對他們兩人都無法定罪,最後就只有全部釋放。不過,情況往往不是那麼簡單,警察也不是笨蛋,他們會設法拿出一點誘惑,讓其中一人背叛另一人。因爲根據第一條,首先認罪的可以被無條件釋放,甚至可以得到一筆獎賞。罪犯們當然也都希望能夠早日回到家鄉,在自家裡住著總比在監獄裡要舒服一點。而被供出來的那個笨蛋就慘了,肯定會被加重處罰。

既然敢出來犯罪,總得有點腦子。這兩個囚徒的頭腦也轉得飛快,他們到底應該保密,還是背叛呢?理論上來看,按照第二條辦,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選擇。似乎這樣一來,你好我也好,大家好纔是真的好。

可是!當一個壞蛋在沉默無言的時候,他的頭腦並沒有停止運轉,他不得不盤算他的朋友會怎麼做:他會不會把我供出來,然後帶著一筆獎賞回家過快活日子呢?與其讓他這樣搞我,不如我先搞他了。如果兩人都這麼盤算,就會出現最差的結局,兩個人都會背叛對方,並因此而雙雙被重判,沒有一人從中獲利,除警察以外。

不過,畢竟大家在一起打天下這麼多年了,起碼的信任還是有的,他不相信朋友會在關鍵時刻出賣自己。可惜的是,剛剛有了一點自我安慰,他又在想,那個朋友會不會擔心我會先做叛徒呢?如果他不放心我,豈不是也還會先下手爲強嗎?

這樣盤算來盤算去的,最後這個傢伙得出了一個結論,最保險的方法還是背叛朋友,把一切告訴警察再說。因爲,如果他的朋友選擇沉默,那麼,自己完全可以得到一筆獎賞先回家過好日子。而萬一那個朋友跟自己想的一樣,也向警察告密了,那麼自己更不能選擇沉默,那樣只會得到最重的懲罰。

就這樣,兩個聰明的笨蛋最終做出了同樣的選擇,背叛對方。他們本都想得到最大的利益,但卻攜手收穫了很慘的結果。他們共同懷著內疚之情,被扔到監獄裡去玩躲貓貓遊戲去了。

艾克斯羅德對這個研究進行了改造,他組織了一場計算機比賽:參加比賽的選手扮演“囚徒困境”中的一方,讓他們把自己的應對策略編製成程序,然後隨機配對開玩“囚徒困境”遊戲。任務很明確,結合對手的情況,在合作與背叛之間做出艱難的選擇,以博取自己最大的利益,然後看哪一種程序會最終勝出。

與真正的“囚徒困境”不同,這只是電腦遊戲,可以反覆PK。發展到後來,對局雙方還可以查看對手的檔案資料,瞭解他有沒有可恥的背叛行爲。這樣一來,各人都可以把對方的脾性摸得很透。這種情形非常類似平常的人際關係,大家擡頭不見低頭見的,都是老中醫,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做法沒什麼大用場了。

研究結果很有趣,如果是一錘子買賣,只玩一個回合,那麼,做個叛徒是首選技巧。可是一旦玩的次數多了,各人對對手的瞭解也多了,應對技巧就會有所不同。當你面對一個堅貞不屈的好同志,在此前的遊戲中從沒有背叛記錄,那麼,爲了獲得最大利益,你也可能會對他忠誠一把,這樣雙方獲利,皆大歡喜。但如果對方是一個軟骨小人,遇見誰背叛誰,那好,哥們們同歸於盡吧!

在這種情境下,編制的程序也就相當的複雜了。有的人不論對手如何,一律背叛;也有人採取全部合作的態度。結果獲得第一名的是所謂“一報還一報”策略:我不率先背叛別人,可一旦遭別人背叛,那我也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牙還牙,針鋒相對。

經過反覆PK,生存下來的總是這個策略,其他人的策略都輸得最慘。這個策略之所以勝出,是因爲具有以下特點:一,首先,我不害別人,這是善意。二,如果對手犯過錯誤害過別人,我可以原諒,只要他跟我合作就行,這是寬容。三,如果對手不可理喻,悍然加害於我,那我也會害他,這是強硬。四、我的原則很簡單,大家都知道,這是透明。

明白了這一原則以後,再來看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人的關係或者團體與團體的關係,大致也不過如此而已。就算是被認爲是最爲嚴肅的國與國的關係,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也把“囚徒困境”表達得淋漓盡致。也就是說,這個原則,不僅僅是生物之間的合作進化的關係。

這種策略具有自我調節機制,並具有自我推廣能力,對於違反策略者會給以重擊,使得叛徒不能安享晚年。在現實生活中,奸細和叛徒是被人們最爲不齒的一種行爲,這是有著深刻的生物學基礎的。

上面幾種理論有時可以混合使用,以便更好地解釋更多現象。比如在吸血蝙蝠吐血餵食其他蝙蝠的例子中,就存在親緣利他和互惠利他兩種行爲,且這兩種行爲是有所區別的。當一隻蝙蝠吐血給自己的親戚時,吐出的血量就比較多,而給一個素不相識的蝙蝠,血量就少了些。而且,它們是嚴格按照“囚徒困境”玩法出牌的。你給我的血多,我下次給你的也多,你不給我,我也不給你。在這種情境下,耍小聰明的蝙蝠雖然可能會一時得逞,但最終將面臨著悲慘的被餓死的結局,那時大家都不餵它了。

在親緣利他和互惠利他兩種解釋之外,還有一種怪異的理論,就是由華萊士提出,經扎哈維(AmotzZahavi)再詮釋的“累贅理論”。這個理論本是用來解釋性選擇的,但在解釋利他行爲方面也同樣有效,雖然它聽起來是那麼的讓人不舒服,不過卻有著不同尋常的說服力。

與其他動物一樣,很多鳥兒都有放哨和報警行爲。這些鳥兒立在高高的樹枝上,一旦發現天空有老鷹來襲,馬上就會大聲鳴叫,提醒正在地面尋找食物的同夥們緊急疏散。這隻鳥兒的大聲報警被看成是很危險的行爲,正在空中盤旋的老鷹極有可能因此而發現了它,並向它飛撲而下。

所以,這隻鳥兒的自我犧牲精神被理所當然地看成是利他行爲。

但在扎哈維眼裡,事情根本就不是這樣的。他說,這隻鳥兒並不是要警告它的同夥,恰相反,它是在告訴同夥們:看,這裡多危險,但我仍然不怕,我仍然會爲你們報警,因爲我足夠強!

也就是說,累贅理論認爲,累贅越多,說明個體越強,因爲它有這個能力負擔得起這些累贅。所以,敢於放哨並勇於報警的鳥兒會被同伴們看作是老大。基於這種考慮,很多鳥兒都願意充當這個角色,紛紛爭做哨兵,一時間士氣高揚。

有人把這個理論應用於人類的一些裝飾和打扮上,比如刺青,一個年輕人身上的刺青越多,就足以證明他的身體夠強壯,被刺得亂七八糟也在所不惜。很少有人見過一個軟弱巴嘰的糟老頭兒還去搞刺青的,因爲沒人會信他這個虛假廣告。

而另一個著名的案例,瞪羚的跳躍報警問題,也已被成功解決。看到獅子到來時,放哨的瞪羚會高高跳起以向正在專心吃草的夥伴們報警,但同時也把自己暴露在了獅子的視野下。這隻瞪羚的舉動太花哨了,簡直就是不把獅子放在眼裡,在這種極端情況下還敢於做出這種高危動作,如果真是爲了利他,簡直可以把人感動至死。所以,瞪羚一直被當作羣體選擇理論的樣板來加以宣傳。但扎哈維認爲,瞪羚並不是愚蠢得活得不耐煩的傢伙,恰相反,它是在用自己高高的跳躍向獅子證明:你看我跳得多高!拜託你還是不要費力來追我了,你不如去追那些跳得不高的夥伴吧。

шωш_ тt kдn_ C〇

雖然瞪羚的跳躍客觀上起到了向同伴報警的效果,但那實在不是它所關心的。報警作用只是一種附帶效果而已。

此類的理論還有很多,大多能方便地解釋一兩類現象。也有人認爲,鳥兒的報警可以使所有鳥羣一同驚飛起來,這樣,老鷹就有點無從下口了。

而對利他行爲提供系統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的,是1976年英國劍橋大學著名動物學家道金斯提出的“自私的基因”理論。他對利他行爲作出了集大成般的解釋,並一舉佔領了該領域的主導地位。

道金斯認爲,自然選擇的基本單位不是物種,也不是種羣或者個體,而是作爲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也就是基因。因爲羣體或者種羣都隨時處在動態的變化中:老子生下兒子來,但那兒子已完全不是原來的老子了,其中的變化,特別是基因水平的變化是相當的巨大,因爲兒子的體內摻進了一半的母親基因。而羣體更是如此,因爲個體的變動,所以羣體也一直處於變動之中。梁山泊的那幫好漢是一個有趣但卻恰當的例子,宋江上山前和上山後的人員組成明顯是不一樣的,但那幫土匪作爲一個羣體卻一直存在著。也就是說,他們在受降招安以前,作爲一個羣體,是經受住了自然選擇的考驗的。不過在道金斯看來,梁山泊的旗號雖然不變,但人員卻一直在變,被選擇下來的,嚴格意義上來說,已不能說是原來的梁山泊了。

那麼,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只有什麼是不變的呢?當然是基因了。基因作爲一個基本的複製和功能單位,它們的序列一般不會發生大的變化,並與其他基因一道,通過**與卵子的結合,從一個身體遺傳到另一個身體,大致不會受到什麼損失。在時間的長河中,前赴後繼的英雄們早已長眠地下,只有永遠不死的基因不假思索地跨過這些英雄的軀體,一代代地接力傳遞直到如今。無論是乞丐小偷,還是帝王將相,甚或才子佳人,都只不過是基因藉以跨過時間長河的工具而已。在那些或勇武,或嬌俏的身體之內,細小的基因靜靜地躺在細胞核內,以複雜的方式操縱著機體的一舉一動與一言一行,沒有任何感情,也沒有任何計劃,但所有這些操縱卻有一個明確的目的:把基因繼續向下傳遞。

要達到這一目的,註定了基因只能是自私的。所有生命的繁衍和進化都是基因尋求自身的生存和傳遞的結果。然而,自私也是需要技巧的。基因在漫長的歲月磨礪中已培養出了一套極其精明的自私技巧。這些技巧之高超,甚至會被誤認爲是在利他。道金斯用他那英俊的雙眼洞察了基因的種種自私騙局,並用流暢的文筆把這一切記錄在案,向世人揭示了基因的把戲。這就是《自私的基因》一書的主要任務。

道金斯在與神創論者論戰的時候用語是刻薄的,但對自私的基因的闡述卻是冷靜的。在處理雄螳螂壯烈的**案件時,並沒有爲雄螳螂的悲慘結局而扼腕嘆息。因爲螳螂的羣體不像螞蟻那樣密集,孤獨的雄螳螂要歷經千辛萬苦纔可能找到一隻雌螳螂,眉目傳情之後,機會就不容錯過,否則將會抱恨終生。而且,因爲家境貧窮,雄螳螂無力爲新婚夫人提供什麼好的生活環境,無奈之下,也只能慚愧地把自己的奉上了。這個案件中唯一讓人感覺不安的是雌螳螂的冷血無情。它們甚至在**過程中就一點點吃掉雄螳螂的頭部,以確保雄螳螂不會在**結束後溜之大吉。可憐的雄螳螂,雖然頭都沒了,但**仍在奮力工作,**工作就在這種慘不忍睹的情形下得以順利完成。雄螳螂死也可以瞑目了,因爲它的基因已經在痛苦的**過後傳了下去。

第12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1)第37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3)第11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2)第21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3)第10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1)第5章 拉馬克主義,以及鐵匠的兒子和老鼠的尾巴 (2)第26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1)第8章 達爾文出場:大自然開始操縱一切 (2)第31章 新達爾文主義與新拉馬克主義的對決 (3)第34章 猴子審判及平衡法案,關於科學與科學的意義 (3)第22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4)第7章 達爾文出場:大自然開始操縱一切 (1)第14章 關於人的迷局,凡夫俗子或是天之驕子 (1)第30章 新達爾文主義與新拉馬克主義的對決 (2)第42章 對自然選擇的挑戰:分子進化與中性選擇理論 (2)第2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1)第3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2)第5章 拉馬克主義,以及鐵匠的兒子和老鼠的尾巴 (2)第35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1)第10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1)第40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3)第16章 關於人的迷局,凡夫俗子或是天之驕子 (3)第6章 地質學的發展與《聖經》的尷尬第38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1)第8章 達爾文出場:大自然開始操縱一切 (2)第8章 達爾文出場:大自然開始操縱一切 (2)第20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2)第43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1)第39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2)第13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2)第1章 引 言第37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3)第1章 引 言第41章 對自然選擇的挑戰:分子進化與中性選擇理論 (1)第33章 猴子審判及平衡法案,關於科學與科學的意義 (2)第36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2)第23章 大爆發與大滅絕,誰在翻雲覆雨? (1)第30章 新達爾文主義與新拉馬克主義的對決 (2)第20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2)第20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2)第9章 華萊士,異軍突起的不幸的進化論先驅第11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2)第1章 引 言第44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2)第13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2)第21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3)第27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2)第36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2)第17章 樸素或華麗,性選擇在折騰誰? (1)第42章 對自然選擇的挑戰:分子進化與中性選擇理論 (2)第2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1)第24章 大爆發與大滅絕,誰在翻雲覆雨? (2)第10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1)第43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1)第3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2)第33章 猴子審判及平衡法案,關於科學與科學的意義 (2)第43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1)第17章 樸素或華麗,性選擇在折騰誰? (1)第27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2)第11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2)第42章 對自然選擇的挑戰:分子進化與中性選擇理論 (2)第21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3)第43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1)第9章 華萊士,異軍突起的不幸的進化論先驅第36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2)第32章 猴子審判及平衡法案,關於科學與科學的意義 (1)第22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4)第17章 樸素或華麗,性選擇在折騰誰? (1)第36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2)第3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2)第12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1)第13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2)第19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1)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6章 地質學的發展與《聖經》的尷尬第40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3)第25章 大爆發與大滅絕,誰在翻雲覆雨? (3)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11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2)第41章 對自然選擇的挑戰:分子進化與中性選擇理論 (1)第24章 大爆發與大滅絕,誰在翻雲覆雨? (2)第3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2)第25章 大爆發與大滅絕,誰在翻雲覆雨? (3)第32章 猴子審判及平衡法案,關於科學與科學的意義 (1)第43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1)第13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2)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36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2)第17章 樸素或華麗,性選擇在折騰誰? (1)第37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3)第39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2)第21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3)第14章 關於人的迷局,凡夫俗子或是天之驕子 (1)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5章 拉馬克主義,以及鐵匠的兒子和老鼠的尾巴 (2)第38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1)第31章 新達爾文主義與新拉馬克主義的對決 (3)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19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1)
第12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1)第37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3)第11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2)第21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3)第10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1)第5章 拉馬克主義,以及鐵匠的兒子和老鼠的尾巴 (2)第26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1)第8章 達爾文出場:大自然開始操縱一切 (2)第31章 新達爾文主義與新拉馬克主義的對決 (3)第34章 猴子審判及平衡法案,關於科學與科學的意義 (3)第22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4)第7章 達爾文出場:大自然開始操縱一切 (1)第14章 關於人的迷局,凡夫俗子或是天之驕子 (1)第30章 新達爾文主義與新拉馬克主義的對決 (2)第42章 對自然選擇的挑戰:分子進化與中性選擇理論 (2)第2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1)第3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2)第5章 拉馬克主義,以及鐵匠的兒子和老鼠的尾巴 (2)第35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1)第10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1)第40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3)第16章 關於人的迷局,凡夫俗子或是天之驕子 (3)第6章 地質學的發展與《聖經》的尷尬第38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1)第8章 達爾文出場:大自然開始操縱一切 (2)第8章 達爾文出場:大自然開始操縱一切 (2)第20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2)第43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1)第39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2)第13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2)第1章 引 言第37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3)第1章 引 言第41章 對自然選擇的挑戰:分子進化與中性選擇理論 (1)第33章 猴子審判及平衡法案,關於科學與科學的意義 (2)第36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2)第23章 大爆發與大滅絕,誰在翻雲覆雨? (1)第30章 新達爾文主義與新拉馬克主義的對決 (2)第20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2)第20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2)第9章 華萊士,異軍突起的不幸的進化論先驅第11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2)第1章 引 言第44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2)第13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2)第21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3)第27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2)第36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2)第17章 樸素或華麗,性選擇在折騰誰? (1)第42章 對自然選擇的挑戰:分子進化與中性選擇理論 (2)第2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1)第24章 大爆發與大滅絕,誰在翻雲覆雨? (2)第10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1)第43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1)第3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2)第33章 猴子審判及平衡法案,關於科學與科學的意義 (2)第43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1)第17章 樸素或華麗,性選擇在折騰誰? (1)第27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2)第11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2)第42章 對自然選擇的挑戰:分子進化與中性選擇理論 (2)第21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3)第43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1)第9章 華萊士,異軍突起的不幸的進化論先驅第36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2)第32章 猴子審判及平衡法案,關於科學與科學的意義 (1)第22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4)第17章 樸素或華麗,性選擇在折騰誰? (1)第36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2)第3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2)第12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1)第13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2)第19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1)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6章 地質學的發展與《聖經》的尷尬第40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3)第25章 大爆發與大滅絕,誰在翻雲覆雨? (3)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11章 《物種起源》——生物進化論中的里程碑 (2)第41章 對自然選擇的挑戰:分子進化與中性選擇理論 (1)第24章 大爆發與大滅絕,誰在翻雲覆雨? (2)第3章 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從何而來? (2)第25章 大爆發與大滅絕,誰在翻雲覆雨? (3)第32章 猴子審判及平衡法案,關於科學與科學的意義 (1)第43章 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新的爭吵 (1)第13章 牛津論戰,進化論與神創論的首次激烈碰撞 (2)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36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2)第17章 樸素或華麗,性選擇在折騰誰? (1)第37章 綜合進化論,新的成果,新的內容 (3)第39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2)第21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3)第14章 關於人的迷局,凡夫俗子或是天之驕子 (1)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5章 拉馬克主義,以及鐵匠的兒子和老鼠的尾巴 (2)第38章 自然選擇的對象,個體?羣體?還是基因? (1)第31章 新達爾文主義與新拉馬克主義的對決 (3)第28章 社會達爾文主義,優生學及種族歧視 (3)第19章 動物利他行爲,你被感動了嗎?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安市| 大荔县| 侯马市| 神农架林区| 司法| 临沧市| 兴国县| 通城县| 灌南县| 商城县| 永新县| 莱阳市| 仙桃市| 新昌县| 株洲市| 桃园市| 新安县| 松溪县| 丹凤县| 成安县| 五家渠市| 萨迦县| 西平县| 来宾市| 双牌县| 江孜县| 安国市| 柳河县| 大埔区| 定边县| 都匀市| 方正县| 游戏| 郁南县| 吴桥县| 吉首市| 秀山| 蒙城县| 江川县| 托克逊县|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