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回溯,就在“太歲官司”發(fā)生之前,中國內地山西。
作爲瀕臨首都的一個省份,山西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古稱之爲晉,位處華北,東靠太行,因在太行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古時又稱“幷州”。因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故而又稱“三晉”,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被譽爲“華夏文明搖籃”。其間名人異士數不勝數,多如牛毛皆出山西,最著名的莫過於咱華夏子孫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皇帝了,包括后羿女媧等等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皆是出於山西,甚至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huán)也是出生于山西,由此可見山西這個瑰麗奇異的省份是多麼的讓人心馳神往了。當然,沒來過山西的朋友們也大可過來轉轉,名勝古蹟數不勝數,包你目不暇接看不過來。而在這裡,筆者也告訴各位一個小秘密,自古美女出大同!要來山西的朋友們,千萬不要錯過大同哦!......言歸正傳,而在這期間,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也是在山西這個地方有過大放異彩的一段輝煌時期。至於其在山西何時興起,已無準確時間可考,但據有關記載,遠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初年,雁北恆山一帶就出現(xiàn)了煉仙丹的方士,即《漢書·藝文志》所稱的神仙。到了東漢,道教在山西已逐步形成,少數地方修建了道教宮觀。據《清涼山志》記載,在東漢永平年間,五臺山境內即有道士,道教稱五臺山爲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洪洞那時也修建了紫微觀、披雲觀、真一觀等。
南北朝時期,道教的形式、內容已制度化,儒、釋、道三教並立的局面亦初步形成。尤其是北魏太武帝時,宰相崔浩是道教新天師道代表人物寇謙之的虔誠弟子,由他推薦,寇謙之向太武帝進獻了《錄圖真經》,並對太武帝宣講新天師道的教義,深得太武帝的讚賞。公元424年,天師道場在大同城東建立,太武帝出於入主中原的目的,親自到壇前受符篆,舉行大規(guī)模的誦經儀式。之後,由寇謙之建議發(fā)動的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太武帝越發(fā)信仰道教,排斥佛教,他自稱太平真君,國號也改爲太平真君。自此,道教成爲北魏國教。山西是北魏的中心地域,到處興建有宮觀廟宇,如北嶽恆山懸空寺等一大批道教宮觀。道教在山西得到了很大發(fā)展。
到了隋朝,隋煬帝爲維護其暴力統(tǒng)治,對道教採取壓制手段,下令凡緯侯、圖讖與讖緯有關能妖言惑衆(zhòng)的書(即對其統(tǒng)治有不利影響的書)一概焚燬。山西道教同全國一樣首次受到打擊。
唐朝是推翻隋朝而建立的,李唐王朝欲爲其統(tǒng)治找一名正言順的藉口,便稱老子爲其祖先(老子名李耳,字伯陽),並稱在同隋朝軍隊的多次戰(zhàn)役中有天神顯靈護持,方能破賊殺敵,取得勝利。如《舊唐書》記載:唐公李淵於大業(yè)十五年(公元617年)攻臨汾郡,行至霍山下,陰雨連綿,又遇宋老生部重兵阻擊,危急之時,有一白老者自稱霍山神使者,來拜謁“唐皇帝”,告知雨停時期及進擊敵軍路線,果然雨停如期,李淵尊其所示,斬宋老生,攻下臨汾郡。因此,唐朝歷代皇帝都認爲道教是護持其家族統(tǒng)治的本族宗教,一直尊其爲國教。唐高祖時,道士王遠知因給李淵密傳符命,被授朝散大夫,並賜縷金冠和紫衣,成爲道士接受皇帝賜紫衣的第一人。唐太宗也因王遠知預言其能當皇帝,而在即位後加封王遠知爲銀青光祿大夫,並將道士排名列爲僧侶之前。自此,全國上下崇道成風,各地宮觀林立,香火鼎盛。洪洞孫真人廟便是在當時背景下建的,佔地300餘畝,規(guī)模盛大。同時,恆山莊泉觀、靈丘白音觀、應縣沖虛觀、翼城慶雷觀、洪洞水神廟等一大批宮觀也相繼建成。據記載,全省各地共建宮觀廟宇幾百處。唐玄宗時,把《道德經》列爲諸經之首,下令每戶人家必備一本《道德經》,並於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將當時住天臺山的茅山派第十二代宗師司馬承禎迎於宮中,親受法篆,成爲道士皇帝。中國道教發(fā)展到頂峰,山西道教也發(fā)展到了最繁榮的時期。
五代時,紛爭不斷,山西道教不斷受到打擊。在晉北,契丹世宗天祿四年(公元950年)七月,遼軍準備進攻中原,派人到恆山求卦,因卦不吉利便放火燒了恆山廟。晉南後周世宗也下令佛教僧侶廢寺還俗,波及道教,多數道士被迫還俗,許多宮觀被封。
北宋統(tǒng)一中國後,爲收攬人心,維護穩(wěn)定,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剛剛即位就下令停止後周世宗廢止寺觀的命令,並給傑出道士賜紫衣,增加道士人數。自此,道教又得到發(fā)展。宋徽宗崇尚道教,在其倡導下,以往廢止的道觀、還俗的道士得以恢復,山西各地又相繼修建了大同太寧觀、洪洞玉虛觀、清靈觀等大批宮觀。山西道教得以興盛。
元朝時,由於成吉思汗對全真教道士丘處機的崇敬,封其爲國師,道教,尤其是全真教得到大的發(fā)展。在山西,全真教更是佔據統(tǒng)治地位,各地宮觀林立、香火甚旺。芮城永樂宮更是大規(guī)模擴建,成爲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太原的龍山石窟,便是由當時任元朝教門提點官職的丘處機弟子、道士宋德芳主持修建的,是中國唯一的道教石窟。
明朝初始,太祖朱元璋因有過和尚經歷,對宗教內部比較瞭解,便推行了極嚴格的宗教統(tǒng)一控制政策。在即帝位後,他仿照管理佛教事務的善世院設置了玄教院,作爲統(tǒng)一管理道教事務的機構。後又設道錄司統(tǒng)管道教。道錄司分全真、正一兩派,各自分設左右正一2名,左右演化2名,左右至靈2名,左右元義2名。山西當時也設立了道紀司,州設道正司,縣設道會司,隸屬道錄司,管理地方道士和女冠。其主要任務是:編制道士戶籍,道觀的由來,任命住持,發(fā)放度牒,管理道士日常生活等。並規(guī)定三年發(fā)一次度牒,禁止男性40歲以下、女性50歲以下者出家,並限定府40人、州30人、縣28人的出家數額。洪武二十八年,所有出家者集中於都城參加考試,未掌握經典者令其還俗。這樣,山西有許多爲逃避徭役而出家的道士不得不還俗,自元朝開始一度氾濫的傳道活動得以遏制。但到明世宗時,由於他的崇道,道教就又不受限制地發(fā)展起來。至明末清初時,道觀已遍佈全省城鄉(xiāng)各地,僅洪洞一個縣就有150餘座,柳林縣共建過373座,可見明朝末期全省道教之盛。
清王朝建立後,由於統(tǒng)治者尊佛抑道,山西道教自明朝開始的發(fā)展之勢便開始衰落,並逐步與佛、儒二教相融合,如懸空寺由當初的道觀變爲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寺內既供奉釋迦牟尼和各佛、菩薩,又供奉道教的老子、呂祖等神仙,還供奉孔子、孟子等儒學代表人物。在道教自身派別中,門戶觀念也逐漸淡化,正一派道士成爲全真教道士,全真教道士到正一道處修行也極常見。清朝道教人物中,山西籍道士王常日在全國影響甚大。他曾任北京白雲觀第七代住持,得到過清世祖三次賜紫衣的榮譽。他曾在白雲觀設戒壇培養(yǎng)道士,修改和制定清規(guī)戒律,致力於教團改革,現(xiàn)仍實行的三堂大戒,便因此而來。但他的這些努力未能取得充分結果。到清末時,由於帝國主義侵華戰(zhàn)爭及伴之而來的西洋各種宗教勢力日趨強盛,本已孱弱不堪的山西道教便更趨衰落。
民國時,爲振興道教,於1913年在北京白雲觀成立了全國性組織———中華全國道教總會。山西省在一些重點地區(qū)也成立了分會,由於沒有經濟基礎,此機構對本省道教未發(fā)揮充分作用。“五四”新文化運動後,道教理論受到批判,其很多內容被看作是封建迷信,道教教團的勢力更加削弱,連太原最著名的道觀純陽宮也沒有了道士,成爲紡棉的手工作坊。隨後的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更使山西大多數道教被毀,道士逃亡,山西道教已完全衰落。直到現(xiàn)在,雖然中國的當權政府已經不排斥宗教,但山西這個地方,道教的發(fā)展依舊是屬於停頓狀態(tài),除了許多的巫婆神漢打著道教的旗號出來坑蒙拐騙外,基本上已經沒有多少個真正接受過道家傳承的到道門子弟了。當然,張立軍魏子通兩人並不算在其中。
而就在這一天,也就是魏子通剛剛在茅山超度完那兩個惡煞後不久,正在家裡躺著聽戲的魏子通突然聽到一陣貓爪子撓門的聲音,打開一看,一個極不情願見到了人影出現(xiàn)在了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