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九十二章 雍王相唐寅

唐寅用這兩個人來類比朱厚煌,其實已經給了朱厚煌很高的評價了。

朱厚煌見唐寅一直沉思不說話,忍不住叫道:“先生,先生。”

唐寅如夢初醒,說道:“臣失禮了。”

朱厚煌說道:“無妨,只是唐先生以爲孤所言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問出這一句話的時候,朱厚煌有些忐忑。擔心唐寅以爲自己是癡心妄想。而這一切都是自己必然要做的事情,如果唐寅與自己意見不合,甚至背道而行,他不得不做唐寅離開的打算了。

唐寅嘆息一聲,說道:“殿下之論,觀天下如指掌,堪比隆中對,但臣卻不是諸葛武侯。”

朱厚煌皺起眉頭說道:“此言何意?”

唐寅說道:“唐寅少來放蕩,誤信友人,乃有終身之誤。不得已放蕩形骸,留戀酒色之中,不足以養自身,更不要說兼濟天下了。殿下之策,自然是高妙絕倫,但不是臣能執行的了的。”唐寅自己有自知之明。他不是一個能臣,而朱厚煌這個幾乎想要達成,必定有一位丞相之纔來輔佐纔是。只是唐寅知道自己,根本不是那一塊料。

不要看自己將大員之事處理的井井有條,這其實是任何一個能幹的縣令都能做到的。但是要將格局放到朱厚煌宏圖之中,唐寅確實支撐不起來。

唐寅說道:“非國士之才,不可一實行此策。而臣不是國士。”唐寅一時間悲從中來,雙眼通紅,微微低頭收斂自己的眼淚。

唐寅一生都在懷才不遇,一生都在意氣不平。老了老了卻沒有想到有今日的際遇,但是他卻抓不住,如何不讓他心生後悔,五臟如焚啊,他暗道:“如果當年舞弊案後,安心讀書,用心求學。今日也不會有如此下場。”有時候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已經老了。

唐寅不想在朱厚煌面前示弱,說道:“但是臣卻有一些肺腑之言,要說。”

朱厚煌正色道:“唐先生請講。”

唐寅說道:“殿下之策,最大的根結不在海外,不在殿下麾下的戰力,而是中原,在北京。如果北京穩定,聖上與殿下親密如舊,殿下自然不用有所疑慮,但是一旦山陵有變,殿下將何以自處,就是一個問題所在了。新皇允許不允許殿下擁兵海上。”

朱厚煌心中咯噔一下,他忽然想起,正德好像是英年早逝,現在離正德去世還有多長時間?朱厚煌使勁回憶,也想不清正德到底多少年。

不過唐寅不明白朱厚煌的擔心,說道:“不過,現在還不用擔心,聖上風華正茂,殿下還不用擔心北京之事。只是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還請殿下派重臣去北京,觀察天下大事。只是爲天下大事,首在得人,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殿下想揚波萬里之外,必將先得人。江南文才甲於天下,請殿下派人去江南招攬人才。”

朱厚煌再次想起他當初推掉了楊慎舉薦的人才,一時間腸子都悔青了。長嘆說道:“唐先生,所言極是,但是孤的口袋裡面實在是沒有人才,這派人去北京,該派誰去啊?”

唐寅說道:“臣自請。”

朱厚煌大吃一驚,說道:“東雍萬萬離不開唐先生。”

唐寅說道:“臣有自知之明,臣所長並不在此,而是在觥籌交錯之間,北京乃是臣的用武之地,而留在東雍卻不過是一縣之才。天下之間,宰相之才少有,但是郡縣之才,卻不少用,臣定然給殿下物色一個郡縣之才。”

朱厚煌忽然想起來了,問道:“說起來宰相之才,唐先生以爲天下之間,誰是宰相之才?”

唐寅說道:“楊大學士,調和陰陽,主持天下大事,縱然聖上不理政事,天下之間紊絲不亂。可以稱得上宰相之才。”

朱厚煌苦笑道:“翰林院是儲相之地,裡面有多少宰相之才,又如何啊,反正不會爲孤所用,先生不用說了,就說能爲我所用的宰相之才吧。”

不要看朱厚煌好像一國之主,只是他這個一國之主,不過是兩縣之地而已,根本算不上什麼。翰林院的大佛們根本看都不看一眼,更不要說讓他們爲朱厚煌所用了。

唐寅說道:“一時間臣只想起一個人了,就是王華大學士之子,王守仁。字陽明。臣雖然與其交往不多,但是知道此人允文允武,是不可多得的宰相之才。”

“原來是王陽明。”朱厚煌喃喃的說道。

“怎麼殿下聽過此人嗎?”唐寅問道。

“聽說過。”朱厚煌說道。當然他不會告訴唐寅,這爲王陽明在後世的名聲可比你大多了,連日本人都一生俯首王陽明瞭。一時間朱厚煌心中一動,暗道:“如果讓這位後世名聲大大的主,做我的CEO。那麼我的雍國上市,啊,不稱霸南洋,可就有希望了。”

朱厚煌滿眼放光,說道:“王陽明現在什麼地方?”

“好像是在江西吧。”唐寅一時間也弄不清楚,王陽明的近況,說道:“臣考舉人的時候,與王陽明同榜,說起來還有幾分交情。?臣回去後,就給王兄寫信,試試他的口風。”

朱厚煌說道:“此時不急,有一事還請唐先生應許。”

唐寅說道:“殿下何事?”、

朱厚煌說道:“雍國雖然說是國,不過是兩縣之地,而且混亂不堪,上下不分,尊卑未別,孤想拜先生爲雍王相,將以師事先生,還請先生應允。”朱厚煌說完,一揖到底。

唐寅萬萬沒有想到,朱厚煌居然說這樣的話。自從朱元璋廢除宰相之後,大明對宰相兩個字就忌憚的很,就算是內閣首輔有宰相之實,也不敢擔宰相之名。唐寅說道:“臣愧不敢當。”

朱厚煌說道:“唐先生,何必謙虛。唐先生之才,勝孤十倍,雍國上下就託福給先生了。”

唐寅只覺得一股激流從身上流淌過,好像自己的每一根毛髮都豎起來,激動的的流下淚來,說道:“臣敢不從命。”

中國士大夫,從古到今心中都有一個豫讓,豫讓所說的那一句話,士爲知己者死,永遠是士大夫的浪漫,所以纔有了諸葛武侯的神話,因爲諸葛武侯是在用生命來詮釋這一句話。所以他成了歷代文人墨客永不磨滅的夢。而此刻唐寅就感受這一種信重,內心深處也油然升起一股士爲知己者死的衝動,說下“敢不從命。”四個字之後,朱厚煌在唐寅心中的地位,瞬間提高了。

唐寅只有一個女兒,沒有兒子。現在他女兒在他心目之中的地位,都沒有朱厚煌高了。

唐寅坦然受了朱厚煌一禮,隨即還禮說道:“既然殿下拜臣爲相,那麼臣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官設治。”

在唐寅看來,朱厚煌弄得簡直就是一個草臺班子,根本不像是一個國家。

朱厚煌大喜說道:“孤就是這個意思。”讓朱厚煌去負責開荒建城什麼的,朱厚煌一竅不通,但是如何組建一個國家,用什麼制度,朱厚煌卻有很多話說。無他,他想將中國現在的制度退廣到明代,當然了朱厚煌也明白,盲目照班是很不切合實際的。他只負責說思路,剩下的詳細內容,要與唐寅好好的商議再說。

朱厚煌說道:“孤覺得要用漢制。”朱厚煌心中無數思想的火花,迸發出來,雖然這些火花不都屬於朱厚煌自己,但是他相信,這些火花一定能在這個時候,開出不一樣的花朵來。

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二章 比劍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七十四章 平亂【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一百七十三章 許鬆歸來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三章 侍衛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二章 比劍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三百三十七章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
第六十七章 許棟第一百七十章 夜襲下第二章 比劍第七十三章 銀子【三】第八百五十章 福建五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六百五十九章 日本黑鍋第四百七十章 月港第三百六十八章 白藤江六第四百一十一章 託梅的宏願第八百六十六章 勝負手第一百七十七章 陽春三月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七十四章 平亂【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安慶攻防戰完第二百三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六第二百九十四章 消息傳來第一百七十三章 許鬆歸來第二百六十八章 君臨安慶第四百五十章 接戰九第三十九章 決勝【二】第六百四十六章 巡視呂宋第六百二十七章 整軍計劃第五百四十一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二第一百三十三章 北港之役第二百六十章 萬銳之死下第三百三十八章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二百五十章 鎖城法第一百八十一章 三路出征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八十六章 勾心鬥角第二百四十九章 何去何從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九百零五章 第二次京畿戰爭五第八百九十二章 杭州會議二第四百九十三章 正德北歸四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一百九十二章 東雍根本策二第八百三十五章 東雍之戰九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畿鏖戰六第八百零一章 海盜會盟第三百二十一章 呂宋許家第三百一十八章 蘇祿六第六百零八章 升龍圍城戰十三第三章 侍衛第七百一十一二章 吳行之vs許鬆第二百七十一章 爭功二第六十五章 唐伯虎【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五百九十四章 浮橋之戰十三第五百七十章 蔣氏二第十五章 見託梅第八十五章 汪家的選擇第二章 比劍第一百二十四章 火炮問題第七百零六章 礦產問題第五百三十四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二第八百三十八章 東雍之戰十二第三百零二章 占城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六百九十章 夜襲第二百七十三章 爭功四第二十六章 系統問題第七百一十八章 正旦大朝二第三百八十四章 決戰之前第七百七十六章 大破滿刺加第三百三十七章第一百一十章 母后來東雍第五百一十九章 京畿鏖戰第三百八十二章 休戰二第八百三十二章 東雍之戰六第五百一十二章 帝崩十四第二百六十四章 火燒贛江第八百一十七章 椰城之戰八第三百九十七章 升龍會戰十一第六十三章 清江浦第七百零二章 第一波倭亂的平息四第一百九十六章 許棟的行動第二百六十六章 火燒贛江三第四百九十四章 正德北歸五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五百五十四章 瘟疫二第三百八十五章 沙場列陣第八百一十四章 椰城之戰五第三百四十八章 雙城戰記四第六百一十一章 升龍城破第一百五十章 和議第六百七十五章 對馬島之戰五第四百零五章 陸完的病情第七百四十章 東雍新印象三第八百一十五章 椰城之戰六第六百零二章 升龍圍城戰七第一百四十九章 澎湖外海之戰第六百七十三章 對馬島之戰三第三百七十八章 奪升龍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三百五十八章 雲海關下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熟市| 怀柔区| 安顺市| 工布江达县| 长汀县| 喀喇| 乌拉特中旗| 司法| 宁海县| 曲沃县| 锡林浩特市| 洪雅县| 永寿县| 久治县| 芦溪县| 木兰县| 广灵县| 分宜县| 礼泉县| 桂东县| 桐柏县| 张北县| 榕江县| 苏州市| 旬邑县| 成都市| 哈尔滨市| 武宣县| 绩溪县| 麦盖提县| 呈贡县| 那曲县| 武川县| 内乡县| 长武县| 仙桃市| 麻阳| 宁夏| 长丰县| 马公市|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