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七百二十五章 新氣象

“徐愛雖然是臣的弟子,但是也必須歷練幾年,才能擔綱此任。”王陽明說道。

朱厚煌提命徐愛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經過思考的。

無他,就是因爲文官派系之中,心學一派人太多了,朱厚煌不得不在某些地方妥協。朱厚煌不知道徐愛還欠缺磨鍊嗎?

知道。

但是王陽明一走,朱厚煌找不到一個能支撐局面的大臣,只能寄希望於到羣策羣力了,而上層心學派系的太多,朱厚煌將心學中分量比較重的徐愛,當任丞相,就是希望他能統合心學。維持好雍國。

“那麼王九川?”朱厚煌問道。

“王九川是宰相之才,成就當在徐愛之上,不過東雍根基淺薄,經不起大折騰啊。”王陽明說道。

王九川本土南洋派出身,與心學這些外來天生有矛盾,而王九川提升的也太快了。根本沒有足夠的威望支撐起丞相這個位置。

且不說他有沒有能力,但是沒有威望就是致命的缺陷。因爲事情不是你一個人能做成的,沒有威望的人,如何罩住雍國這一大攤子啊?

這兩人,是朱厚煌重點關注的人才。

在朱厚煌對東雍丞相的考慮之中,首先這個人是必須文官,而文官之中,必須經歷開拓,其實在在朱厚煌看來王九川真合適,他就是拿王九川當未來的宰相來培養的。

但是資歷,威望很多時候,真不好處理。

“孤實在沒有人選了。”朱厚煌說道:“還請師傅指點迷津吧。”

王陽明說道:“不是臣不給殿下指點,而是臣覺得,臣也沒有好人選,除卻這兩人之外,鄭綏也是一個人才,可惜是降將臣身,滿朝上下都不能接受,臣有上中下三策,供殿下抉擇。”

朱厚煌聽了王陽明提起,纔想起還有鄭綏的,鄭綏作爲一方之主,與莫登庸爭鋒多年,軍政民政一把抓,的確能當東雍丞相。

但是降將的身份也是致命傷,根本不可能被百官認可。

“哦,師傅請講。”朱厚煌問道,他對這上中下三策,畢竟感興趣。

“上策,是殿下親自主持政務,以殿下的聲望,滿朝上下不人敢不服,殿下只要多選幾個助手,就可以了。”王陽明說道。

朱厚煌立即搖頭。

他知道他不是朱元璋。他雖然工作強度也很大,但是都側重在軍政之上,專注於對軍隊的影響力,對民政,不過是觀其大略,掌控大局而已,如果自己親自做,那千頭萬緒的,怎麼能處理清楚。

王陽明嘆了一口氣,他其實想讓朱厚煌專注於民政,休養生息,不要再開戰了。但是王陽明知道,朱厚煌心中一直是有自己的規劃的,即便是自己也改變不了。

“中策,就是大明請人了。東雍建國太短,根基太淺,養不出主持雍國的丞相之才,必須去大明請,臣擬了一個名單。請殿下派人查訪,這些人都是受到貶官大才。足有主持一國的才華。只是時運不濟而已。”王陽明說道。

朱厚煌皺起眉頭說道:“師傅,能請過來嗎?”

王陽明說道:“值得一試。”

王陽明對這個辦法也心存疑慮,畢竟東雍雖然在南海聲勢赫赫,但是在大明不過是,一個蠻荒之國而已。

這樣的國家,真正有才的人,誰有在乎。

而且這並不是臣擇君,君亦擇臣的年代,大明人心未失,這些士大夫出身的官員,根本不會選擇背井離鄉去東雍發展的。

“請師傅,說說你的下策吧。”朱厚煌嘆氣說道。他不能將所謂希望寄託於一試上。

“殿下,何不以羣相制,代替獨相?”王陽明說道。

嫋嫋的熱氣從茶碗之中冒出來,不過一會功夫,就淡的似乎看不見了。

王陽明早就已經離開了。

朱厚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在問自己,自己要的到底是一個宰相,還是一羣宰相。朱厚煌一時間不能判斷。

從有宰相這個官職開始,似乎宰相的權力都在不斷的分化,權力也在不斷的分割,最後直到沒有丞相,相權被皇帝徹底掌握住。

似乎是丞相越多,對朱厚煌威脅就越小,但是丞相的權力小了,恐怕能做的事情也就少了,朱厚煌所要做的就越來越多。

這並不是朱厚煌想要的工作,他想要的是一個得力的助手。能讓他專心的開疆擴土,出兵征戰的人。

而且朱厚煌也覺得這是多此一舉,比如即便朱厚煌弄了好幾個人丞相,朱厚煌不應該選出來一個當首相?

首相想做事,必須先壓服其他丞相,大權獨攬之後,與獨相有什麼區別,或者說各部尚書,都有直接面見雍王的權力,有繞過丞相與雍王溝通的權限在,已經有約束能力,再拆分,就要影響執行能力。

朱厚煌需要一個執行力很好的中樞。所以不可能以羣相代替獨相。而且朱厚煌還覺得王陽明這個提議,大失王陽明的水準。

只是朱厚煌卻不理解王陽明的心思。

王陽明所想的其實擴充丞相府的權力,將丞相府擡高到大明內閣的地步上去。而不是這樣。

王陽明對朱厚煌重用武人,心中還是頗有微詞的。不過他也知道,建國之時,正是武人用武之地,所以他想埋下壓制武人的種子。

改獨相爲羣相是假,想擡高丞相府的地位,壓制其他各衙門纔是真,畢竟丞相府看上去獨攬大權,但實際上不能插手的地方太多了。

王陽明卻沒有想出這一層意思,他想了又想,還是沒有選出一個合適的人選,嘆息一聲,將名單給了吳鳳儀,將吳鳳儀派人按名單上的人去請人。

朱厚煌將王九川叫過來。處理御史衙門的一些事情。

“這個案子,你準備怎麼做?”朱厚煌問道。

“全憑殿下吩咐。”王九川對自己的爲自己有非常明確的認知,對朱厚煌言聽計從。朱厚煌覺得很舒服。

“首先,東雍人才數量不足,凡是涉案之人,應該以追贓,降職,流放爲主,輕易不應該殺人。”朱厚煌提出了第一點意見。

朱厚煌的人才缺口實在太大了一點,已經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了,反正東雍有很多艱苦的地方,沒有合格的管理者。這些犯罪的官員過去正好。反正都在島上,想跑都跑不掉。

“是。”王九川說道:“臣會牢記的。”

朱厚煌說道:“經過這一案,御史府的名頭算是打出去了,只是御史府現在還是一個空殼,你要將御史府充實起來,有想法嗎?”

王九川說道:“臣自從擔任御史之後,就一直在想這個問題,略有心得,請殿下指點。”

“哦。”朱厚煌有一點吃驚,說道:“你說吧。”

“首先,臣要設廷尉,作爲掌管天下刑獄之處,直接對接下面的府丞,縣丞。”王九川說道。

朱厚煌微微點頭,這也是他要做的。縣裡面是三足鼎立,縣令統管一切,在朝廷之中,應該也是這樣,三足鼎立,樞密院,丞相府,御史衙門,這三個人衙門分別獨立,不過掌管這一切的,不是別人,正是雍王。

所以王九川的功課,沒有白做。這話一說出來,就正中朱厚煌的下懷。

王九川說道:“臣要抽調精兵強將,組建御史臺,專門負責官員的犯罪,糾察天下官風,官紀。並準備在地方派遣刺史,檢查地方官政績如何,定期巡查。”

朱厚煌心中暗道:“這是中紀委。不過,單單是這個還是不夠的。”

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七十章 兵變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二十章 經緯【3】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四百七十三章 廈門灣之戰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婚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五百五十七章 瘟疫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轉向大員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十七章 練兵2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
第五百六十六章 張璁二第一百三十八章 吳家寶藏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二十一章 經緯【4】第七十章 兵變第五百章 帝崩六第三十一章 小王子來了第四百五十四章 決心與準備第七百五十一章 亞齊的興起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七百零三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五第七百零九章 後宮瑣事三第三十七章 應州之戰決戰之前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五百五十九章 瘟疫七第七百一十九章 正旦大朝三第六百五十一章 倭亂之加劇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六百七十章 大內的對策二第二十章 經緯【3】第二百四十三章 安慶攻防戰十七第五百四十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第八百七十四章 勝負手九第五百八十五章 浮橋之戰四第七百四十八章 在南都二第五百八十八章 浮橋之戰七第一百四十六章 撤退第二百七十二章 爭功三第五百五十八章 瘟疫六第六百零四章 升龍圍城戰九第八百二十二章 大明vs東雍四第八百七十五章 勝負手十第一百七十二章 金礦生產第四百七十三章 廈門灣之戰三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婚三第二百二十九章 安慶攻防戰四第五百二十一章 京畿鏖戰三第八百八十五章 勝負手二十第七百一十七章 正旦大朝第二百九十一章 許鬆在馬六甲第四十二章 襲營第二百二十七章 安慶攻防戰二第五百零四章 法摩沙的終結第七十七章 李良欽【二】第六百六十八章 與朝鮮官僚的接觸第七百二十四章 正旦大朝八第八百六十章 分水關第三百四十章 升龍之變五第一百二十九章 邵族第三百七十五章 升龍城外第四百七十七章 香料羣島結束戰鬥第一百九十四章 賞功第五百六十九章蔣氏第二百二十五章 寧王之亂之安慶第二百五十五章 樟樹鎮之戰第二百四十一章 安慶攻防戰十六第七百四十九章 在南都三第八百七十七章 勝負手十二第四百零九章 戚景通的希冀第三百七十章 等後援第六百二十三章 馬六甲城下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陽明的遺產第七百八十七章 談判之前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七百六十章 第二次馬六甲海戰第一百一十二章 雍國吏試第三百九十五章 升龍會戰九第三百六十六章 白藤江四第三十八章 決勝第七百二十七章 楊廷和之死第七百五十九章 亞齊人在行動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徵蠻四第二百五十三章 出兵第一百八十章 大王愛我 陸公殺我第七百六十三章 善後第六百三十二章 經年之後三第八百五十六章 下溫州第二百八十章 東雍瑣事第四百五十七章 第二次安南之戰八第四百一十三章 雍王世子第三百五十二章 行刑第四百九十七章 帝崩三第三百六十四章 白藤江二第五百五十七章 瘟疫五第一百四十三章 轉向大員第五百三十五章 中國人在西班牙三第二百零八章 少府第四百三十三章 古晉府二第五百六十五章 收尾第十七章 練兵2第六百三十三章 經年之後四第七十九章 福州三衛第八百五十三章 仇華守福寧三第九百零九章 千頭萬緒第二百八十八章 開源節流第六百零七章 升龍圍城戰十二第七百零四章 第一波倭寇的平息六第六百七十二章 對馬島之戰二第七百三十三章 論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呼伦贝尔市| 黎城县| 隆林| 富顺县| 敦化市| 康保县| 济阳县| 福贡县| 克东县| 正安县| 逊克县| 南充市| 土默特左旗| 资中县| 巍山| 老河口市| 无为县| 南木林县| 广元市| 库车县| 潞城市| 通河县| 高邑县| 通榆县| 阿拉善右旗| 丰都县| 白水县| 美姑县| 和田市| 枣强县| 高阳县| 宣武区| 秦皇岛市| 永康市| 阳泉市| 尼玛县| 湖北省| 抚顺市| 甘孜| 石渠县| 常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