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40章 蛀蟲

第439章 算賬

戶部衙門。

姜星火正在與夏原吉對坐喝茶,熱氣在兩人中間嫋嫋升起。

“還差多少錢?”

夏原吉沒撥算盤,也沒翻賬本,吹了吹茶水上的浮沫後,提筆在紙上寫了一串數字。

“175萬兩。”

目前約定的是一年時間內,大明的商稅增長到210萬兩,而正常情況下,一年商稅約35萬兩,也就是有著175萬兩的差額需要姜星火憑空給變出來。

現在沒法去日本挖銀礦,國內的銀礦產量也可以忽略不計更不可能增產,所以只能是姜星火自己想辦法。

正常來講,商稅想要得到大規模的爆發式增長,其實只有一個辦法,也就是通過朝廷給政策,調整和減免相關的過路費、過卡費,減少商卡,同時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多派兵丁維護交通。

如此一來,商人們纔有大規模進行商品地域流動的積極性。

否則的話,按照大明現在的商業稅收政策,每過一處就要被卡一次油水,即便兩地之間同一商品差價再高,也沒有商人會選擇去遠途販賣,因爲掙的錢都不夠交稅的。

而且如今天下初定,在官府控制力度強的地方,安全性還有保障,但在控制力度不足的地方,被人截了道,殺人越貨扔到山溝溝裡,官府根本就管不了,更別提破案了。

所以,經商其實是一件既可能搭錢,又可能搭命的買賣。

但是現在姜星火面臨的問題就是,朝廷不給政策。

是的,不給政策,還要搞錢。

這就像讓媳婦做飯不給她米一樣。

原因也很簡單,還是在《大明律》上。

變法變法,“法”如果變不了,一切都無從談起。

但雖然一時半會兒,無法推動法律制度的變革,搞錢卻是一刻都不能停止,因爲這是【奉天殿廷辯】的核心,一項極爲嚴肅的政治承諾,如果完成不了,是要出事的,而且是出大事。

“175萬兩,扣掉專營商品還差約143萬兩,那就是玻璃和化肥工坊的產品,一共賣出去並獲得了32萬兩的利潤。”

“正是如此。”

夏原吉的神情也有些嚴肅,他的雙手交錯著,隨後食指鬆開,互相碰了碰,還是沒想出什麼好辦法。

化肥因爲主要面對的銷售對象是地主和自耕農,所以售價是不能跟玻璃一樣,按奢侈品來賣的,這32萬兩裡,玻璃,尤其是玻璃鏡子的銷售額佔了大頭。

明初不是明末,沒有動不動幾百萬、幾千萬兩白銀,全國上下白銀都有限的緊,按照明初白銀的價格堅挺程度,其實短短幾個月內,靠著專營商品能賺出來32萬兩,已經非常非常了不起了,是一筆很大的財富,足夠大明下餃子式地造一年的艦船,或者支付修《永樂大典》兩到三年的費用。

然而這對於承諾的210萬兩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

姜星火抿了口茶水,接著在紙上寫了兩個字,隨後說道。

“最新傳回的消息,李景隆已經在清化港發動了登陸,成功控制了港口和安南國的西都清化城。”

夏原吉一怔,隨後眉眼略微舒展。

“這是個好消息。”

“是啊,好消息。”姜星火笑了笑,“之前占城國國王佔巴的賴已經同意了《明佔友好通商契約》,咱們從占城國拿到了沱灢港的租借權,而且占城國國內全面開放城池、道路、河流與大明進行通商,還是零稅率光是這一項,每年大明最少能從占城國賺回上百萬兩白銀的貿易差(貿易差是商人收入,不等於大明朝廷的收入,應按百分比折算關稅),給沱灢港2萬兩/年的租金算什麼?若是把占城國的那些象牙、犀角、沉香木等物都賣到與其貿易隔絕的朝鮮和日本,價值更是要再翻一番。”

姜星火謹慎地估計道:“安南國的體量比占城國還要大,能賺的錢更多,收的關稅也更多,即便今年剛剛展開,這兩個國家與大明貿易到明年年中,最起碼關稅收個二三十萬兩是沒什麼問題的。”

夏原吉提筆記了下來,一邊記一邊說道:“143萬兩,保守點,關稅減去25萬兩吧,還有118萬兩的缺口.明日非武裝自由貿易區呢?”

提起這件事,姜星火還是比較有信心的,再怎麼說,以肥富爲代表的日本商人們,對大明的經商環境還是信賴的,拍賣會做的很不錯,圓滿解決了當時禮部左侍郎王景的刁難,而且大明和日本有頭有臉的大商人們,也算是湊在一起見了面吃了飯,達成了基本的共識。

畢竟在大明這種嚴苛的海禁政策下,說實話,有能力做海商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不要命的,一種是背景驚人的。

“今川了俊已經帶著使團和隨行商人們回國了,大明這邊同意了,日本應該不會反對,畢竟對於足利義滿來說,雖然沒能拿到他最想要的勘合貿易,但離岸貿易也是一塊大肥肉,足夠緩解幕府的財政窘迫,能躺著收錢,幹嘛還要看商人們的臉色?誰不喜歡自由貿易呢?”

夏原吉思忖片刻,說道:“海洋貿易剛起步,雖然過去三十多年,日本的貿易需求一直非常強烈,但明日非武裝自由貿易區能做成多大規模,現在還不確定,估計的話,還是要保守一點,甚至做好這件事做不成的打算.日本跟安南不一樣,大明的遠征軍能在安南取得勝利,將其納入到大明的勢力範圍內,這是做估計的底氣,可日本畢竟是個獨立的國家,幕府軍力也頗爲強悍,大明暫時不能武力征服,就不能說非武裝自由貿易區的事情談不成,又能把對方怎麼樣。”

姜星火微微頷首,說道:“是這麼回事,打完安南,軍事戰略上的重心就要放在北邊,日本一時半會兒是打不了的,我們的艦隊也需要兩到三年的發展說到底還是水師力量太弱了些,南宋的時候,能跨海的水師動輒船隻數以萬計,如今卻是遠遠不如,僅僅從廣東投送三萬兵力到占城國中部,就已經耗費了全部的遠洋水師運力。”

兩人商討了片刻,覺得明日非武裝自由貿易區的事情既然還沒談下來,也沒百分百的把握進行,那就不要自欺欺人湊數字了,所以數字還停留在118萬兩上,而朝鮮方面貿易額,由於道路等原因,規模實在不大,大明能從中抽的商稅更是少得可憐,因此也忽略不計。

“松江棉。”

姜星火把紙拿過來,親自寫下了這三個字。

事實上,姜星火之所以有底氣做210萬兩商稅的政治承諾,就是因爲松江棉恐怖的利潤。

這210萬兩,大頭還是在松江棉上面,倉庫裡現在通過水力大紡車和密集勞作,生產出來的棉布可謂是堆積如山,只要這些能賣出去,不僅戶部墊付的建場、人工、原材料費用統統都能回本,而且這是皇室藉由戶部資金投資的工場區,利潤扣除掉成本和擴大再生產所需後,是可以直接都算入商稅的,跟化肥、玻璃這種專營的特殊商品,性質是一樣的。

不管是日本還是朝鮮、安南,這些國家的棉紡織品,基本都是成本價0.17-0.2兩銀子/匹,售價是0.3兩銀子/匹。

大明現在的家庭棉紡織品成本價0.13-0.14兩銀子/匹,售價是0.15-0.16兩銀子/匹。

而手工工場通過水力大紡車和集中勞作生產出的棉紡織品,成本價是0.09-0.1兩銀子/匹。

即便爲了保護國內的家庭手工紡織業,維持住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形態暫時不被撼動,只往國外傾銷商品,手工工場出產的松江棉,依然可以打價格戰,把國外棉棉紡織品的價格傾銷到0.15-0.16兩銀子/匹來競爭,也就是說把國外的棉紡織品價格拉到跟大明國內一個水平,同時讓國外的棉紡織業無利可圖。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算上運輸和倉儲費用,在零稅率或低稅率的通商條件下,每一匹出口的松江棉,都能賺到0.05兩銀子的利潤。

利潤率高達50%。

這無疑是一門好生意。

而且松江棉的貿易還有兩個優勢,第一個是鑑於松江棉的物美價廉,外國的權貴階層,是一定會大量購買囤積,自己主動做買辦幫助大明沖垮本國的棉紡織業的;第二是安南和占城的市場被佔領後,鄭和的船隊只要繼續西行,不需要走太遠,抵達天竺建立穩定的貿易站,就可以把松江棉反向傾銷到天竺和阿拉伯地區。

爲啥叫“反向傾銷”?

因爲棉花的原產地就是天竺和阿拉伯,在棉花傳入華夏之前,華夏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唐朝時期,據說棉花有傳入,但並未引起重視,而在鐵血大宋以前,華夏只有“綿”字,沒有“棉”字。

即便如此,棉花大量傳入中原,也是在宋元時期了,“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事實上,正是蒙古人的世界大征服,才促成了這種廣泛的、跨地域的資源交換。

而正是在這種變化到來以後,華夏、朝鮮、日本、安南、占城纔開始大力發展棉紡織業。

大明從洪武年間開始,棉花走進平常百姓家,讓百姓終於獲得了一種平價保暖物,不用像先人們那樣穿著縕袍在冬天瑟瑟發抖了,所謂“地無南北皆宜之,人無貧富皆賴之”便是如此。

一般而言,僅松江府一地,棉紡織品在明代中葉(嘉隆萬時期)年產量大約1500萬匹,外銷1300萬匹,官府稅收150萬匹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棉紡織品的年產量則高達一億匹。

所以只要打通到天竺的商路,天竺與阿拉伯的貿易是一體化的,也就能夠間接賣到阿拉伯了,即便不跟工業革命後的英國比,就比對一百多年後的大明,現在手工工場通過水力大紡車形成的產能和對外銷路,是基本一致的吧?

因此,一年外銷1000萬匹棉紡織品,每匹利潤0.05兩銀子,總利潤50萬兩白銀,這個估計是極爲保守且可靠的。

事實上,即便純利潤達到70-80萬兩白銀,也不是什麼稀奇事,畢竟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物美價廉就是最大的殺招,這個時代可沒什麼貿易保護的意識,更別提關稅壁壘了。

“松江棉按50萬兩算,那就還剩68萬兩的缺口。”

以最保守的估計,不算日本那頭的非武裝自由貿易區帶來的收益,也不算松江棉可能多賺取的利潤,最後的缺口,就剩下這些了。

“還是得從鹽法開刀。”

姜星火沉吟片刻,問道:“此前要調查的數據,都查到了嗎?”

繞來繞去,這麼大一個窟窿,核心還是在鹽法上。

夏原吉自然清楚姜星火今天前來的目的,事實上,對於姜星火身上的壓力,他是感同身受的。

變法到了如今的階段,說什麼都沒用,只有把成績做出來,才能擊潰一切阻礙,繼續推行下去。

夏原吉放下茶杯,把桌子上的紙在旁邊的火盆焚燒完,一邊燒,一邊回答道:“查到了,前代的這些東西不好查,都分門別類放在另一處連通的屋子裡了,姜師且隨我來。”

兩人來到了戶部的另一處臨時存檔的地方,這是一個三間的屋子,中間隔斷被打通了,裡面不同的架子上放著密密麻麻的文書,而從桌子上的賬本和算盤來看,此前應該有不少人在這裡工作。

事實上也是如此,戶部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來清點此前的鹽稅數據,爲的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 想要對鹽法動刀,想要擺平這些被開中法養出來的怪物,光是把早就爛透了的驗證衙門做些外科手術式的除貪是沒有用的,必須要從根源上整治。

而姜星火一貫施政的態度,就是那套“無調查勿發言也”,先把事情的事實研究清楚,然後再說怎麼動手。

夏原吉拿出整理好的數據結論,挨個解釋給姜星火看。

“宋朝巔峰人口過億,每年鹽產量大約在10億斤左右,兩宋最重要的鹽產地是兩淮鹽場,這跟大明是沒有任何區別的,而且由於兩宋始終控制著兩淮流域,直到南宋滅亡前夜,兩淮防線都沒被蒙古人突破,而宋朝時期,兩淮鹽場的鹽產量佔到全國的二分之一左右,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紹興二十七年的記載,淮南產鹽就達到380萬石(宋代度量衡1石=120斤,約合4.56億斤),而根據《宋史·通貨志》記載:鹽引每張,領鹽116.5斤,價6貫.也就是說當時宋代的鹽引,一引是116.5斤,跟一石區別並不大。”

“那宋代的鹽稅收入是多少?跟人口一樣,也按峰值數據來算,這樣方便等比例帶入到大明來估算理想數據。”姜星火敏銳地捕捉到了問題的關鍵,問道。

“宋神宗的時候,宋廷官鹽把鹽引賣給鹽商,一引價格不變,還是6貫錢,但是鹽稅達到了1200萬貫,也就是賣出了200萬引,大概是賣出206萬石。”

“不對。”

姜星火先打斷了夏原吉的話,捋了捋思路。

“按理說,北宋的鹽產量一年是800萬石,約合10億斤,而北宋人口1億,每人每年食鹽用量大概10斤?”

“不到10斤,產量一直是富餘的。”

夏原吉解釋道:“《管子》上寫得明白,‘齊人食鹽之數,一年丈夫五升少半,婦人三升少半,嬰兒二升少半’,這是春秋戰國時候的事情,但齊國是產鹽大國,而且鹽食用量的變化始終不大,即便有上漲,北宋也最多每人每年7斤。”

嗯,按照度量衡來換算的話,齊國的一升約等於200毫升,齊國的食鹽標準也就是男人6克、女人4克、小孩不到3克,現代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飲食健康標準也是每人每天6克。

而每人每年7斤鹽,是按10克每天的標準來計算的,北宋時期能不能有這個標準尚且存疑,所以只能按最多每人每年7斤來計算。

“那也就是說,北宋人口1億,每人每年7斤,年耗鹽量7億斤,而產量是10億斤。”

“不對,還是不對!”

姜星火重新計算了一下數字,根據鹽稅收入,反推出來的賣出的鹽的數量是206萬石,也就是2.47億斤,而實際上的耗鹽量小於7億斤,但再怎麼小,中間還差了4億斤左右的鹽,而且這裡面是有官府鹽場產量的。

如果按2.47億斤來算,肯定是不夠北宋1億人口消耗的,這點鹽連維持身體基本所需都不夠,而北宋的人口數字是沒問題的,賣出去的鹽也是有數的。

“所以說北宋有六成的鹽,是私鹽,而且私鹽是大量由官鹽流出的,也就是官鹽開採以後,沒收上稅,變成了私鹽流入市場,滿足了百姓的食鹽需求。”姜星火算出後說道。

“沒具體的記載,這種事情沒法統計,但是從數字上來推論,應該是如此。”

夏原吉點點頭,接著對比起了現在大明的鹽產量。

“大明的比較好算,因爲太祖高皇帝全面禁止私鹽的原因,目前朝廷每年發放的鹽引是200萬引,每引折鹽300斤,所以鹽場每年的鹽產量是6億斤,這個是非常清晰的。”

姜星火又問道:“需求量呢?大明每年實際消耗的鹽是多少?”

這個問題同樣不難,夏原吉答道:“按照洪武二十六年那次的人口統計,大明總人口6054萬人,如今過去了十年整,算上自然增長和戰亂損耗,應該還是在6000萬左右,每人每年同樣按7斤鹽來算,需要4.2億斤鹽。”

這樣看來北宋年耗鹽量7億斤,而產量是10億斤;大明年耗鹽量4.2億斤,而產量是6億斤。

也就是說,食鹽產量比實際消耗量大一截是正常現象。

夏原吉點點頭,然後繼續說道:“接著說鹽稅,北宋官鹽的鹽稅收入是1200萬貫,假設銅錢價值不變,按現在的銀價(1兩銀子=1200文銅錢)折算,基本相當於現在的1000萬兩白銀。”

這個數字相當驚人!

北宋的商稅收入此前明確過,約合760萬兩白銀。

而鹽稅收入,則高達1000萬兩,這還是官鹽只佔市場流通四成的情況。

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北宋歲入1億緡錢是怎麼來的了。

“大明的鹽稅,換算成白銀,大概每年250萬兩。”

“所以,這個數字無論怎麼看,都是有古怪的。”

這裡的古怪,不是指的私鹽問題,事實上私鹽這東西,光靠制度是無法禁絕的,姜星火說的古怪,是刨除私鹽後的事情。

既然每人每年的鹽食用量是一樣的,北宋1億人口,大明6000萬人口,而北宋鹽稅收入在官鹽只佔市面流通量四成的情況下,達到了1000萬兩,大明如果同樣官鹽只佔市面流通量四成,那麼合理的稅收,應該是600萬兩,但如今實際上只有250萬兩。

——剩下350萬兩差在哪了?

只要解決鹽稅的問題,那麼姜星火面臨的賭約難題,自然迎刃而解。

這裡面有兩個變量有可能導致數字的差異。

第一個是官鹽佔市場的比例,第二個是每斤鹽在北宋和大明不同時期抽的稅是否相同。

但就“官鹽佔市場比例”這個問題來說,大明是禁絕私鹽的,而且官府嚴厲打擊販賣私鹽的情況,雖然私鹽交易屢禁不止,但再怎麼說,就算是比爛,也不可能官鹽僅僅佔市面交易的四成份額,實際上情況,大明的官鹽應該佔到了五到六成,也就是說數字不僅不該下降,反而應該上升纔是。

但這麼算,差異越來越大。

“大明怎麼抽鹽稅的?”

這個問題,作爲戶部尚書的夏原吉自然門清兒。

“大明每斤鹽朝廷抽稅,只比北宋要少一點,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問題似乎陷入了死衚衕。

市場比例高,抽稅一樣,根本解釋不了爲什麼能差出350萬兩之巨的鹽稅收入。

開中法嗎?

不,不完全是。

大明爲了防衛北元對中原的襲擾,在邊境部署了幾十萬兵力,但由於邊境距離大規模產糧區太遠,爲了解決後勤補給的困難、減輕財政負擔,採用甩包袱的開中法。

開中法確實是消耗了鹽引,商人將糧食運往邊塞地區來換取鹽引,然後去朝廷指定鹽場換取鹽,再在固定範圍內進行銷售,通過將食鹽的販賣資格下放,促成食鹽的商品貿易。

但不管怎麼說,實際支出鹽引的,大頭還是在兩淮鹽場,這部分鹽引算作朝廷抵扣給商人運糧費用的,但絕對不會高達350萬兩白銀。

爲什麼?因爲每年通過開中法,給北邊運輸的糧食數量是固定的。

開中法末梢的晉商,負責向大同、居庸關等幾大邊關要塞提供糧食,獲得河東鹽池的鹽引,以及兩淮鹽場的鹽引,每年通過商屯和運輸,大約是500萬石米。

姜星火在常州府,是扮演過米商來暗訪當地的糧食盜賣案的,很清楚按照大明現在的物價,一石米的價格大約是240-250文,也就是約0.2兩銀子,每年朝廷通過開中法,爲了給邊軍運輸到位500萬石米,米價運輸前是100萬兩白銀,運輸後折算成鹽引,大概是200萬兩左右。

是的,千萬不要按什麼10石米運到北方,路上要吃9石米來算,這是戰時標準,而開中法解決的是北方數十萬軍隊的日常開銷,選的是最便於朝廷的經濟方案,朝廷纔不管開中法的商人怎麼運輸你就是不運輸,就在軍營旁邊種田我都不管,只要你把500萬石米送到邊境就行。

你以爲商人真的是千里迢迢運糧?

商人才不傻呢!

現在晉商都是直接在北地屯田種糧食,然後數量不夠的,才從南方海運過來,人家自己都不用漕運,知道海運損耗極低。

這種屯田+海運的方式,讓晉商運輸給邊軍的米價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大約在0.25兩白銀/石的樣子,然後再把鹽引一賣,晉商自己根本不管分銷之類的,就是把鹽引過一手賣給鹽產區的商人,每年就是數十萬兩白銀的利潤。

所以,即便是按照最謹慎的估計,在官鹽佔市場比重四成(實際上大約五六成)的情況下,依舊有高達150萬兩白銀的鹽稅收入,不翼而飛了!

“還剩68萬兩的缺口。”

姜星火看著最終算出來的數字,喃喃自語。

夏原吉算了筆賬:“別的地方都不用管,只要把產量最高的兩淮鹽場的鹽稅整頓清楚,把這朝廷發鹽引該拿的稅錢拿回來,最起碼70-80萬兩白銀的鹽稅,是能追出來的,作爲額外收入,補充到約定的210萬兩裡面。”

姜星火理清楚了210萬兩稅收的全部構成,此時終於定下了決心。

現在僅僅把鹽政衙門抓一些人的打擊力度,還遠遠不夠。

“所以,伱們是自己找死啊接下來,就要好好算算過去的賬了。”

(本章完)

第474章 求見第567章 上洛第109章 比熱容讓蒙古人征服世界第435——436章 抉擇第348章 崩塌【7K二合一求月票!】第329章 刺殺第346章 炮轟第548章 塞北第416章 命運【求月票!】第246章 理由【求月票!】第109章 比熱容讓蒙古人征服世界第5章 黑衣宰相第74章 上架感言第560章 北上第437章 會審第565章 證券第334章 豪情第160章 巴羅-李嘉圖等價第560章 北上第506章 棱堡第12章 大明不可能永遠重複開國和靖難第251章 十一衛【求月票!】第136章 輸出大明價值觀第538章 癥結第372章 對手第539章 傳首第91章 燕軍扛纛,朱高煦是也!第450章 勞工第25章 震撼無比的朱棣第158章 詔獄掃盲班第336章 搖人第26章 朱高熾的任務第14章 解縉獻圖第33章 朱棣與姜星火的初見第248章 南北直隸【求月票!】第96章 你管這叫增產仙方?第448章 噁心第226章 燕校尉果然不凡【求月票!】第363章 地獄【7K大章求月票!】第63章 富可敵四百國!第241章 指點朕的仙人【求月票!】第337章 代賑第517章 心性第479章 鋼材第278章 授業【第二更求月票!】第72章 拜姜星火爲國師?第269章 始作俑者,就是你【求月票!】第456章 僞鈔八月更新及求票第346章 炮轟第102章 棄嬰 宗族 土豪第445章 嬗變第120章 新獄友注意出廠時機第356章 毒計【8K大章求月票!】第468章 決心第445章 嬗變第98章 《‘先驗人性論’的形而上批判》第107章 大明滅亡:小冰河期第417章 兩線【感謝金主“壺中日月,袖裡乾第113章 道爺我成了!第428章 戰象第233章 馬三保的故事【求月票!】第327章 馭龍第163章 普通人的改變第461章 誤會第428章 戰象第230章 這人不會是鄭和吧?【求月票!】第84章 做夢都不敢想的操作第177章 吃煤的鐵馬第440章 蛀蟲第368章 派系第279章 解惑【第三更求月票!】第494章 周王第316章 四書第93章 立國之本第431章 濟養第267章 朱棣,我曾無數次在史書上見過你【第528章 條件第427章 渡河第147章 我這倆學生到底什麼身份?第520章 良知第285章 歸京第313章 雲涌第164章 再來一次玄武門?第369章 時代第249章 畫餅大師朱棣【求月票!】第547章 市舶第214章 朱瞻基:我想拜姜先生爲師【求月票第211章 荀子的尷尬地位【求月票!】第275章 這日不落,我大明就做不得?【求月第548章 塞北第80章 朱高煦:亡國俺也修黃河!第312章 風起第264章 推牆而出【求月票!】第327章 馭龍第117章 天竺 呂宋很近啊!第563章 歐洲第77章 變鈔?我從這跳下去都不會變鈔!第544章 機器第289章 飛天
第474章 求見第567章 上洛第109章 比熱容讓蒙古人征服世界第435——436章 抉擇第348章 崩塌【7K二合一求月票!】第329章 刺殺第346章 炮轟第548章 塞北第416章 命運【求月票!】第246章 理由【求月票!】第109章 比熱容讓蒙古人征服世界第5章 黑衣宰相第74章 上架感言第560章 北上第437章 會審第565章 證券第334章 豪情第160章 巴羅-李嘉圖等價第560章 北上第506章 棱堡第12章 大明不可能永遠重複開國和靖難第251章 十一衛【求月票!】第136章 輸出大明價值觀第538章 癥結第372章 對手第539章 傳首第91章 燕軍扛纛,朱高煦是也!第450章 勞工第25章 震撼無比的朱棣第158章 詔獄掃盲班第336章 搖人第26章 朱高熾的任務第14章 解縉獻圖第33章 朱棣與姜星火的初見第248章 南北直隸【求月票!】第96章 你管這叫增產仙方?第448章 噁心第226章 燕校尉果然不凡【求月票!】第363章 地獄【7K大章求月票!】第63章 富可敵四百國!第241章 指點朕的仙人【求月票!】第337章 代賑第517章 心性第479章 鋼材第278章 授業【第二更求月票!】第72章 拜姜星火爲國師?第269章 始作俑者,就是你【求月票!】第456章 僞鈔八月更新及求票第346章 炮轟第102章 棄嬰 宗族 土豪第445章 嬗變第120章 新獄友注意出廠時機第356章 毒計【8K大章求月票!】第468章 決心第445章 嬗變第98章 《‘先驗人性論’的形而上批判》第107章 大明滅亡:小冰河期第417章 兩線【感謝金主“壺中日月,袖裡乾第113章 道爺我成了!第428章 戰象第233章 馬三保的故事【求月票!】第327章 馭龍第163章 普通人的改變第461章 誤會第428章 戰象第230章 這人不會是鄭和吧?【求月票!】第84章 做夢都不敢想的操作第177章 吃煤的鐵馬第440章 蛀蟲第368章 派系第279章 解惑【第三更求月票!】第494章 周王第316章 四書第93章 立國之本第431章 濟養第267章 朱棣,我曾無數次在史書上見過你【第528章 條件第427章 渡河第147章 我這倆學生到底什麼身份?第520章 良知第285章 歸京第313章 雲涌第164章 再來一次玄武門?第369章 時代第249章 畫餅大師朱棣【求月票!】第547章 市舶第214章 朱瞻基:我想拜姜先生爲師【求月票第211章 荀子的尷尬地位【求月票!】第275章 這日不落,我大明就做不得?【求月第548章 塞北第80章 朱高煦:亡國俺也修黃河!第312章 風起第264章 推牆而出【求月票!】第327章 馭龍第117章 天竺 呂宋很近啊!第563章 歐洲第77章 變鈔?我從這跳下去都不會變鈔!第544章 機器第289章 飛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泗阳县| 原平市| 滨州市| 静海县| 万全县| 黄大仙区| 阳高县| 大丰市| 岱山县| 华亭县| 灵璧县| 宁津县| 北京市| 滁州市| 申扎县| 巴里| 图木舒克市| 双流县| 闽侯县| 治多县| 长沙县| 武安市| 金溪县| 连城县| 长治县| 横峰县| 密山市| 广河县| 蓝田县| 南京市| 荆州市| 札达县| 邯郸市| 潍坊市| 环江| 临安市| 古交市| 德格县| 盐边县| 丽水市| 镇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