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395章 龜甲

第395章 龜甲

詔獄中。

“外面爲何如此聒噪?”

孔希路從顯微鏡上挪開了視線,蹙眉問道。

很明顯,研究的思路三番五次地被遠處傳來的噪音所打斷,他有點不高興了。

在這片監區裡,只剩下孔希路、黃信、李志剛三人,除此之外,就是監區走廊盡頭那扇厚實的鐵門,以及站門口的兩名看守獄卒和牢頭老王。

“是…是外面犯人又鬧事了!”

負責管理這幾間特殊囚室的老王小心翼翼回答道,額頭滲出冷汗。

他並不敢告訴孔希路,外面之所以吵鬧,都是因爲大江南北的大儒、士子們集合起來,打算闖過“王霸義利古今”三座擂臺救他出來。

然,此間樂,不思蜀也。

“嗯,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好、好的,孔公您繼續,我就不再打擾您了。”

說完,老王便退出了監區。

長長的走廊盡頭,“嘭”地一聲,鐵門被關上。

待到監區鐵門關閉後,黃信把頭探過來,焦急道:“孔公,現在情況危急,你怎可再次沉浸於格物當中呢?”

自從今日孔希路醒來後,他便投入到對於姜星火口中“微生物與細胞技術”的研究當中,直接無視了周圍獄友實際上只有黃信的勸阻。

不過見黃信如此關切,孔希路微微笑道:“只是‘體物’的一種方式而已,並沒有其他什麼意思,莫要多慮。”

說著,孔希路拿出放在桌旁邊清洗乾淨的小酒盅,將裡面的東西倒掉,然後取出了另一片物品,赫然是生肉的碎片。

黃信嘆息一聲,搖了搖頭,沒有再勸,在進入都察院系統前,他本身也是一位儒生,深知一些儒生對於格物致知研究的狂熱與執拗,這是誰也攔不住的。

“只是外面恐怕已經鬧翻天了。”黃信嘆了口氣。

孔希路淡然一笑,他並沒有將黃信的話放在心上,反而還加快了手中動作,見狀,黃信不禁嘆了口氣,只能坐在一旁靜等著時間緩緩流逝。

一覺醒來的李至剛聞言,打了個哈欠說道:

“《明報》上沒什麼異常啊。”

自從進了詔獄,李至剛感覺整個人都佛繫了,沒有了白日繁忙的公務,也沒有了晚上的加班與應酬,遠離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宦海生涯,整日裡喝喝茶看看報,無聊了就睡覺,實在睡不著了就思考人生,很多已經想不清或者說不願意去想的事情,現在都琢磨透了。

《明報》確實沒什麼異常,似乎大明依舊海清河晏。

“啪嗒。”

片刻後,孔希路停止了動作,緩緩擡眸望著囚室的天花板,眼神迷離。

“怎麼了?”

“昨天這塊肉不是這樣的,裡面的小東西還充滿活力。”

說話間,孔希路用鑷子戳了戳試驗器皿底部的生肉碎片。

“果然,又是同樣原因引發的結果。”孔希路收回手指,若有所思道,“可壁虎爲什麼可以再次長出尾巴呢?難道人的‘道’與壁虎的‘道’截然不同嗎?不,不僅僅是人的.”

孔希路沒有煩躁,他只是撓了撓花白的頭髮。

“可惜啊…”

“如今缺少的,是足夠數量的材料,僅靠這些東西,難以進行更多的格物。”

孔希路嘆息一聲,夾出了碎肉,將手中的工具扔在桌案上。

然而他沒有注意到,囚室天花板上的青蘚碎屑恰好落在了下面。

雖然他的天資無與倫比,但依舊像是在一片黑暗中艱難地摸索,這種全新的體物方式,似乎能夠看透事物的本質,但卻沒有任何先賢能夠給他提供經驗。

花草和蟲魚、猛獸,不同的物體之間“道”的差異爲什麼有時有共同性,而有時卻截然相反?

人真的是這個世界天道的核心嗎?

孔希路陷入了沉思,如果人和其他動物的肉,看起來並無區別,那麼人到底是怎麼做到開啓靈智的呢?

“我還需要更多的格物材料”

孔希路側過身盯上了黃信的腦袋。

“你想想辦法,把姜星火找過來,有些事情我需要問問他,而且我需要他提供更多的材料,獄卒和牢頭不肯給我。”

黃信無奈道:“這般絕世奸臣,滿口蠱惑人心之言,孔公莫要信他。”

孔希路沒說話,轉身重新將注意力集中在試驗器皿中。

他的雙眸緊盯著水晶器皿中的東西,嘴脣蠕動,似乎正在喃喃自語著什麼。

突然,他的神態驟變。

整個人像是受驚的兔子般跳了起來,滿臉震驚地看著試劑中漂浮的青蘚的纖維。

“這、這是.”

黃信見狀,連忙把頭湊了過來。

“這是.什麼?”黃信疑惑道,伸長脖子看向器皿,但他什麼都看不出來。

“有東西分裂了。”

孔希路嚥了咽口水,表情呆滯道:“這些東西居然分裂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李至剛看熱鬧不嫌事大。

孔希路一愣,旋即恍然大悟道:“難怪.”

他之前就猜測過,這些肉眼不可見的東西,一定是能夠像人的宗族一樣繁衍和壯大的,如此看來,真的擁有繁衍生息的能力,也不是毫無道理,畢竟“道”是相通的。

孔希路凝視著那些飄散在試劑中的微生物,心潮澎湃:“這是格物道路上巨大的突破!”

李至剛繼續信口開河:“既然擁有強大的繁殖能力,一旦將其培育到一定程度,它甚至能夠替代血肉,使人的斷肢像壁虎一樣獲得再生,甚至復活!”

“復活?”黃信被這倆人忽悠的睜大雙眼,滿臉駭然。

生老病死,乃是天道輪迴,豈有逆天行事之理?

孔希路思考半晌後,反而認真頷首說道:“沒錯,確實有這種可能,如果可以分裂和增長的話,既然這意外墜入水晶片上的東西有這種能力,那麼腐肉也能獲取的話,理論上確實甚至能夠創造生命,甚至令文明永恆地延續下去”

李至剛撇嘴道:“那伱還在猶豫啥?”

孔希路搖頭苦笑:“哪有那麼容易,你以爲血肉的基礎是由什麼支撐的?哪怕是小拇指甲蓋那麼大的碎肉,都複雜的難以想象,它們之間的連接,就像是是由一根又一根的絲線牽連而成,一根根絲線相互聯繫,最終形成基礎框架,如此龐雜的結構,想要讓其運作起來,必須有完整的規律,才能保證每一根絲線都處於平衡穩定的狀態。”

“但現在根本不清楚這些東西的原理,原來我們的文明延續了數千年,卻對世界的真相一無所知。”

說到這裡,孔希路頓了頓,目光幽邃道:“更重要的是,想要改變血肉結構,就算有了格物方法,也非朝夕之功,除了極少數特殊的條件,否則想要達到這種效果,必然需要無盡歲月的積累,以及不知道多少代人的研究,纔有可能成功,而我的時間不多了我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弄明白在這種更加微小層面上體物的原理,並且將其化爲後代儒者可以進行實際操作的標準。”

“那您的意思是?”黃信詢問道。

“你幫我聯絡一下姜星火,他是我最初發現這條格物新路的啓蒙者,或許也能成爲這門學說的奠基人”孔希路深吸了一口氣,壓抑住心中的激盪,“我想讓他幫助我,完善格物的方法,並且在未來,通過《明報》將這種技術推廣開來。”

“當然,我不會讓他白幫忙的。”

——————

“老和尚這是要輸了嗎?”

重新穿上赤金龍袍的朱棣在二樓居高臨下地看著擂臺,從他的角度可以看到,沙漏似乎快要走到頭了,而姚廣孝卻被曹端的那句“三綱五常,天理也,亦是天禮也”給壓得半晌未曾出聲。

除此之外,旁邊傳來的議論聲顯然都是不看好姚廣孝的。

“唉!”

穿回了蟒袍的朱高燧交代完任務從樓下上來,聽聞此言嘆息了一聲,有些遺憾:“本來還想看看老和尚如何能夠將對方駁斥倒呢,可聽得汪與立和高遜志的意思,都覺得曹端贏了,卻是讓人氣沮。”

“父皇,要不咱們上去幫忙吧。”身後站立的朱高煦說道。

朱棣擺了擺手,拒絕了:“不用!想來國師應該有辦法的,若是實在沒準備,老和尚也答不出,就讓老和尚吃點苦頭吧!省得外人老以爲朕會偏袒他,對了,你吩咐下去,讓御膳房今晚準備好老和尚喜歡的菜式……朕記得他挺喜歡吃筍的,應該會喜歡這個。”

身邊的緋袍太監恭敬領命:“遵旨。”

擂臺上,姚廣孝依舊靜默無語。

他現在已經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緒裡面,根本就沒空關心周圍人對於自己的議論。

他的腦海中只剩下一條又一條駁雜難明的信息。

那些意識並非由他所創造出來,但是在他的“眼前”卻如同活生生的文字一般呈現出來,甚至比文字更加清晰。

其實,這樣的感覺並非是什麼新鮮事情,每個人都有過,因爲當人的精神集中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便能夠出現這種心無旁騖的感覺。

就像此刻,姚廣孝的意識正處在一片清明之中,他根本聽不見四面八方響起的嘈雜聲音,彷彿整個人置身於靜室一般。

忽然,他的目光移動了。

那些原本混亂嘈雜的喧囂瞬間衝入耳膜。

姚廣孝的回答極爲簡練。

“三代之時,可有三綱五常?”

這裡要明確的是,“三代”這個概念,在姜星火的前世的網絡論壇裡有人認爲是“唐堯、虞舜、大禹”,也就是俗稱的堯舜禹這三代君主,但事實上這種說法是經不起推敲的,“三代”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論語·衛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該詞一直到戰國時期,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後,“三代”的含義纔開始包括了東周,並一直沿用下去,在周朝初期還有統稱夏、商爲“二代”的現象。

而先秦主流學派的著作,更是對於三代有著明確的界定,譬如《墨子·明鬼下》記載“昔虞、夏、商、周,三代之聖王,其始建國營都日,必擇國之正壇,置以爲宗廟”;《孟子·卷五·滕文公上》記載“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庫,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禮記·禮器第十》記載“三代之禮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周坐屍,詔有武方,其禮亦然,其道一也。”

所以,“三代”毫無疑問是指中國最早三個統一政權——夏、商、周。

而“三代之治”的說法則是西漢時期的儒者提出的,他們認爲夏、商、周是華夏治理得最好的三個典範朝代,“三代”之時的帝王的道德人品和治國態度(不包括夏桀、商紂、周幽王三個末帝和其他個別昏庸君王)乃是後世帝王的楷模,尤其夏禹、商湯、周文王被尊爲“三王”。

而儒家學術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如今的明儒更是到了言必稱三代的地步,將之當做一種政治理想國來作爲當世的參照標準,以及無堅不摧的學術正確。

曹端怔了怔,卻也沒急著回答如此顯而易見的問題,而是沉思幾息後方才說道:

“三代之時,固然無三綱五常,可《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已存,禮之根本便源於此,天禮未分於天理。”

“朱子有言: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蓋自天降生民,則既莫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性矣,然其氣質之稟或不能齊,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爲億兆之君師,使之治而教之,以復其性,此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所以繼天立極,而司徒之職、典樂之官所由設也。”

曹端繼承的觀點,依舊是朱熹的那套,也就是“禮是聖人、先王制定的,要以聖人、先王爲師”,只有以這個目的進行學習,才能夠學到五經(《樂》失傳了)的真諦。

而朱熹這裡說的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等作爲萬民君師,有著超凡的天賦,是“衆人中能盡其性者”,所以理所應當地就要制定從天理中體悟來的“禮”,用來教化百姓,這是君師的使命。

“孔子是君師否?”

曹端原以爲姚廣孝破釜沉舟地選擇了再次提問,雖然這個問題有點白給。

“君師”的定義是:擁有統治權的聖賢。

這個概念有點類似於柏拉圖的“哲人王”,反正上古時期的智者都思考過類似的問題。

但無論如何,“君師”這個概念是篤定的,不容更改的,而姚廣孝如果這麼選擇,白白浪費了一次機會,接下來就將無法提問,顯然會陷入到了萬劫不復的深淵裡。

而姚廣孝下一瞬,就自問自答了起來。

“孔子處周衰之際,不得君師之位以行其政教,於是獨取先王之法,誦而傳之以詔後世,非君師也。”

曹端忽然覺得自己明白了姚廣孝的用意,孔子的行爲在《孟子滕文公下》中被描述爲“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也就是聖賢沒有得到相應的廟堂地位,所以選擇學習先王並且傳下去這門學問以詔後世,然而正是孔子作爲分野人物,劃分了三代與三代之後最主要的政治區別,也就在聖賢是否在位。

莫非姚廣孝打算從孔子與三代之間進行切割?這種辦法不是不可行,但在曹端看來,成功的概率無疑是很低的。

畢竟《朱子語類》說的清楚。

弟子問朱熹:一有聰明睿智能盡其性者出於其間,則天必命之以爲億兆之君師,何處見得天命處?

朱熹曰:此也如何知得,只是才生得一個恁地底人,定是爲億兆之君師,便是天命之也,他既有許多氣魄才德,決不但已,必統御億兆之衆,人亦自是歸他,如三代以前聖人自是如此.及至孔子,方不然,然雖不爲帝王,也閒他不得,也做出許多事來,以教天下後世,是亦天命也。”

弟子又問:孔子如何不得命?

朱熹曰:《中庸》雲‘大德必得其位’,孔子卻不得,氣數之差至此極,故不能反。而天只生得許多人物,與你許多道理,然天卻自做不得,所以生得聖人爲之修道立教,以教化百姓,所謂‘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是也,蓋天做不得底,卻須聖人爲他做也。

所以孔子到底能不能跟三代君師相比這個事情,朱熹早就打了補丁,雖然補的不是很牢固,但想戳個窟窿也不容易。

按理來說,這是曹端能猜度到姚廣孝最有可能的進攻方向了。

可姚廣孝的選擇,再次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的話鋒一轉,來到了一個幾乎沒什麼人涉獵過的領域,一個極少有人質疑過的“事實”。

“孔子非師君而理六經,六經皆史乎?”

這句話讓曹端感受到一股巨大的壓力襲向自己。

而原本以爲曹端守住陣腳就能穩紮穩打贏下來的高遜志,也是同時面色凝重了起來。

爲什麼姚廣孝短短的一句話就能讓人感到這麼大的壓力?

原因就在於孔子整理了包括《禮》在內的先秦著作六經,孔子是整理者,也是傳承者,禮作爲儒家的根本,並不是孔子所創造的,而是三代君師創造的,這既構成了儒家源遠流長的學術源頭,也造成了一個弊端,那就是正如朱熹解四書,解得是別人的東西一樣,孔子修六經,同時也用了別人的東西,而這些東西並非完美無瑕的。

六經皆史,問的不是六經是不是都是史書,而是問的,六經是不是都是歷史真實記載的載體?

曹端的心頭,隱約間籠罩上了一層陰霾。

儒家學術界有一個公認的“秘密”。

那就是,誰都不敢保證,六經記載的東西,都是真的。

六經之所以權威,還得歸功於秦始皇,政哥一把火燒了大部分先秦藏書,後面又經過戰亂,儒家的六經雖然也受損,但至少五經傳了下來,相當於成了孤證,說啥就是啥,這也是儒家能始終掌握話語權的原因。

歷史長,夠權威,懂迎合,換你當皇帝你也選儒家。

當然了,雖然先秦流傳下來的書籍不多,但還是有的,所以難免會跟六經裡面的某些記載有衝突,可儒家關於歷史的話語權還是牢不可破,這就是因爲,其他孤本證明不了自己是不是僞造的,也證明不了自己記載的就是對的。

兩個矛盾的記載,你憑啥說我就是錯的?

再加上儒家在大部分時間都掌握了話語權,所以即便是有質疑的聲音,也都被掩蓋了下去。

曹端不確信姚廣孝手裡有沒有什麼能證明六經記載是錯的的證據,但這話他沒法答,索性曹端也不是不懂變通的,眼見著沙漏時間要走完了,乾脆來了次裝傻充愣。

是的,辯經是可以裝聽不懂的。

曹端一本正經地說道:“元代名臣郝經在《經史論》中有言:古無經史之分,孔子定六經,而經之名始立,未始有史之分也,六經自有史耳,故《易》即史之理也;《書》史之辭也;《詩》史之政也;《春秋》史之斷也;《禮》《樂》經緯於其間矣,何有於異哉?”

“經即是史,史即是經。”

這就是在裝傻混過一個回合,等對方主動戳破,藉此多給自己爭取一個回合的思考時間了。

不過曹端還是要臉的,他倒也沒有強行去拿這個回合的主動權來反問一句,當然了,曹端也沒什麼可反問的就是。

姚廣孝見對方裝傻,微微一笑繼續逼問道:“那到底是經在前還是史在前?”

曹端看著姚廣孝咄咄逼人的樣子,一時間竟是有些不確定,姚廣孝手裡到底有什麼,能讓他這麼自信,但有些關隘他沒想明白,於是繼續搪塞。

“朱子有云:讀書須是以經爲本,而後讀史,自然是先經後史。”

這裡其實是朱熹治學的觀點,只有先讀經,在此基礎上體驗先王的意圖,然後再讀史書來知道古今興衰,除此之外,就是說儒家的經義是根本,史書只是考查古今治亂安危、禮儀制度的輔助。

姚廣孝此時乾脆徹底攤牌。

“汝口口聲聲說《禮》乃是三綱五常之根源,三綱五常是天禮也是天理,那麼想來《禮》代表了更根源的天理,可這《禮》,便沒錯嗎?”

曹端心中一凜,知道再也搪塞不過去了,不過他趁著這兩個回合的機會倒也思考完畢,連忙答道:“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天下之術業,皆出於君師之掌故,道藝於此焉齊,德行於此焉通,天下所以同文爲治。”

曹端正面回答了姚廣孝的問題,他的意思是古人不會離開事情去講道理,六經都是記錄三代先王政治的典籍,道藝和德行都聚集在這幾本書上,所以肯定不會錯。

姚廣孝問:“《禮》爲官史乎?”

曹端答:“六經皆周官掌故,所有的典章著作都是藏在王室與官府的,當然是官史。”

姚廣孝長長地嘆了口氣:

“是人著史,就會有文過飾非。”

鏖戰五場的漫長辯論,終於到了最終結束的時候。

雙方從“古今之辯”這個命題開始,姚廣孝以“變通”爲核心論點,而曹端則一開始就以《周禮》爲核心進行反駁,堅持崇古不變。

姚廣孝遷延到“變通的關鍵在於人”,曹端反駁“禮就是用來約束和劃分人的”,姚廣孝說劉邦、劉秀等人都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曹端反駁說“禮是天地、先祖、君師的本源,周禮和三綱五常都是天理,是永恆不變的”。

最後,姚廣孝則通過一系列逼問,直接挑明瞭問曹端“記載和反映了三代歷史的六經,到底是不是真實的”。

辯論的最後一個問題來到了這裡,如果是真的,那麼曹端贏,說明禮就是天理,永恆不變,後人只能順著發展;如果不是真的,那麼姚廣孝贏,六經都是假的你跟我說什麼周禮是天理?

你家天理是人造的?

事實上,只要【六經皆史】這個論點得到證明,那麼理學的道統論的根基就會被動搖。

之前介紹過理學的道統論,是從先王一直延續到孟子,由中唐韓愈進行古文運動時提出,繼而被北宋五子發揚光大。

那麼,其實有個問題沒說透,爲啥要把儒家道統從先秦孟子直接跨過漢唐,跳到理學這裡?

因爲漢儒以來內法外儒宋儒覺得不純,所以直接給開除儒籍了。

“我們宋儒的道統不從你們漢唐繼承,直接找孟子他老人家去。”

這就是北宋五子的想法,也是孟子地位被一路擡高到“亞聖”的原因。

但問題是,你們理學,可以把漢儒唐儒給開除儒籍,可如果道統這種東西追根溯源到了三代君師那裡就是錯的,你們能不能把三代君師都給開除儒籍啊?

不能,因爲剛纔說了,朱熹已經明確了孔子的地位低於三代君師,在道統傳承順序上也是如此,根子上爛了,那可就真爛了。

而姚廣孝這手最後的殺招,自然也是姜星火研究出來的。

【六經皆史】這個論點,一直都有,但直到清末,才逐漸發揮了影響力,繼而對理學造成了重創,這是有歷史經驗證明確實管用的招數。

因爲一旦這個命題成立,就說明六經的本來面目只是上古王官所記官書,是有曲筆和文過飾非的,權威不夠絕對。

權威不絕對就是絕對不權威。

一開始【六經皆史】還認爲六經是“信史”,或者說還是待“證而後信”的可靠史料,但即便如此,就已經動搖了理學道統,因爲這在觀念上將其與其他著作平等看待,抹殺了其神聖性,從而鬆動了六經高踞理學意識形態權威的地位而在此以後,隨著考古學的發展,三代的文物、墓葬、史料逐漸增多,胡適、錢玄同、顧頡剛等人發起了“古史辨”運動,通過對六經所載古史的考辨,揭示出“古史層累造成”的真相。

當然了,眼下如果只有姜星火給出的【六經皆史】的論點,雖然超前,但如果無法證明,那麼依舊不能動搖理學的道統。

可現在,姚廣孝手裡偏偏捏著能證明【六經皆史】的東西。

曹端並不清楚這點,他還在儘自己最後的努力。

“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承載天地之道、聖王之法。”

“六經雖爲人著,然乃天地至理之化身,與後世史書,不可概一而論也。”

事實上,統治了漢儒的經學,從那時候起,經就不是一般的權威性文獻,而是被看作記載古代聖人之法的經典,這個定義從這裡就出來了,經不是一般的古典學術文化,而是一切天地至理的淵源所在,自漢武帝時代,“六經之道”就是華夏封建王朝官方認可的正統意識形態,傳統學術皆依附於經學,“六經載道”也成爲歷代經、史學家的共識。

這是絕對不容動搖的。

姚廣孝點了點頭,從袖中取出來一個.龜甲。

“龍骨?”

曹端微微蹙眉,不曉得對方是什麼意思,拿個藥材上來幹嘛?

“認得這裡面的字嗎?”

姚廣孝手裡的龜甲被遞了過來,曹端在上午的日頭下,認真地端詳著,思考姚廣孝到底有何用意。

事實上,龍骨這味藥材也僅僅是他聽說過,曹端又不是做醫生的,根本沒見過幾塊龍骨,上面有字的更是聽都沒聽過。

龜甲上鐫刻著古樸的字跡,字體蒼勁渾厚,但絕大部分內容有些難以辨認,不像現在的楷體,倒好似秦漢時期的篆書但也只是有一點點像,應該是上古時期的文字,這不禁讓他心生疑惑,不知道對方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不認得。”曹端誠實地搖了搖頭。

姚廣孝提示道:“旁邊用硃砂標點的四個字,可還能辨認?”

“王、人、無法辨認(看起來像是鳥形狀的字)、無法辨認(看起來像是向左開刃的斧頭的字)。”

姚廣孝並沒有任何意外,淡淡地說道:

“這四個字是王人民我,出土自紂王墓。”

紂王墓?!

臺下頓時一片譁然,衆多儒生更是激動不已。

大家都知道,紂王是個昏庸無比的暴君,但也只是聽過傳聞而已,現在居然從姚廣孝口中聽到了它的消息,所以衆人都不禁爲之震驚。

當然了,他們中絕大部分都只是知曉紂王之名,也知曉其大略事蹟和爲何而死,但墓葬地在何處卻完全陌生,甚至從未聽聞過它的存在,如今聽到紂王這個暴君的墓竟然真的被挖了出來,難免有些激動。

沒有人懷疑姚廣孝話語的真實性,第一,從可能性上來講,有比干墓,那麼同時期的紂王也當然有可能墓,第二,這個話題很好驗證,有沒有真東西一看就知道,姚廣孝沒必要在這種大庭廣衆的場合撒這種一戳就破的謊言。

但曹端看著手中的龜甲,全身卻像是掉進了雪堆裡一樣,冷的刺骨。

他意識到了姚廣孝,到底要做什麼。

但他無力阻止。

姚廣孝接著解釋道:“不過王人民我這四個字,卻並非你們想象中的那樣。”

第一個“王”字不用解釋,甲骨文裡的這個字,其實是“二”中間塞進去一個“大”,意思沒變化。

但從第二個“人”字,姚廣孝開始瞭解釋。

“《春秋》有言,人即是夷,由於出土自紂王墓,這裡的人,指的是就是奴隸,直到春秋時期二者纔有所區別,被征服的異族百姓在臣服後爲‘人’,未被征服的異族百姓依然是‘夷’。”

“民者,形似小鳥站立,實則是被刺瞎的一目,在三代之時乃是戰俘的標誌,商周之交,以敵囚爲民時,乃盲其左目以爲奴徵。”

曹端看著那橫目而帶刺的字形,耳邊聽著姚廣孝的話語,已經徹底明白,這場辯經,他輸了。

因爲對方拿出了證明六經記載歷史有僞的實證,而且既然敢給自己,就說明實證絕非這一件,恐怕是有很多。

事實上,民與臣兩個字,在三代之時本都是眼目的象形文,只不過臣是豎目,民是橫目而帶刺,古人以目爲人體的極重要的表象,每以一目代表全頭部,甚至全身。豎目表示俯首聽命,人一埋著頭,從側面看去眼目是豎立的。橫目則是抗命乎視,故古稱‘橫目之民’,橫目而帶刺,蓋盲其一目以爲奴徵,故古訓雲‘民者盲也’。

這些道理,曹端在古籍中看過,只是沒親眼見過真的上古文字,加上這龜甲上刻畫的有點抽象,年頭久了也有些辨認不清,所以一時纔沒反應過來,如今聽了姚廣孝的講解,倒是能確認對方沒有胡吹。

因爲這種有演變歷史的基礎字,字形是有可能找到古籍記載的,雖然沒有具體形狀,但脈絡大致清晰;字義,得益於五經保存完好,含義也能從其中得到印證。

所以曹端知道,對方說的是對的。

“我者,《說文解字》中有云:施身自謂也,然而我這個字,其實是代表著施暴力於人之稱謂,在三代之時,代表一件殺戮兇器,也就是鋸斧。”

曹端看著那個被稱爲“我”的象形字,一把有柄有鉤的鋸斧,看起來像是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王拿著鋸斧,殺戮著奴隸和戰俘,維繫著自己的統治。”

隨著姚廣孝的話音落下,現場頓時響起了蟬鳴一樣的“嗡嗡”聲,所有人都在討論。

很多儒生,並沒有意識到這裡面事情的嚴重性,覺得這確實是紂王這個暴君能幹出來的事情。

然而曹端、高遜志等人,卻清楚無誤地明白了姚廣孝想表達的意思。

——三代的統治,都是這般血腥暴虐,絕非什麼聖人之治。

而誰也不知道,姚廣孝手裡,到底還掌握著多少證據。

但他們都很清楚,這刻在龜甲上的文字,只要肯花功夫,去找古籍瞭解所有字的演變脈絡,然後嘗試去分類對應,終究是能翻譯出來這門文字的。

或許對於一個人來說很難辦到,但對於姚廣孝這種能直接影響整個大明的國家機器運轉的人來說,絕對不是什麼難事。

而且,姚廣孝不僅不缺錢不缺人,恐怕連材料都不缺,因爲他們馬上就聯想到,這東西既然是藥材,那麼肯定除了紂王墓出土的,其他的龍骨上面也有可能刻有,只要以官府的力量在全國範圍內蒐集,很快就會收到無數的龍骨,按照概率論來講,哪怕是萬分之一,到最後可用的材料都會非常多。

你能說紂王墓是孤證,那你能說不同年份的所有龍骨上記載的,都是孤證嗎?

六經不是百分百真實的,一旦被交叉證僞,那麼就會引起山崩般的連鎖反應。

而這僅僅需要耐心等待,這一天就會到來。

誰都知道嘴硬是沒用的,要看證據。

但曹端此時被姚廣孝逼得實在是沒辦法,他還是選擇了裝著傻嘴硬,以圖一線勝利希望。

“紂王,暴君也,其人行此暴虐之事,不足爲奇。”

見曹端還在揣著明白裝糊塗,姚廣孝也不以爲意,除了最後一件事,姜星火交代給他的所有任務,他都已經順利完成了。

接下來,姚廣孝只需要做一件事。

“你說得對,我認輸。”

在一片驚愕的目光中,姚廣孝站了起來,大大方方地認輸,走下擂臺前意味深長地說道:“明日開始,《明報》新加一個欄目——走進甲骨文。”

曹端的大腦,此時是一片空白的。

他知道,只要姚廣孝繼續較真下去,他的嘴硬很快就會被戳破,他是必輸的。

但曹端不清楚,姚廣孝怎麼就突然認輸了?自己怎麼就突然贏了?

可這種“贏”,顯然是暫時的自我欺騙,因爲隨著所謂“走進甲骨文”欄目的持續解讀,三代之治的歷史真相就會被戳破,基於六經體系的理學道統論將土崩瓦解,他這時候贏了,那不就是自己騙自己?

要知道,【六經皆史】的論點一旦被甲骨文的破譯而證實,那麼他曹端就會被載入史冊釘在反派恥辱柱上的那種,這時候的“贏”,只會顯得他輸掉歷史評價後到底有多可笑。

就像是姜星火前世那句“沒有人記住失敗者,除了嶽倫”一樣。

而這種侮辱甚至更勝一籌,是對方馬上就要滿血全勝,然後自己閃現進塔送了,送你“贏”。

曹端渾渾噩噩間,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下的擂臺。

他只知道,有人在他周圍盲目的喝彩,有人以極爲憐憫的目光在看著他,而他被人羣推搡著,來到了詔獄的門口。

詔獄的大門洞開著就彷彿是洪荒巨獸張開的血盆大口一般。

兩側的錦衣衛扶著刀集體注視著他,曹端提著腰帶跨過那高高的門檻。

隨後“砰”地一聲悶響,所有的喧囂都被隔絕在了門外。

年輕的勇士啊,恭喜你擊敗了所有守關的惡龍,即將來到那宿命之地,救出被惡龍囚禁的公主了。

(本章完)

第537章 告別第359章 轟炸【7K大章求月票!】成績彙報兼更新說明第316章 四書第423章 地道第145章 我被竊聽了?第137章 不要讓任何人知道第262章 屠龍刀【求月票!】第23章 屠龍術!道衍的震驚第116章 給大明農業開的兩副藥第541章 仇讎第540章 鎮海第280章 悟道【求月票!】第426章 神速第163章 普通人的改變第419章 射戟第543章 場區第173章 仙人竟是我自己?第469章 佔領第538章 癥結第283章 血誓【求月票!】第150章 稅收的本質,是博弈第52章 沒有吸血蟲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第152章 大明亡於沒錢第523章 南北第473章 獻俘第337章 代賑第365章 上課第348章 崩塌【7K二合一求月票!】第511章 論戰七月更新計劃兼求票!第284章 冷暖第308章 一躍第363章 地獄【7K大章求月票!】第17章 天人清且安第487章 攝政第226章 燕校尉果然不凡【求月票!】第415章 救命【求月票!】第543章 場區第50章 道衍瘋了第19章 衆籌下西洋了屬於是第546章 弒君第159章 大明稅警總團第135章 “民族國家”第119章 姜星火出獄後怎麼辦第369章 時代第563章 歐洲第96章 你管這叫增產仙方?第260章 地租 利差 工酬【求月票!】第186章 朝貢體系?三環外交!第121章 騙了百官?第275章 這日不落,我大明就做不得?【求月第161章 人的價值:消費 生娃 交稅第486章 彙報第266章 姜先生,朕是朱棣【求月票!】第326章 暴斃第123章 反轉!小冰河期第67章 白銀寶鈔!第120章 新獄友注意出廠時機第256章 農業國的生產【求月票!】第205章 父與子【求月票!】第117章 天竺 呂宋很近啊!第136章 輸出大明價值觀第556章 閱艦第176章 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第461章 誤會第263章 炭筆【求月票!】第26章 朱高熾的任務第83章 白銀單軌制第202章 星辰大海【求月票!】第169章 姜先生還缺學生不?第144章 當衆訓斥日本天皇第493章 歲末第358章 與共【7K大章求月票!】出獄後劇情的調查問卷第204章 替姜聖消災解難【求月票!】第515章 理欲第312章 風起第399章 意義第518章 中場第395章 龜甲第295章 磊落第276章 求您當國師吧【求月票!】第559章 臨行第273章 能歌善舞【求月票!】第126章 不想去日本的李景隆第430章 光學第483章 王制第221章 朱棣:爹,你的制度又漏了【求月票第546章 弒君第76章 貨幣遊戲:模擬元朝(爲盟主“在雲端第90章 絕境第41章 新獄友登場第257章 帕累托最優狀態【求月票!】第13章 國運論的疑問第387章 溫茶第266章 姜先生,朕是朱棣【求月票!】第67章 白銀寶鈔!第354章 公告【7K二合一求票!】第411章 國策【求月票!】
第537章 告別第359章 轟炸【7K大章求月票!】成績彙報兼更新說明第316章 四書第423章 地道第145章 我被竊聽了?第137章 不要讓任何人知道第262章 屠龍刀【求月票!】第23章 屠龍術!道衍的震驚第116章 給大明農業開的兩副藥第541章 仇讎第540章 鎮海第280章 悟道【求月票!】第426章 神速第163章 普通人的改變第419章 射戟第543章 場區第173章 仙人竟是我自己?第469章 佔領第538章 癥結第283章 血誓【求月票!】第150章 稅收的本質,是博弈第52章 沒有吸血蟲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第152章 大明亡於沒錢第523章 南北第473章 獻俘第337章 代賑第365章 上課第348章 崩塌【7K二合一求月票!】第511章 論戰七月更新計劃兼求票!第284章 冷暖第308章 一躍第363章 地獄【7K大章求月票!】第17章 天人清且安第487章 攝政第226章 燕校尉果然不凡【求月票!】第415章 救命【求月票!】第543章 場區第50章 道衍瘋了第19章 衆籌下西洋了屬於是第546章 弒君第159章 大明稅警總團第135章 “民族國家”第119章 姜星火出獄後怎麼辦第369章 時代第563章 歐洲第96章 你管這叫增產仙方?第260章 地租 利差 工酬【求月票!】第186章 朝貢體系?三環外交!第121章 騙了百官?第275章 這日不落,我大明就做不得?【求月第161章 人的價值:消費 生娃 交稅第486章 彙報第266章 姜先生,朕是朱棣【求月票!】第326章 暴斃第123章 反轉!小冰河期第67章 白銀寶鈔!第120章 新獄友注意出廠時機第256章 農業國的生產【求月票!】第205章 父與子【求月票!】第117章 天竺 呂宋很近啊!第136章 輸出大明價值觀第556章 閱艦第176章 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第461章 誤會第263章 炭筆【求月票!】第26章 朱高熾的任務第83章 白銀單軌制第202章 星辰大海【求月票!】第169章 姜先生還缺學生不?第144章 當衆訓斥日本天皇第493章 歲末第358章 與共【7K大章求月票!】出獄後劇情的調查問卷第204章 替姜聖消災解難【求月票!】第515章 理欲第312章 風起第399章 意義第518章 中場第395章 龜甲第295章 磊落第276章 求您當國師吧【求月票!】第559章 臨行第273章 能歌善舞【求月票!】第126章 不想去日本的李景隆第430章 光學第483章 王制第221章 朱棣:爹,你的制度又漏了【求月票第546章 弒君第76章 貨幣遊戲:模擬元朝(爲盟主“在雲端第90章 絕境第41章 新獄友登場第257章 帕累托最優狀態【求月票!】第13章 國運論的疑問第387章 溫茶第266章 姜先生,朕是朱棣【求月票!】第67章 白銀寶鈔!第354章 公告【7K二合一求票!】第411章 國策【求月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大石桥市| 论坛| 马龙县| 湟源县| 河源市| 铜陵市| 定襄县| 宝兴县| 武汉市| 临江市| 四川省| 海林市| 盐亭县| 新民市| 江口县| 沂南县| 永兴县| 黄大仙区| 嫩江县| 固镇县| 郑州市| 阳朔县| 磴口县| 揭东县| 安龙县| 汕头市| 错那县| 久治县| 阜新| 彰化县| 泾川县| 多伦县| 临城县| 泽州县| 清远市| 兴和县| 叶城县| 赫章县| 天长市| 平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