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

一、攻錦勝敗在塔山

錦州如何打,林彪在10月3日9時的電報中向中央做了報告,並得到了中央的首肯。林彪的部署是:以一、二、三、七、八、九共六個縱隊攻錦州;以五、六、十、十二共四個縱隊對付瀋陽增援之敵;以大小新老九個獨立師對付長春突圍之敵。毛澤東在回電中同意林彪的部署。但是,毛澤東特別給林彪指出:“你們可於攻錦州的同時,部署必要兵力於兩錦交通線上,首先殲滅由錦西增援錦州之四個師,然後打下錦州。”在這一點上,毛澤東很清楚地看到了從錦西方向來的援軍對整個戰局關係極大,必須首先解決。這是因爲,錦州城中之敵已被我圍困,何時發起總攻,主動權在我。而錦西方向來援之敵是在主動向我進攻,如果不能事先進行成功地阻擊,讓援軍得以與錦州守軍相互配合,再加上瀋陽方面的援軍出動,我進攻錦州的整個計劃都有可能被破壞,甚至泡湯。事後得知,蔣介石在瀋陽曾經這樣說過:“東北局勢好壞在此一戰”,一定要“夾擊共軍主力於遼西走廊”。在這一點上,毛澤東和蔣介石的眼光是“所見略同”。

1948年10月4日,林彪率東北野戰軍總部人員乘火車到達阜新車站。立即進行有關的作戰部署。

國民黨軍隊駐錦州的最高軍事長官是範漢傑。

範漢傑是廣東大埔人,16歲時入廣東陸軍測量學堂學習,畢業後一直在粵軍和桂軍中任職。1924年,他以桂軍第六路軍司令的身份考入黃埔軍校一期,比他的大多數以青年學生的身份入校的同班同學的資歷高出了許多。畢業後參加了東征、北伐,在北伐中作爲上校團長參加了著名的汀泗橋戰役。1927年被蔣介石任命爲浙江警備師師長,是黃埔學生中最早當上師長的人。1928年被派往日本和德國學習軍事。1931年回國,任十九路軍參謀處長,參加了淞滬抗戰,也隨十九路軍參加了著名的“福建事變”,任過人民革命軍第一路軍副參謀長。“福建事變”失敗後,他全心追隨蔣介石,1936年被胡宗南保薦,任命爲當時稱爲“天下第一軍”的第一軍副軍長,次年任二十七軍軍長兼鄭州警備司令。

1939年率二十七軍開赴晉東南,在中條山地區與日寇作戰,堅持了兩年多。這一時期,他與八路軍保持了較爲良好的關係。1942年,範漢傑升任第三十四集團軍總司令,以後又任第一戰區副司令長官,作爲胡宗南的副手,長期擔負封鎖我陝甘寧邊區的任務。1946年任國防部參謀次長、陸軍副總司令。1947年,蔣介石讓他兼任第一兵團司令到山東進攻我膠東解放區,在4個月中,被我山東軍民殲滅6.3萬人,以大敗而回到南京。1948年1月,被蔣介石任命爲冀熱遼邊區司令,駐秦皇島,其主要任務就是保證東北和華北之間的交通,支援東北的內戰,所以是由東北“剿總”和華北“剿總”雙頭領導,雙頭指揮。7月,蔣介石決定將冀熱遼邊區司令部改建爲“東北剿匪總司令部”錦州指揮所,由範漢傑任“東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衛立煌告訴他“錦州是東北的大門”;美國顧問告訴他“錦州是東北的階梯”。總之,要他守好這個大門。

這時,屬於範漢傑指揮的部隊主要是五十四軍、九十三軍、新編第五軍和新編第八軍,還有六十軍和四十九軍的一部分。具體執行城防任務的主力是新八軍和九十三軍。錦州的防禦工事修築比較早,按計劃,全是鋼筋水泥結構,並且指定由東北“剿總”的工兵指揮官李賢負責。

可是由於材料不夠和部下的不賣力,從1948年5月修到9月,仍未能按計劃完工,只完成了三分之一左右,原來所定的“坑道閉鎖式子母碉堡”

體系實際上未能完成。

範漢傑是在9月間才得知我東北野戰軍已經南下的消息。但是,直到這時,國民黨軍隊的情報系統還沒有搞清楚東北野戰軍的編制情況。

據範漢傑後來在回憶錄中說:“八月下旬,南京國防部和東北’剿總‘對於東北解放軍的兵力和動向的估計,認爲還是10個縱隊,每個縱隊的兵力相當於一個獨立師或加強師。”由於國民黨軍隊情報工作的失誤,當範漢傑正打算將部隊集中守衛錦州而準備調義縣的守軍到錦州時,東北解放軍已經將義縣包圍了。不久,錦州周圍的據點全被我軍切斷或攻佔,範漢傑就只能死守錦州城。10月2日,蔣介石派飛機從空中給範漢傑投下一封親筆信,問範能否將錦州守軍移至錦西,與援錦軍隊會合。

這時範漢傑已很難自由行動,他決定死守不動,因爲東西兩面的援軍已經在準備出發了。範漢傑決心死等援軍。

根據蔣介石在10月1日和2日分別在北平和瀋陽兩次軍事會議上所做的決定,華北和瀋陽兩方面的援錦計劃加緊實施。10月4日,衛立煌派出東北“剿總”副司令陳鐵、副參謀長彭傑如到葫蘆島組建東北“剿總”葫蘆島指揮所,專門組織與督促東進兵團援錦。同一天,瀋陽方面由廖耀湘率領的援錦西進兵團也已出發。

情況很明顯,林彪原來最擔心的兩面夾攻的局面已經出現,打擊援錦之敵,成了最最重要的任務。

10月5日,林彪命令四縱和十一縱,加上獨立四師和獨立八師,阻擊敵人的西進兵團,統一由第二兵團指揮。四縱的任務是在塔山和高橋佈防。

“塔山”這個名字,會使人認爲那是一座山,其實不是山,是塔山堡的簡稱。塔山堡是個只有200多戶人家的小村莊,北距錦州外圍不到20公里,南距錦西敵人的前沿陣地不到兩公里。北寧鐵路和兩錦(錦西到錦州)公路都由塔山堡村通過,那裡有一個小車站,也是北寧路上從錦西到錦州的第一個車站。村子南邊有一條平時並沒水的小河,叫飲馬河,鐵路要通過這裡,就修有一座鐵路橋。村子東面就是渤海,西面地勢逐步升高,有座較高的白臺山,白臺山再往西的紅螺山和北山就是連綿的丘陵地帶。這就是出入關內、關外的交通孔道,也是遼西走廊較爲狹窄的通道,敵人要援錦州,必須從此通過。按說,這裡的確是一處阻擊敵人的咽喉所在。但這裡的地形基本上是一片平地,除了塔山堡村外,海邊上有兩個小居民點,一個叫高家灘,一個叫亮窩棚。海邊還有個小山包,叫打魚山,漲潮時會被海水淹沒。從海邊到白臺山,再往西邊的北山共有12公里多一點,在這個地方要阻擊敵軍,可以說完全無有利地形可以爲我所用,更是無險可守。另外,南邊早已被敵人佔領的已經作爲錦西防禦陣地的大東山、小東山、影壁山一線都比塔山要高,塔山陣地實際上處在敵人的炮火射程之內。從地形上說,這裡並不適合防守。可是,從全局上看,這裡又必須防守,而且必須守住,否則後果難以設想。道理很明顯,如果塔山堡被敵人突破,援錦的敵東進軍團只要兩個鐘頭就可到達錦州,對我攻錦州城的部隊實行反包圍。

東北戰場上國共兩軍的大決戰,就在塔山堡這個小村子周圍進行了第一場大戰。

二、千斤重擔

四縱在10月5日下午接到命令,第二天一早全縱隊三個師的人馬就在司令員吳克華和政委莫文驊的率領下全部趕到了塔山,掃蕩了原來在此佈防的國民黨暫編六十二師的少量部隊。他們將在這個小山村打一場他們多年戰鬥生涯中從未有過的、空前激烈的大戰。

吳克華是江西永豐人,1929年參加工農紅軍,同年入黨。他在紅軍中從戰士逐步提升爲排長、連長、營長、少先隊中央總隊部參謀長、紅五軍團第三十七團團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長期在山東解放區工作,曾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員、第五旅旅長、山東軍區第五師師長、膠東軍區副司令員。在十萬大軍進東北時,吳克華帶著膠東軍區第六師和五師的一部以及一部分獨立團共一萬多人從海上進入東北,編爲東北人民自治軍的二縱和三縱,在遼南地區作戰。以後二縱和三縱合編爲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仍由吳克華任司令員,併兼遼東軍區副司令員。東北解放戰爭中著名的鞍海戰役、新開嶺戰役等,都是吳克華率領四縱打的。

四縱到達塔山之後,一看地形,感到很難組織防禦陣地,只能把唯一的制高點白臺山作爲防禦重點。塔山村地勢低,不能作爲重點,大部隊只能放在後面。一聲令下,全軍開始在各地挖掘工事。

應當說,這時四縱的指戰員們對於即將到來的這場惡戰還未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可是,身在錦州北郊帽兒山前線的林彪卻深知塔山的防禦不容樂觀。萬一打不退敵人在這一線的進攻,守不住這一線陣地,攻錦部隊就將受到極大的壓力。更重要的是,我軍過去幾年都習慣了打運動戰,就是打陣地戰,也要選擇最有利的地形。而現在卻必須在無法選擇地形的情況下打空前激烈的陣地戰,打不準轉移、不準後退的陣地戰。

這就必須讓前線的指戰員都得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用今天的話說,是要讓大家“轉變觀念”。於是,他給第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和四縱司令員吳克華連續發了幾封電報:

兩錦敵人相距只三十餘里,故我軍絕對不能採取運動防禦方法,而必須在塔山、高橋及其以西以北部署頑強勇敢的攻勢防線,以四縱一兩個師兵力構築工事,準備在此線死守不退,在陣地前近距離開火,大量消耗敵有生力量;準備抵抗數十次猛烈進攻,待敵消耗疲勞進退兩難之時,再集中十一縱全部及四縱一兩個師兵力組織反突擊,將敵大量殲滅於我陣地之外。

你們必須利用東自海邊西至紅螺山下一線二十餘里的地區,做英勇頑強的攻勢防禦,利用工事大量殺傷敵人,使敵人在我陣地前橫屍遍野……而使我軍創造震動全國的光榮的防禦戰。

完全是一個正規戰,絕對反對遊擊習氣,必須死打硬拼,不應以本身傷亡與繳獲計算勝利,而應以完成整個戰役任務來看勝利。

目前需以極正規緊張的精神構築陣地……準備白天打毀夜間立即修起。

除了以電報指示,林彪和羅榮桓還派總部參謀處長蘇靜到塔山再次傳達總部的指示,檢查四縱的準備情況。羅榮桓對蘇靜說了這樣一段話:

蘇靜同志,決定派你去四縱,那裡將有一場惡戰。四縱、十一縱和兩個獨立師的任務就是把敵人隔在塔山以南,以便保證我們能夠順利攻下錦州。你給吳克華和莫文驊說清楚,四縱的任務可能更艱鉅。你的任務是給他們當參謀,出主意,協助他們指揮部隊堅決死守塔山。要不怕犧牲,不惜代價,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總部的戰略意圖你是清楚的,但部隊一時不一定能理解得了。你要向指揮員多次、反覆解釋總部的意圖,一定要頂住敵人,頂住了就是勝利。

林彪則告訴蘇靜,在塔山阻擊戰沒有打完之前,不要回總部,也不用參加四縱的作戰指揮,其主要任務就是用電臺隨時向總部報告情況。

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也親自來到塔山再次做了動員與檢查。

10月7日,林彪將莫文驊召到錦州西北十餘公里的東北野戰軍總部臨時駐紮地,林彪告訴莫文驊說:

要消滅東北蔣軍,必須先從遼西開刀,封閉入關的通道,使敵人逃不出東北。要取遼西必須拿下錦州,而要拿下錦州,又必須把近在咫尺的錦、葫援敵堵住。因此,能否把敵阻於塔山以南,就成了錦州能否攻克的關鍵。你回去要把阻援的意義向全體指戰員講清楚,使大家明確此次阻援絕不比攻城任務來得輕鬆,要打大仗、打硬仗、打惡仗,拿不出過硬的本領是經不起、熬不住的。攻錦成敗在於塔山,這個千斤重擔就交給你們了。

爲了保證戰場上的勝利,做到人不缺糧,槍不缺彈,東總根據蘇靜去四縱之後瞭解的情況,專門給四縱組織補充了一大批手榴彈。東北局則動員了後方的大批民工用駱駝和騾馬載運了各種物資,由東北局宣傳部長肖向榮帶隊,從通遼通過沙漠地區繞道送往前線。

在這種氣氛中,四縱指戰員從上至下都緊張了起來,各種政治動員工作也開展了起來。10月8日下午,吳克華和莫文驊在塔山堡召開了幹部會,經過認真討論之後,大家認爲,這裡雖然地勢較爲平坦,但是臨海傍山,敵人無法進行兩翼迂迴;我軍防禦正面雖有12公里多的開闊地,但是敵人便於進攻的地形只有8公里,更多的兵力難以展開。根據這種分析,縱隊黨委決定了戰術方案:以十二師全部展開在東起打魚山、西至白臺山的正面佈防,以十一師三十二團佈置在塔山堡、鐵路橋、白臺山這三個支撐點。在這三個支撐點中,塔山堡是中心,鐵路橋和白臺山是兩個側翼。程子華司令員說:“塔山堡村內至少要塞進一個營,要把塔山堡變成一座鋼鐵堡壘,只要塔山堡突不破,敵人就無法**攻入錦州。塔山堡要成爲整個防守的重點。”十師和十一師另外兩個團都安排在一線部隊的側後,進行縱深梯次配置,只要有機會,就作爲二梯隊反擊敵人。在這種地形不利的場合,只能是攻勢防禦。而攻勢防禦中,不斷地出擊就特別重要。

根據林彪的指示,四縱副司令員胡奇才在整個戰鬥期間要到最前線,一方面協助第一線指揮作戰,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是每天向總部發四份電報,報告前線的具體情況。

據胡奇才後來回憶,林彪當時準備用一萬人傷亡的代價來守住塔山。在塔山打得最困難時,林彪曾讓參謀長劉亞樓告訴二兵團司令員程子華:“我只要塔山,不要傷亡數字。”由此可知當時塔山阻擊戰的重要和林彪的決心。

在挖掘工事的陣地上,縱隊黨委召開了士兵代表大會,黨委發佈了《告全縱指戰員書》和《致全體共產黨員書》,號召全縱指戰員“寸土必爭,與陣地共存亡”。放眼望去,“死打硬拼,人在陣地在”等標語插滿了陣地。十二師師長江燮元指著指揮所對部隊官兵說:“我的位置就在同志們身邊,爲了保證錦州作戰的勝利,我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的最後一滴血!”而吳克華司令員說得更明白:“只要守住塔山,頂住敵人進攻,把四縱打掉一半,能關閉蔣軍援錦的大門,付出這個代價也是值得的。”

四縱官兵就是以這樣的氣概在迎接大戰的到來。

三、死守硬拼

敵軍方面也在緊張地行動。

按蔣介石在北平的部署,東進援錦兵團是由十七兵團司令侯鏡如負責指揮。10月6日蔣介石到葫蘆島督戰時,侯鏡如預定要調集的四個軍(即從華北抽調的九十二軍和六十二軍、從煙臺調的三十九軍,加上原來已在葫蘆島的五十四軍)並未調齊,九十二軍和三十九軍還未開動。

蔣介石遂命侯鏡如先回十七兵團所在地唐山,負責催促。而援錦戰事不能稍停,蔣介石命令葫蘆島所有部隊暫由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指揮,儘快出擊。

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19章 捏緊拳頭(2)第7章 大舞臺(3)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3章 決戰前夜(2)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4章 決戰前夜(3)第29章 塔山阻擊戰(3)第4章 決戰前夜(3)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3章 決戰前夜(2)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19章 捏緊拳頭(2)第33章 困長春(1)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3章 決戰前夜(2)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1章 寫在前面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6章 大舞臺(2)第33章 困長春(1)第37章 困長春(5)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4章 決戰前夜(3)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6章 大舞臺(2)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7章 大舞臺(3)第33章 困長春(1)第5章 大舞臺(1)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2章 決戰前夜(1)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7章 大舞臺(3)第7章 大舞臺(3)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5章 大舞臺(1)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6章 大舞臺(2)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36章 困長春(4)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7章 大舞臺(3)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29章 塔山阻擊戰(3)第6章 大舞臺(2)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15章 談談打打(1)
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19章 捏緊拳頭(2)第7章 大舞臺(3)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3章 決戰前夜(2)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4章 決戰前夜(3)第29章 塔山阻擊戰(3)第4章 決戰前夜(3)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3章 決戰前夜(2)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19章 捏緊拳頭(2)第33章 困長春(1)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3章 決戰前夜(2)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1章 寫在前面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6章 大舞臺(2)第33章 困長春(1)第37章 困長春(5)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4章 決戰前夜(3)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6章 大舞臺(2)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7章 大舞臺(3)第33章 困長春(1)第5章 大舞臺(1)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2章 決戰前夜(1)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7章 大舞臺(3)第7章 大舞臺(3)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5章 大舞臺(1)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6章 大舞臺(2)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36章 困長春(4)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7章 大舞臺(3)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29章 塔山阻擊戰(3)第6章 大舞臺(2)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15章 談談打打(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武县| 武鸣县| 宣汉县| 泽普县| 江口县| 沾化县| 凯里市| 平和县| 民乐县| 固镇县| 石阡县| 出国| 会理县| 朝阳县| 兴仁县| 延川县| 凤翔县| 靖宇县| 濉溪县| 二连浩特市| 永仁县| 台北市| 五常市| 沂南县| 团风县| 潞西市| 凭祥市| 洛扎县| 郸城县| 宜丰县| 丰镇市| 兴业县| 贡嘎县| 南皮县| 塔城市| 寿阳县| 永寿县| 弋阳县| 交城县| 蓬溪县| 三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