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

一、必爭的黑土地

在毛澤東心中,戰略決戰的戰場是中原或東北,最終他把第一顆最重要的棋子落在了東北的黑土地上。

當時的東北,與今天的東北有很多不同。雖然白山黑水不改,三江平原依舊,依然是一望無涯的黑土地。

東北地區自辛亥革命以後,一直是在東北地方軍閥的控制之下,雖然在張學良宣佈“易幟”以後,國民黨政府的青天白日旗也在東北上空飄過,可是國民黨政府在東北根本無所作爲,東北仍然是以張學良爲代表的地方勢力的天下。日本帝國主義自日俄戰爭以後一直就在東北擴張勢力,他們在東北駐軍、墾殖、開礦、辦廠、經商,培育爲他們服務的走狗,所以東北地區長期以來基本上是處於地方軍閥和日本人的控制之下。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用武力侵佔了東北三省,扶植了一個僞“滿洲國”的傀儡政權,把東北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自“九一八”事變以後,我黨領導的以東北抗日聯軍爲主的抗日力量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14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

1945年8月8日,根據蘇、美、英三國在1945年2月簽訂的關於在德國法西斯投降後兩個月到三個月,蘇聯將參加同盟國對日作戰、出兵中國東北的《雅爾塔協定》(關於這個協定,蘇聯方面說要遵守三國之間的約定,要保密,所以一直未告知中共中央,雖然當時我黨和蘇聯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蘇聯方面所派的由對外稱爲孫平、實名爲彼得·巴菲諾維奇·弗拉基米洛夫負責的情報組和電臺就駐在延安棗園),蘇聯向日本宣戰。9日凌晨,蘇聯紅軍越過中蘇邊境,向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猛烈進攻。在重炮的轟擊和飛機的轟炸之後,坦克集羣**。三路紅軍分別在馬林諾夫斯基元帥、麥茨列科夫元帥、普爾卡耶夫大將的指揮下,迅速進入東北。日寇關東軍總司令山田乙三大將率總部人員南逃。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先後投下了兩顆原子彈。8月10日,日本政府向美、蘇、英、中四國政府發出乞降照會,宣佈準備接受波茨坦會議關於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在廣播中宣讀“終戰詔書”,向全世界宣佈無條件投降。

日本投降的喜訊讓全國人民歡騰起來,延安軍民歡呼慶祝了三天。

但是,中共中央的領導者們在與大家歡呼勝利的同時,卻夜以繼日地忙碌著。毛澤東把辦公室搬到了小禮堂,在寬大的乒乓球檯上工作。

這是因爲,蘇聯出兵東北這樣一件大事蘇聯方面竟然沒有通知中共中央,我黨事先是一無所知,這一重大消息我黨中央還是通過無線電收聽到的。在這重大的轉折關頭面前,必須抓緊每一分鐘,做出各種緊急的部署。8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七屆一中全會第二次會議在楊家嶺召開。毛澤東在會上說:“我們在綏遠、察哈爾、熱河、遼寧都有所準備。”11日,毛澤東爲中央起草的《關於日本投降後我黨任務的決定》

中說:我軍和國民黨軍隊“爭奪抗日勝利果實”的“這一爭奪戰,將是極猛烈的”。在8月10日和11日兩天之內,中央軍委發出了由周恩來起草、以朱德總司令名義發佈的七道命令,要我軍各部立即日夜兼程,向日軍佔領區接管受降,收復失地。中央軍委第二道命令說:

(一)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二)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四)現駐河北、遼寧邊境之李運昌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中央軍委的命令還分別發給了晉綏的賀龍、晉察冀的聶榮臻,命令他們都“向北行動”。總之,目標全是向著東北方向,向著毛澤東在8月9日會議上所說的我們“都有所準備”的綏遠、熱河、察哈爾、遼寧和吉林等地進發。

十分明顯,中共中央是把東北放在了這場“極猛烈的爭奪戰”中最重要的位置。爲什麼要這樣做呢?

第一,如前所述,這時的東北,日寇已經投降;國民黨方面無論是黨、政、軍、警、特,從來在這裡就沒有什麼基礎,東北可以說正處在一個短期的權力真空之中。國、共雙方誰能先進入東北,並得到人民的支持,誰就能先佔有東北。

第二,這時的東北,暫時在蘇軍的控制之下。蘇聯可能會按《雅爾塔協定》向國民黨政府交權,可是蘇聯又堅決不會同意美軍和國民黨一道進入東北,而國民黨軍隊是不可能和美國的軍事力量分開的,所以在美、蘇矛盾之中,我們只要搶在國民黨軍隊的前面,造成了既成事實,蘇聯就不可能把東北全部都交給國民黨。

第三,東北有當時全國最多的工業資源和最好的工業基礎,鋼都鞍山、鐵都本溪、煤都撫順,當時都已形成氣候。機械工業和化學工業也處於全國的領先地位。據1943年的統計,東北的鋼產量佔全國的93%,鐵產量佔全國的87.7%,煤產量佔全國的49.5%,發電量佔全國的78.2%。東北還有全國最密的鐵路網和公路網,都約佔全國的一半。

這些,對於我們下一步進行全國的解放戰爭,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

第四,東北的北邊是蘇聯,西邊是蒙古,東南邊是朝鮮,南邊是大海。東、西、北方向都對我們的發展有利,當時蘇聯對我們的態度雖然不算很友好,但至少不會在背後對我們開槍。我們要對付的,就只是南邊的國民黨軍隊。可是,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爲了保存實力,把他的主要軍力都縮在西南地區,在華北基本上沒有任何軍隊,他要把軍隊從西南運到東北,不是十天半月就可以辦到的。就是以後國民黨軍到了東北,我軍與他們爭奪時,我們在東、西、北三個方向仍然是安全的。

第五,我黨在東北早有抗日武裝,在華北和華東更有廣大的解放區,如果把東北拿到手,整個北方就是我們的半壁河山。就算蔣介石執迷不悟,真要挑起全國內戰,形勢也對我們有利。

這就是我黨中央在百忙中把爭奪東北作爲抗日戰爭勝利後最大的大事來抓的主要原因。而且,抗戰勝利以後國內的發展形勢是中央早已看到的,我黨在抗戰勝利之後必須向東北發展這一決策是中央早已確定的。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就已經明確提出了爭取東北的任務。他說:

東北四省極重要,有可能在我們的領導下。有了東北四省,我們即有了勝利的基礎。

要準備20到30個旅,脫離軍區,將來開到東北去。

東北是很重要的,從我們黨的發展,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只要我們有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現在我們的基礎是不鞏固的,因爲我們根據地在經濟上還是手工業的,沒有大工業,沒有重工業,在地域上也沒有連在一片。

這時,在山海關至張北的長城一線,我軍早已部署了李運昌、呂正操、張學思等部。而且這其中的呂、張,還有山東的萬毅,都是原來東北軍的將領,張學思是張學良的胞弟。這些,都是中共中央準備開拓東北早已準備好的力量。

在中共中央的全面部署和具體安排之下,我軍爭奪東北的行動緊張而有序地展開了。

二、十萬大軍進東北

根據中共中央的部署,日本侵略軍一投降,我軍就開始向東北進軍。

最早進入東北的,是原來東北抗日聯軍的周保中、李兆麟等率領的部隊。

周保中年輕時在雲南講武堂畢業,曾任國民革命軍的副師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到中央軍委工作。1929年去蘇聯學習,兩年後回國,任中共滿洲(按:滿洲是當時對整個東北的一種代稱)省委軍委書記、吉林省委書記。“九一八”事變之後,組織東北抗日聯軍,任第五軍軍長、第二路軍總指揮。

李兆麟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次年轉黨。“九一八”事變後,參加領導抗日武裝鬥爭,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

東北抗日聯軍在發展最好的時期共有11個軍,分爲三路。即第一、第二、第三路軍。但是在日本關東軍強大兵力的“討伐”、“清剿”

下,東北抗日聯軍逐步退入深山老林中堅持鬥爭,十分艱苦,損失很大。第一路軍總指揮楊靖宇於1940年2月23日在與敵人激戰後,自殺殉國。其他領導人如李延祿、趙尚志、魏拯民、趙一曼等先後犧牲。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產黨滿洲省委的領導下,將餘部中的一部分縮編爲一個教導旅,由周保中任旅長,李兆麟任副旅長,轉移進了蘇聯境內,進行整訓,被編入蘇聯紅軍系列,稱爲國際八十八旅。其他的部隊則進行分散活動,由野營訓練總部負責領導,在內線堅持鬥爭。

當蘇聯紅軍決定向東北出兵時,周保中、李兆麟收到了以斯大林的名義發來的電報:

東北是你們中國人民的東北,蘇聯紅軍的任務是解放東北,建設東北的任務是你們的。待命。

隨著蘇聯紅軍向東北境內的快速進軍,周保中、李兆麟率領的國際八十八旅也和蘇軍一道行動進入東北,以後又分成很多小隊擔任各部隊的嚮導,並很快就和原來抗聯的各方力量恢復了聯繫,發展了部隊。由於他們在東北有深厚的羣衆基礎,又極爲熟悉情況,所以很快就同蘇軍一道先後攻佔了57個城市,在每個城市中,一般都是由蘇聯軍官任衛戍司令,我方擔任副司令。如周保中擔任了長春的衛戍副司令,李兆麟擔任了哈爾濱的衛戍副司令。

從關內最早進入東北的是冀熱遼軍分區的李運昌部。

李運昌是黃埔軍校四期學生,與林彪、劉志丹是同屆。他1925年入黨,參加過秋收起義,以後在滿洲省委做地下工作,對東北情況相當熟悉。抗日戰爭期間,他長期在晉察冀解放區的冀東地區領導抗戰,擔任過河北省委書記、冀東抗日聯軍司令員、晉察冀十三分區司令員、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冀熱遼軍區在長期的抗日鬥爭中已經在遼寧和熱河建立了根據地,地跨長城內外,是我軍進入東北最近又最有條件的根據地。所以當李運昌於8月13日清晨在河北豐潤大王莊冀熱遼軍區的司令部從廣播中聽到日寇投降的消息和朱總司令發出的進軍東北的命令之後,立即同副司令員詹才芳等召開軍區黨委會,成立了以他爲書記的東進工作委員會和東進總指揮部,調動了分區的八個團、一個營和兩個支隊共1.3萬餘人(佔軍區主力的三分之二),同時還有四個軍分區司令員、四個地委書記以及2500多名地方幹部,分爲三路向敵人的重要據點進發。一路直插熱河的承德,與蘇聯紅軍會合;一路直插平泉、赤峰;還有一路是由冀熱遼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凱率領的分區主力第十二團、十八團和朝鮮義勇隊,目標是山海關。

這時的山海關有日僞軍和地方警察共約3500人駐守,依仗山海關的高城牆,聲稱只交槍給國民黨軍隊,拒不向共產黨軍隊投降。我軍先掃蕩了外圍,形成對山海關的包圍。

8月30日,蘇聯紅軍來到了山海關。由於我軍和蘇軍原來毫無聯繫,當曾克林命令部隊中所有的司號員吹起歡迎號時,蘇軍仍不知我軍是什麼部隊,並立即架起了武器。我軍立即唱起了《國際歌》,這一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歌曲立即把兩支軍隊聯繫了起來。然後通過蘇軍帶來的蒙古翻譯,雙方纔得以溝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在這裡和蘇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第一次會了師。雙方商定共同攻打山海關,蘇軍炮擊之後,我軍與蘇軍一道攻入了山海關,接受了日僞軍的投降。三天以後,延安的《解放日報》在頭版刊出瞭如下標題的報道:“華北軍事要衝山海關,即已陷敵手13年之久的榆關鎮已爲我軍光復”。

攻下山海關之後,曾克林率軍坐上火車向東進發,連克興城、錦西、錦州後,第十八團留下來守衛錦州,第十二團也留下一些部隊接管各地政權。最後剩下一個營則由曾克林、唐凱率領,與蘇軍一道前往瀋陽。9月5日到瀋陽時,十八軍分區的政委焦若愚也趕了上來。

與各部隊向東北開進的同時,爲了建設和鞏固東北根據地,中共中央又決定從延安和全國其他地方抽調幹部陸續派往東北。從延安出發的第一批幹部1000餘人組成的幹部工作團是由晉綏軍區副政委林楓率領的。8月28日,在去飛機場送走了到重慶與蔣介石談判的毛澤東以後,朱德在延安的中央黨校大禮堂爲即將去東北的幹部做了一個重要報告,他說:

我們要積極向東北發展,東北大有文章可做。蔣介石的部隊大部分在南方,到東北要走半年。即使他到了東北,頂多是他占城市,我佔鄉村。有的同志這幾天看到蘇聯和蔣介石訂了條約,有些灰心。過去以爲蘇聯會大大幫我們一手,現在失望了。這是因爲過去希望過奢。但是要知道,雖然有個條約,東北的工作還大得很。蘇聯三個月撤兵,中國要歸中國人自己管,東北要歸東北人管,我們當然可以管,條約上沒有規定不要我們去,不要我們管。現在要派五萬部隊插過去,再派萬把幹部,將來還要去。這是很長遠、很鞏固的路。

8月29日,由劉少奇主持的中央書記處以中共中央的名義向晉察冀分局和山東分局發出指示:

晉察冀和山東省準備派到東三省的幹部和部隊,應迅速出發,部隊可用東北軍和義勇軍等名義。只要紅軍(按:此指進入東北的蘇聯紅軍)不堅決反對,我們即可非正式地進入東三省。不要聲張,不要在報上發表消息。進入東三省後,亦不必坐火車進佔大城市,可走小路控制廣大鄉村和紅軍未曾駐紮之中小城市,建立我地方政權和地方部隊,大大地放手發展。在我軍不能進入的大城市,亦須儘可能派幹部去工作。對紅軍可進行非正式的接洽,將情報通知紅軍。但不要勉強與紅軍做正式的接洽與聯絡,亦不要請求紅軍給我們幫助。只要紅軍不作聲,不堅決反對我之行動即好。但紅軍所堅決反對之事我必須照顧,不要使紅軍在外交法律上爲難。山東干部與部隊,如能從海上進入東三省活動,則越快越好。

三、中蘇在延安會談

從上述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可以看出,當時如何處理與蘇聯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

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6章 大舞臺(2)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35章 困長春(3)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6章 大舞臺(2)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19章 捏緊拳頭(2)第1章 寫在前面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2章 決戰前夜(1)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1章 寫在前面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36章 困長春(4)第7章 大舞臺(3)第35章 困長春(3)第36章 困長春(4)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5章 大舞臺(1)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33章 困長春(1)第37章 困長春(5)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6章 大舞臺(2)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5章 大舞臺(1)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34章 困長春(2)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1章 寫在前面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9章 大舞臺(5)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1章 寫在前面第37章 困長春(5)第3章 決戰前夜(2)第35章 困長春(3)第1章 寫在前面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33章 困長春(1)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35章 困長春(3)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2章 決戰前夜(1)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6章 大舞臺(2)第37章 困長春(5)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1章 寫在前面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章 決戰前夜(2)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5章 大舞臺(1)第4章 決戰前夜(3)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4章 決戰前夜(3)第2章 決戰前夜(1)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1章 寫在前面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19章 捏緊拳頭(2)
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6章 大舞臺(2)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35章 困長春(3)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6章 大舞臺(2)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19章 捏緊拳頭(2)第1章 寫在前面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2章 決戰前夜(1)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1章 寫在前面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36章 困長春(4)第7章 大舞臺(3)第35章 困長春(3)第36章 困長春(4)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5章 大舞臺(1)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33章 困長春(1)第37章 困長春(5)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6章 大舞臺(2)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5章 大舞臺(1)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34章 困長春(2)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1章 寫在前面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9章 大舞臺(5)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1章 寫在前面第37章 困長春(5)第3章 決戰前夜(2)第35章 困長春(3)第1章 寫在前面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33章 困長春(1)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35章 困長春(3)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2章 決戰前夜(1)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6章 大舞臺(2)第37章 困長春(5)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1章 寫在前面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章 決戰前夜(2)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5章 大舞臺(1)第4章 決戰前夜(3)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4章 決戰前夜(3)第2章 決戰前夜(1)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3章 戰略抉擇(1)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1章 寫在前面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19章 捏緊拳頭(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泉县| 张家港市| 阿拉善左旗| 芦山县| 娱乐| 西平县| 秀山| 乐陵市| 永丰县| 四平市| 孝义市| 花垣县| 永安市| 广东省| 新乡市| 湖南省| 忻州市| 景泰县| 华亭县| 鄢陵县| 南康市| 常山县| 旬邑县| 定远县| 扎囊县| 东乌| 清苑县| 嵊州市| 高陵县| 晋宁县| 湘阴县| 衡阳县| 陆良县| 北辰区| 铜川市| 广宁县| 宁波市| 和顺县| 溧水县| 南和县|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