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

在這種情況下,廖耀湘的具體處境是“最靠近的解放軍士兵離我約四五百米,步槍子彈就從我頭上飛過”。他找新三軍軍長龍天武,龍天武已經帶上幾個人離開了司令部,丟下部隊不管,私自逃命去了。他找新一軍軍長潘裕昆,潘裕昆也不知去向,軍部的人都不知道軍長在哪裡。他無法再指揮部隊,只得逃命。他先去了新一軍的三十師,然後又在當天下午到了位於唐家窩棚的新六軍二十二師。因爲新二十二師是廖耀湘的老部隊,抗日戰爭時期廖耀湘在印度時就是這個師的師長,新六軍的現任軍長李濤則是他以後的繼任師長,所以廖耀湘和李濤都逃到了新二十二師。廖耀湘想在這裡重建臨時指揮系統,可是一直到他被俘,臨時的指揮系統也未能建立起來。

五、一場大“混戰”殲敵十萬

10月26日這一天,廖耀湘和他所屬各個部隊全都亂作一團,各級軍官大多自行主張,東奔西突。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東野總部已很難給各部隊下達具體的作戰命令。林彪決定,已經包圍和插入廖耀湘兵團的九個縱隊,即一縱、二縱、三縱、五縱、六縱、七縱、八縱、九縱、十縱,全部向包圍圈中的敵人進攻,總部把指揮權下放到各個縱隊,縱隊可以再下放到師,哪裡有敵人就往哪裡打,哪裡有槍聲就往哪裡打。10月26日晚上,林彪向各縱隊下達了這樣的命令:

(一)今夜及明日、後日,各部隊均應主動尋敵攻殲。

(二)應集中主力各個擊破敵人,最好以三個師圍敵一個師,以二三個團殲敵一個團。

(三)應各抓住一股敵人,先包圍後,經過幾小時準備再發起攻擊,對潰退的敵人立即發起衝鋒。

在林彪的命令下,幾十個當地叫作這家窩棚、那家窩棚的小村子的地區,我軍近40萬大軍向10萬敵軍發動了砍瓜切菜般的圍殲戰,這也是一場戰爭史上罕見的“混戰”。因爲我軍從四面八方向敵人打穿插,雙方絞在了一起,不僅是敵我交叉,甚至是我我交叉,既有包圍與突圍,也有反包圍與反突圍。衛立煌從瀋陽派來了飛機,可是飛機上的空軍卻不敢向下面丟炸彈或打機關炮,因爲他們既無法與地上聯絡,也分不清地面上的部隊到底是哪一方的。敵軍不是不想突圍,廖耀湘在無奈之中也曾要求已聯絡上的部隊一齊拼命向瀋陽方向衝,爭取能突出一部分。

可是,由於我軍從四面八方向敵軍衝去,敵人實在無法組織起隊伍進行有層次的攻擊,只能無把握地亂闖,在我軍的優勢兵力面前,其結果只能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被我軍吃掉,一大批一大批地當了俘虜。

在這場以混戰形式出現的殲滅戰中,出現了很多一般戰場上難以見到的結果:

六縱十六師四十八團有兩個排,在對著打散了到處亂竄的敵軍高喊“繳槍不殺,趕快投降”的同時,兩個排的戰士都端著槍,站成一座“解放門”,然後向敵人喊話,告訴敵人,凡是放下武器從這個“解放門”過去,就算作解放。不長時間,就有2000多人從中過去。一登記,竟有廖耀湘兵團五個軍九個師的番號。

在晚上的交戰中,我軍一個連隊見到前面有一大羣人,對方高聲問道:“你們是哪一部分的?”我軍中調皮的戰士說:“新六軍的。”對方說:“好,我們是新一軍的,可找到你們了。”一走近,對方全部成了我軍俘虜。

也是在晚上,我軍一名炊事員給部隊送飯,喊了一聲:“二營開飯了。”竟引來了附近敵人的一個二營。這個二營當然也就全部當了俘虜。

五縱作戰科長侯顯堂帶了兩個通信員從師裡回縱隊司令部,路上碰到一個營的敵人。三個人對一個營,不好打,侯顯堂乾脆向敵人喊話,要敵人投降。這一個營的敵人果然放下了武器。三個人就抓了新六軍一六九師炮兵營的400多個俘虜。

五縱十四師在追擊敵人時,敵人四散逃跑。彭飛龍師長命令師直屬機關的人也去抓俘虜,於是機關幹部和通信員、司號員、理髮員、炊事員等“八大員”都出動了,沒有槍的就提上一根棍子。就這樣,70多個有槍或無槍的機關幹部和“八大員”一共抓了800多個俘虜。

有一個炊事班,在送飯回來的路上,順便“撿”回來的俘虜竟有兩百多個。

敵新二十二師在突圍時,昏頭昏腦地竟衝到了位於前、後尖崗子之間的我軍八縱司令部門口。這時的八縱司令部中只有一個警衛班、一個通信分隊、一個偵察分隊,其餘就是機關工作人員。於是,連段蘇權司令員、邱會作政委都拿起手槍投入了戰鬥,不僅打敗了敵人,還抓了600多個俘虜。

在這一次戰役之後,東北野戰軍中出現了一句新編歇後語:“遼西戰役的俘虜——越帶越多。”

對於1948年10月27日這一天的情況,廖耀湘的參謀長楊昆有如下回憶:

俗語云:“兵敗如山倒。”對國民黨軍隊來說,這話一點也不假。1948年10月27日拂曉,當我們所在的那一路撤退的行軍縱隊(新編第二十二師第六十四團、兵團部及直屬隊、新編第六軍軍部及直屬隊、新編第二十二師主力等)被解放軍切斷、隔離、分別包圍的時候,那種驚慌、混亂、奔逃的情形,簡直無法形容。那時廖耀湘、李濤和我三人也雜在這些亂竄亂奔的人中瞎跑。那是一個相當大的開闊地,被圍在開闊地上的人,至少有三千人以上。還雜有輜重、行李、騾馬、大車、汽車等。東邊槍響,人羣向西邊跑;西邊槍響,人羣向東邊跑。

我們幾個人,先是站在汽車門的兩邊,開著汽車跑。後來顛顛簸簸,又下來跟著跑。跑來跑去,只聽見四面八方槍響,卻未見解放軍人員逼近。於是我們幾個人分別向亂跑的人羣大喊:

“你們不要跑,組織起來吧!幫我們突圍出去,要官有官,要錢有錢哪!”“司令官、軍長都在這裡,你們保護著出去,保證你們升官受賞!”……我們喊得聲嘶力竭,這些人還是不睬不理,奔逃如故。我們認不出他們是什麼官階、職務,更叫不出他們的姓名,弄得無可奈何。後來,人羣漸漸跑散了,漸漸稀少了,只剩下我們少數人矇頭轉向,不知如何是好。最後我說:“我們三個人都帶有隨從,同在一起跑目標太大,還是分散開來各跑各的好,免得大家同歸於盡。”他們兩人都同意,於是就分散開了,各走一方。但解放軍人數衆多,大小村莊到處都有,解放區人民都已組織起來。儘管我們躲躲藏藏,晝伏大決戰

遼瀋戰役夜行,或化裝成老百姓,也沒有能逃出去。多則混過七八天,少則幾個小時,都一一被查出做了俘虜。遼西兵團的所有高級將領,除新編第一軍軍長潘裕昆、新編第三軍軍長龍天武兩人逃脫外,其餘的後來在解放軍官教導團裡都會在一起了。

10月28日清晨,圍殲戰基本結束。我軍指戰員絕大多數是連續作戰四十幾個小時。如果加上作戰之前的急行軍,很多人是幾天未休息了。

有不少人在吃飯時連筷子都拿不穩,端著碗就睡著了。

但是,戰士們在只經過了短暫休息之後,又得到了新命令。因爲這一仗的全勝已經讓瀋陽的敵人感到了滅頂之災,他們正在準備出逃。中央軍委命令東野立即行動,消滅瀋陽之敵。根據中央的命令,東野總部做出瞭如下部署:一縱、二縱向新民前進,從西面截住敵人;已在瀋陽附近的十二縱直接進軍瀋陽;七縱、八縱南下營口,切斷敵人最後的退路;三縱、五縱、六縱、十縱這幾天打得最苦,留下來打掃戰場,清理、收容俘虜。還在塔山戰場阻擊敵人的四縱、十縱已無須再打,後撤休整(當圍殲廖耀湘兵團過程中,葫蘆島的侯鏡如東進兵團按蔣介石的命令也在向我塔山一線進攻,但都被我東野二兵團打退。廖兵團被消滅後,我軍從塔山退出)。

在打掃戰場、清理俘虜中,我軍見到了一個個國民黨軍隊高級將領的窘態:曾在法國留學的廖耀湘頭戴氈帽、身穿破衣、肩披麻袋、趕著小毛驢,以“南方商人胡慶祥”的身份(廖耀湘的湖南口音讓他只能裝成南方人)被抓;曾在美國西點軍校深造的李濤,手提一條破面袋,身著一件女式長衫,以“鐵嶺縣政府文書王玉祥”的身份被抓。另外兩名軍長,向鳳武是穿著老百姓服裝混在俘虜羣中被查出來,只有鄭庭笈因爲是在帶著特務連突圍時被俘的,所以還未化裝,身上還穿著軍服。

包括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之二(新一軍和新六軍)的廖耀湘兵團,從司令官到士兵,一共5個軍12個師10萬餘人,就這樣在兩天之中,全部被我東北野戰軍所消滅,絕大多數都當了俘虜。這一仗,不僅是東北野戰軍所打的前所未有的最大殲滅戰,對於整個東北的解放,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且也是整個解放戰爭中前所未有的最大的殲滅戰,對於全國的解放戰局都是一個很大的勝利,很大的鼓舞。中共中央在給東北野戰軍的賀電中指出:

慶賀你們此次在遼西地區殲滅東北敵軍主力5個軍12個師的偉大勝利。東北我軍在兩星期內連獲錦州、長春、遼西三次大捷,使敵人損失26個整師共約30萬人的兵力,對於全國戰局貢獻極大。尚望激勵全軍,再接再厲,爲全殲東北匪軍、解放瀋陽而戰。

六、大捷中也有失誤

廖耀湘的遼西兵團被全殲,是東北野戰軍所取得的巨大勝利。不過,這場勝利並不是完美的,在取得這場勝利的同時,東野也有失誤,而且還是不小的失誤,這個失誤就是在營口放跑了敵五十二軍。

五十二軍是最早進入東北的國民黨軍隊之一,也是蘇聯紅軍撤離之後進駐瀋陽的部隊,這以後就一直在瀋陽附近活動,除派出一個師參加過四平戰役外,一直未打過什麼大仗,部隊的建制和裝備都保持得比較完整。遼西大戰開始時,衛立煌給五十二軍的任務是在新民地區維護廖耀湘兵團的後方。五十二軍軍長劉玉章知道衛立煌一直有從營口撤退的打算,劉玉章就主動向衛立煌提出,願意率五十二軍去打通通向營口的通道,以保證遼西兵團必要時從營口撤退。衛立煌同意了劉玉章的方案,五十二軍就在10月23日拂曉從遼陽、鞍山出發,在路上只遇到我地方武裝的少許抵抗,便輕易地在24日黃昏佔領了營口,控制了全城,還任命軍參謀長廖傳樞擔任營口市長,同時在各據點修建工事。一方面準備對付東野可能的進攻,一方面做好從海上撤退的準備。

營口是當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可能外逃的唯一海上通道口,其重要性是十分明顯的。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在錦州戰役結束之後就曾多次指示林彪,必須派部隊佔領營口。林彪也不是不明白這一點,我們在前面曾經談到,他是派當時駐在盤山、距營口最近的獨立二師去的,還派去了總部的參謀處長蘇靜。當時獨立二師也的確切斷了敵人通向營口的通路。可是當黑山阻擊戰打開以後,林彪認爲我軍在黑山、大虎山地區可以把廖耀湘兵團擋住,廖耀湘已不可能從營口逃走,所以就命令獨立二師返回,到新民附近參加側擊廖兵團。而這時,五十二軍碰巧南下營口,鑽了我軍在營口無大部隊的空子,佔領了營口。10月25日,當林彪得知五十二軍佔領營口時,圍殲廖耀湘的戰鬥正打到**,無法派部隊立即南下,但他還是如實向中央做了報告。毛澤東當天就在電報中嚴肅批評林彪,並做出了明確的指示:

你們事先完全不估計到敵人以營口爲退路之一,在我們數電指出後,又根據五十二軍西進的不確實消息,忽視對營口的控制,致使五十二軍部隊於24日佔領營口,是一個不小的失著。……長春各獨立師現在何處?我們認爲這些獨立師應迅速經鐵嶺附近兼程南進,收復營口、牛莊、海城,並以主力位於打虎山、營口之間,配合你們主力夾擊敵人。

林彪得到毛澤東的電報之後,自知問題不小,但從長春調部隊時間太慢,而且獨立師的戰鬥力也不很強,於是就命令駐在公主嶺附近監視瀋陽之敵的十二縱立即南下。十二縱司令員鍾偉不敢怠慢,立即率部隊出發。誰知鐵路已被破壞,火車無法通行,只能步行。等十二縱到達鐵嶺時,已經是10月30日了。

當圍殲廖耀湘兵團戰鬥快結束時,林彪決定抽出七縱、八縱、九縱和獨立二師迅速南下,切斷敵人從營口逃跑的退路。可是由於遼河上無橋,林彪命令遼寧軍區司令員陳奇涵架設浮橋,浮橋又不能馬上建起來,所以大部隊在渡河時花了不少時間。當行軍速度最快的九縱先頭部隊到達營口外圍的石橋子時,也是在10月30日下午。

就在這段時間,敵五十二軍在營口已經做好了從海上撤退的準備。

爲了對付我軍南下的主力,五十二軍事先已在市外佈防,當我軍立足未穩時就搶先向我軍進攻。10月30日晚上,我軍無法發起較大的進攻。而就在這天晚上,敵東北“剿總”從葫蘆島派來接敵五十二軍打前站的炮艦已經到達了營口,說運輸船隨後就到。於是,五十二軍有了逃生的希望,就拼命對我軍進行抵抗。10月31日,我九縱主力和獨立二師都趕到了營口,由於是急行軍,又要渡遼河,所以重武器未隨身帶來,在和敵五十二軍作戰時,不能迅速結束戰鬥。11月1日,敵五十二軍一邊抵抗我軍,一邊安排上船。由於人多船少,劉玉章命令將所有輜重拋棄,船上儘量多裝人。11月2日這天,我七縱、八縱的先頭部隊也趕到了,我九縱和獨立二師也攻入了營口,可是敵人已有1.5萬多人上船出海。其中有一條船裝了3000多人,由於裝得太重,船底觸礁,不能開動,秩序大亂,引起火災,3000多人大部分被燒死,其餘的敵人則逃往葫蘆島。

所以,我軍雖然在營口消滅了五十二軍的一萬多人,繳獲了不少軍械物資,可是畢竟讓敵人跑掉了一萬多。雖然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在遼瀋決戰中僅跑掉了這一萬多人,但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遺憾。

還有一批國民黨軍隊的下落有必要在此交代一下。塔山阻擊戰之後,由於錦州已入我手,在葫蘆島由侯鏡如指揮的東進兵團已沒有向前進攻的必要,一直還在葫蘆島地區。廖耀湘兵團被殲後,杜聿明和國民黨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就安排將這批部隊運走了。他們知道如果再不運走,葫蘆島港口封凍之後就很難再走。這批部隊包括侯鏡如的第十七兵團部、林偉儔的六十二軍、黃翔的九十二軍、王伯勳的三十九軍、闕漢騫的五十四軍、朱致一的獨立九十五師,還有剛從營口運過來的劉玉章的五十二軍。這些部隊大多已是建制不全,但都在11月上旬從海路運走,其中的六十二軍、九十二軍和獨立九十五師原來是華北的部隊,所以就運往秦皇島,歸還華北建制,其餘的到上海轉中原戰場。從此蔣介石在葫蘆島所設立的冀熱遼邊區司令部,衛立煌在葫蘆島所設立的指揮所也就不再存在。

在東北指揮打響內戰第一槍的是杜聿明,指揮撤走最後一個蔣軍士兵的也是杜聿明。

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9章 大舞臺(5)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35章 困長春(3)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7章 大舞臺(3)第19章 捏緊拳頭(2)第29章 塔山阻擊戰(3)第1章 寫在前面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5章 大舞臺(1)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4章 決戰前夜(3)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1章 寫在前面第1章 寫在前面第9章 大舞臺(5)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37章 困長春(5)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9章 大舞臺(5)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6章 困長春(4)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34章 困長春(2)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37章 困長春(5)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36章 困長春(4)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19章 捏緊拳頭(2)第2章 決戰前夜(1)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5章 大舞臺(1)第5章 大舞臺(1)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3章 決戰前夜(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5章 大舞臺(1)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章 決戰前夜(2)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7章 大舞臺(3)第34章 困長春(2)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36章 困長春(4)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7章 大舞臺(3)第29章 塔山阻擊戰(3)第3章 決戰前夜(2)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26章 戰略抉擇(4)
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9章 大舞臺(5)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35章 困長春(3)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7章 大舞臺(3)第19章 捏緊拳頭(2)第29章 塔山阻擊戰(3)第1章 寫在前面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5章 大舞臺(1)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4章 決戰前夜(3)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1章 寫在前面第1章 寫在前面第9章 大舞臺(5)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37章 困長春(5)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9章 大舞臺(5)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6章 困長春(4)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34章 困長春(2)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37章 困長春(5)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36章 困長春(4)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19章 捏緊拳頭(2)第2章 決戰前夜(1)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5章 大舞臺(1)第5章 大舞臺(1)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3章 決戰前夜(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5章 大舞臺(1)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章 決戰前夜(2)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7章 大舞臺(3)第34章 困長春(2)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31章 力克錦州(2)第36章 困長春(4)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7章 大舞臺(3)第29章 塔山阻擊戰(3)第3章 決戰前夜(2)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26章 戰略抉擇(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浦东新区| 聊城市| 象山县| 社旗县| 庆元县| 印江| 高台县| 柳州市| 阜阳市| 西乡县| 五莲县| 常熟市| 佛山市| 普兰县| 锦州市| 天柱县| 江都市| 安康市| 偏关县| 水富县| 介休市| 思南县| 柳林县| 芜湖市| 内乡县| 崇礼县| 临邑县| 三台县| 宁蒗| 交城县| 三都| 绥棱县| 云安县| 武宣县| 天柱县| 保山市| 定西市| 克拉玛依市| 潜山县| 长乐市|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