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3章 戰略抉擇(1)

一、大決戰的時機已經成熟

歷史的巨鍾已經指向了1948年的夏秋。

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已經進入了第三個年頭。

經過了兩年的戰爭,人民解放軍已經從1946年6月解放戰爭開始時的120萬人發展爲280萬人,其中有正規軍149萬人。部隊的裝備和素質大有提高,特別是在攻堅戰和陣地戰的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部隊還建立了自己的炮兵和工兵,有重型火炮1100多門。各根據地建立了自己的後勤保障體系,不僅在生活上有了保障,更重要的是在武器彈藥供應上有了基本的保證(當然,蔣介石這位盡職的“運輸大隊長”仍然在發揮很大的作用)。與此同時,國民黨軍隊的總兵力還有363萬人左右,其中正規軍佔198萬。敵我雙方兵力的對比,已由1946年的3.4∶1,其中正規軍爲1.32∶1。敵軍的數量雖然稍大於我,但是並不能完全用到戰場上去,因爲國民黨統治區內目前已是危機四伏,必須在各地安排若干部隊用作鎮壓人民羣衆之用。這類兵力,不說地方部隊,連正規軍也有36個師或旅,23萬多人。而我黨所領導的南方游擊隊這時已經達到4萬多人,這些游擊隊在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安徽、雲南和海南島建立有遊擊根據地,他們在敵人後方所起到的配合我解放大軍正面進攻的作用,則絕不是4萬多人的軍隊所能代替的。

我黨所領導的解放區面積已經擴大到235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四分之一;解放區的人口已經有1.68億,佔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全國各解放區已經連成一片,可以相互支援,協同作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不僅已經進行,多數地區還進行了複查,翻身農民支援前線和踴躍參軍的熱情是我軍在前線作戰的最可放心的基本保證。

這時國民黨統治區的情況,我們在本書的第一章中已經有所介紹,這裡不再重複。一句話,就是面臨崩潰。

這時的中國形勢,正如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這篇重要文章中所說:

中國人民的革命戰爭,現在已經達到了一個轉折點。這即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的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轉入了進攻。

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這是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這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在這種形勢之下,我軍在全局的戰略上應當如何安排呢?葉劍英在《偉大的戰略決戰》一文中是這樣分析的:

這種敵我力量對比的形勢表明,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反動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爲著繼續大量地殲滅敵人,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人民解放軍必須攻擊敵人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必須同敵人的強大機動兵團作戰。因此,敢不敢打我軍從來沒有打過的大仗,敢不敢攻克敵人的大城市,敢不敢殲滅敵軍的強大集團,敢不敢奪取更大的勝利,已經成爲我軍當時戰略決策上的重大問題。就是在這時,國民黨1948年8月南京軍事會議曾經議論過撤退東北,確保華中,堅持瀋陽至10月底,以觀時局發展,原則上不放棄瀋陽,同時亦做撤退準備的作戰指導計劃。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是讓敵人實現他們把現有兵力撤至關內或江南的計劃,使我們失去時機,從而增加爾後作戰的麻煩呢?還是在敵人還沒有來得及決策逃跑之前,我們就當機立斷,抓住大好時機,組織戰略決戰,各個消滅敵人的強大戰略集團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毛澤東同志根據對戰爭形勢的科學分析,毅然決然地抓住了這個戰略決戰時機,先後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大決戰是全局性的,但是,從哪裡開始呢?

全國戰場上的情況大致是這樣的:

在中原戰場上,我三路大軍已經攻克了重鎮洛陽、開封和襄陽,連續進行了宛西、宛東、睢杞、宋河、襄樊等戰役。在6月底至7月初進行的睢杞戰役中,消滅了敵軍一個兵團,即區壽年兵團。在7月份的襄樊戰役中,活捉了國民黨特務頭子康澤。在這個戰場上,是我中原野戰軍和國民黨的白崇禧集團相對峙。

在華東戰場上,在濟南解放之後,山東省除青島外基本上都已獲得解放。在這個戰場上,是我華東野戰軍和國民黨的劉峙集團相對峙。

在華北戰場上,我軍解放了重鎮石家莊和臨汾,活捉了閻錫山的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綬,整個山西基本上都已解放,閻錫山只有一座太原孤城。在這個戰場上是我華北野戰軍和國民黨的傅作義集團相對峙。

在西北戰場上,我軍已經收復延安,攻克扶風、寶雞、靈臺等城市,胡宗南在西北的統治已經完全動搖。在這個戰場上是我西北野戰軍和國民黨的胡宗南集團相對峙。

在東北戰場上,我軍已經控制了除長春、瀋陽、錦州三個地區之外的整個東北。在這個戰場上是我東北野戰軍和國民黨的衛立煌集團相對峙。

中國大地上,十大軍事集團在對峙著,一觸即發的大決戰必將在這五大戰場中的一個戰場上打響。從全局看,中原、華北、東北這三個地區最有可能。中共中央經過反覆研究之後,確定了東北。關於這一點,葉劍英《偉大的戰略決戰》一文是這樣論述的:

毛澤東同志在緊緊抓住決戰時機的同時,又正確地選定了決戰方向。當時全國各戰場的形勢雖然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的作戰,但敵人在戰略上卻企圖儘量延長堅守東北幾個孤立要點的時間,牽制我東北人民解放軍,使我軍不能入關作戰;同時,敵人又準備把東北國民黨軍隊撤至華中地區,加強華中防禦。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北戰場,則會使我軍受到華北、東北兩大戰略集團的夾擊而陷於被動;如果我們把戰略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華東戰場,則會使東北敵人迅速撤退,而實現他們的戰略收縮企圖。

因此,東北戰場就成爲全國戰局發展的關鍵。當時東北戰場的形勢對我又特別有利。在敵軍方面:孤立分散,姿態突出;地區狹小,補給困難;長春被圍,無法解救;或撤或守,舉棋未定。在我軍方面:兵力優勢,裝備較好;廣大地區,連成一片;土改完成,後方鞏固;關內各區,均可支援。東北人民解放軍殲滅了東北敵軍,就能粉碎敵人戰略收縮的企圖;就能實施戰略機動,有利於華北、華東戰場的作戰;就能以東北的工業支援全國戰爭,使人民解放軍獲得戰略的總後方。根據上述情況,毛澤東同志將戰略決戰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的衛立煌集團,這就將戰略決戰的初戰勝利放在穩妥可靠的基礎上。

這是毛澤東同志宏圖大略全局在胸投下的一著好棋子。決戰首先從局部的優勢開始,進而爭取全局上的更大優勢。由於迅速而順利地取得了遼瀋戰役的勝利,就使全國戰局急轉直下,使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爲縮短。

二、東北怎麼打

決戰要在東北打,可是,怎麼打?戰役計劃怎麼定?

這時,東北的55萬國民黨軍隊被我軍分割包圍在三個地區,具體情況是這樣的:長春地區,周圍基本上沒有其他的據點,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鄭洞國率領新七軍和六十軍共6個師防守,加上3個旅的地方部隊和一些還鄉團,總兵力是10萬人左右,守備長春,並牽制我軍部分主力;錦州地區,又稱北寧線地區,以錦州爲中心,南到山海關,北到義縣,由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兼第六兵團司令官範漢傑率領九十三軍、五十四軍、新五軍、新八軍共4個軍14個師及其他部隊防守,總兵力爲15萬人左右;瀋陽地區,周圍還有鐵嶺、新民、本溪、撫順幾個據點,由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和副總司令廖耀湘率領第八兵團(轄五十三軍)、第九兵團(轄新三軍和新六軍)、新一軍、四十九軍、五十二軍、七十一軍、青年軍的整編二○七師共24個師及“剿總”直屬部隊和其他部隊防守,並支援其他地區,總兵力爲30萬人左右。此外還有駐瀋陽的空軍第一軍區所率第一、第四大隊各一部,計有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共45架,支援全區作戰。駐北平的空軍第二軍區也有支援東北作戰的任務。

早在冬季攻勢尚未結束之時,即1948年的春夏天,毛澤東已經在考慮東北下一步怎麼打,林彪在東北當然也在考慮下一步怎麼打。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考慮,主要是從必須將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全部消滅在東北,不讓其入關增加關內的壓力這一點出發的。早在1948年2月7日,毛澤東看到東北野戰軍的四縱和六縱攻克遼陽的捷報後,向東北野戰軍總部的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發了一封電報,在祝賀勝利的同時,毛澤東曾這樣說:要注意“準備對付敵軍由東北向華北撤退之形勢”,“對我軍戰略利益來說,是以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爲有利”。這是毛澤東對東北下一步大戰的方向的最早意圖。對於毛澤東的這一意圖,林彪當時也是完全同意的。他在2月10日給毛澤東的電報中說:“我們同意亦認爲將敵堵留在東北各個殲滅,並儘量吸引敵人出關增援,這對東北作戰及對全局皆更有利。今後一切作戰行動將以此爲準。”但是,這時的毛澤東只是在考慮這一問題,他還未能下定決心。

這種考慮之未定,比較明顯地表現在他3月20日爲中央起草的發給全黨的《關於情況的通報》中。通報說:東北兵團“現已開始休整,俟休整完畢,或打長春,或打北寧路上之敵”。就是說,有兩個方向:一是長春,一是北寧線。而如果要達到原來所想的“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話,就只能打北寧線。

以林彪爲首的東北局也在考慮如何打。由於這時東北的國民黨軍隊都集中在三個地區,衛立煌又非常老練地不讓軍隊輕易出城,我軍要想打點小仗,要想打運動戰都不可能,只能在這三個地區的一個加以選擇。4月18日,在由東北局負責人林彪、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劉亞樓、譚政聯合署名的給中央的報告中,表明了東北局對這個重大問題的態度:“目前只有打長春的辦法爲好”,“其他意見亦曾深入考慮,均認爲不甚適宜”。這個報告很長,意見談得很詳細,很具體。

簡而言之,瀋陽地區之敵力量強大,各個據點之間可以相互支援,目前不宜打;錦州地區敵人力量也比較強,而如果我軍主力南下打錦州,則長春守敵很可能從長春撤至瀋陽,今後就更難打;只有長春的守敵力量較弱,既有把握攻城,又能做好打援準備。

由於上述意見是東北局仔細考慮之後的意見,毛澤東給予了相當的尊重。他在4月22日的覆電中說:

18日電悉。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意見。……我們同意你們先打長春的理由是先打長春比較先打他處要有利一些,不是因爲先打他處特別不利,或有不可克服之困難。……你們自己,特別在幹部中,只應當說在目前情況下先打長春比較有利,不應當強調南下作戰之困難,以免你們自己及幹部在精神上處於被動地位。

這份電報說明,毛澤東同意了先打長春,並不是說這是最佳的選擇。他仍然十分強調“南下作戰”。

中央同意打長春,長春又怎麼打呢?林彪首先採用的辦法是“困”,是把長春困得沒有力氣了再打。之所以要這樣,因爲敵軍只是守著一座長春城,城外早已被我軍的5個獨立師所包圍,周圍無其他據點支持,雖然修築了大量工事,但是城中居民加上10萬軍隊在被切斷了對外交通的四面楚歌的環境中困守孤城,是很難長久的。爲達到困長春的目的,林彪給圍城部隊下了兩道命令:一是特別注意切斷糧食和柴草入城,堅決打擊敵人出城搶糧的一切活動;二是要獨立五師在炮兵的配合下封鎖長春的大房身機場。

對長春實行先困後打的方針就這樣開始實施了。

長春守將鄭洞國當然在密切注意著城外的一切行動。當他得知我軍在城外活動頻繁時,立即佈置兵力出城搶糧,加強兵力保衛機場。5月21日,敵新七軍和六十軍的3個師陸續出城向西北方向進攻,佔領了長春西北60裡的小合隆鎮。鄭洞國親自到那裡安排保衛機場和搶糧事宜。

引蛇出洞的辦法終於成功,林彪立即下令附近的六縱和一縱連夜出大決戰

遼瀋戰役發,想抓住機會把這3個師的敵人吃掉。5月24日,六縱、一縱和十二縱在幾個獨立師的配合下,向敵軍發起進攻。我軍擊潰了敵軍的兩個師,全殲了敵五十六師,佔領了大房身機場。25日,敵軍發起反攻,也被我擊敗,不得不全部退入城中。從此,大房身機場一直被我軍控制,長春與外界的空中走廊不再存在,只能靠空投進行一些接濟。

這一仗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林彪卻並不很高興。因爲他從這一仗中看到長春城中的軍隊並非原來所想象的那樣不經打,看到了長春城防體系之堅固。我軍以兩個主力縱隊再加幾個獨立師的優勢兵力,包圍進攻敵軍的3個師,卻未能將敵軍全殲。在我強大兵力的打擊下,敵軍竟沒有起義投誠的。所以林彪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這種情形引起我們對敵戰鬥力認識的新的警惕,證明我們預先對敵戰鬥力的估計有不足之處。”從這種估計出發,如果我們對長春實行強攻,將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林彪改變了原來想在不久就硬攻長春的想法,認爲不應當先困後打,而應當“久困長圍”,一直到守軍不得不撤退時,再在撤退中加以消滅。

林彪把他的想法詳細向中央做了報告,毛澤東卻認爲林彪把困難估計得太高,朱德也認爲長春絕不是不能打。由於在這個問題上林彪和羅榮桓都表現得十分謹慎,並制定了詳細的對長春進行圍城打援的戰鬥方案,所以在幾經反覆討論之後,毛澤東在6月7日的電報中“基本上同意”對長春進行圍城打援,不進行硬攻。在電報中毛澤東仍然沒有忘記要東北局做好南下在冀東或在錦州作戰的準備。毛澤東一直把注意力放在北寧線方向。

三、是否南下和如何南下

長春圍住了,瀋陽的衛立煌怕上“圍城打援”的當,根本就沒考慮派兵出來救援。這樣,東北野戰軍主力基本上就無仗可打。無仗可打,對於軍人來說是難受的,更何況這時關內戰場正打得熱火朝天。

經過了近兩個月的沉悶之後,東北局認爲還是應當南下作戰,否則很難打開僵局。如果現在硬打長春,從衛立煌對長春的態度看,他不僅可能不救長春,還有可能按美軍顧問團團長巴大維提出的意見,將軍隊撤入關內。所以,林彪、羅榮桓、劉亞樓三人於7月20日和22日連續向中央軍委做了報告:“最近東北局常委重新討論了行動問題,大家均認爲我軍仍以南下作戰爲好,不宜勉強和被動地攻長春。”毛澤東收到東北的電報後非常高興,連連自語:“林彪終於要南下了。”22日深夜,毛澤東在看了林彪等人當天的來電之後,立即覆電東北局,表示同意。

第34章 困長春(2)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37章 困長春(5)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6章 困長春(4)第6章 大舞臺(2)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36章 困長春(4)第34章 困長春(2)第3章 決戰前夜(2)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7章 大舞臺(3)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9章 大舞臺(5)第8章 大舞臺(4)第33章 困長春(1)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2章 決戰前夜(1)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8章 大舞臺(4)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8章 大舞臺(4)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9章 大舞臺(5)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1章 寫在前面第8章 大舞臺(4)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8章 大舞臺(4)第2章 決戰前夜(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34章 困長春(2)第7章 大舞臺(3)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2章 決戰前夜(1)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37章 困長春(5)第9章 大舞臺(5)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36章 困長春(4)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35章 困長春(3)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29章 塔山阻擊戰(3)第6章 大舞臺(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34章 困長春(2)第36章 困長春(4)第3章 決戰前夜(2)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4章 決戰前夜(3)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1章 寫在前面第9章 大舞臺(5)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34章 困長春(2)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3章 決戰前夜(2)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1章 寫在前面第3章 決戰前夜(2)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2章 決戰前夜(1)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7章 大舞臺(3)
第34章 困長春(2)第18章 捏緊拳頭(1)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37章 困長春(5)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11章 東北這盤棋(2)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40章 遼西大血戰(3)第36章 困長春(4)第6章 大舞臺(2)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25章 戰略抉擇(3)第36章 困長春(4)第34章 困長春(2)第3章 決戰前夜(2)第14章 大戰逐步展開(2)第7章 大舞臺(3)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9章 大舞臺(5)第8章 大舞臺(4)第33章 困長春(1)第20章 捏緊拳頭(3)第2章 決戰前夜(1)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8章 大舞臺(4)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8章 大舞臺(4)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9章 大舞臺(5)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1章 寫在前面第8章 大舞臺(4)第16章 談談打打(2)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8章 大舞臺(4)第2章 決戰前夜(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34章 困長春(2)第7章 大舞臺(3)第15章 談談打打(1)第13章 大戰逐步展開(1)第2章 決戰前夜(1)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37章 困長春(5)第9章 大舞臺(5)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21章 鐵拳初試(1)第36章 困長春(4)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35章 困長春(3)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29章 塔山阻擊戰(3)第6章 大舞臺(2)第28章 塔山阻擊戰(2)第34章 困長春(2)第36章 困長春(4)第3章 決戰前夜(2)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17章 談談打打(3)第27章 塔山阻擊戰(1)第41章 遼西大血戰(4)第10章 東北這盤棋(1)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24章 戰略抉擇(2)第4章 決戰前夜(3)第26章 戰略抉擇(4)第1章 寫在前面第9章 大舞臺(5)第22章 鐵拳初試(2)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34章 困長春(2)第30章 力克錦州(1)第3章 決戰前夜(2)第42章 解放全東北(1)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1章 寫在前面第3章 決戰前夜(2)第38章 遼西大血戰(1)第12章 東北這盤棋(3)第39章 遼西大血戰(2)第2章 決戰前夜(1)第32章 力克錦州(3)第7章 大舞臺(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舟曲县| 股票| 华容县| 临海市| 新竹市| 榆社县| 明光市| 泗洪县| 富阳市| 台湾省| 柘城县| 新乡县| 阳朔县| 淅川县| 澄迈县| 诸城市| 阳高县| 交城县| 新化县| 乃东县| 青岛市| 伊吾县| 德惠市| 永康市| 新宁县| 盘山县| 措勤县| 定州市| 利川市| 贵溪市| 五莲县| 喀喇| 酉阳| 读书| 霍城县| 陆川县| 新郑市| 兴业县| 饶阳县| 基隆市|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