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長。”
“嗯?”
“京觀爲什麼叫‘京觀’呀?”
“嗯……因爲要搭起來,給京城的陛下看的吧。”
“可是唐州離倭島這麼遠,陛下在宮裡看得見嗎?”
“……那是因爲你的京觀壘得不夠高,殺的人不夠多!再加把勁!”
“哦。”
倭島某個不爲人知的角落,某場不爲人知的遭遇戰之後。
明軍戰士將一個倭兵的腦袋砍下,鄭重地堆放在一起。
“把它們都疊起來,真的能讓唐州的陛下看見嗎?”
士兵下意識地撓撓頭,可是並沒有抓到頭皮,抓到的只是冰冷的頭盔。
放眼四望,戰場上橫七豎八的,躺滿了無頭的倭人屍體。
雖然此戰殺的倭人挺多的。
可是要搭起一座隔著大海都能望見的高塔,可能有億點難度。
士兵懷疑自己被伍長忽悠了,可是他沒有證據。
“唉,繼續殺吧。”
他有些消沉,遺憾神皇陛下沒法親眼目睹他在前線取得的戰果。
一邊手起刀落,再次砍下一枚倭人的腦袋,鄭重其事地堆在一起。
倭軍的頭顱已經堆積成了一座小山。
“斬首三千五百七十二,俘虜一千零五十人。”
軍隊的主簿面無表情地逐一點數:
“有漏的嗎?沒有?沒有就把屍體都燒了。”
戰士立刻提出異議:
“哎哎哎,我們好不容易堆起來京觀的,燒了怎麼讓京城的陛下觀見呢?”
主簿像看弱智一樣看著他,同情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不提前把這些垃圾清了,一會兒後勤的大爺怎麼挖溝?你想被他們指著鼻子噴嗎?”
小兵蔫兒了。
他只是一個小兵,可惹不起薛萬徹尚書手下的那羣大爺……
“放心吧,陛下會知道你的武勇的。”
“真的嗎?”
“真的,我會替你記一筆的。”
主簿像哄小孩一樣調戲著這位大愣子,總算把他哄了回去。
與此同時,其餘士兵正在忙著清理戰場。
清理戰場是勝利方的特權,一般包括收斂己方陣亡將士屍體、搜剿戰利品、處理敵軍屍體這幾個步驟。
然而,碰上倭軍,這個步驟就有所簡化了。
一是己方沒死多少人,或者更具體一點,壓根就沒死人。
倭人的竹槍根本破不了明軍的防。
二是倭人也爆不出什麼金幣。
這羣窮得叮噹響的帝國主義分子,什麼裝備錢財都沒有,連一身肉都又瘦又酸,屬實是沒有一點可利用價值。
所以,清掃戰場就快進到了處置敵人屍體這一環節。
具體怎麼做也不復雜。
點完人頭數以後,挖個坑,一把火燒了了事。
“快點!別磨磨蹭蹭的!挖深點!”
明軍揮舞著鞭子,無情地抽打在倭軍戰俘的背上。
“是!是!”戰前還囂張跋扈的倭兵,在被大明鐵拳正義暴擊以後,一個個都恭順得像狗一樣,讓他們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還學會了說人話。
這一千多俘虜老老實實地挖了一個大坑,將被擊斃的同類碎片收集起來,堆積在坑裡,澆上桐油點燃,燒成一抔白灰。
清理戰場的時間往往比戰鬥本身花費得更多。
在清理完畢、將俘虜帶回戰俘營以後,便該輪到民夫出場了。
在工頭的指導下,他們沿著地勢,迅速挖掘一條溝渠,將海水引入陸地。
再以那條溝渠爲幹流,讓鹹澀的海水漫灌到沿岸的田地上去。
至於海拔更高、地形更陡峭的山地田野,則動用水車、牛馬、人形牛馬等力量,將海水大量運上高地,再傾瀉在田地裡。
由大明來的工人監督,新羅百濟等地的民夫出力,軍隊協助。
一副軍民魚水、民族團結、其樂融融的勞動景象,如果不考慮這毀田滅地的本質的話。
…………
這樣的情景,發生在倭島的各個角落。
由於倭國半中央集權、半地方部落的散裝國家體制,在都城被焚、高層被斬首、天皇下落不明以後。
倭國內部的各個“國”便陷入了各種各樣的狀況。
這些叫“國”的政治實體,比如什麼大和國、武藏國什麼的,類似於大唐大明的“州”一級行政區劃,但是又比州享有更大的自治權。
自治權包括不限於:造反權、擁兵權、戰爭權,等等,什麼財稅鑄幣權還得往後稍稍。
因此,在自家首都突然從地圖上消失以後,這些“國”的領主的反應各不相同。
有驚慌失措的,有痛哭流涕的,有欣喜若狂的。
當然,更多的則是疑惑不解:發生甚麼事了?怎麼一覺醒來,大明天兵就殺過來了?
就這樣,散裝的倭人被各個擊破,一網打盡。
先是李世績的軍隊把他們屠一遍。
去軍事化以後,再由薛萬徹的工程隊在他們的土地上“精耕細作”,讓這片土地長期鹽鹼化,徹底斷絕發展的道路。
而在這場毀滅倭國農業的大工程中。
出力最多的,居然是倭國本地人。
明軍本來對他們沒什麼好臉色的,應該上餐桌的東西。
但也沒辦法再重演一遍難波城的事例,把他們全部都圖圖了。
畢竟人是字面意義地殺不絕的。
所以,明軍一開始只能無視之,當他們不存在。
而倭人平民也很好地履行了背景板的角色——
畢竟他們也不知道這些大力金剛過來是幹嘛的,惹不起還躲不起嘛。
但隨著工程的漸漸深入,大明一方人力短缺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
就算新羅百濟的人形牛馬再怎麼賣力,勞動力仍然有很大的缺口。
於是,老薛的目光便投到了那些人形背景板上。
殺又殺不過來,吃又吃不得。
那還不如讓他們一起來幹活。實際這麼一用,效果還真不錯。
倭人平民在面對“宛若天神”級別的敵人時,恭順得簡直比職業當狗的韓人還要跪舔。
讓他們往東,絕不往西。
而且因爲倭島資源貧瘠,倭人長期處在飢餓和半飢餓之中。
導致勞動力價格極低。
相比“養尊處優”的明人和逐漸通貨膨脹的韓人,簡直便宜到令人髮指的程度——
只要一把小米,就能讓他們像核動力驢一樣幹上一天。
如果能給他們吃上大米——不,在倭島被尊稱爲“銀舍利”——那他們更是能把命都賣給金主。
所以,薛萬徹就用一抔大米。
讓倭人自己絕了自己的後路。
…………
“哈哈,畢竟近水樓臺先得月,能在島上就近拉到壯丁,很不錯啊。
“只要牽涉到打灰,薛萬徹的腦子還是很活泛的。”
李明坐在書房的窗邊,就著冬日的暖陽,讀著李世績送來的情況彙總。
讓薛萬徹做文秘工作,屬實難爲他了,所以統一由李世績彙報東征倭國的前線近況,每天、甚至每隔幾個時辰,都要向唐州彙報一次。
所以,李明得以全面掌握倭國發生的全部情況。
雖然唐州和倭國中間有時差,不過大局已定,無傷大雅。
“倭人這個禍害終於要去除了,可喜可賀啊。”
長孫無忌照例在口頭奉承著,一邊嘴上的事情不斷。
倒是房玄齡放下了手頭的工作,鄭重地對李明陛下說:
“陛下,徵倭之事先放一邊。
“大河改道的工程,也馬上就要到關鍵節點了。”
李明點點頭:
“哦。”
看著陛下完全沒有理解他的暗示,房玄齡不禁揉了揉眼睛,把話說得更明白一些:
“臣想說的是,徵倭一戰侵佔了太多資金,讓國內的防災建設工程也捉襟見肘了。”
李明疑惑地皺了皺眉:
“可是錢少是少了一點,經過測算也是將將夠了呀。又不是不夠用。”
“……”房玄齡揉眼睛的頻率越來越高了,無奈地說:
“臣的意思是,我們在徵倭方面投入的資源是不是太多了,以至於過度侵佔了國內防災的資金?”
Wшw ⊙ttka n ⊙CΟ 作爲當今計相之父,他也理所當然地對財政狀況投入極大的關注
李明眉毛一挑:
“你的意思是,倭人不應該打?”
“該打,只是不必如此大張旗鼓。”房玄齡直言道:
“戰爭乃是死生之地,也就是說,沒有足夠的利益,就不宜盲目地發動。
“倭國之地,貧瘠無比。我們就算將其佔領了,又能得到什麼實際利益呢?”
說到這裡,長孫無忌就有點不樂意了,忍不住打斷道:
“按照房首相的意思,難道就這麼放過倭人?
“中原遭受無妄之災的百姓,就白死了?
“治國也不能光看實際利益,民間的情緒,也是要考慮的嘛!”
對於這個反論,房玄齡只是微微搖了搖頭,道:
“若是爲了弔民伐罪,則在夷平敵國都、捕獲敵酋以後,戰爭便可停止了。
“在當地扶持一個傀儡,繼續羈縻之,倭島也可以算是平定了。
“何至於像現在這樣,繼續在島上投入巨量的人力物力呢?”
確實有理有據,讓長孫無忌也不禁思考起來。
倭人固然可惡,但始作俑者已經束手就擒。
滅其國都、俘其酋首,已經是很嚴厲的懲罰,足以向四方宣誓大明威嚴不可侵犯,也足夠給國民一個交代了。
而現在把倭國整了個底朝天,不但疑似有點太極端了,而且也確實太費錢了。
那可是隔著一大片海洋,在進行的以文明爲單位的浩大工程啊!
誠然,薛萬徹另闢蹊徑,用倭人來幹活,以倭毀倭,也確實爲衙門節省了大筆經費。
但是,這也側面說明了經費資源的緊張——都把老薛同志給逼到不得不動腦筋了,這錢得多缺啊。
“如果是以快意恩仇爲基準,以陛下的一時好惡爲國策,以情緒而非道理治國……
“那麼陛下,恕老臣直言。”
房玄齡深吸一口氣,終於說出了那句臺詞。
“長此以往,大明要完!”
好令人懷念的話語啊,已經有多久沒有聽見了……李明一點也不感到生氣,反而還在心裡感嘆了一會兒,才反問道:
“房相是因爲徵倭只有投入而沒有產出,所以才反對在戰事上面投入過量資源的,對吧?”
房玄齡聽出了自己的得意門生沒有憋好屁,警惕地略一點頭:
“是的,然後呢?”
李明繼續道:
“然後便是,興建河堤同樣是一件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事情。
“爲何房相願意在這上面慷慨解囊呢?”
簡直是謬論詭辯,這兩件事可以混爲一談麼……房玄齡到底是剋制住了自己吐槽的慾望,平靜地講述著最直白淺顯的道理:
“因爲救災不如防災,如果不在河防上投入巨資,那麼一旦發生災害,那麼損失就更大。”
“對,沒錯!徵倭、滅倭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李明陡然提高了音量:
“大江大河放著不管,就會帶來無窮無盡的災害。
“倭人同理,放著不管會給華夏帶來很大的麻煩。
“所以,不能把徵倭看做一般的戰爭行動,覈算收益和成本。
“而應該當做一種災害預防措施,未雨綢繆,連根拔起!”
房玄齡被這套理論震撼了,表情都呆滯了一些。
“這……陛下你說的是認真的?”
對於那個鯨海彼岸的落後國度,噁心是噁心了一點,但要把它的危險性擡高到大江大河的級別……
“沒錯。你看,這短短幾個月,倭人在中原造成了多大的災害?”
李明認真嚴肅地批評手下的頭號文臣。
“你的問題還是在於,太把倭人當人看了。
“把他們類比蝗災這樣的災害就能理解了。”
房玄齡沉默了下去。
他在評估這種說法的合理性。
倭島對大陸不能說沒有一點價值吧,也能說是一點價值沒有了。
但那個人劫地零的鬼地方,還能刷出一些古古怪怪的類人生物,時不時地在大陸興風作浪。
對華夏來說是純純的負資產。
從這個角度來看,還確實和自然災害有異曲同工之妙……
“那麼陛下,倭島上剩下的倭人,應該如何處理呢?”
長孫無忌打斷了兩人的思辨,提出了實際操作上的問題。
誠然,大明天兵正在倭島上大殺四方,而工程隊也在系統性地破壞當地的農田。
可是,這是不足以讓當地倭人滅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