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47章 錢莊之議

林縛派人騎快馬來催,林夢得有再緊要的事情,也是以林縛這邊優先,當夜就坐馬車趕回崇城。

要說秦承祖對“錢莊”之事還有些顧慮,擔心會遇到種種阻力,林夢得則是極爲支持。

林家鼎盛之時,在東陽、江寧、維揚、淮安、平江、丹陽、海陵等江東郡的周邊大城都設有貨棧,大宗貨物往來,動輒幾千上萬兩銀子,貨棧內部使用“飛票”已成常例,也形成了一套規矩。

因爲林記貨棧信譽好、根基深,在外經商或遊宦的東陽鄉黨,利用林記貨棧的飛票進行銀錢匯兌,也較普遍。到崇觀八年時,對外部的飛票匯兌,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光票息,林家就能從中多獲得兩三千兩的銀子。相比較林家的其他生意,票息收入還很低;要是將林記內部使用飛票,也計算票息的話,那數字就相當客觀了。

戰事離亂,上林裡給摧毀,林家的根基差點給摧毀,戰局難料,人心叵測,林家目前在各貨棧之間,都恢復用現銀結算,但不意味著錢莊之事就不可行。

王成服上書建議,說典錢鋪之事。林夢得早先就看過,考慮了很多,他在這方面有實際的經驗,自然也就有更多、更明確的想法。只是這段時間都在忙別的事情,林縛回崇州後,林夢得跟他也就匆匆見過兩次面,也沒有機會細說這事。

王成服上書建議設典錢鋪,重在由典錢鋪支借錢谷給流民用於開墾,林夢得更看重飛票即“銀票”的好處。

林縛明確了“錢莊”、“支借”、“錢息”、“銀票”、“票息”幾個概念,林夢得心裡的概念框架也就更明晰了,當夜在東衙召集的議事會議裡,就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世事難料,但淮東屢獲大勝,還是能給別人一些信心的,”林夢得說道,“我們也不要指望第一步能邁出多大的步子,但在津海糧道的體系裡,推行飛票,還是可行的!黑水洋船社且不說,銀錢都在崇州結算,看不到錢莊的好處。不過,好些糧商,只走崇州到即墨這條短線——從崇州購糧,進膠州灣,到即墨交付,進行銀行結算,就需要將銀錢運回崇州來,再用來買糧。要是糧商隨船走,還方便些,只要找到可靠的船主跟夥計,將銀子隨船運回來就是;但好些糧商、船東,只是僱人運糧,本人怕海上風浪大,並不隨船走,成千上萬兩的現銀,走陸路運回崇州,就有種種擔心!若是我們在即墨、崇州都設錢莊,糧商在即墨得銀,將銀子存入錢莊,拿著錢莊出據的飛票,到崇州來取現銀,就方便得多。銀子在途中可能會給劫走,但飛票的兌付,非糧商本人或糧商指定人不可取,實際也保障糧商的個人安全……”

飛票不同於錢鈔,更與後世的匯票性質相當。一張飛票的面值都有幾百上千兩銀。如此高面值的飛票,出據時,自然都會進行詳細的背書,寫明持票人的身份跟取現時限,甚至還會指定取現的錢莊,給盜走冒領的可能性很少。

周廣南、孫豐毅行商大半輩子,自然識得飛票的好處,關鍵在於錢莊可不可信的問題,要是值得信任,拿飛票上路,比帶著幾千上萬兩銀子上路,要安全得多。

津海糧道本身就是靠淮東軍司在支撐著,錢莊設立,自然也是要依託淮東軍司的信譽。這些糧商若是還不信任淮東軍司,根本就沒有必要到津海糧道里來摻一腳了。

“當然,錢莊不可能無緣無故的給糧商出據飛票,收取票息是當然之舉。只要確保持票到錢莊即能兌換現銀,百里取三,甚至取五,我看糧商都會願意的,”說到這裡,林夢得眼冒金光,他滿心想著替淮東開闢財源,突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如何叫他不興奮?他繼續說道,“從江門到即墨或從淮口到即墨,以正常年景計,漕糧運量在一百五十萬石以上,以即墨收糧價,銀錢總額就在一百五十萬兩。這批漕糧,自然是要從膠州灣運到萊州灣的,又是一個來回;從登萊運到津海,又是一個來回。三個來回銀錢翻滾數量,總額將超過五百萬銀。即使是百里取三,潛在的票息年收入,也將達到十五萬兩銀。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在膠州灣、萊州灣,糧商們可以以票易票,只要我們在津海與崇州的錢莊,先存儲一定量的現銀,保證糧商持票即能匯取現銀,就能做成這筆買賣!”

“夢得認爲錢莊要準備多少本金,才保證糧商持票即能匯取現銀?”孫豐毅問道。

他們是行商發家,最重視信譽。錢莊之事能不能成,也在於信譽。一旦出現糧商持票不能立即兌現,錢莊的信譽也就毀了,生意就沒法做下去了。

“單爲糧商出據飛票的話,”林夢得摸著下頷,說道,“眼下看來,現銀都會在津海存入錢莊,持飛票到崇州取現。假設有半數的糧商會使用錢莊的飛票進行銀錢結算,我們每兩個月爲一週期,將津海的銀子拿戰船運回崇州來,差不多需要五十萬兩銀的本金?!?

“照這個說是夠了,但也不能確保萬無一失。要是風浪兇險,銀船一時給堵在半途,崇州這邊的週轉就會出問題。我看到真要做到保險,要有雙倍的現銀做本金,纔夠?!敝軓V南捻著頷下鬍鬚說道。

本金要投入這麼多,還要算上經營錢莊的風險跟成本,相比較之下,得利就相當有限了。

“單爲糧商出據飛票的話,不用那麼多的本金,”林縛說道,“淮東軍司儲備銀或藏在軍司的銀窖裡,若存入錢莊的銀庫,沒有什麼區別;此外,厘金局所收取的現銀,以及各工場留存的餘銀,都可以存入錢莊做本金用……”

需要足夠多的本金存銀,主要還是防止擠兌。孫豐毅、周廣南等人經商半輩子,雖然還剛剛有錢莊的概念,卻也能考慮到擠兌之事。

淮東軍司財力再緊迫,也會存有一定量的現銀。這筆銀子是藏在淮東軍司的銀窖裡,還是存入錢莊的金庫裡,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說到厘金局,周廣南就熟悉了。厘金局差不多是淮東軍司現銀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每個月纔跟淮東軍司結算一次。

不算已經進入淮東軍司窖藏的現銀,厘金局平時也存有好幾萬兩現銀。

船場收益結算是每季一期,平時要維持正常的運營,存有的現銀數額更加龐大。

冶鐵工場、剿絲工場甚至包括黑水洋船社,都有大量的現銀抓在手裡,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餘銀都是以備不時之需,實際上會用到的機會不大,跟鄉民手裡攢些銀錢不敢花出去的道理一樣。

這些餘銀集中存入錢莊的銀庫,一是集中保存方便,第二就是錢莊若是給持票人擠兌,就可以拿這筆銀子來應急。

也就是說,只要存入錢莊的餘銀數量足夠龐大,錢莊所需要的本金就越少。

給林縛一句話點撥,周廣南彷彿看到一個新的視野,一改之前謹慎的態度,身子都往前傾過來,說道:“大人所言,確實是緩解錢莊本金不足的妙招!卑職聽來,毛塞頓開?!?

林縛微微一笑,後世有哪家銀行不吸攬公衆存款、光靠自有本金向外放貸的?他是靠後世經驗取勝,若說經營算計之事,卻不比周廣南老道。

當然了,錢莊成立之初,都沒有建立起信譽,除了財東出資湊出一定量的本金外,就想大規模的吸攬公衆存款,是不現實的。但是,林縛可以將淮東軍司及諸多工場的餘銀都存入錢莊,將來有可能,可以直接指令淮東兩府十一縣將財政餘銀存入錢莊,就能保證錢莊擁有大量的儲備銀。

林縛笑道:“錢莊的好處不僅這幾樁。鹽鐵司去年是通過我們的水營戰船將鹽銀運往燕京的。陳韓三控制著徐州,流寇在汴泗之間,還有很大的勢力,張晏今年依舊不敢走陸路運鹽銀,錢莊倒是可以將這事給攬下來?!?

“大人的想法總是出人意料,這麼一說,又有恰到好處之妙,卑職當真是心服口服,”周廣南感慨的說道,“糧商在津海存入糧銀,持票到崇州取現,會造成津海銀多而崇州缺銀的失衡。鹽鐵司將鹽銀存入崇州的錢莊,而我們可以從津海錢莊另撥出相應的銀錢入京,實際可以彌補上面所說的失衡……我們少了從津海運銀填補崇州的麻煩事,卻能多做成一樁生意,真是好得不能再好!這錢莊之事能做!”

林縛又看向孫豐毅。

孫豐毅細思量,見制置使看過來,也說道:“錢莊之事,能做?!?

孫、周兩家是南遷海商的代表,雖然周廣南、孫豐毅都在淮東軍任職,但他們不能心甘情願的出銀來做錢莊,林縛也不能逼迫他們。

如此孫豐毅、周廣南主動表態,這事便算是邁出去第一步。

林縛說道:“好。王成服就先留在這邊,你們幾個先擬出一個條陳來,將所有事情都考慮周詳了。錢莊能聚集到的本金自然是越多越好,隔幾天我去江寧走一趟,看看那邊有沒有人願意參與進來?!?

錢莊成立之後,放貸是基本功能,不需要強調什麼,不過林縛也沒有提淮東軍司將來會向錢莊支借銀錢發展軍備之事。這事留在錢莊成立之後才議不遲,總不能一開始就給別人太多的顧忌。

第39章 李卓的反擊第四十七章 治獄(二)第120章 釜底抽薪第98章 虞東第125章 溮水論奸雄第104章 兵力算法第122章 滯敵第83章 兵臨城下第26章 得與失第59章 負荊請罪第45章 水上奇兵第107章 戰起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41章 守陽信第13章 殘破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16章 誰能知心第70章 覆滅第四章 夜寇爲佳人第三章 七夫人顧盈袖(二)第46章 搶灘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105章 搶灘大橫島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10章 虎將有謀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40章 浙西大旱第五十四章 隻手遮天第42章 政務第127章 俘兵第139章 借刀第19章 邸報第97章 利害關係第79章 不能回頭第55章 殘勝第19章 邸報第69章 江門島第32章 定計第154章 歸心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五章 下車伊始第81章 了無牽掛第41章 撤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駱陽湖水戰(二)第66章 樑成翼南逃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九十六章 妝容驚豔第25章 割土權謀第89章 鏖戰第43章 入城擡棺第27章 鐵山船場第76章 藥材貿易第18章 狹路相逢第127章 俘兵第102章 敵蹤又現第113章 廷爭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24章 皓首勤政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56章 顧嗣元第45章 功高震主第1章 捍海堤第56章 飛熊之死第14章 東行出海第34章 耐心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103章 誰做黃雀第58章 還鄉第73章 舟行海上第2章 新學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3章 寧王第108章 交易第170章 疥癬之患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114章 樊城城下第22章 跑馬燈第28章 廢除匠戶第109章 新的戰場第74章 雁過拔毛第92章 鶴城大捷第11章 嫡爭(二)第十七章 肥差任選第84章 牽鼻子第37章 飛轉直下第66章 獻平虜策第八十三章 延醫上島第75章 北行第29章 補充第53章 約期良辰第72章 海上接戰第35章 百般相思第143章 樂極生悲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44章 人口隱憂
第39章 李卓的反擊第四十七章 治獄(二)第120章 釜底抽薪第98章 虞東第125章 溮水論奸雄第104章 兵力算法第122章 滯敵第83章 兵臨城下第26章 得與失第59章 負荊請罪第45章 水上奇兵第107章 戰起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41章 守陽信第13章 殘破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16章 誰能知心第70章 覆滅第四章 夜寇爲佳人第三章 七夫人顧盈袖(二)第46章 搶灘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105章 搶灘大橫島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131章 夜下血流第10章 虎將有謀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40章 浙西大旱第五十四章 隻手遮天第42章 政務第127章 俘兵第139章 借刀第19章 邸報第97章 利害關係第79章 不能回頭第55章 殘勝第19章 邸報第69章 江門島第32章 定計第154章 歸心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五章 下車伊始第81章 了無牽掛第41章 撤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駱陽湖水戰(二)第66章 樑成翼南逃第131章 怨有必因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九十六章 妝容驚豔第25章 割土權謀第89章 鏖戰第43章 入城擡棺第27章 鐵山船場第76章 藥材貿易第18章 狹路相逢第127章 俘兵第102章 敵蹤又現第113章 廷爭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24章 皓首勤政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56章 顧嗣元第45章 功高震主第1章 捍海堤第56章 飛熊之死第14章 東行出海第34章 耐心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103章 誰做黃雀第58章 還鄉第73章 舟行海上第2章 新學第十章 荒島殺戮(二)第3章 寧王第108章 交易第170章 疥癬之患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二十五章 紙上談兵(一)第114章 樊城城下第22章 跑馬燈第28章 廢除匠戶第109章 新的戰場第74章 雁過拔毛第92章 鶴城大捷第11章 嫡爭(二)第十七章 肥差任選第84章 牽鼻子第37章 飛轉直下第66章 獻平虜策第八十三章 延醫上島第75章 北行第29章 補充第53章 約期良辰第72章 海上接戰第35章 百般相思第143章 樂極生悲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44章 人口隱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工布江达县| 会昌县| 临漳县| 许昌县| 景东| 含山县| 芜湖县| 贡觉县| 越西县| 元氏县| 淮安市| 宁明县| 洛宁县| 吉隆县| 龙川县| 衡东县| 蒲城县| 米林县| 靖远县| 大邑县| 新沂市| 福海县| 淮滨县| 漳浦县| 广昌县| 乌兰察布市| 石河子市| 沂南县| 凤阳县| 永济市| 成武县| 西青区| 沙洋县| 嘉义市| 资溪县| 巴南区| 吴旗县| 太原市| 安溪县| 阜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