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13章 廷爭

王學善所言非同小可,即使他言稱有人證,但也是孤證,這時節根本無法派人去崇州覈實,林續文與黃錦年也都先後腳離開江寧,也無法當面對質,但張晏曉得淮東不管有什麼居心,這時候江寧城裡絕不能自亂了陣腳。

趁著皇上親自提問王學善派去彭城郡公府上做僕役的眼線,張晏派了一名親信太監到前殿的政事堂,跟陳西言言語一聲。皇上真要任著脾氣亂來,也只有陳西言能擰得過。

江寧勢危,叛軍就在百里之外,陳西言、左承幕、程餘謙等人幾乎是晝夜不離政事堂,得張晏派人通風報信,三人趕緊到文華殿見駕。

陳西言等人闖殿而來,永興帝元鑑武瞪了張晏一眼,知道是他派人去通風報信,覺得自己雖是九五之尊,卻連一個聽話的心腹都沒有,心情更是暴躁,唬著臉問陳西言三人:“三位愛卿急衝衝趕來,有何要事要奏?”

“臣與左相、程相商議著從城裡再募勇卒上城頭協防,特來跟皇上討個主意,”陳西言袖手而答,站在殿前,剮了王學善一眼,問道,“王大人怎麼在宮裡?”

“淮東都將魯王接進軍營,要不是王大人得眼線密報,朕與爾等怕是臨死都給矇在鼓裡!”元鑑武厲聲問道。

“皇上萬不可信片面之辭。”陳西言說道。

“陳相可擔保淮東就無異心?”元鑑武質問道。

陳西言無言以對,從當年假勤王之名而行聲東擊西之策,淮東就囂張跋扈到極點。只是當年迫於形勢,而淮東的行爲又符江南地方勢力的利益,大家又不得不跟淮東媾和,繼而在寧魯之爭的問題上,淮東又是擁立寧王最重要的勢力。江寧雖然猜忌淮東,又不得不事事依仗淮東。淮東事事自成體系,普通民衆或因淮東戰績彪炳而視其爲朝廷砥柱,稍有些見識的官員,哪個能拍著胸脯說淮東沒有異心?

陳西言這兩年來,時時事事謀算籌劃,可不就是有一份心思要壓制淮東的異心嗎?

陳西言站在那裡琢磨說辭,永興帝元鑑武接著說道:“南征閩東前,林縛反常去探視魯王及太后,隨後又直接派淮東甲卒侍衛海陵王府。高強信函出入崇州,也要經淮東之手——這種種事,陳相你心裡也都清楚,今日淮東將魯王接入軍營,又有什麼不可能的?”

永興帝接連質問,陳西言、左承幕、程餘謙、張晏等人都無人回答,因爲在他們的心裡,也不會天真的認爲林縛對朝廷、對元氏忠心耿耿。

至少在徽州失陷之前,江寧還是能及時得到關於海陵王府的最新消息。雖說林縛回崇州探望太后、魯王也屬正常,而淮東當時是藉口海陵王府受盜賊侵擾纔派甲卒加強護衛,但在陰謀者的眼裡,正常的情況也會變得不正常,更何況淮東不避嫌的行爲本身就難圓其說。

王學善說道:“林縛十三日即到蕭山,而淮東援軍到今日也不見蹤跡,怕是沒有緣故!”

陳西言氣得瞪眼吹鬍子,當初他本已將謝朝忠領兵的事情攔下來,便是他跳出來反水,使得朝廷衆臣紛紛轉向,終致徽州慘敗,這時節又是他跳出來添亂子,怎麼叫人不恨?

王學善沒有明說,但是潛臺詞跟和尚上的蝨子一樣明顯:淮東援軍遲遲不至,就是等著江寧陷落,好擁立新帝。淮東援軍不會過來,江州軍也不會過來,沒有援軍過來,江寧遲早會陷落。

王學善的潛臺詞就是要唆使永興帝棄江寧巡狩淮西!

殿裡也沒有幾人,陳西言也就不再顧忌什麼,直接說道:“皇上,淮東有異心也罷,無異心也罷,老臣願爲皇上拼死守住江寧城。只要江寧城在,皇上仍然是大越的皇上,淮東斷不敢輕易做出攻而衆之的事情來!”

“朕就不該聽你的話,放林續文、黃錦年離京。”元鑑武氣鼓鼓的說道,越發肯定林續文、黃錦年請旨離京,是確認淮東援軍在江寧城陷之前不會過來。

“陳相所言字字珠玉,請皇上三思而後行?”張晏說道。

永興帝一旦離開江寧前往淮西避難,江寧怎麼可能守得住?

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元氏兩次失都,大越還談什麼中興,還談什麼帝權?董原難道就是一個吃肉會吐骨頭的主?

程餘謙與左承幕面面相覷,窺著皇上陰晴不定的臉色,暗道:前些日子有官員上奏疏請皇上巡狩淮西以避兵禍,皇上雖然當廷杖責,但怕是那時就有這個心思吧?

陳西言錚錚忠骨,滿腔赤誠,良言苦口,要爲大越朝廷保住最後的元氣。張晏宦臣一個,沒有太多的牽掛,權柄又都依賴於皇上的信任,帝權失勢,張晏自然沒有往日的風光,在林續文、黃錦年都相繼離開是非之地,程餘謙、左承幕就不得不考慮後路了。

陳西言連使眼色來,左承幕、程餘謙都沉默著不吭聲。

要是皇上打心裡認定淮東援軍不會過來,怎麼勸都沒有用,而且不是他們拖著就能成的,一旦消息傳出來,便會掀起滿城風雨,上心不決,還怎麼指望下面將卒有守城的決心?

再者,在程餘謙、左承幕的心裡,也未嘗不認爲淮東沒有等江寧城陷之後另立新帝的居心。人心總是難測,彭城郡又是那樣的桀驁不馴,眼前這麼好的機會,手裡又有這麼大的實力,又有幾人能抵制得住誘惑?

陳西言苦於無奈,硬著頭皮諫道:“皇上若信不過淮東,可使大臣攜皇長子去淮西,宗室在淮西也有楚王可相托……”

永興帝的嫡長子幼年夭折,此時的皇長子其實是次子,年僅四歲,永興帝正春秋鼎盛,也就沒有急著立太子。

張晏暗感此策算不上多好,即使將皇長子送往淮西,江寧城若失陷,淮東依舊可以藉口說“國難當頭、立長不立幼”,強行擁立魯王,能奈若何?

何況淮東還有太后這枚棋子可用。

崇觀帝是兄終弟及,永興帝也是衆臣擁立——有這兩個先例來,江寧失陷後,董原手裡是四歲的皇長子,淮東手裡是早就成年、又多經歷劫難的魯王,即使皇上有秘旨隨行,最後的折衷方法,很可能是立魯王爲帝,立皇上的皇長子爲太子。

眼下最關鍵要是說服皇上減消江寧會失陷的擔憂。

程餘謙、左承幕心想皇上心裡未必有跟江寧共存亡的決心,陳西言此策真算不上好。

永興帝元鑑武陰著臉說道:“即刻擬旨命淮東從揚子江而來援軍,從暨陽轉道進太湖,從荊邑援溧陽,不要他們來江寧,其他事情再議!”

衆人站在殿前面面相覷,皇上已經在擔心渡江去淮西可能給淮東軍劫持的事情了,他們還能怎麼勸?

“臣不敢奉詔!”陳西言屈膝跪下,硬綁綁的吐出五字,眼睛也盯住程餘謙、左承幕二人,諭詔不經政事堂即爲無效,即使是由永興帝親筆所書,淮東軍也可以大大冽冽的不遵從。

既然皇上擔心渡江會給淮東水軍劫持,那就用淮東水軍將皇上堵在江寧城裡。

江寧要是在皇上棄離後失陷,大越就算最終能守住,也將不再是元氏的大越。

哪怕是皇上戰死在江寧城裡,天下百姓還會感懷皇上及元氏宗室的忠烈。即使淮東最終擁立魯王,還會繼續有忠良之士效忠於新帝——人心所向纔是魯王對抗淮東、擺脫淮東掌握、宗室傳繼下去的最有力手段。

“你!”元鑑武氣得急紅眼,順手將手邊的懷子摔得粉碎,驚得侍立的幾個太監心驚膽顫,元鑑武對身邊黃門太監吼道,“快宣王添進宮。”

能擬旨的也不僅陳西言、左承幕、程餘謙三人,王添也是政事堂副相,只是受謝朝忠之事牽累,這段時間來一些低調行事。如此勢危當頭,王添也少到政事堂及宮中露臉。

“皇上要三思啊!”張晏後悔當初沒能跟陳西言一起堅持擋住不讓謝朝忠出去領兵,這會兒再不阻攔,帝權真要旁落他家了。即使下旨,淮東軍還不是一樣會順著自己的心意?事後反而可以拿聖旨出來推脫自己的責任。

皇上去了淮西,只是更大可能的將大越推到崩潰的邊緣;退一萬步說,即使這時候迎淮東軍進江寧城,朝中還有一幫有聲望、有影響的老臣在,還輪不到淮東一手遮天!

只是這時候怎麼能再說迎淮東軍進城的話?皇上鑽進了牛角尖,怎麼勸都不聽,只能硬著頭皮阻擋。

“你們是當朕貪生怕死嗎?朕便是死,也不能讓社稷江山落到別家手裡。立魯王爲皇太弟也未嘗不可,但不能讓皇太弟落在淮東的手裡,你們怎麼就不明白我的心思?”永興帝痛心疾首的說道。

王學善冷眼旁觀,心笑:皇上心裡早就去意,根本就無與江寧共存亡的心思,可笑陳西言等人任矇在鼓裡。即使陳西言、張晏苦苦相勸,而程餘謙、左承幕都沉默不言,怕是他們也有去意,再擴到滿朝文武,又有幾人願意死守江寧?

王學善不得不佩服奢文莊的算計之妙,早早的就將江寧城裡這一番人的心思算得透徹。

這時候一名太監連滾帶爬的跑進來,帶著哭腔奏稟:“孟義山中流矢負重傷,生死不知,杭湖軍大潰,溧陽失守,叛軍往江寧而來……”

第100章 浙南戰場第142章 血濺五尺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73章 籌劃第25章 雲梯關第106章 叔侄夜話第21章 敵戰奇謀第86章 臨行第13章 殘破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襲上林裡(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駱陽湖水戰(三)第122章 勸降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129章 還都第二章 七夫人顧盈袖(一)第47章 錢莊之議第68章 鄉兵自雄第91章 伏誅第45章 水上奇兵第99章 大勢第39章 特使駕臨第77章 東海攻略第80章 溪爲山徑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69章 渡口大潰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2章 夜觀軍營第109章 新的戰場第21章 奇襲第11章 嫡爭(二)第77章 孤臣忠烈第59章 父女論策第13章 殘破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45章 奢家獲捷第1章 捍海堤第167章 釜底抽薪第67章 國策第115章 襲城第1章 捍海堤第36章 歪理邪言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37章 遷族第1章 江寧風月冷無邊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99章 大勢第四章 朝天湖第29章 白石領兵第45章 功高震主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56章 遷族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44章 兵家秘術第73章 西逃路斷第131章 歸路第85章 轉折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133章 驚弓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47章 新帝之謀第一百二十一章 黑暗迷情(一)第32章 父子相認第139章 借刀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53章 襲東陽第3章 沒落王族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離姻親(一)第53章 襲東陽第118章 嵊泗初定第39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17章 開城門第25章 後患無窮第151章 騷亂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25章 陸七零三鎮師第50章 收六夫人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92章 言之不預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120章 主臣第49章 逆而取之第29章 陣戰第20章 拉攏第二十章 誘殺第十九章 車藏銀妝刀第72章 說降第3章 甄氏第60章 月下笑奪兵第13章 失城第36章 對壘第134章 還朝第139章 以退爲進第66章 東風緊第42章 山頂對策第九十三章 月夜田頭第24章 行刺之謀第36章 捉虜賞刀第106章 驚疑第109章 新的戰場
第100章 浙南戰場第142章 血濺五尺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73章 籌劃第25章 雲梯關第106章 叔侄夜話第21章 敵戰奇謀第86章 臨行第13章 殘破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襲上林裡(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駱陽湖水戰(三)第122章 勸降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129章 還都第二章 七夫人顧盈袖(一)第47章 錢莊之議第68章 鄉兵自雄第91章 伏誅第45章 水上奇兵第99章 大勢第39章 特使駕臨第77章 東海攻略第80章 溪爲山徑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69章 渡口大潰第9章 東海寇入襲第2章 夜觀軍營第109章 新的戰場第21章 奇襲第11章 嫡爭(二)第77章 孤臣忠烈第59章 父女論策第13章 殘破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45章 奢家獲捷第1章 捍海堤第167章 釜底抽薪第67章 國策第115章 襲城第1章 捍海堤第36章 歪理邪言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37章 遷族第1章 江寧風月冷無邊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99章 大勢第四章 朝天湖第29章 白石領兵第45章 功高震主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56章 遷族第63章 有肥先管自家田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44章 兵家秘術第73章 西逃路斷第131章 歸路第85章 轉折第72章 防線四不像第133章 驚弓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47章 新帝之謀第一百二十一章 黑暗迷情(一)第32章 父子相認第139章 借刀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53章 襲東陽第3章 沒落王族第一百一十一章 迷離姻親(一)第53章 襲東陽第118章 嵊泗初定第39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17章 開城門第25章 後患無窮第151章 騷亂第八十一章 簡短交易第25章 陸七零三鎮師第50章 收六夫人第三十五章 雜學之論第92章 言之不預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120章 主臣第49章 逆而取之第29章 陣戰第20章 拉攏第二十章 誘殺第十九章 車藏銀妝刀第72章 說降第3章 甄氏第60章 月下笑奪兵第13章 失城第36章 對壘第134章 還朝第139章 以退爲進第66章 東風緊第42章 山頂對策第九十三章 月夜田頭第24章 行刺之謀第36章 捉虜賞刀第106章 驚疑第109章 新的戰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南省| 鹤峰县| 宁阳县| 陕西省| 宁波市| 渭南市| 康平县| 谷城县| 岗巴县| 汤原县| 和林格尔县| 普洱| 清远市| 沈丘县| 深圳市| 武宁县| 库伦旗| 河北区| 宕昌县| 三台县| 突泉县| 万州区| 鸡东县| 岱山县| 抚远县| 上思县| 彝良县| 古浪县| 明光市| 宁都县| 新闻| 竹北市| 双江| 莱阳市| 通江县| 南通市| 满城县| 富宁县| 台东县| 浠水县| 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