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章 捍海堤

從山陽縣沿白塘河往東南而行,從亭湖縣西南進清江浦。

過清江浦入北官河,就是鹽瀆縣(今鹽城),往南行,便是海陵府建陵縣,再往南便是皋城,皋城西是興化,興化西則是維揚,從皋城往西南是海陵,往東南就是崇州。

淮河、長江不斷挾帶泥沙入海,不斷往下游形成沖積平原,兩個沖積平原之間的海域在千年之前還沒有成陸,是一處大海灣。

在潮汐的作用下,大量泥沙給推到海灣口堆積成沙堤,形成潟湖。又在江淮諸多支流注入的影響下,潟湖內泥沙淤積成陸,逐漸形成今天的鹽瀆、建陵、皋城三縣。

由於成陸的特點,四縣境內地勢低平,易受澇,水網稠密,湖蕩相連,溼地、沼澤衆多,成爲四周高、中間低的“鍋底窪”湖蕩平原區,又稱北官河平原。

清江浦的地形特徵,就是整個北官河平原成陸前的縮小版。

北官河平原易受澇倒是其次,受海潮回灌的危害更大,故而在整個江淮平原,鹽瀆、建陵、皋城三縣離通常意義上的魚米之鄉有著極大的距離。

林縛站在船頭,眺望整個湖蕩平原,小蠻看著西南角的景緻,卻是十分的興奇:“那片的田地,給水圍著,一塊塊的,怎麼跟草垛子一樣?”

林縛望過去,笑道:“說草垛子,還真是形象。記得不差的話,這裡應該是垛田鎮了吧?”最後一句話,林縛是回頭問孫敬堂。

“大人記得不差,那正是垛田鎮!”孫敬堂說道,“這裡河汊縱橫,地勢太低,動不動就受澇,鄉民爲防禦洪水,不斷浚河取土,加高田地,這樣一塊塊農田就像漂浮水裡的草垛子,久而久之,就稱爲垛田鎮。鄉下人家要種田,還要蕩一葉小舟過去……”

“那豈不是很辛苦?”小蠻說道。

“種田哪有不辛苦的?”宋佳在邊上笑道,“浚河取土,田地應是肥沃,有好收成,再辛苦些也值得……怕就怕澇災太頻,那才叫苦?!?

“澇災還是其次,”林縛說道,“鹽瀆、建陵、皋城三縣,地勢低平,海潮回灌纔是大害。海水含鹽,田地侵鹽,便是瘦土。這浸了鹽水的土地,看上去與崇州的良田相差無比,收成能差上三四倍……”

今日秋光尚好,陳漬、張茍、韓採芝、陳魁立等降將也給請過來,共賞秋景,聯絡感情。

他們出身都低賤,對農事不陌生,聽著林縛與諸人說話,遠望過去,頗有所感。然而心裡又疑惑:林縛乃堂堂淮東制置使,麾下擁雄兵數萬,無事關心這等低賤農事做什麼?

“這捍海堤一定要修,還不能拖延!”林縛左拳捏起捶打右手,下定決心道,“從南下民壯裡抽丁五萬,編入工輜營。從江門起,往北修,修三百里,一直修到清江浦南岸。大堤要能擋住海潮,堤上要能走馬車!爭取兩年內修成!”又指向陳漬、張茍、韓採芝、陳魁立,跟孫敬堂說道,“這四人都給你,葛司虞、王成服也給你!你還要誰?”

陳漬、張茍是降將,又是林縛用來要挾孫壯在睢寧不叛的人質,怎麼安排都無所謂,便是給軟禁起來,也有心理準備,何況是給拉去修捍海堤。

韓採芝、陳魁立二人心裡有些委屈,他們都上林裡子弟,以爲投附過來,能在淮東軍中得個好位置,沒想到給按上這差使。

林縛似乎能看透韓採芝、陳魁立兩人的心中所想,側身跟他們說道:“不習政事,難爲良將。這一兩年,你們就隨孫指使司好好學一學政事。另外,我有兵書送給你們,你們好好研習,自有你們出人投頭的機會,實不急於一時?!弊屓四脕硭谋揪毐鴥宰樱徒o韓採芝等人。

陳漬也拿了一本,他朝張茍呲了呲牙。

張茍還識得幾個字,他大字不識一個,送他書正好當草紙擦屁股。

“你個莽貨,弄大人家姑娘的肚子,提起褲子就不認人了?”林縛朝陳漬罵道。

“哪個不認?還是拜了堂的!”陳漬委屈道,“睢寧給大人奪去,聽說李家姑娘死在亂兵之中,再說我現在跑到李衛老兒面前叩頭認他作爹,他還不一刀捅死了我?”

“你要敢將這本書撕了去擦屁股,一年時間裡識不全裡面的字,你就一輩子修海堤吧!”林縛也不說李衛女兒給他送去崇州,說道,“你家人我都接到崇州去。你先老老實實的給我修一兩年海堤再說,要敢私跑去投孫壯,我有手段對付你……”

陳漬心裡納悶,聽林縛的語氣,懷疑李衛的女兒還活著,但就算活著,也沒有他的份。李衛是睢寧知縣,是進士出身,哪可能跟他一個賊將聯姻?

天時將晚,孫敬堂等人不打擾林縛清養,與諸人離開林縛的座船。

“各家都急於擴充勢力,有銀子都拿來置軍械、養兵,你都捨得如此大規模的去修這個捍海大堤?”宋佳這時候才心有感慨的與林縛討論修捍海堤的事情。

“擴充勢力,往哪裡擴充?”林縛笑問,“爭霸天下千年夢,誰都想去做,但需時需勢。時不至、勢未成,能保一方水土安寧,難道不是雄傑了?”

要是歷史軌跡不發生改變,北宋年間的范仲淹應該在江淮沿海修一座捍海堤而名垂青史,“范公堤”使淮東易受海侵之地變成魚米之鄉,在千年後也給後人憑弔。

歷史軌跡改變,自然也無人去修什麼捍海堤,鹽瀆、建陵、皋城三縣,依然受海侵之害,民生凋弊。

林縛去年就想在鶴城草場外先修海塘,只是運鹽河清淤工程才結束,修海塘的事情還沒有提上日程。

如今坐到淮安制置使的位置上,便要站到淮東全局去考慮問題,修海塘不能只修鶴城一截,要下狠心從南修到北,不管將來天下局勢如何變化,也算是給淮東民衆留下一處福址。

“這倒也是,制霸之事,還真急切不得,”宋佳眸子盯著林縛看,笑道,“讓我猜猜修捍海堤有哪些好處……”

“那你來猜猜!”林縛笑道。

“捍海堤修成,堤外煮鹽、堤外植稻,於民有利,於淮東有利,便是耗銀百萬,能增淮東糧賦,也有利你在淮東滋養聲望,就要算第一樁好處,也是最緊要的好處?!彼渭颜f道。

“不錯,”林縛笑道,“這樁好處,來得太慢,遠不及手握十萬雄兵,威懾鄉里來得爽利,其他人也許不屑爲,我倒是有些耐心……”

“淮泗之戰,你得六萬丁壯,都編入軍伍,淮東軍將驟增十萬,招搖而無用武之地,又耗養軍之資,崇州怕是支撐不住,智者不爲,”宋佳說道,“編入軍屯,開墾鶴城草場,對你來說,應該是最有利之事。但編入工輜營,去修海塘,軍制不散,戰事急烈,隨時能編入諸軍作爲正卒驅使,也不失爲良策……”

林縛點點頭,承認宋佳說得有道理。

修三百里捍海堤,在當世怎麼都要算超大型工程,最需要重視的就是組織性。

除了兵甲裝備以及戰訓強度不同外,工輜營的編制與諸軍無異,組織與軍紀,也將嚴格照營伍來實施,修堤之餘,也能進行一定量的戰訓。

戰事和緩,淮東軍維持當前兵額足以,一旦戰事激烈,就可以直接從工輜營抽調合格的、能適應淮東軍戰場紀律的兵員補入諸軍,迅速進行大規模的擴編,擴編之後,也能迅速拉出去打野戰,而不用擔心戰鬥力會給削弱太多。

“其三,你修捍海堤,當然也不恰好沿著鹽區與縣域的分界線修,往鹽區多移一步,堤外所得良田便歸你所有,”宋佳說道,“張晏雖爲鹽鐵使,品階在你之上,但兩淮鹽區及十監院,加起來也就兩萬鹽卒,你工輜營壓上去修海堤,就有五六萬人,兩淮鹽區爭地必然爭不過你。修海塘也有利鹽區。據我所知,海潮漫漲,沿海廬舍漂沒,鹽竈毀壞,第一個受損的就是鹽戶。修得捍海堤,鹽區雖在堤外,但鹽戶總有安身立命、不受海潮侵害之所。你主持這等大事,張晏總要退避三舍,讓你三分。三百里捍海堤,你往東多移一里地,便能得十萬畝良田,能彌補你修堤所耗一二……”

“倒合該你來做我的行軍長史,”林縛笑道,“這本帳,普通人還算不到呢,算是一樁好處?!?

“我看少夫人堪比女諸葛呢。”小蠻在一旁插嘴道,她雖然心裡對宋佳有所牴觸,但諸多女眷裡,還真沒有人能比得上宋佳能給林縛出謀劃策。

“鹽瀆、建陵、皋城三縣,湖蕩成片,沼澤成羣,陸路遠不及水路便捷,”宋佳說道,“雖說水路也便,但緊要之時,如夏秋風暴季海路不通時,沒有陸路總有諸多不便。修成捍海大堤,實修成一道從崇州直達清江浦南岸的快捷兵道,有利於在崇州掌握整個淮東局勢——其利四也!”

“此外,修捍海堤,大利之事,勢必也要動員地方勢力,地方勢力也會甘願爲你效力,”宋佳說道,“有利你拉攏鹽瀆、建陵、皋城三縣的地方勢力,從其地招攏人才爲你所用,其利五也!你說我說的這些,有沒有道理?”

“總是頭疼女人太聰明,”林縛微微一笑,說道,“在你說來,倒真有諸多好處,但在我看來,人生匆匆,總要留些好處在世間,纔不枉這一回。修捍海堤,大利於淮東,我能爲,又豈能不爲?有時候,也僅如此簡單而已。”

宋佳抿嘴而笑,她纔不信如此興師動衆之事,林縛拿一個簡易的理由,能說服崇州衆人。

第41章 體系與築基第38章 濟南失守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122章 滯敵第37章 遷族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79章 戰前第19章 兵亂抵定第18章 巡政(一)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49章 戰勢第1章 捍海堤第27章 僧院屠戮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105章 決心跟信心第102章 西行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107章 戰起第117章 天下危局第43章 入城擡棺第50章 彭城郡公第39章 虛實相機第三章 柳月兒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59章 原是姐妹第110章 浙南前哨戰第65章 賑災第6章 息議第63章 盲點第145章 壽州第一百章 四月芳菲(一)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52章 鬍子叔叔第10章 嫡爭(一)第64章 殘城廢土第25章 金箭傳令第129章 志願軍游擊隊第18章 喝斥第75章 攻寨第57章 京畿密鬥第98章 留後處置第87章 勸誘第78章 回崇州第12章 江寧心思第47章 新帝之謀第132章 江灘第11章 降將第23章 三月潼原第148章 制衡第43章 左軍五營第二十一章 跋扈的風情(一)第57章 北進側擊第77章 孤臣忠烈第114章 猝然接戰第2章 鏡兒湖駐營第37章 困獸第88章 故人相見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3章 月下心迷第57章 好快第69章 渡口大潰第56章 遷族第156章 絕望第14章 立場第119章 真正的較量第27章 鐵山船場第18章 長亭相迎第一百四十一章 林庭訓之死(一)第50章 血戰第25章 後患無窮第125章 政事無非話家常第108章 戰黃陂第57章 京畿密鬥第60章 分贓擴軍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91章 伏誅第43章 演射第65章 賑災第35章 計定九里山第34章 鐵流第151章 新格局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119章 真正的較量第54章 清算降叛第三十二章 夜色潛情第97章 晉安攻守第22章 海東勢力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112章 荊州攻防第59章 原是姐妹第六十五章 人以羣分第7章 曬鹽第9章 也算承諾第一百二十章 迷局(三)第46章 國相
第41章 體系與築基第38章 濟南失守第30章 定策西沙島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二十二章 定策下海(三)第122章 滯敵第37章 遷族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79章 戰前第19章 兵亂抵定第18章 巡政(一)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103章 淮陽防線第49章 戰勢第1章 捍海堤第27章 僧院屠戮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105章 決心跟信心第102章 西行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107章 戰起第117章 天下危局第43章 入城擡棺第50章 彭城郡公第39章 虛實相機第三章 柳月兒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59章 原是姐妹第110章 浙南前哨戰第65章 賑災第6章 息議第63章 盲點第145章 壽州第一百章 四月芳菲(一)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52章 鬍子叔叔第10章 嫡爭(一)第64章 殘城廢土第25章 金箭傳令第129章 志願軍游擊隊第18章 喝斥第75章 攻寨第57章 京畿密鬥第98章 留後處置第87章 勸誘第78章 回崇州第12章 江寧心思第47章 新帝之謀第132章 江灘第11章 降將第23章 三月潼原第148章 制衡第43章 左軍五營第二十一章 跋扈的風情(一)第57章 北進側擊第77章 孤臣忠烈第114章 猝然接戰第2章 鏡兒湖駐營第37章 困獸第88章 故人相見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3章 月下心迷第57章 好快第69章 渡口大潰第56章 遷族第156章 絕望第14章 立場第119章 真正的較量第27章 鐵山船場第18章 長亭相迎第一百四十一章 林庭訓之死(一)第50章 血戰第25章 後患無窮第125章 政事無非話家常第108章 戰黃陂第57章 京畿密鬥第60章 分贓擴軍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91章 伏誅第43章 演射第65章 賑災第35章 計定九里山第34章 鐵流第151章 新格局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119章 真正的較量第54章 清算降叛第三十二章 夜色潛情第97章 晉安攻守第22章 海東勢力第37章 親衛營新卒第112章 荊州攻防第59章 原是姐妹第六十五章 人以羣分第7章 曬鹽第9章 也算承諾第一百二十章 迷局(三)第46章 國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宁市| 高邮市| 喀喇| 南靖县| 怀安县| 汝南县| 涞水县| 安远县| 东城区| 德化县| 奉化市| 云霄县| 和政县| 双辽市| 桃园市| 武汉市| 淮阳县| 井研县| 屯昌县| 重庆市| 安阳市| 乐安县| 福清市| 沁源县| 加查县| 孟津县| 天津市| 鹤岗市| 扎囊县| 财经| 莒南县| 体育| 阿尔山市| 盘锦市| 化德县| 阜阳市| 酒泉市| 义乌市| 乐清市| 县级市|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