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章 息議

三月二十日,林續文、劉師度就將鹽斤加價減款折與減一丁役稅折呈上去,依制要經政事堂合議通呈督政的太后批閱。

鹽斤加價驟減九成,再減免一丁役稅,兩者加起來,戶部的歲入很可能會銳減兩百萬兩以上,這一動非同小可。

固然有人抱著看淮東好戲的心態,有意縱容,但有官員極力反對——在程餘謙、餘心源、沈戎、元歸政等人保持沉默之時,左承幕竭力反對這兩摺子。

左承幕身居次相,僅在程餘謙之下,他竭力反對,太后也只能在崇文殿召集四品以上大臣合議此事。

“歲入以養官兵,官兵以守疆國;減鹽利、丁稅,使民衆得一時之利,然而官兵不養、疆國不守,致亂敵侵土,民衆顛沛流離,實因小利而受大害,”左承幕也不坐在賜座之上,站在堂前慨慷陳辭,“兩政若出,實大害於社稷……”

林續文心裡在拼命的點頭,這時候卻又不得不站出來反駁左承幕,言道:“常人之謂:江南諸府,自古富庶,乃魚米之鄉。然而,從東海寇成勢以來,屢受侵凌,前害未靖,浙郡又陷,流難遍土;至江寧定鼎以來,民生未得休養,而又屢屢加徵,民不堪負,從去歲到今春,騷亂多出——今春諸府縣遞解到戶部的減賦文函,多如雪片。倘若惹出民亂,勢如當年之淮泗,不等外敵侵來,當前勉強維持的形勢也將土崩瓦解……”

不僅僅民不堪負,而催繳賦稅的壓力,都是在地方府縣,加徵歷來都是給地方抵制,而減賦又向來給地方歡迎。

當世的官員多因讀儒書而得功名進仕途,真正熟知財政的官員很是罕見,滿朝文武,還真沒有幾個人對中樞歲入歲支說個大概來。

戶部要減民負,在普通人看來,自然是大好事,不說張晏這些有意看淮東好戲的人,那些不名所以的官員,也紛紛上書擁護減負、“爲民請命”。

雖說這次只是召集四品以上的官員進行廷議,也是擁護者多,反對者小,左承幕的聲音就變得極微——林縛手按儀刀,得賜座與首輔程餘謙坐在皇上跟太后的下首,安靜的看著朝堂之上衆臣議論。

永興帝雖然還坐在龍椅之上,但臉色浮白,權柄給奪的滋味並不好受,返回江寧後隔三岔五的病一場,沉溺酒色之中,叫別人懷疑他的身子,熬不過多少年頭。當下已有官員在底下議論立儲之事。

這種種事,林縛都看在眼裡,但不動聲色。

左承幕的聲音自然是微弱,廷議也難改結果,當下議定兩折擇日擬旨頒行天下。

廷議後,林縛就打算直接坐車回去,左承幕從崇文宮裡追出來:“崇國公、崇國公……”

林縛掀起車簾,看見左承幕與張玉伯一前一後從宮裡追出來,笑問道:“左相匆匆追來,有何事相教?”

“崇國公,得一時之民望未長久之策啊,還望崇國公以大局爲念,撤去這兩道摺子!”左承幕說道。他也直接,曉得戶部的這兩道摺子背後是林縛直接拿的主意,要想挽回,只能說動林縛才行。

張玉伯欲言又止,他倒不是有心跟左承幕一起追來的;林縛問他:“玉伯以爲呢?”

“江寧、池州、徽州要得休養,三年內難輸賦稅給戶部,”張玉伯說道,“減民負也是當務之急,只是戶部歲入一下子要減去這麼多,維持就難了;萬一有個天災人禍,就到處是漏洞……”

林縛擡天望了望宮牆內的崇文殿飛檐,才側過臉來與左承幕說道:“別人巴不得看著本院將事情搞砸,左相一力阻之,就不怕滋惹仇怨?”

左承幕愣怔在那裡,一時間也揣摩不透林縛的城府,勉強苦笑道:“爲社稷計,哪敢惜身?”

“事已至此,本院也難免回,要是真有什麼後遺憾,再去想辦法補救吧!”林縛看著其他官員也陸續出宮來,無意跟左承幕在殿前說太多的話,即告辭離去。

左承幕滿臉失望,站在殿前,看著林縛坐車而去。

林縛坐進車裡,周普披甲騎馬護著車乘而行,隔著車窗與林縛說道:“這左老頭倒是不壞。”

林縛笑了笑,說道:“左承幕倒能持中而論,在朝中也素來不討好哪邊,但這時還不會跟我們走一條道……”

*************

鹽斤加價減折與減一丁役稅折在三月底就正式行旨詔告天下。

因走私鹽給捉住現行的五家鹽商,給緝拿下獄不說,其在各府縣的鹽行、鹽棧,也由鹽鐵司直接派遣鹽官分赴各地接管,轉爲官營。

鹽斤加價款減至二十錢,從鹽戶手裡收鹽價十錢不改,各府縣鹽售價,根據路途遙近,以五十錢到七十錢分若干等進行限價。

鹽事官私並舉,鹽鐵司鹽斤加價款爲鹽稅,併爲戶部歲入;地方官營鹽棧、鹽行,收入則歸入府縣。

官營鹽行的收入歸給府縣,一是要進一步減輕地方稅賦負擔,使地方府縣將緝查私鹽之事重視起來,另一方面就是要將這次派往各府縣的百餘鹽官能借此融入地方——這百餘鹽官都是從淮安、海陵兩府抽取的吏員。

眼下不能直接對江南七府動什麼大手腳,借跟地方利益沒有什麼衝突的鹽事,將人手先按排下去,也是曲線救國的一種手段。

鹽事之爭,前前後後折騰了近兩個月,當將鹽價減到七十錢以下,民間的沸怨很快就徹底平息,連同丁稅減免,地方府縣反饋上來都是讚譽之言,清查鹽事最大的阻力也就隨之消除。

四月上旬,對左護鹽校尉毛文敬的審訊以及對其家查抄也有了初步的結果。

毛文敬承襲父職,父子兩代居左護鹽校尉前後長達二十二年,護蔽私鹽與鹽商私分巨利,家資積累鉅萬。督辦此案的檢討御史唐恩叔累計在維揚府查抄毛氏宅院十九處、藏銀三十二萬餘兩,在興化、海陵、維揚等地抄沒糧田一千二百餘頃,在淮南鹽場所轄區域內,還抄沒私墾糧田八百餘頃。

毛文敬案給定在鐵案難翻,維揚的官員或多或少都受鹽商的恩怨,但江寧的官員、士紳則完全不一樣。

在永興帝登基之前,江寧六部除了少數手握實權,大多數人都是坐冷板凳的守陵官,手頭沒有什麼油水可撈,日子過得極爲清苦。永興帝在江寧登基之後,江寧六部諸寺監才掌握實權,但戰事仍頻,財力吃緊,想撈也無從撈起,以致從居巢回江寧來,有許多官員因爲戶部拖延不發俸祿而陷入忍飢挨餓的窘境。

江寧城裡的士紳也最爲集中,但受江寧城破之害,士紳損失最爲慘重——御營軍、府軍大亂時,最先劫掠的就是城裡的士紳富戶。而後浙閩軍進城,控制江寧的時間雖短,但也是集中洗劫士紳聚居城區。

以致戰亂,江寧出現一種怪現象,就是糧價暴漲而地價猛跌。許多士紳豪富曉得城外更亂,但給洗劫後要維持一家人在城裡的生計,只能將地契拿出來賤賣。

說起貪官污吏來,民衆恨之,但最恨貪官污吏的,莫過於一大羣想貪但暫時還沒有貪上、又陷入困境的士紳官員——毛文敬的案子大體水落石出之後,江寧城裡就一片喊殺之聲。

張晏難推失察之咎,上書請罪,請辭內侍監。

樑太后、永興帝及程餘謙、餘心源等人,當然都不想張晏離去,最終以罰一年俸祿充入國庫了事,也叫他們認識到,只要兵權給淮東拿捏在手裡,淮東想要做成什麼事情,他們或明或暗都難以阻擋。

由於涉及私鹽的鹽戶、鹽卒也是極多,爲穩定兩淮鹽場生產、運輸,治罪時也只能刻意的去放鬆,而不是追根究底,將鹽事生產耽誤了。

毛文敬最終判斬刑,子弟十一人判流徙、家產抄沒,罪罰最爲嚴厲。

涉案的五家鹽商,有兩家在查禁私鹽時率私武激烈反抗,但也只有主犯及有命案在手的從犯給判斬刑,其他三家主犯都只判流刑,從犯都不追究其罪;除此之外,這五家分別處以十萬兩銀到三十萬兩銀不等的罰沒,並沒有進行最嚴厲的查抄。

而在禁私期間沒有涉案的商卒鹽戶,不管之前是否有涉走私,一律赦免前罪。

毛文敬等案犯最終與王學善父子以及謝朝忠一起押赴刑場用刑。王學善身爲前戶部尚書、謝朝忠之前的品階更高,定刑的程序要比毛文敬複雜,所以拖到現在。

王學善用刑,邢部、大理寺、都察院都派官員監刑——林庭立監刑回來,到陳園與林縛說道:“王學善臨刑前,倒要我跟你說聲謝……”

“謝什麼,謝我沒有滅他的三族?”林縛一笑了之,側頭看向旁邊的孫敬軒,笑問道,“跑江湖的,是不是有‘禍不及妻兒’的說法?”

孫敬軒一怔,半晌沒搞明白林縛的話是什麼意思。

永興帝對王學善倒是恨之入骨的,恨不得將其九族都押到刑場上凌遲而死。程餘謙等人將兵敗的責任,都推到王學善、謝朝忠的頭上,下手自然也不會軟——最初對王學善、謝朝忠等人的判罪是夷三代親族、抄沒家產、妻女充爲營妓。

還是在林縛的堅持下,王學善叛敵罪最終判處王學善父子以斬刑,抄沒家產。王學善親族裡,除三名成年庶子判流刑、徙往夷州外,其他十六歲以下的未成年子弟均不治罪,由親族收養,也不牽累妻妾,比最初的罪罰要輕得多。

王學善只當林縛是對他王家手下留情,卻不知道林縛根本就做不出夷人三族、妻女充爲營妓的行徑來。

除此之外,韓賓交待出奢家藏於江寧的暗樁、密間數十人,減罪也判流刑;陳如意倒是有骨氣,一個都沒有交待,刑訊的人見她如此美貌,也手軟沒有太嚴厲的進行逼供,最終處以絞刑。

第4章 內府第124章 斷尾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114章 殲滅第101章 風起雲涌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22章 君王天下事第46章 點天燈第88章 故人相見第115章 輕而易舉第36章 徐州攻略第53章 獄島去留第113章 廷爭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58章 還鄉第148章 裂土分封第110章 江上相會第89章 潰敵第23章 三月潼原第118章 待援第七十一章 江中取銀(三)第五十七章 募工(二)第89章 決斷第69章 羣龍無首第46章 錢莊第70章 意外相逢第2章 鏡兒湖駐營第59章 援圍第149章 荊湖軍政第64章 贈人利刃第9章 郊迎(二)第59章 父女論策第14章 東行出海第24章 行刺之謀第27章 鐵山船場第120章 降服第四十六章 治獄(一)第67章 國策第9章 拔營第34章 殺或不殺第63章 開海漕第160章 燕京雪第138章 殺雞駭猴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117章 進退兩難第31章 濟州新世界第30章 沒有良機第11章 肘腋生變第54章 四人洞房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129章 灘頭說美人第31章 城子嶺第64章 入土爲安第127章 皇城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95章 觀戰臺第55章 殘勝第72章 昔日童子第154章 歸心第39章 戰俘分贓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106章 渡河第六十四章 後事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78章 密議出兵第52章 嵊州第23章 三月潼原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47章 先機第16章 獅子張口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9章 三沙灣第二十一章 移禍之計第四章 林氏家主(一)第10章 淮西第27章 西線告急第99章 江寧形勢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73章 聯兵方案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3章 海塘說策第115章 輕而易舉第117章 橋渡第144章 後手謀淮西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49章 奢家變數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35章 螳臂之言第34章 秘倉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93章 老妖婆第17章 休整第23章 歸塵
第4章 內府第124章 斷尾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114章 殲滅第101章 風起雲涌第二十六章 東陽通判第22章 君王天下事第46章 點天燈第88章 故人相見第115章 輕而易舉第36章 徐州攻略第53章 獄島去留第113章 廷爭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58章 還鄉第148章 裂土分封第110章 江上相會第89章 潰敵第23章 三月潼原第118章 待援第七十一章 江中取銀(三)第五十七章 募工(二)第89章 決斷第69章 羣龍無首第46章 錢莊第70章 意外相逢第2章 鏡兒湖駐營第59章 援圍第149章 荊湖軍政第64章 贈人利刃第9章 郊迎(二)第59章 父女論策第14章 東行出海第24章 行刺之謀第27章 鐵山船場第120章 降服第四十六章 治獄(一)第67章 國策第9章 拔營第34章 殺或不殺第63章 開海漕第160章 燕京雪第138章 殺雞駭猴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117章 進退兩難第31章 濟州新世界第30章 沒有良機第11章 肘腋生變第54章 四人洞房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129章 灘頭說美人第31章 城子嶺第64章 入土爲安第127章 皇城第七章 家奴也是富貴途第95章 觀戰臺第55章 殘勝第72章 昔日童子第154章 歸心第39章 戰俘分贓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106章 渡河第六十四章 後事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78章 密議出兵第52章 嵊州第23章 三月潼原第一百四十章 民生誰來計(二)第47章 先機第16章 獅子張口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一百三十五章 船行河上第9章 三沙灣第二十一章 移禍之計第四章 林氏家主(一)第10章 淮西第27章 西線告急第99章 江寧形勢第1章 江寧風潮(一)第73章 聯兵方案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3章 海塘說策第115章 輕而易舉第117章 橋渡第144章 後手謀淮西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49章 奢家變數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35章 螳臂之言第34章 秘倉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93章 老妖婆第17章 休整第23章 歸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长岛县| 松桃| 荣昌县| 汤原县| 万全县| 合作市| 布尔津县| 南宁市| 乃东县| 台东县| 多伦县| 广州市| 邯郸市| 渭源县| 朝阳区| 泰来县| 宿州市| 六安市| 土默特右旗| 黎城县| 白城市| 桓台县| 武义县| 饶河县| 辽宁省| 无为县| 蒲江县| 南阳市| 色达县| 昌吉市| 虹口区| 北宁市| 喀喇| 邓州市| 修武县| 遵义县| 新邵县| 伊宁市| 天门市|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