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8章 回崇州

(凌晨醒來,醒不著先碼一章,求紅票!)

回崇州經(jīng)過江門,林縛使巡海船隊先回崇州休整,津海號則在江門停泊,林縛帶著宋博、王成服在江門登岸視看這六七日來的變化。

江門島與近岸處變化不大,但穿過雜樹林,相比較去時,王成服看到江門短短六七日間就起了很大的變化。

趙虎以崇州步營副營指揮兼司獄校尉率三百武卒屯駐江門。

都亭院原先只有北門,如今給強行劃走大半座院子作爲守獄武卒屯營之後,也在南牆單獨新開一洞門戶進出,與江門都亭各佔半片院子,互不干涉。

才六七日工夫,南門兩丈餘方的轅門箭樓就新造到有一丈多高,場地上堆積如山的砂石磚木。

都亭院南側(cè)的雜樹林給伐出一大片空地,方十二丈的烽火戍臺就築在其間,距都亭院有兩百餘步,距江岸倒有四五百步,已經(jīng)夯築得近兩丈高,外圍砌磚包覆,可以想象造成之後,是何等的宏偉。

除了早先過來的三百餘武卒外,這時候江門多了三百餘服刑的流刑犯在南轅門外伐木取土、堆土夯臺,王成服之前就猜到林縛強佔江門,意在安置流囚,但隔六七天,這邊又換了一番氣象,也暗自感慨崇州的動作好快,心想林縛真是銳意進取之人,做什麼事情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烽火臺本要貼著江岸夯築才更方便瞭望江口,但是鶴城草場外圍的江岸都是天然形成的沙堤,逢暴雨急流,容易坍陷,江岸的地形不穩(wěn)定,只能隔著江岸一段距離再建烽火戍臺,不過要建到七八丈高才夠。

宋博識兵事,知築城之事,看著烽火戍臺與都亭院的佈局,看著林縛建成才兩丈高、剛剛與林梢相齊的戍臺上眺望遠江,試探性的問道:“烽火戍臺與都亭院以犄角佈局,攻守兩便,利於防備,將來若在此築城,也會十分的便利,林大人覺得是否如此?”

林縛微微一笑,也不置可否,有些心思想瞞是瞞不住的,明眼人一眼都能看出來,有些事做得說不得,悶頭幹就是。

王成服心頭一跳,也眺望遠江,多少能明白林縛的心思。

************

江對岸的土地,原先叫虞東草場,面積雖比鶴城草場小一半,但與鶴城草場同屬維揚鹽鐵司所轄,爲兩淮鹽場煎海煮鹽提供草料。

慶裕三年,維揚鹽鐵司副使王奎上書朝遷,言江海濤險、虞東草場戶民/運草穿江過海才能及兩淮鹽場,有覆舟之險,每年淹溺性命,少則十數(shù)人、多者百十人,請裁虞東草場,歸入海虞縣,遷民開墾、以增稅賦。

王奎的上書,在朝中得戶部尚書陳準支持。爭議經(jīng)年,陳準在任上得病猝亡,原以爲此事息了,未料到德隆帝繼位時,這樁事突然有了結(jié)論,特旨奏準裁撤虞東草場,但將其土悉數(shù)闢爲虞東仁壽宮莊,共置莊田四千餘頃,原草場戶皆轉(zhuǎn)爲宮莊莊戶。

仁壽宮是樑太后居所,所謂仁壽宮莊,實爲皇莊一類。皇莊即爲內(nèi)廷直接經(jīng)營的莊田,當世分有三類,除皇帝莊田外,還有皇太后及皇太子莊田。皇太子莊田即東宮莊田,皇太后居仁壽宮,皇太后莊田又稱仁壽宮莊,每年所收的子粒銀又稱仁壽宮子粒銀。

虞東宮莊由太后派管莊太監(jiān)直接經(jīng)營,每年徵收仁壽宮子粒銀近兩萬兩,亦由太后自行支配。除管莊太監(jiān)外,其下還有官校、莊頭、莊丁等數(shù)百人、莊戶丁口約兩萬餘。

頗爲奇怪的,虞東宮莊近兩年來也受東海寇入侵,然管莊太監(jiān)皆稱成功擊退進犯之寇,損失甚微,每年照常將兩萬餘兩子粒銀輸往京中。

說來也不奇怪,虞東宮莊四千餘頃良田,莊戶耕種,給盤剝得異常厲害,常常一年收成,要給奪走七成八成。四千餘頃良田,每年所得的仁壽宮子粒銀絕對遠遠不止兩萬餘。不管漂沒的銀子最終是給哪些人得過去了,這些人都不會希望明白賬目公佈於世,即使給海寇大侵損失慘重,也只能給打碎牙和血咽肚子裡去。

虞東宮莊來頭甚大,性質(zhì)特殊,縣府郡司乃至六部九卿都管不著,自成一體,外人也看不到宮莊內(nèi)的虛實。王成服在江門六年,與虞東隔江相望,從諸多細枝末節(jié)處倒也看出些端倪來,虞東宮莊至少不像表面上那麼簡單。

撤虞東草場置宮莊,海虞大族並非一點好處都沒有。

次相陳準當年爲撤虞東草場患上跳下,怎麼可能是憐憫草場戶穿江過海之險?近二十年來,海虞陳氏在東江兩岸的桑園規(guī)模陡然增加到兩千餘頃,這其中怎麼可能沒有貓膩?今日以一族之財力,便能供養(yǎng)五六千人的鄉(xiāng)營,可見陳氏之富裕,便是放眼天下,也沒有多少人能與之比肩。

************

表面看來,林縛在江門建烽火戍臺以備海寇,也流露出借江門之地安置流囚的意圖。考慮今後需安置的流囚人數(shù)之衆(zhòng),而朝廷及郡司給林縛提供的條件之寡,即使有些人看出林縛有借江門之地安置流囚的意圖,只要不太過分,也不是不能容忍。

但是,林縛的目標是整個鶴城草場!王成服看到林縛眺望江南岸的神態(tài),心裡陡然跳出這個念頭,暗感他當真是好野心、好膽魄。

鶴城草場面積是原虞東草場兩倍以上,撤鶴城草場,即使大片土地給劃爲內(nèi)廷莊田,實際已經(jīng)控制崇州的林縛,必然也能暗中侵奪大量的土地變爲己有。

林縛能從土地肥沃、水利頗佳的鶴城草場多得三四十萬畝私地,不要說六七千人規(guī)模的江東左軍能養(yǎng)得起,就算江東左軍兵力再增加一倍,也能勉強應付。

不過林縛要如何抵擋各方便的阻力?要知道鶴城草場每年需爲兩淮鹽場提供七八百萬圍的乾草,兩淮鹽場每年又爲朝廷提供兩百萬兩銀的鹽稅,幾乎是朝廷的大命脈,林縛要動鶴城草場的心思,內(nèi)廷、外廷以及鹽鐵司上下不知道會有多少人跟他拼命。

林縛收回神思,轉(zhuǎn)回身來,看到身邊的宋博、王成服都若有所思,笑問道:“二位隨我站在高臺之上,敢問一句:可圖之否?”

宋博不言。

王成服心頭巨跳,林縛這話問得模凌兩可,但是猜測若實,林縛是問圖鶴城草場之策,他脫口答道:“可徐徐圖之。”說完這句話又頓感後悔,圖鶴城草場應是林縛藏在內(nèi)心最深處的隱秘心思,自己怎麼脫口就一言道破?真是活生生的將腦袋推到林縛的刀口下。

林縛看了王成服一眼,笑了笑,沒有說什麼,這會兒江門都頭王天義過來拜見。雖說不屬一衙,但是王天義都只是都卒長,羽騎副尉,從九品的武官,與林縛的官階差得太多,要是給扣個不敬的罪名,就夠王天義吃一壺的。

林縛沒有爲難王天義,還送了一口這次繳獲的好刀給他,吩咐了幾句,要王天義率鹽丁配合崇州步營武卒合力守戍江門,騎馬在江門範圍內(nèi)走了一圈,也沒有多說什麼,就登船返回崇州去。

******************

所幸東風正盛,揚帆逆江流而上,行速也不慢,趕在黃昏之前,津海號在紫瑯山南崖碼頭登岸。

林縛讓人將王成服帶去東麓禪院稍待,他領(lǐng)宋博直接去山頂禪院見奢家姑嫂。

新城剛剛纔開了牆基,靖海都監(jiān)使司衙門集中在東麓禪院署理公務,崇州步營、騎營包括靖海水營第二營也主要集中駐紮在東山一帶,大家已經(jīng)習慣將東麓禪院稱爲東衙,而將充當臨時縣衙的北山門禪院稱爲北衙。林縛住在山頂禪院,女營、親衛(wèi)營又駐紮其間,是爲內(nèi)府。

秋日清涼,宋佳看過塘抄,便覺得各地都無什麼讓人心情舒暢的消息,閒來無事,便到南崖曬臺散心,遠遠看到林縛在諸護衛(wèi)的簇擁下擡階登山而來,隔著遠,也不怕林縛會發(fā)現(xiàn),便倚著石臺子看他。

待林縛他們走到近處,宋佳才陡然覺得林縛身邊的那人好生臉熟,再看過去,眼淚就落了下來。她與宋博雖說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在諸多兄弟姐妹間,她倆感情最好,他怎麼會跟林縛走在一起?宋佳即使知道不可能,心裡仍不由的生出些奢望來,奢望父親及宋家沒有將她當成棄子給拋棄掉。

林縛擡頭看到宋佳一襲綠衣坐在石臺側(cè),臉上帶著淚痕,難得一見的楚楚可憐,使她的容光愈盛,美得灼人眼睛,他使左右護衛(wèi)各自歸營去,跟宋佳笑道:“宋兄遊歷江淮,我有幸在江門與他遇見,便邀他來崇州做客,少夫人有什麼話,有什麼委屈,或許可以由宋兄捎回晉安去……我就不妨礙你們姐弟相聚了。”

林縛離開崇州七八日,也思念宅中佳人,將宋博丟在南崖,他去找柳月兒、小蠻去了。

第63章 寧王一系第106章 驚疑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71章 軟禁第68章 海上保險第18章 清君側(cè)之憂第82章 形勢緊迫第36章 捉虜賞刀第54章 河西第65章 徐州圍城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73章 青州軍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23章 歸塵第81章 藩樓依舊第38章 臣子忠心第44章轉(zhuǎn)折第49章 逆而取之第30章 星星之火第33章 滲透第18章 狹路相逢第34章 開館設學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17章 休整第139章 借刀第一章 鄉(xiāng)野豪族第78章 大勢已去第40章 岌岌可危第25章 海陵知府第20章 二月崇州第98章 意在鶴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27章 聯(lián)兵接觸第34章 開館設學第37章 困獸第31章 風向變了第42章 政務第74章 奪島第99章 進逼圍塞第21章 殺雞駭猴第15章 做賊心虛第37章 叛第144章 後手謀淮西第60章 賜婚傳言第66章 東風緊第92章 鶴城大捷第102章 敵蹤又現(xiàn)第44章 人口隱憂第一百一十四章 相位迷蹤(二)第135章 暴雨將傾第67章 洪澤舊事第24章 魂歸何處第六章 殺威風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72章 遠交近伐第40章 縱虎離間第64章 潰擊第36章 對壘第37章 飛轉(zhuǎn)直下第九章 隨扈第12章 大功將成第53章 梟首取級第99章 虛實第三十九章 黨爭避嫌第32章 官職第60章 分贓擴軍第十九章 茶貨行銷第78章 回崇州第38章 三個摺子第125章 溮水論奸雄第62章 臨戰(zhàn)第100章 浙南戰(zhàn)場第153章 前奏第38章 三個摺子第29章 陣戰(zhàn)第43章 潰不成軍第131章 歸路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三十四章 人生難逢一知己第22章 跑馬燈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六十四章 後事第62章 遷島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69章 江門島第48章 雪天圍獵第19章 鹽銀保糧第13章 兵援第一百四十四章 林庭訓之死(四)第46章 錢莊第九章 殺雞駭猴第一百四十一章 林庭訓之死(一)第28章 孫桿子孫壯第106章 叔侄夜話第四章 朝天湖第38章 死守王府第160章 燕京雪第41章 守陽信
第63章 寧王一系第106章 驚疑第102章 犄角長山島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71章 軟禁第68章 海上保險第18章 清君側(cè)之憂第82章 形勢緊迫第36章 捉虜賞刀第54章 河西第65章 徐州圍城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73章 青州軍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23章 歸塵第81章 藩樓依舊第38章 臣子忠心第44章轉(zhuǎn)折第49章 逆而取之第30章 星星之火第33章 滲透第18章 狹路相逢第34章 開館設學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17章 休整第139章 借刀第一章 鄉(xiāng)野豪族第78章 大勢已去第40章 岌岌可危第25章 海陵知府第20章 二月崇州第98章 意在鶴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27章 聯(lián)兵接觸第34章 開館設學第37章 困獸第31章 風向變了第42章 政務第74章 奪島第99章 進逼圍塞第21章 殺雞駭猴第15章 做賊心虛第37章 叛第144章 後手謀淮西第60章 賜婚傳言第66章 東風緊第92章 鶴城大捷第102章 敵蹤又現(xiàn)第44章 人口隱憂第一百一十四章 相位迷蹤(二)第135章 暴雨將傾第67章 洪澤舊事第24章 魂歸何處第六章 殺威風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72章 遠交近伐第40章 縱虎離間第64章 潰擊第36章 對壘第37章 飛轉(zhuǎn)直下第九章 隨扈第12章 大功將成第53章 梟首取級第99章 虛實第三十九章 黨爭避嫌第32章 官職第60章 分贓擴軍第十九章 茶貨行銷第78章 回崇州第38章 三個摺子第125章 溮水論奸雄第62章 臨戰(zhàn)第100章 浙南戰(zhàn)場第153章 前奏第38章 三個摺子第29章 陣戰(zhàn)第43章 潰不成軍第131章 歸路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三十四章 人生難逢一知己第22章 跑馬燈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一百一十九章 迷局(二)第六十四章 後事第62章 遷島第一百零七章 女刺客(三)第69章 江門島第48章 雪天圍獵第19章 鹽銀保糧第13章 兵援第一百四十四章 林庭訓之死(四)第46章 錢莊第九章 殺雞駭猴第一百四十一章 林庭訓之死(一)第28章 孫桿子孫壯第106章 叔侄夜話第四章 朝天湖第38章 死守王府第160章 燕京雪第41章 守陽信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杭州市| 隆子县| 本溪市| 牟定县| 临湘市| 三门峡市| 治多县| 交口县| 汨罗市| 余庆县| 乌审旗| 察隅县| 安宁市| 海丰县| 崇文区| 永嘉县| 龙江县| 原平市| 青海省| 鹤峰县| 贡山| 弥渡县| 新津县| 南澳县| 竹溪县| 宜兰市| 上虞市| 石楼县| 沁源县| 盐津县| 长葛市| 嘉定区| 绵阳市| 泊头市| 古田县| 金塔县| 榆社县| 宁陵县| 阳新县|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