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3章 寧王一系

“林制置使的這個出兵方案大善,奪下岱山、昌國,就能將奢家的兵力牽制在東海岸上,想來董大人也沒有把握獨自面對奢家在浙東的大軍吧!”餘心源手按在桌面上,慢條絲理的說道,卻是一錘定音,表明吳黨在這事上支持淮東的態度。

劉庭州看向顧悟塵。

顧悟塵瞇著眼睛,好像才第一次看到林縛的這份用兵條陳似的,根本不去看寧王、嶽冷秋、董原等人的臉色。

想想也奇怪,顧悟塵早年在江寧,跟陳西言鬥得你死我活,曲家都因此而亡族,餘心源時期的吳黨勢力,對東陽一系事事制肘,誰能想到,雙方今日會在這事上能夠媾和在一起?

劉庭州又看向嶽冷秋、董原等人,他們臉上的神色凝重,想來都曉得餘心源的表態非同小可,不能馬虎對待。

林縛穩如泰山的坐著,也不去窺視各人的反應,事實各人的反應,也許不會露在臉上,但也不難推測一二。

嶽冷秋、張希同、鄧愈、沈戎、劉直、張晏、劉庭州等人,包括顧悟塵、張玉伯、餘心源、王添、王學善等人,無論他們之間有什麼分歧、有什麼利害衝突——無論是他們心裡奉行忠君之道也好,抑或是他們自身地位與權勢的性質,都決定了他們是擁護帝權的。

寧王權勢也漸重,地位與儲君相差無異,在江寧則是帝權的象徵,那就決定這些人都是擁護寧王的——也許寧王在象徵意味更強烈一些。

問題出在遷都上。

遷都江寧,意味著中樞要加強對江寧及諸周邊府縣的控制,意味著要中樞要從地方取更多的資源,來完全遷都的準備。

這種資源上的爭與奪,自然就造成中樞與地方的對立。

嶽冷秋、張希同、鄧愈、沈戎、劉直、張晏等人,與地方上的瓜葛較少,更多的是代表中樞的利益,與寧王的關係自然要更密切,基本利益也更一致,可以劃爲寧王府一系。

往長遠裡說,寧王在江寧登基,江寧六部將直接替代燕京六部,成爲帝國的中樞機構,包括程餘謙在內的江寧六部官員,都要從中受益,也可以算作寧王府一系的。

董原或許有更大的野心,不過他當前必須依靠寧王府,纔有正當的名義,從地方上獲得資源,所以此時的他也是寧王府一系。

相比較寧王府一系,以顧悟塵爲首的東陽系與以餘心源、陳西言以及海虞陳家爲首的吳黨,則更多是地方利益集團的代表。

寧王府、東陽系、吳黨,再加上永昌侯府、虞東宮莊所代表的後黨潛流,差不多構成江東郡當前的權力格局。

王添、王學善嚴格說來,不屬於吳黨之流,但在地方上任職多年,與吳黨人物瓜葛往來甚密,更傾向維護地方勢力的利益,看作吳黨一系,也無不可。

吳黨勢力有一個特點,就是重文輕武,長久以來都沒有一個能在軍事上響亮說話的人物出現。在和平時期,文臣穩穩的壓過武將一頭,吳黨的這個特點,自然算不了什麼劣勢。

時逢王朝末世,地方上都相繼有擁兵自重的趨勢,率兵之臣、領兵之將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吳黨的這個特點,就成了致命的弱點。

曲家當初要害林縛、顧悟塵,甚至只能請用不成氣候的烏合之衆太湖盜出馬,結果給林縛、顧悟塵反噬滅族,不能不算慘重的教訓。

邊軍遭至陳塘驛大敗,樑家被迫退隱數年;李卓立下功勳無數,卻給猜忌、多方制肘——張協穩居中樞相位,卻不斷的加重嶽冷秋手裡的兵權,就是看透此節。

平江府歷史上都是吳黨勢力滋生的傳統地區,平江府這次給劃歸浙北軍司所轄,淪爲浙北軍司的附庸,吳黨頭上無疑給打了一頓悶棍。

餘心源的心機跟手腕,都不足以跟嶽冷秋等人抗衡。

說到底,吳黨內部更缺乏帥臣之流的人物,沒有相對較獨立的軍事力量,無法在軍事上替吳黨張目。在當前的形勢下,自然也阻止不了平江府給劃入浙北軍司。

林縛一方面擔心吳黨給削弱後,包括淮東在內的東陽一系也會受到限制跟打壓,另一方面林縛知道平江府的土地兼併情形,只比海陵府更嚴峻,希望看到吳黨與平江府的豪紳勢力受到打壓。

這個矛盾的心態,促使林縛一直都是採取袖手旁觀的消極態度,而陳家在關鍵時刻站出來,頗爲出乎他的意料。

陳家又開出有利淮東的條件,林縛也不能有便宜不佔,這幾日來詐病不出,就是拖著給陳家、給吳黨更多活動、聯絡、統一認識的時間。

餘心源總不是笨人,雖說長期以來跟東陽系矛盾重重,但也知道這時候怎麼做,才更符合吳黨的利益。

**********

嶽冷秋也覺得十分的棘手,餘心源都明確表態了,說明他們私底下早就有所溝通。

要是他與寧王、董原等人,強烈反對林縛拋出的這份出兵計劃,無異是直接將吳黨推到對立面去。

而一旦同意這份用兵計劃,平江府的軍事資源,很可能都往海虞縣集中。

海虞鄉營的歸屬,能不能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直接關係到陳家的核心利益,陳家在幕後推動是肯定的。陳家的新起之秀,陳明轍是陳西言的得意門生。要是陳西言在背後推動此事,暨陽等縣,甚至原寧海將軍、現任浙北制置使司副使的孟義山,都可能形成以吳黨爲核心的軍事集團。

嶽冷秋委實難以取捨;寧王臉色也陰晴不定,難以決策。

背後的利害關係過於複雜,一時間也權衡不定,更不知道吳黨與東陽一系私下裡接觸到什麼程度,在堂上也無法商議上什麼。

張希同給嶽冷秋使了個眼色,嶽冷秋心裡嘆了一口氣,跟寧王說道:“林制置使所呈條陳,事關重大,是不是延後一天,到明天再行議論?”

“……”寧王沉默的點點頭,許了嶽冷秋的建議,將軍議延後到明日。

林縛冷冷一笑:涉及到根本利益,誰都不是傻子,餘心源一時看不透,但不意味著就沒有人站出來點撥他,陳華文、陳華章兄弟以及留在暨陽養老的陳西言都不是傻子。

軍議才進行了半個時辰不到,就被迫中止。林縛倒也著急,拖著“病軀”出城回到河口草堂,陳華文還留在河口等候消息。

************

寧王府午前的議事本是絕密,不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元錦生午時邀王超、餘闢疆等人爲陳明轍擺宴洗塵,從餘闢疆口裡知道軍議詳情。

王學善嘴巴還緊一些,沒有跟其子王超透露軍議之事。餘闢疆倒是大嘴巴一個,將他從其父餘心源哪裡聽來的諸多事,倒黃豆似的在酒桌上當趣事來說,陳明轍想要阻止都不行。

用過宴,元錦生找了個藉口,脫身先走,轉身就返回候府,將軍議之事說給父親元歸政聽。

“事態發展下去,東陽系與吳黨,跟寧王一系的矛盾將越來越嚴重,這應該算是一個好消息。”元錦生說道。

“不錯,是要算一個好消息,”元歸政也是神情一振,說道,“你讓周鶴將銀子準備好,我們這就去河口……”

“好咧,”元錦生應道,待要走出去找侯府從事周鶴,要院子門口,又回頭問道,“魯王回濟南就藩一事,皇上可曾答應?”

“這事怕是不易,崇觀小兒不可能不防備樑家。”元歸政說道。

“魯王跟晉王雖非先帝嫡子,但與寧王一樣,都是當前皇上的親侄子,血親還不分先後。皇上有將寧王立儲之意,就不應該讓魯王、晉王繼續留在京中,與宮廷親近,否則會讓寧王心裡怎麼想?”元錦生說道。

“也許等寧王的儲君地位正式確立了,纔會讓魯王、晉王出京吧,”元歸政說道,“不過這些暫時還不重要,北方局勢再差,還能拖上兩三年,這邊讓寧王扎不下根,纔是緊要。陳家啊,真是讓人意外,我也沒有想到陳家會唱這一齣戲。不然海虞縣給董原佔去後,虞東宮莊的處境也會艱難許多,沒想到事情輕易就迎刃而解了……”

“父親確信寧王與嶽冷秋會接受林縛的條陳?”元錦生說道。

“寧王想要在江寧順利登基,總要將奢家趕回東閩去,心思纔可能踏實些,”元歸政笑道,“董原有把握不用淮東從東線牽制,獨立收復兩浙嗎?”

“難!”元錦生說道,“淮東的佈局十分的巧妙,明明是給各家包圍在裡面,兩角卻有伸展開去的餘地。淮東要是不出力,錢江下游的喇叭口異常的開闊,董原麾下的水師太弱,只能從西邊的湖州境內出兵渡江,戰略上的選擇餘地很小。”

“董原沒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即使他最終從湖州方面出兵,也需要淮東在東線牽制奢家一部分兵力才行,”元歸政說道:“再說這時候寧王、嶽冷秋與董原攪合在一起,是因爲利益一致,他們就對董原絕對放心?我看董原纔是個吃肉不吐骨頭的餓虎,嶽冷秋跟寧王不會不防。帝王權術,分而制之。寧王、嶽冷秋這時候根基都還不穩,總不會過分壓制吳黨的,見好就收,纔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元錦生想想也是,寧王、嶽冷秋不可能拒絕淮東的出兵計劃,除非他們完全不想淮東從東線牽制奢家,便找從事周鶴,將銀兩準備,與父親一起送往河口去。

第11章 求死之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相位迷蹤(一)第75章 攻寨第60章 梟心難測第26章 歸心第61章 赴宴第56章 遷族第62章 反擊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79章 火中慄第57章 好快第74章 津海登陸第88章 對峙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29章 兒女之議第二十三章 冬日遲遲驚春夢第129章 志願軍游擊隊第68章 戰爭陰雲第一章 秋水夕陽琴音渺第71章 軟禁第107章 戰起第23章 銀子第66章 獻平虜策第十二章 江寧商號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94章 關門第10章 血書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76章 藥材貿易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32章 餌中餌第一百一十五章 借刀殺人第24章 戰後第七十章 江中取銀(二)第130章 池州謀第22章 刺客第32章 天子氣象第41章 遼海崩潰第40章 封官賞爵第67章 北地第48章 暗夜秘情第23章 雪夜話淮王第48章 營破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96章 軍食第36章 徐州攻略第63章 炮擊第30章 美人心計第127章 俘兵第十二章 江寧商號第六十三章 傷亡第59章 原是姐妹第三十六章 夫人之誤(一)第45章 水上奇兵第11章 抵抗軍第41章 海東行營第52章 下聘禮第30章 津海會戰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四章 林氏家主(一)第八十五章 山雨欲來第一章 鄉野豪族第120章 主臣第98章 虞東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19章 巡政談馬戰第64章 說刀第26章 得與失第35章 顧氏第45章 水上奇兵第33章 宗族第4章 備戰糧荒第116章 強動員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54章 真假虛實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8章 宴前脣戰第106章 驚疑第八十章 巷道夜行第9章 大潰第61章 烈陽樓前議招安第51章 識時務第88章 故人相見第109章 新的戰場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105章 搶灘大橫島第99章 虛實第5章 困獸無計第43章 入城擡棺第九十七章 又見刺客第97章 大軍集結第46章 國相第80章 風往南吹第121章 聞信驚雷第45章 爭鋒第10章 入甕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七十章 江中取銀(二)
第11章 求死之道第一百一十三章 相位迷蹤(一)第75章 攻寨第60章 梟心難測第26章 歸心第61章 赴宴第56章 遷族第62章 反擊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79章 火中慄第57章 好快第74章 津海登陸第88章 對峙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29章 兒女之議第二十三章 冬日遲遲驚春夢第129章 志願軍游擊隊第68章 戰爭陰雲第一章 秋水夕陽琴音渺第71章 軟禁第107章 戰起第23章 銀子第66章 獻平虜策第十二章 江寧商號第162章 梟勇而戰第94章 關門第10章 血書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76章 藥材貿易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32章 餌中餌第一百一十五章 借刀殺人第24章 戰後第七十章 江中取銀(二)第130章 池州謀第22章 刺客第32章 天子氣象第41章 遼海崩潰第40章 封官賞爵第67章 北地第48章 暗夜秘情第23章 雪夜話淮王第48章 營破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96章 軍食第36章 徐州攻略第63章 炮擊第30章 美人心計第127章 俘兵第十二章 江寧商號第六十三章 傷亡第59章 原是姐妹第三十六章 夫人之誤(一)第45章 水上奇兵第11章 抵抗軍第41章 海東行營第52章 下聘禮第30章 津海會戰第九章 荒島殺戮(一)第四章 林氏家主(一)第八十五章 山雨欲來第一章 鄉野豪族第120章 主臣第98章 虞東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19章 巡政談馬戰第64章 說刀第26章 得與失第35章 顧氏第45章 水上奇兵第33章 宗族第4章 備戰糧荒第116章 強動員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54章 真假虛實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8章 宴前脣戰第106章 驚疑第八十章 巷道夜行第9章 大潰第61章 烈陽樓前議招安第51章 識時務第88章 故人相見第109章 新的戰場第101章 虞軍殘將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105章 搶灘大橫島第99章 虛實第5章 困獸無計第43章 入城擡棺第九十七章 又見刺客第97章 大軍集結第46章 國相第80章 風往南吹第121章 聞信驚雷第45章 爭鋒第10章 入甕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七十章 江中取銀(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鲁特旗| 佛冈县| 鄂托克前旗| 双流县| 虎林市| 海伦市| 于田县| 新蔡县| 于田县| 容城县| 廊坊市| 深州市| 宁陕县| 射阳县| 天长市| 翼城县| 金平| 盐津县| 高唐县| 涟源市| 洛扎县| 新干县| 普兰县| 平潭县| 都昌县| 手游| 安徽省| 昭平县| 永仁县| 凤山市| 甘孜县| 亳州市| 汾阳市| 宁国市| 伊春市| 兴海县| 雅江县| 宁阳县| 钟山县| 彰化县| 斗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