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8章 大勢已去

伏牛山與桐柏山,都是縱橫數百里的峻險山勢,與千里秦嶺的東脈一起,將南陽盆地環抱其中。在南陽盆地的北部,伏牛山的東麓與桐柏山的西麓夾峙而立,當中山地沉陷下去,形成東北窄、西南寬的喇叭狀地塹,世稱方城埡口。埡口東西寬約二十到三十里不等,南北寬約四十餘里,兩側皆是崇山峻嶺。

方城位於埡口的內側,依伏牛山東南麓餘脈方城山而築,爲南下荊襄、北上中原的必經要道,遂與居庸、雁門等關隘並稱天下九塞。

由於是南下荊襄、北入中原的要道,車船交會,隘口兩側的石崖下,留下許多歷來的人文遺蹟。樑成衝、元歸政陪同嶽冷秋過佛溝摩崖時,卻毫無心情去看石崖上的刻像以及歷代文人題字。

再往北,便是戰國時期楚國留下來邊牆遺址,雖歷經千年風化而屹立丘嶺之間。

樑成衝到南陽之後,就在方城駐以重兵,防備北方之敵。

不過,方城的牆城加上護城外濠不過兩裡餘寬,再加上方城山西面的山嶺間,猶有通道可以迂迴通過,不足以將隘口徹底的封住、將南陽盆地保護在內側。樑成衝就利用故楚邊牆的舊址,立木爲柵,夯土版築,重新翻修了這座長三十餘里的方城邊牆。

嶽冷秋登上築於佛溝摩崖之上的塞城,眺望東面隘口之中的丘陵跟平原。邊牆依地勢而建,在險峻處嵌以堅固塞壘,又與隘口西側的方城城壘相接,連爲一體,宛如游龍。

換在別時,嶽冷秋會爲樑成衝能在短短兩三年時間裡恢復方城關塞而讚賞,但是即將面臨十數萬燕胡兵馬的衝擊,方城邊牆看上去又是那麼的簡陋跟單薄。

要是外圍的舞陽等壘守不住,叫大股的燕胡兵馬涌到近前,南陽兵馬要想依仗邊牆長期堅守,不是易事。

除卻西面武關、丹鳳縣、白陽關等地的萬餘駐兵,南陽還要在淯河的下游、新野城裡部署重兵,以防備南面羅獻成在襄樊的兵馬有所異動。

除了在南陽留有數千預備兵馬外,樑成翼部署在方城以及外圍的舞陽等壘的兵力,甚至不足一萬六千人。

而燕胡集結在汝陽的兵力,高達十六萬之巨,除了由陳芝虎率領在左翼牽制淮西的偏師外,燕胡能直接加諸在舞陽、方城的兵力高達十萬之巨。

即使有關塞可以依仗,方城、舞陽的守兵又不是淮東的百戰健卒,要想以一萬六千衆抵禦住十萬燕胡雄兵,想想都叫人難有信心。

嶽冷秋心裡雖說有所擔憂,臉上倒沒有露出憂色,反而神色振奮的與身側的樑成衝、元歸政等人說道:“我來南陽之前,心裡有很深憂慮,擔心燕兵鐵蹄難擋,今日看南陽關山如鐵,才曉得之前是多慮了——我在壽州里,聽說淮東糧船從山陽已經起運;樞密使在廬州也集結數萬精銳,數千輜兵在信陽境內加緊整修驛道,以通援道;而董大人也親率兵馬北渡淮河作戰。我本欲要與董大人見過面再來南陽,但董大人身先士卒,麾下十萬戰卒,竟不惜身臨險地與敵兵廝殺,負了小傷,在渦陽休養,我倒是耐不住性子先來南陽……”

人漲水中,看到稻草飄過,也生妄想大喜,嶽冷秋的這番話,倒是叫樑成衝等人神色一振,覺得之前的諸多憂慮是多餘了。

唯有元歸政憂色不減,問嶽冷秋:“燕胡冊封袁立山、陳芝虎爲僞王一事,嶽督可知?”

元氏立朝兩百餘年,異姓封王者僅曹氏爲殊例,梁氏權傾朝野之時,也僅封國公。而燕胡選擇這時機封袁立山、陳芝虎兩降將爲異姓王,無異封給奢文莊、羅獻成等一干叛軍看的。

如今南陽在西面、在北面,看上去還有些防禦,但在南面,僅新野城屹立在淯河下游,駐有數千兵馬。

要是奢家殘部或羅獻成豁出去,動用數萬兵馬繞過新野,直接打入南陽盆地的腹心,當如何待之?

特別是從隨州穿過桐柏山,有直接進攻信陽的通道,屆時就能切斷從淮西北麓進援南陽的通道。

嶽冷秋在北上之前,相信林縛不會對南陽見死不救,但到淮西之後,這種信心就開始動搖,到南陽之後,這種信心就幾乎要崩坍掉。

嶽冷秋心裡怎麼想不管,臉上卻不動聲色,輕描淡寫的說道:“袁立山、陳芝虎不念朝廷恩義,認賊作父、爲虎作倀,遲早會自取滅亡。封不封王,不過是轉眼雲煙,不需去關注。”

元歸政示意旁人都停下腳步,他與樑成衝陪同嶽冷秋往前繼續走了一段臺階,壓著聲音說道:“即使將荊湖、淮地都丟掉,崇國公依舊能劃江而治,嶽督真就沒有擔心,淮西真就堅信淮東援兵一定會從廬州出兵?”

嶽冷秋看了元歸政一眼,暗道:樑成衝或有武勇,元歸政城府則深,難道他拼卻丟掉南陽,也要替太后保留一支殘兵嗎?

“侯爺多慮了,崇國公如此用心經營徐州,焉可能輕易將江北之地丟棄?”嶽冷秋說道。

“但崇國公同樣用心經營廬州,”元歸政說道,“即使荊湖失陷,淮山以東,猶可以廬州爲支撐,使淮西的形勢不至於立時崩解。如今崇國公已經將江南之地握於囊中,與其將淮東十萬精銳投入南陽行險,不如借刀剪除異己後,再從容收拾河山。”

嶽冷秋心裡暗歎,元歸政果斷能看得更透徹。

南陽失陷後,奢家殘部以及羅獻成都將投附燕胡,使得燕胡在西線的兵力驟然增到近四十萬,這種形勢當然對淮東會大不利。

但是,即使叫燕胡大軍進入南陽、襄漢等地,在淮山北麓、在淮河上游,還有董原勉強維持淮西形勢,在漢水以前,在荊州,又有胡文穆苦苦支撐,淮東在西線只要守住江州、廬州兩個要點,就能從容整合江浙贛閩等江南地區的資源。

江南轄地億萬、轄丁千萬,以林縛的治政及滲透能力,有兩三年的時間,在西線不愁整不出二三十萬與燕胡抗衡的精銳來。

這形勢越往後,淮西、荊湖越弱、而淮東越強——只要燕胡不能一鼓作氣的攻下荊州、淮西,林縛代元氏而立就將成爲定局,即使淮東、徐泗地區會因戰爭而變爲殘地,但對林縛來說,至少也能撈個劃江而王。

林縛打的真是這個主意嗎?

嶽冷秋心裡默默想著。

不管怎麼樣,即使南陽真的如元歸政所猜測的那樣,早給林縛視作棄子,嶽冷秋也曉得這形勢也是他能挽回的。

嶽冷秋心裡這麼想著,嘴上卻說:“侯爺,你多慮了,南陽若失,奢家即長樂匪都將必然降燕,崇國公怎麼坐看燕胡在西線成勢?”又哈哈一笑,說道,“我今日到南陽看過,明日就回壽州、廬州去,督促糧草、兵馬源源不斷往南陽發來,好叫侯爺心裡的憂思早去……”

元歸政是什麼人物,怎麼會給嶽冷秋一句話打發掉,而嶽冷秋急於離開南陽的心態,叫他越發的擔憂。

這時候,有一隊胡騎從北面馳來,逐殺來不及避入城壘的鄉民。十數騎一隊忽聚忽散的在淯河上游兩岸上洗劫村莊、追殺逃難。

一簇簇灘開的血痕,在幹得裂開的大地上,彷彿綻放的豔花。

在方城的北面,雖說舞陽城還屹立在桐柏山北麓,爲方城關塞外圍的支撐不倒。但從三天前燕胡五千步騎先鋒越過沙河逼來,舞陽駐兵就給封鎖在城裡不能出戰,使得燕胡前哨騎兵得以大膽的直接穿插到方城邊牆之前挑釁,在方城與舞陽之間、一些沒有及時往南撤出的村落就遭了大災。

樑成衝、元歸政以及嶽冷秋都對邊牆外的殺戮視如不見。

***************

淯河橫貫南陽盆地,從新野往南,經樊城東匯入漢水。

樊城與襄陽兩地夾漢水而立,並稱襄樊。

南陽南面門戶新野距樊城僅百里,中間有淯河相接,地勢上也沒有大山高嶺相阻。

羅獻成一方面著意經營隨州,一方面也是削弱南陽及荊湖方面的敵意,在襄樊的駐兵並不多。雖說長樂軍擁有近八萬戰卒,大都集中在隨州境內,在襄樊境內的駐兵僅有萬餘,到這時也沒有往這邊增兵的跡象。故而叫南陽在新野方面的防禦形勢也較爲寬鬆,南陽也有一些人因此認爲羅獻成並沒有膽子配合燕胡夾攻南陽。

燕胡秘使已入樊城,羅獻成也於昨日悄然進入樊城,除衛彰、胡宗國、馬臻相陪外,僅百餘騎護送他們入城,叫南陽在樊城的暗探悉無察覺。

曹家棄關中之後,雖說南陽在武關駐有重兵,但丹江以及丹江以西諸多發源秦嶺深處的河流,都是漢水上游的支流,以致從長安南或商州府境內,有多條險僻小徑可以繞過丹鳳縣、武關,與襄樊直接相通。雖說大股兵馬難行,但三五十人通過,卻不困難,恰能成爲關中與荊湖相接的信道。

燕胡秘使那赫阿濟格爲燕主葉濟爾寵妃那赫氏之胞弟,也是燕胡駐長安兵馬的騎兵主將。

出商州攻打丹鳳縣、武關,沿途山嶺險峻,只能用步卒強攻,騎兵派不上多大的用場。北燕又缺乏與奢家熟悉的使臣,阿濟格早年隨那赫雄祁在出使高麗時,就與奢家有所接觸,這次便不顧身份,親自涉險穿山來樊城與荊湖諸路叛軍相見。

隨阿濟格前來樊城的副使是原濟河知縣沈致,在徐州戰事之前,曾受命出使隨州說降羅獻成,這次自然也是給選來出使樊城。

阿濟格這次過來,隨身攜帶的燕廷詔書,除了冊封奢文莊爲臨江王外,還冊封羅獻成爲襄陽王,條件就是羅獻成將襄樊讓出來,叫奢家兵馬能沿漢水北上進擊南陽,而隨州兵馬從桐柏山中段出兵北擊信陽。

奢家殘部雖然要防備池州軍及荊湖軍抄其後路,但奢家控制著漢水,能夠迅速調三萬精銳北上,能有襄樊爲立足,北上出兵突襲新野,將會非常的便利。

一旦攻陷新野,南陽盆地南面的門戶就豁然打開,其北線及西線的守兵就會給分割開來,無論是西面的武關或者北面的方城,只要攻陷一處,燕胡就與襄樊連成一體。

到這時候,就算淮東兵馬從廬州沿淮山北麓援信陽、南陽,都不可能再獲得戰略上的優勢。

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58章 北燕有新學第22章 跑馬燈第九章 隨扈第93章 大婚之夜第一章 鄉野豪族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54章 清算降叛第53章 君子不器第45章 典錢鋪第二十二章 跋扈的風情(二)第96章 後院滅火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襲上林裡(三)第二章 夢裡夢外驚魂第37章 爭盟第79章 戰前第67章 自顧不暇第82章 紅顏禍水第12章 議兵第36章 歪理邪言第123章 追擊第37章 叛第59章 父女論策第95章 經難念第46章 錢莊第20章 猛虎搏兔第15章 抵達津海第83章 引蛇出洞第五十四章 隻手遮天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22章 攻寨第40章 壯懷激烈第31章 城子嶺第94章 不容拒絕第31章 求援第16章 聯兵助伐第12章 大功將成第七十六章 是非黑白第59章 烽煙緊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45章 相臣人選第87章 接戰第78章 大勢已去第80章 溪爲山徑第23章 客訪深山第23章 客訪深山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66章 意外升官第127章 渡海跨江第111章 異動第3章 甄氏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65章 雪中送炭第147章 如夫人(一)第44章轉折第10章 淮西第59章 烽煙緊第61章 赴宴第126章 逃第114章 逃離第54章 真假虛實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21章 斷糧第23章 歸塵第135章 暴雨將傾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2章 高築城之策第149章 荊湖軍政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84章 廷爭第16章 獅子張口第145章 奔喪議事(一)第41章 冰裂第91章 伏誅第一百三十一章 奇襲上林裡(二)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十一章 意亂情迷第10章 西河驚變第62章 臨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17章 釣魚作戰第70章 意外相逢第38章 縱虎歸山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7章 調虎離山第43章 欺君第73章 籌劃第58章 紅襖妙女第101章 深宮怨怒第38章 死守王府第40章 縱虎離間第71章 軟禁第35章 整頓第16章 淮山棧道第57章 破口罵娘第58章 欲拒還迎
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58章 北燕有新學第22章 跑馬燈第九章 隨扈第93章 大婚之夜第一章 鄉野豪族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第54章 清算降叛第53章 君子不器第45章 典錢鋪第二十二章 跋扈的風情(二)第96章 後院滅火第一百三十二章 奇襲上林裡(三)第二章 夢裡夢外驚魂第37章 爭盟第79章 戰前第67章 自顧不暇第82章 紅顏禍水第12章 議兵第36章 歪理邪言第123章 追擊第37章 叛第59章 父女論策第95章 經難念第46章 錢莊第20章 猛虎搏兔第15章 抵達津海第83章 引蛇出洞第五十四章 隻手遮天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五章 林氏家主(二)第22章 攻寨第40章 壯懷激烈第31章 城子嶺第94章 不容拒絕第31章 求援第16章 聯兵助伐第12章 大功將成第七十六章 是非黑白第59章 烽煙緊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45章 相臣人選第87章 接戰第78章 大勢已去第80章 溪爲山徑第23章 客訪深山第23章 客訪深山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66章 意外升官第127章 渡海跨江第111章 異動第3章 甄氏第十五章 清江浦第65章 雪中送炭第147章 如夫人(一)第44章轉折第10章 淮西第59章 烽煙緊第61章 赴宴第126章 逃第114章 逃離第54章 真假虛實第七十九章 夜長夢多第21章 斷糧第23章 歸塵第135章 暴雨將傾第106章 頑固不化第2章 高築城之策第149章 荊湖軍政第112章 政軍並舉第84章 廷爭第16章 獅子張口第145章 奔喪議事(一)第41章 冰裂第91章 伏誅第一百三十一章 奇襲上林裡(二)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十一章 意亂情迷第10章 西河驚變第62章 臨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民生誰來計(一)第113章 永嘉野戰第17章 釣魚作戰第70章 意外相逢第38章 縱虎歸山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九十五章 後院燎原第7章 調虎離山第43章 欺君第73章 籌劃第58章 紅襖妙女第101章 深宮怨怒第38章 死守王府第40章 縱虎離間第71章 軟禁第35章 整頓第16章 淮山棧道第57章 破口罵娘第58章 欲拒還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裕民县| 富源县| 鹿邑县| 晋州市| 兴山县| 方正县| 金平| 库尔勒市| 江陵县| 同德县| 卢龙县| 白沙| 永清县| 武穴市| 嘉祥县| 金溪县| 会泽县| 施秉县| 沿河| 南城县| 西藏| 芦溪县| 高邑县| 芦山县| 平远县| 东阳市| 图片| 论坛| 巴马| 阜宁县| 大竹县| 观塘区| 湖南省| 长沙市| 扶沟县| 太仓市| 吉安县| 始兴县| 丹寨县| 柞水县| 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