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4章 廷爭

“謬論!”陳西言沒有想到餘心源未動,王學善先跳出來打前陣,也顧不得皇上正僥有興趣聽王學善侃侃而談,直接打斷他的話,斥道,“家國大事,動一發(fā)而牽全身,軍國大策議定之後,焉能倉促改動?再者秋後用兵策,乃軍政秘事,有議可奏聞聖上,安能公開議論?鬧得天下皆知,叫浙閩叛軍早有準備?”

“殿下諸公皆是朝廷重臣,有誰不能知聞秘事?”王學善毫不示弱的頂了陳西言一句。開弓沒有回弦箭,這張臉扯破開來,不鬥個你死我活,絕無法善了。王學善在官場侵淫這些年,這點道理心裡也是清楚的。

“人無完人、策無完策,羣臣獻言,朕看沒有什麼不好討論的……”永興帝坐在龍椅之上,開腔維護王學善。即使不合規(guī)矩,但既然好不容易有王學善將這個話題提出來,他斷不會輕易讓陳西言將王學善駁回去。

“戰(zhàn)事不能早決,帥臣擁兵於外,威勢漸重,而朝堂漸輕。依政事堂所擬秋後用兵策,無益於迅速解決閩浙及江西的問題,臣以爲非完策!”餘心源揚言說道。

“治國如烹小鮮,哪有一蹴而就之策?”左承幕說道。

左承幕從荊州制置使入政事堂爲相,與其他勢力瓜葛不深,故能秉公而言。他又長期任職地方,能清楚各種弊端,曉得讓謝朝忠領(lǐng)兵從徽南打浙西,害大於利,故而在這件事上跟陳西言站同一條戰(zhàn)線。

餘心源拿藩帥擁兵自重說事,言外之意暗指陳西言助嶽冷秋養(yǎng)寇自重,如此誅心之言,左承幕當然要反駁。

“就事論事,從徽南出兵浙西,倒是有利有弊,不能一而概之,或許討論一下,也無不可……”王添不鹹不淡的說了一句,卻是在替王學善、餘心源幫腔。

王添身爲政事堂諸相之一,他如此說,陳西言就不能以“妄議”將王學善駁回去。

林續(xù)文也是又驚又疑,在謝朝忠出兵一事上,王學善、王添一向沉默,畢竟他們沒有很深的利益糾葛,不應該輕易的捲入是非之中;而實在也想象不出,餘心源、謝朝忠能許下什麼好處,才最終將王學善、王添拉攏過去!

“合力則強,力分則弱,”林續(xù)文說道,“江寧全力支援江州備戰(zhàn),猶有不足,焉能再支持徽南用兵?”

“以兵馬論,嶽相曾言廬州兵歸其節(jié)制則足矣;徽南用兵,從御營軍調(diào)兵馬補之,不分江州之力,”作爲正主,謝朝忠這時候站出來,說道,“說到戰(zhàn)事,如鷹搏狡兔,即使用三分力能勝敵,也需要用上十分,以保萬無一失!不用徽南出兵,難道淮東有十足的把握,在秋後能攻下閩東?”

從根本上,淮東是要將奢家往江西趕,但這層用心斷不能拿到檯面上來說。林續(xù)文也曉得淮東勢強,使諸人不會直接針對淮東,但淮東越是堅持什麼,許多人都會下意識的反對。

林續(xù)文知道他多言反而不利,只需要表明態(tài)度即可,能不能阻止謝朝忠領(lǐng)兵,就要看陳西言與左承幕等人了。退一萬步講,即使謝朝忠領(lǐng)兵成行,讓謝朝忠分掉嶽冷秋的勢,只要謝朝忠在徽南不大敗,最終也有利於減輕奢家在江西所面臨的壓力——這個局面對淮東來說,不能算最壞。

“兵馬雖足,錢糧如何籌之?”陳西言質(zhì)問道。

“御營軍出征,江寧兵備所耗的錢糧,就能節(jié)減部分,猶有不足,應是陳相所慮,焉能以此事質(zhì)問奉安伯?”餘心源幫腔道。

王學善說道:“所缺錢糧,戶部能擠出一部分來……”

王學善這句話最有分量,本來政事堂卡住錢糧不授,即使永興帝決意出兵,事情也能拖下來。王學善這麼一說,永興帝就可以繞過政事堂、軍領(lǐng)司,直接叫戶部籌措大軍出征的錢糧。

陳西言氣得吐血,他此前要加強江州,王學善左右推搪,戶部不願意多拔一毛,這會兒撕破臉,竟然願意爲謝朝忠領(lǐng)兵擠銀子出來。

永興帝看向張晏,眼神異常的凌厲。

張晏心裡暗歎一聲,心知王學善、王添跳出來攪局,皇上的心思越發(fā)的堅定,再難更改。陳西言這時候若還不讓步,皇上怕是要當場逼得陳西言辭相;說到底,這件事能不能成,始終決定於皇上的態(tài)度,張晏說道:“內(nèi)庫府或許能擠出三五十萬兩銀子……”

“御營軍不堪用,用之徽南,江寧危矣!”陳西言“撲通”在殿前跪下,死活不同意謝朝忠領(lǐng)兵從徽南打浙西。

“左一個不堪用,右一個不堪用,朕且問你,什麼才叫堪用?”永興帝厲言道,“這兩年來,每遇演武,朕多親臨,軍容、軍威雖不足稱百姓雄師,但也頗爲可觀。再者言,不經(jīng)歷戰(zhàn)事,御營軍何時能夠堪用?”

林續(xù)文默然無言,永興帝的心思都挑明開來了。

永興帝就是不信任外兵,即使曉得御營軍不能算什麼精銳,也認爲當前的南線形勢,謝朝忠領(lǐng)兵從徽南出擊,不會有多大的威脅,恰是御營軍鍛鍊的一個機會……

永興帝急於擺脫當前藩帥擁兵重於外的局面,手裡沒有可用的精銳兵馬,談何削藩帥、藩臣的兵權(quán)?

這種急迫甚至急躁的心態(tài),使得陳西言也再難給他足夠的信任。

陳西言在殿前頭叩得“嘭嘭”直響,永興帝惡言相向,殿下羣臣皆是惶然。左承幕也走到堂前跪下,諫道:“徽南用兵,即使是上策,也應慎重待之。從徽州過來,經(jīng)寧國到江寧,山川平易,無重兵塞防,江寧將受刀兵之險……即使非要從徽南用兵,宜用老將鄧愈。”

“鄧愈可爲副帥,再選一個老成持成、知兵事的老臣,以爲監(jiān)軍使,遇事可以有個商議。即使決定從徽南再出兵,也斷不會輕率用兵,”永興帝從鎦金龍椅上甩袖站起來,說道,“你們所言種種不利,朕也不是沒有考慮。朕登基以來,也不是沒有經(jīng)歷過險事,哪能事事都求穩(wěn)妥?”

“皇上聖明!”程餘謙跪下喝諾,算是表個態(tài)。

他歷來是哪邊風大倒向哪邊,當前的形勢已經(jīng)很明顯。再說御營軍的底子是江寧守備軍,要說御營軍一點都不堪用,程餘謙也不可會承認。

謝朝忠領(lǐng)兵一事,看上去沒有什麼好處,但至少眼下看來也沒有什麼壞處。再說了,誰能斷言謝朝忠領(lǐng)兵出徽南就一定會打大敗仗?

勢頹如山傾,見永興帝心意已決,而王學善、王添、程餘謙、張晏等重臣都紛紛屈服,陳西言也曉得他一個人再爭沒用,難不成真要拿辭相相逼?

陳西言滿面愴然的伏在殿前,說道:“老臣這副殘軀若能熬過來年,請皇上許老臣告病還鄉(xiāng)……”

“陳愛卿,你對朝廷忠耿耿,朕心裡清楚,這種氣話,不要再說了……”永興帝惱陳西言不給他面子,但也怕陳西言這時候摞挑子,看向林續(xù)文,問道,“林愛卿,你以爲如何?”

“皇上決意如此,臣不能諫阻,但臣不敢茍同。強趙之亡,始於紙上談兵……”林續(xù)文一字一頓的說道。

“夠了!”永興帝沒想林續(xù)文這時候還談這些掃興的話,喝止不讓他再亂說下去,陰沉著臉,怒不可遏的說道,“要亡,也是亡朕的天下,輪不到你來說三道四!”

“皇上息怒,臣也是秉心直言,忠心可鑑天地。”林續(xù)文下跪請罪,心想淮東也許只能火中取栗一條路可走。

“哼!”永興帝冷哼一聲。

“依微臣所見,要防備浙閩叛軍在浙西有所準備,對外可宣佈用奉安伯去江州代嶽相,”餘心源說道,“待御營軍在江寧做好徵的準備,也能打浙閩叛軍一個措手不及……”

“好一個聲東擊西之策,”永興帝讚道,“今天所議之事,衆(zhòng)愛卿斷不可走漏半點風聲,否則以通敵論處!”

林續(xù)文心裡冷笑: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策,哪裡是誰都能行的?奢家瞎了眼,纔看不見徽南方面的問題。

**************

謝朝忠領(lǐng)兵出征已成定局,廷議之後,林續(xù)文連政事堂都懶得去,淮東那邊也要照最壞的情形做準備。

“林大人!”

林續(xù)文回頭看見陳西言在後面出聲喚他,停下來,問道:“陳相有何吩咐?”

“淮東當真不願謝朝忠領(lǐng)兵出征?”陳西言問道。

林續(xù)文看著陳西言額頭叩破了留出一道血痕,心裡一嘆:當年爲謀相位,陳西言也是不擇手段,沒想到滿朝文臣,這時只有他真心對元氏忠心耿耿。

“謝朝忠急於求功,易爲敵所趁,此不利之一也;謝朝忠與鄧愈難相和,此不利之二也,”林續(xù)文說道,“有這兩不利,淮東怎麼會支持謝朝忠領(lǐng)兵呢?”

“若淮東即時出兵閩東,可行否?”陳西言問道。

“東海風波惡,淮東此時對閩東用兵,其險甚於謝朝忠領(lǐng)兵也。”林續(xù)文說道。

淮東這時候就對閩東用兵,謝朝忠拖三個月去領(lǐng)兵去徽州,也鬧不出什麼漏子來。但這時候東海風暴甚頻,不是萬不得已,淮東怎麼可能讓數(shù)萬將卒冒這麼大風險、乘海船穿過風暴頻頻的東海?

這根本沒有商量的餘地,林續(xù)文一口回絕了陳西言的試探。

第三十六章 夫人之誤(一)第141章 北風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45章 爭鋒第14章 東海形勢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16章 淮山棧道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79章 戰(zhàn)前第5章 狗官第71章 野心第65章 山海漏防第78章 少年子第64章 心結(jié)第54章 尚有餘計第126章 陽信驚雷第78章 密議出兵第162章 梟勇而戰(zhàn)第63章 開海漕第九章 隨扈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7章 驚瀾第82章 形勢緊迫第5章 挖牆腳第十二章 失敗的行刺第60章 分贓擴軍第66章 淮陽行第34章 鐵流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九十四章 草堂微風第65章 徐州圍城第151章 新格局第77章 前哨第103章 誰做黃雀第27章 聯(lián)兵接觸第69章 不臣第99章 江寧形勢第52章 嵊州第106章 驚疑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102章 西行第73章 軍制暗鬥第8章 宴前脣戰(zhàn)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143章 樂極生悲第12章 大功將成第十一章 獠牙猙獰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143章 分肥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46章 緩兵之計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27章 失城第21章 敵戰(zhàn)奇謀第74章 奪島第88章 不堪一擊第16章 獅子張口第43章 多慮有失第64章 說刀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四章 朝天湖第135章 暴雨將傾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十一章 獠牙猙獰第71章 軟禁第43章 泄水第73章 西逃路斷第14章 激將第108章 奪島之戰(zhàn)第163章 襄陽之戰(zhàn)第38章 縱虎歸山第24章 高麗戰(zhàn)略第113章 疑點第66章 大動作第75章 新仇舊恨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45章 奢家獲捷第78章 回崇州第十四章 殺人意第38章 臣子忠心第158章 瘋虎第114章 猝然接戰(zhàn)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4章 宋家子弟第64章 入土爲安第62章 嶽冷秋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68章 天下未雨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3章 寧王第62章 北還徐州第137章 配刃第四章 朝天湖第二十章 定策下海(一)第147章 暗流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庭訓之死(二)第95章 危機未解第113章 廷爭第35章 月下登山石
第三十六章 夫人之誤(一)第141章 北風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45章 爭鋒第14章 東海形勢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16章 淮山棧道第77章 火炮的缺點第79章 戰(zhàn)前第5章 狗官第71章 野心第65章 山海漏防第78章 少年子第64章 心結(jié)第54章 尚有餘計第126章 陽信驚雷第78章 密議出兵第162章 梟勇而戰(zhàn)第63章 開海漕第九章 隨扈第148章 春夜苦短第7章 驚瀾第82章 形勢緊迫第5章 挖牆腳第十二章 失敗的行刺第60章 分贓擴軍第66章 淮陽行第34章 鐵流第6章 救災之利弊第九十四章 草堂微風第65章 徐州圍城第151章 新格局第77章 前哨第103章 誰做黃雀第27章 聯(lián)兵接觸第69章 不臣第99章 江寧形勢第52章 嵊州第106章 驚疑第十三章 楚黨新貴第102章 西行第73章 軍制暗鬥第8章 宴前脣戰(zhàn)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143章 樂極生悲第12章 大功將成第十一章 獠牙猙獰第51章 撤還是不撤第143章 分肥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46章 緩兵之計第五章 船下有耳第27章 失城第21章 敵戰(zhàn)奇謀第74章 奪島第88章 不堪一擊第16章 獅子張口第43章 多慮有失第64章 說刀第一百二十四章 婚宴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四章 朝天湖第135章 暴雨將傾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十一章 獠牙猙獰第71章 軟禁第43章 泄水第73章 西逃路斷第14章 激將第108章 奪島之戰(zhàn)第163章 襄陽之戰(zhàn)第38章 縱虎歸山第24章 高麗戰(zhàn)略第113章 疑點第66章 大動作第75章 新仇舊恨第40章 敗仗跟蠢仗第45章 奢家獲捷第78章 回崇州第十四章 殺人意第38章 臣子忠心第158章 瘋虎第114章 猝然接戰(zhàn)第123章 夜雨瑣事第4章 宋家子弟第64章 入土爲安第62章 嶽冷秋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68章 天下未雨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3章 寧王第62章 北還徐州第137章 配刃第四章 朝天湖第二十章 定策下海(一)第147章 暗流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庭訓之死(二)第95章 危機未解第113章 廷爭第35章 月下登山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溆浦县| 军事| 苍溪县| 普兰店市| 莱芜市| 安溪县| 黄浦区| 怀仁县| 茌平县| 南靖县| 盐源县| 牡丹江市| 元江| 蓝山县| 齐河县| 深州市| 龙川县| 精河县| 固始县| 镇宁| 虞城县| 健康| 沅江市| 郓城县| 周至县| 容城县| 乳山市| 邛崃市| 安龙县| 华坪县| 广平县| 兴安盟| 浦江县| 开原市| 集贤县| 同江市| 扬州市| 稷山县| 健康| 文山县| 长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