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83章 帝心

六月江寧如蒸籠,拿大木盆盛放窖藏的冰塊,寢殿裡倒也清涼,人心裡的悶熱卻是難解,劉直得了賜座,坐在張晏的下首,小心翼翼的聽著皇上將他跟張晏找來發(fā)牢騷。

“朕看中的人,難道當個副帥的資格都沒有嗎?”永興帝紫金冠下的臉色沉如紫棗,說話時頷下短髭微微顫著,可見他內心對廟堂之上的沉默十分不滿,“諸權皆集於御營司,六部有其名而無其實,終是有其利也有其弊。”

“皇上所慮甚是,不過諸相或許也有他們的想法……”張晏模棱兩可的說道。

寧王在江寧登基時,江寧六部本就徒有虛名,還不能承擔起力挽狂瀾、重整乾坤的重任。爲應付當時混亂之極的形勢,在政事堂之外設立御營司,並下設軍領司,掌握天下兵馬、錢糧,御營司諸使,由諸相兼任。

這一舉措,較好的應付了最初兩年的混亂局面,但也實際使得朝野的兵權、政權、財權,都集中在諸相手裡,六部給架空。

這也使得永興帝有什麼諭旨都必須通過諸相,而下面的官員有什麼奏章,也都必須要通過諸相才能轉呈御前。

當然有什麼奏章,諸相認爲是不應該給皇上看到的,自然會直接抽選擱置不議;或者宮裡發(fā)下來的什麼諭旨是不合規(guī)矩的,就會諫回——相位之重,是立朝開國以來所未見。

雖說御營司設立以來,還沒有明顯的弊端露出來,但在新建寢殿等事上,屢屢給陳西言等人駁回來,要說皇上心裡沒有怨言,劉直心裡也不信。

便是這回,謝朝忠領兵之事,江寧城裡沸沸騰騰的議論了大半個月,偏偏廟堂之上毫無動靜,掰開手指頭想,也知道是陳西言有心壓制所致。

劉直琢磨不透張晏的心思,也不好在張晏面前妄言,順著皇上的語氣,說道:“每聽奉安伯議兵事,都覺得甚有道理,或許是微臣不識兵事的緣故,一句話都駁不得,想來當個副帥是綽綽有餘的……”

謝朝忠爵封奉安伯。

劉直的話,叫永興帝心情舒坦一些,揮手說道:“你們下去吧,茲體事大,終不是三言兩語能決定的……”

張晏、劉直叩安離開寢殿,拾階而下,張晏問劉直:“劉大人,你以爲謝朝忠真甘心屈在嶽冷秋之下當個副手?”

劉直當然曉得謝朝忠不會甘心給嶽冷秋當副手的,但皇上的口氣已經漸緩,也無意一下子就讓謝朝忠獨立統(tǒng)兵,總是有個臺階可下。

“皇上的心思,明明白白的擺在那裡,我們做下臣的,就要替君上解憂,”劉直說道,“我就不明白了,謝朝忠領兵出征,到底有什麼不好的?”

“按說淮東反對的,我們就應該支持,”張晏輕嘆一口氣,說道:“不過,董原也反對謝朝忠領兵的——如今林縛、董原、嶽冷秋都反對謝朝忠領兵,這事就由不得不慎重考慮!”

董原去年放棄杭湖軍的兵權,主動向吳黨示好,不僅贏得陳西言等吳黨大佬的信任,張晏也將壓制淮東的希望寄在董原身上。

年初時,要沒有張晏暗中默許,維揚鹽商焉可能大規(guī)模的支持董原在淮西立足?長期身居兩淮鹽鐵使的張晏,他對維揚鹽商的影響力,是沈戎、丁知儒所不能比的。

“董原也不會沒有私心!”劉直跟董原沒有什麼交情,說話自然不留情面,董原在淮西將兩萬御營軍解散編爲屯卒,已經惹得滿城怨言了,在劉直看來,他這時候支持謝朝忠領御營軍出征,無疑是打自家臉。

至於淮東、嶽冷秋反對謝朝忠領兵的用心,用腳趾頭想想都能明白。

劉直當然不會故意跟淮東唱反調,但皇上的心思明明白白的擺在那裡,他們做臣子要是不懂應承,指不定日後給隨便找個藉口,就給踢到一邊去了——不比在外領兵的那些帥臣,皇上輕易動不得,他們這些廷臣、內臣,要是討不得皇上的歡心,那位子就岌岌可危了。

張晏也是輕嘆,說道:“下面要是再沒有官員將這事提出來,看皇上的意思,後天的廷議,他自己也會迫不及待的提出來,你我且觀之……”

“那不是各自顏面上都難看得很?”劉直問道。

“唉!”張晏輕嘆一聲,要是事情演變成皇上與諸相之間的直接對立,這事就要棘手得多,想事情拖過去已經不可能了。

****************

兩日時間轉逝如水,又到慶雲殿廷議之時,太陽初升之時,羣臣就照著班序由陳西言領著,走進大殿之中。

殿衛(wèi)執(zhí)儀刀峙立殿上,鎦金龍椅還空無一人,廷臣站在殿下竊竊私語,劉直打量班序之中的陳西言、程餘謙、餘心源、謝朝忠等人,與其他人竊竊私語不同,他四人都手捧腹前,更多的時候是打量地上雲紋的磨石,叫人看不透他們心裡在想什麼。

這兩天,皇上頻頻召陳西言、程餘謙、餘心源、謝朝忠等人進宮議事,就劉直所瞭解的情況,在謝朝忠出兵一事上,便是一向表現(xiàn)都很軟骨頭的程餘謙都沒有在皇上面前妥協(xié)。

劉直心想:要是皇上今天一定要議謝朝忠領兵之事,陳西言、程餘謙他們會如何應對,稱病摞挑子?

陳西言要摞挑子,御營軍出征的錢糧都湊不起來,謝朝忠領兵出征之事,自然也不了了之了,但皇上與陳西言撕破臉,這以後朝堂的體面還怎麼維持下去?

看著陳西言蒼老的臉繃如緊弦,想必也在考慮種種後果吧?

再看林續(xù)文,臉沉如水,憂心忡忡,劉直心想:他心裡在想什麼,難道也不看好今天的廷議?

“皇上駕到!”殿衛(wèi)高聲喝諾,殿下羣臣立時停下私語。

永興帝壓住心裡的煩躁,居高而坐,看著殿下的羣臣,說道:“衆(zhòng)卿平身,今日有何事奏議,速速奏來?”

劉直聽皇上的語氣很沒有耐心,暗道:難道皇上妥協(xié)了?與張晏對視了一眼,心想如此最好,真要鬧得不可開交,還不知道局面怎麼收拾呢!

“臣有本啓奏!”戶部尚書王學善排開衆(zhòng)人,走到殿當中。

“王愛卿有何事啓奏?”永興帝問道,眼睛裡也是疑惑。

所謂廷議,都是政事堂諸相不能裁決的軍政之事,纔要拿到廟堂之上公開討論。殿上要議什麼事情,實際上政事堂事先都會列好,王學善的啓奏顯然是在計劃之外。

不要說永興帝疑惑了,陳西言等人都甚是疑惑,猜不透王學善有什麼事情非要繞過政事堂,直接在廟堂之前提出來——王學善的這種行爲,本身就是對政事堂的挑釁,但陳西言也不能阻止王學善發(fā)言。

王學善也不看旁人,徑直說道:“秋後用兵之事,諸人討論已多,除淮東之外,嶽冷秋秋後在江州同時對豫章用兵,也成定議。微臣對此也無異議,但要秋後一勞永逸的剿滅浙閩叛兵,僅淮東、江州兩線用兵,微臣以爲猶嫌不夠……”

王學善此言一出,便如石落湖中,頓時激起一圈圈的漣漪。殿下羣臣紛紛竊竊私語起來,都沒有料到會是王學善直接將窗戶紙捅破。

謝朝忠領兵之事,陳西言、林續(xù)文、左承幕三人是強烈反對,程餘謙、王添、張晏三人是沉默以對,劉直模棱兩可,餘心源倒是支持,可惜他在軍政之上的聲音很微——即使永興帝真有心堅持謝朝忠領兵出征,面對這樣的局面,也只能頹然放棄。

誰也沒有想到王學善會異軍突起,永興帝也頓時亢奮起來。

王學善可不是什麼無關緊要的人物,在遷都之前,他就長期擔任江寧府尹,與顧悟塵、程餘謙、王添、餘心源等人並列。

遷都江寧之後,吏部尚書由陳西言兼任,兵部給架空,沒有事權,王學善執(zhí)掌僅次於吏部的戶部,是廟堂之上的實權派人物。

劉直心裡也是十分的疑惑,支持謝朝忠出兵,對王學善而言,沒有太大的好處。即使在這樁事上能討得皇上的歡心,但陳西言等人強烈反對,這樁事猶不可行,最終只鬧得跟陳西言翻臉。

只要陳西言一日不離開廟堂,王學善跟陳西言鬧翻有什麼好處?即使將陳西言鬥垮,也輪不到王學善進政事堂。

相比較之下,王學善保持沉默,雖說沒有什麼好處,但也不會有什麼壞處啊!

如今廟堂之上,陳西言異常的強勢,而皇上在許多事情上又離不開陳西言,而淮東的態(tài)度也很明確。比起得罪陳西言來說,劉直更不相得罪淮東,即使明白皇上的心思,今天也沒有當出頭椽子的想法,沒想到王學善會跳出來。

陳西言等人臉上都是又驚又疑。

殿下羣臣臉上什麼表情都有,永興帝立時提起興趣,前傾著身子,看向王學善,說道:“王愛卿,你有什麼想法,請暢所欲言!”

“如今浙閩叛軍兵馬主要集中在兩頭,而在浙西兵力孱弱——御營司所提出的秋後用兵策上,僅用鄧愈所部牽制浙西敵兵,依微臣所見,太過保守了,”王學善有準備而來,侃侃而言道,“一旦淮東、江州對閩東、豫章用兵不能速戰(zhàn)速決,欲秋後一戰(zhàn)解決浙閩叛軍的想法,就會落到空處。南面的局勢得不到根本性的改觀,又談何收復燕薊故土?依微臣拙見,朝廷若能加強徽南,從徽南出兵浙西,就能打在浙閩叛軍的薄弱處;即使迫使浙閩叛軍從別處抽兵補充浙西,也能減免閩東、豫章所受阻力——微臣實不知,此等上策,廟堂之上,爲何從無議論?”

wωω●TTκan●Сo

第111章 異動第90章 殘敵第89章 勸進(一)第28章 庵堂經聲第43章 泄水第28章 牽連第55章 浙北軍司第62章 嶽冷秋第138章 殺雞駭猴第63章 子嗣第14章 激將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45章 功高震主第六十九章 江中取銀(一)第82章 血戰(zhàn)韓村渡第55章 殘勝第34章 殺或不殺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76章 淮陽鎮(zhèn)第1章 濟南城外第27章 僧院屠戮第22章 月色交心第66章 東風緊第166章 殺身滅族第74章 津海登陸第93章 深山殘兵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51章 窮寇不追第46章 緩兵之計第80章 風往南吹第124章 懸樑第一百零一章 四月芳菲(二)第14章 激將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一百二十二章 黑暗迷情(二)第23章 會審第37章 親衛(wèi)營新卒第31章 風向變了第九十二章 分贓(三)第122章 浙南戰(zhàn)事尾聲第2章 新學第31章 求援第75章 攻寨第106章 渡河第85章 轉折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10章 虎將有謀第71章 袁州條件第143章 分肥第30章 以緩待急第87章 接戰(zhàn)第121章 勇戰(zhàn)第24章 行刺之謀第81章 渡河第45章 渡淮第9章 也算承諾第29章 兒女之議第18章 喝斥楔子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12章 三月之謀第67章 自顧不暇第109章 老將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13章 擁兵自重第四章 朝天湖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100章 浙南戰(zhàn)場第154章 渡河第12章 濟州第171章 遠航第10章 嫡爭(一)第153章 前奏第33章 迷離第一百零九章 冰釋(一)第23章 南洋擴張第114章 殲滅第32章 父子相認第60章 噴焰弩第78章 虎毒食子第42章 伏火弩第34章 開館設學第54章 庵堂驚情第59章 援圍第十七章 肥差任選第132章 不死不休第15章 王相第93章 大婚之夜第18章 清君側之憂第13章 將田種好第29章 飛來一城第115章 腹心之策第88章 故人相見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160章 燕京雪第65章 山海漏防第12章 寧則臣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63章 炮擊第5章 治鹽
第111章 異動第90章 殘敵第89章 勸進(一)第28章 庵堂經聲第43章 泄水第28章 牽連第55章 浙北軍司第62章 嶽冷秋第138章 殺雞駭猴第63章 子嗣第14章 激將第169章 誰家貂蟬女第45章 功高震主第六十九章 江中取銀(一)第82章 血戰(zhàn)韓村渡第55章 殘勝第34章 殺或不殺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76章 淮陽鎮(zhèn)第1章 濟南城外第27章 僧院屠戮第22章 月色交心第66章 東風緊第166章 殺身滅族第74章 津海登陸第93章 深山殘兵第157章 引蛇出洞第51章 窮寇不追第46章 緩兵之計第80章 風往南吹第124章 懸樑第一百零一章 四月芳菲(二)第14章 激將第一百一十六章 黑山良犬第一百二十二章 黑暗迷情(二)第23章 會審第37章 親衛(wèi)營新卒第31章 風向變了第九十二章 分贓(三)第122章 浙南戰(zhàn)事尾聲第2章 新學第31章 求援第75章 攻寨第106章 渡河第85章 轉折第四十四章 新官上任第10章 虎將有謀第71章 袁州條件第143章 分肥第30章 以緩待急第87章 接戰(zhàn)第121章 勇戰(zhàn)第24章 行刺之謀第81章 渡河第45章 渡淮第9章 也算承諾第29章 兒女之議第18章 喝斥楔子第164章 窮寇宜追第12章 三月之謀第67章 自顧不暇第109章 老將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13章 擁兵自重第四章 朝天湖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100章 浙南戰(zhàn)場第154章 渡河第12章 濟州第171章 遠航第10章 嫡爭(一)第153章 前奏第33章 迷離第一百零九章 冰釋(一)第23章 南洋擴張第114章 殲滅第32章 父子相認第60章 噴焰弩第78章 虎毒食子第42章 伏火弩第34章 開館設學第54章 庵堂驚情第59章 援圍第十七章 肥差任選第132章 不死不休第15章 王相第93章 大婚之夜第18章 清君側之憂第13章 將田種好第29章 飛來一城第115章 腹心之策第88章 故人相見第66章 控制洪澤浦第160章 燕京雪第65章 山海漏防第12章 寧則臣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63章 炮擊第5章 治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洼县| 墨竹工卡县| 义乌市| 竹山县| 盖州市| 大港区| 通海县| 平阳县| 丽江市| 波密县| 赣榆县| 榆树市| 田东县| 襄城县| 当涂县| 同仁县| 岢岚县| 北安市| 饶平县| 林周县| 宁都县| 甘德县| 平罗县| 吕梁市| 资阳市| 柘荣县| 金川县| 延长县| 张家港市| 夹江县| 陈巴尔虎旗| 吉林省| 大余县| 安阳市| 漯河市| 沙洋县| 康马县| 娱乐| 偏关县| 河西区| 尼勒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