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59章 烽煙緊

(加更,求紅票)

寢殿夜議之後,葉濟羅榮很快返回洛陽督軍去了,佟化成也返回登州,與那赫雄祁匯合,范文瀾留在燕京,出任承政大臣;吳曼成率人檢閱古典舊籍,試製伏火丹。

這段時間裡,河南、山東愈發風聲鶴唳。

正陽、渦陽二鎮永興七年十二月上旬正式易幟長淮軍,也依照林縛之前的核減兵員令,淘弱留強,削減兩成半兵員,最終覈定兵額爲兩個鎮師三萬。看上去長淮軍的戰卒減少,但汰餘兵員皆編輜營及軍屯、衙役等其他機構,在渦陽的實際總人馬規模,並沒有什麼減少,反而在持續增加中。

胡喬寇等二百餘參謀將領的編入,使得長淮軍的參謀體系迅速建立起來,新軍制經歷最初的融洽期,到二月河淮初融時節,還開始頻頻演煉。

除了蠍子弩、牀弩、盾車等戰械的補入外,更爲重要的,長淮軍成立輜營後,大量輜重馬車、中小型戰船及運輸船隻及騾馬的補入,具備了在河淮平原上遠程攻襲的能力。

以往河南六鎮,雖照人頭髮放錢糧,但騾馬輜車船舶甲板奇缺,也就使得河南六鎮兵馬守地有餘,而攻戰不足——這也是林縛限制河南六鎮的手段之一。

沒有足夠強的後勤能力,談什麼進攻能力?

年後,軍部撥給長淮軍的軍資沒有增加,但軍部在三個月時間裡,補給長淮軍而不計入軍資之列的物資有:騾馬五千餘匹(頭)、戰馬一千兩百匹、輕重型輜車一千輛、戰械一千架(輛),中小型內河戰船及運輸船一百餘艘,此外還有弓弩、陌刀、鎧甲等優質兵甲近兩萬件,各式箭矢一百萬枝。

嶽冷秋站在鹿邑山不算高的山頭上,眺望山西翼馬步隊與輜隊聯合演練敵前行進的兵馬,一時間感慨萬千……

也許要真正的融入進去,才能真正的瞭解林縛掌握之下的淮東實力是何等的雄厚。

長淮軍的戰卒主要來源於舊長淮軍、渦陽及徽州軍、池州軍,絕大多數人皆是經歷數年甚至十數年戰事、從戰場上存活下來的精銳老卒。

以舊軍的眼光來看,長淮軍自然是能稱得上精銳了,但嶽冷秋捫心自問,長淮軍也就停留在與新附漢軍袁庭立所部精銳戰力相當的程度上。

經過軍部對長淮軍各種作戰軍械等物資的補充,以及參謀體系及新軍制的逐漸建立,但這三個月來,嶽冷秋深刻的感受到長淮軍在作戰能力有了一個質的飛躍——如此充足而優良的戰械,以及強而有力的後勤補給能力,嶽冷秋甚至有勇氣帶著長淮軍兩個鎮師,直接沿汴水北進,插到燕胡兵馬重兵防守的濟南與大梁之間,堅守十天半個月。

長淮軍雖以步卒爲主,但軍部從騎營、靖江水師抽調將卒,協助長淮軍新編馬兵、精銳水軍各兩營,增強在河淮平原地區的聯合作戰能力。

除輜營外,還新編有軍醫營、匠工營各一。

一支軍隊,有如一把戰刀;戰卒有如刀刃,固然極其重要,但刀刃的強,並不只取決自身的堅韌跟鋒利,沒有尖、首、背、護、柄等部件的共同支撐,是不能稱之爲一把利刃的。

如果說,長淮軍易幟之初,是抵在許昌後腰上的一把鈍刀,此時則變成一把鋒利、寒光四溢的利刃。

這一刀紮下去,即使不能叫許昌命斷當場,也能叫許昌癱倒在地,難有什麼作爲。

此時的長淮軍,才能真正稱得上攻防兼備、進退有度的精銳步旅,而這樣的精銳步旅鎮師,淮東足足有十七個,加上長淮軍就是十九個。

當然,長淮軍缺乏水軍、軍醫、工造方面的人才,甚至連輜營的書記人員也嚴重湊不足,自然都是由軍部直接調派人員補充進來。實際使得此時長淮軍,除胡喬中率領二百餘參謀將領來,另外後勤體系則主要依靠軍部直接抽調過來的近千人支撐起來。

長淮軍以比嶽冷秋想象更迅速的速度融入淮東,越著戰事的臨近,即使軍部沒有明確要求,長淮軍的將領也逐步將家小往更安全的壽州、廬州甚至江寧轉移。

嶽冷秋也清楚,融入淮東,實際更要融入林縛締造的新學、新政體系,開春,便使子嶽篤明遺妻攜嫡孫遷居江寧,入讀江寧初等子弟公學,同時入讀的還有老將鄧愈的長孫等將領子弟。

嶽冷秋站在鹿邑山的峰頭,眺望初春時節的河淮平原,心裡暗想:軍部在短時間裡,如此高強度的加強長淮軍之軍備,長淮軍又如此之迅速的融入淮東體系,要是自己不知道伏火弩及新式戰艦的詳情,也會斷定林縛的北伐戰略應是重點從徐州出兵、沿汴水、泗水北上,進擊黃河南岸!

林縛簽署的減兵令,受到許昌強烈的抵、制,一直到二月上旬都拒不覆行減兵令。

林縛則是不管,二月上旬減兵令的限期一到,就直接下令扣放撥給許昌的所有糧餉,同時命令敖滄海,設長山軍一個鎮師,推進到方城、舞陽一線,從西翼抵到許昌的後腰上,叫董原在許昌不敢動彈半分。

****************

雖說進入二月,北燕調集兩萬馬步兵,進入睢縣、寧陵一線,距離長淮軍戍守的外圍鹿邑、譙城僅有一百餘里,以強硬的姿態壓制長淮軍向北翼、西翼展開鋒芒,又同時策應董原在許昌的兵馬。

睢縣距許昌不足二百里,有這兩萬馬步兵當頭壓住長淮軍,董原至少不用擔心嶽冷秋會放手進擊他的東南翼。

而敖滄海所率長山軍,還要防備能從武關進出南陽、襄樊的陳芝虎,也不可能放手從方城進擊許昌西南翼……

到二月上旬,董原更是將跟淮東關係密切的肖魁安所部調到許昌北面,而將樑成棟、羅建等部調到許昌與渦陽、與南陽之間,加快沿沙河、潁水的防壘修築,以此針鋒相對的應對長淮軍、長山軍對許昌的進逼。

年節過後兩個多月裡,林縛雖然還是沒有大規模的擴編軍備,但軍事參謀部對長淮軍高強度的補充,則瞞不過燕胡潛伏於淮水兩岸的眼線的偵察。

六七千匹騾馬、兩三千乘車械、上百艘戰船及運輸船以及數以十萬石計的糧草、上百萬枝箭矢,在短短兩三個月裡集中補充長淮軍——這個動作根本就不可能瞞過誰。

長淮軍戰卒之戰力提升還是其次,其後勤補給能力的突飛猛進,尤其的鋒芒四露,甚至有突破外圍防線,奔襲大梁、濟寧等核心城池的能力。

誰知道,與其擴編兵馬,遠不如加強長淮軍這些老牌勁旅有效。

淮東嫡系兵馬沒有擴編不重要,甚至在東線的淮陽軍、鳳離軍部署也沒有大的變動,以鳳離軍、靖海水師、登海鎮師爲主的北方東線兵團,年後一直都駐紮在以海州爲核心的沂海地區,也都不重要。

年後,貫通沂州,連接海州與徐州的馳道正式建成。

徐海馳道的建成,使得海州與徐州之間的陸路交通縮短到四百里不到。

徐海馳道寬六馬並驅,沿途所經過的沐水、沂水、灌河、泗水等大河,皆用鐵索雙向浮橋貫通;十數條小型河流皆直接是鐵木及石漿澆鑄的橋樑橫跨。

只要軍事一紙令下,集結於沂海地區的數萬步旅精銳,能在短短五六天的時間裡,轉移到徐州,或直接從徐州東翼北進,攻擊濟寧……而燕胡在東翼,哪怕是臨淄的兵馬,要調到西翼泰安、濟寧去,少了半個月則不成。

******************

三月中旬,江南早是草長鶯飛之季,燕京城的清晨還春寒料峭。

聽著外閣子裡的咳嗽聲不斷,玉妃驚醒,才發現皇上已不知何時早早起了牀去外面閱看公文了;看著晨光微明,天還沒有亮,玉妃披衣而起,走將出去,看到葉濟爾將咳血的雪帕藏到懷裡去,心痛的說道:“皇上數月來都是勞心,每天都不能盡心休息,身體怎麼支撐得下去?”

葉濟爾苦笑一下,南線軍情日益危急,大戰一觸即發,而且此戰事關大燕國遠,哪裡是他想休息就能休息的?

“都說東海狐會先篡位稱帝,但看架式又是要先打山東;說他要先打山東,但淮東軍再強又能有什麼把握就一定能速克山東?”玉妃此時才三十二歲,但她從十五歲開始,在葉濟爾身邊伺待了十七年,對軍政之事也十分的熟悉,也能替葉濟爾分憂一二。

葉濟爾苦笑一下,說道:“這纔是熬人心思的地方啊。戰略之主動盡在南面,可恨京中那些老臣老將還不自知,才叫國政愈是艱難啊……”

“多想也無益,無非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玉妃寬慰的說道,“山東、河南有大王爺、三王爺盯著,那赫雄祁也是久經沙場的宿將,皇上你也稱他對淮東知之甚深。三十萬強將雄兵堆在那裡,皇上還有什麼不能心安,難道還怕淮東軍插著翅膀直接來打燕京城不成?”站到葉濟爾身邊,伸手輕輕的揉著他的太陽堂,想讓他放鬆下來。

葉濟爾乍聽玉妃說“淮東軍插著翅膀直接打燕京城”的話,心頭猛的一悸,霍然站起來,似乎抓住什麼,滯立在那裡不敢動彈,就怕轉念使靈光一閃的思路逃跑掉。

玉妃不曉得哪裡說錯了話,叫天帝命如此反應。

葉濟爾走到西廂壁的掛圖前,這時晨光微明,他對玉妃說道:“你替朕掌燈來!”搬了椅子去看掛圖上的渤海口方位,拳頭砸在那裡,喃喃自語道:“淮東水師縱橫東海這些年,未遇敵手,沒可能在關鍵頭上放棄水師的優勢。我們自以爲鎖海防線固若金湯,卻不知道這始終都是我們的要害……”大聲吩咐殿外伺候的侍候,“速度張範諸人進宮來議事。”

第41章 軍需第62章 窺一斑第42章 兵敗如山倒第27章 西線告急第94章 關門第6章 去燕南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四十七章 治獄(二)第107章 戰起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十八章 投桃報李第二十二章 顧氏家人(一)第49章 轉攻爲守第76章 藥材貿易第六十章 三伍編卒第56章 態度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63章 分合之道第101章 深宮怨怒第30章 沒有良機第78章 虎毒食子第40章 封官賞爵第39章 封河第4章 分歧第43章 多慮有失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110章 江上相會第31章 風向變了第47章 攻城第151章 騷亂第61章 北伐序幕第36章 受降第43章 欺君第66章 淮陽行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84章 野心第12章 蒸汽機(一)第62章 窺一斑第81章 了無牽掛第90章 殘敵第80章 鐵橋營第40章 浙西大旱第1章 風雨相援第二十一章 定策下海(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38章 勤王之議第19章 惑敵第4章 分歧第61章 北伐序幕第31章 城子嶺第25章 金箭傳令第37章 體用之議第12章 大功將成第23章 強襲松浦第19章 兵亂抵定第二十九章 拔刀救人(一)第29章 飛來一城第72章 說降第56章 飛熊之死第四十七章 治獄(二)第六章 殺威風第81章 了無牽掛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67章 自顧不暇第16章 淮山棧道第63章 炮擊第9章 問政殺心第25章 後患無窮第146章 奪城第102章 未雨時第十章 夜驚情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庭訓之死(二)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46章 控田第116章 強動員第42章 三日五百里第28章 孫桿子孫壯第15章 圍殺第十三章 攪局當然一巴掌第65章 開漕諸策第89章 潰敵第27章 聯兵接觸第13章 擁兵自重第17章 釣魚作戰第106章 驚疑第78章 少年子第75章 密約(二)第128章 白河灘潰敵第123章 曉喻盟友第89章 潰敵第85章 轉折第40章 變局第111章 山雨欲來第71章 軟禁第74章 大戰將臨第44章 兵備將行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84章 廷爭
第41章 軍需第62章 窺一斑第42章 兵敗如山倒第27章 西線告急第94章 關門第6章 去燕南第109章 請旨勞師第四十七章 治獄(二)第107章 戰起第21章 巡政之屯田第九十八章 夜談形勢第十八章 投桃報李第二十二章 顧氏家人(一)第49章 轉攻爲守第76章 藥材貿易第六十章 三伍編卒第56章 態度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63章 分合之道第101章 深宮怨怒第30章 沒有良機第78章 虎毒食子第40章 封官賞爵第39章 封河第4章 分歧第43章 多慮有失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110章 江上相會第31章 風向變了第47章 攻城第151章 騷亂第61章 北伐序幕第36章 受降第43章 欺君第66章 淮陽行第十四章 海島生存(二)第84章 野心第12章 蒸汽機(一)第62章 窺一斑第81章 了無牽掛第90章 殘敵第80章 鐵橋營第40章 浙西大旱第1章 風雨相援第二十一章 定策下海(二)第一百一十二章 迷離姻親(二)第38章 勤王之議第19章 惑敵第4章 分歧第61章 北伐序幕第31章 城子嶺第25章 金箭傳令第37章 體用之議第12章 大功將成第23章 強襲松浦第19章 兵亂抵定第二十九章 拔刀救人(一)第29章 飛來一城第72章 說降第56章 飛熊之死第四十七章 治獄(二)第六章 殺威風第81章 了無牽掛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67章 自顧不暇第16章 淮山棧道第63章 炮擊第9章 問政殺心第25章 後患無窮第146章 奪城第102章 未雨時第十章 夜驚情第一百四十二章 林庭訓之死(二)第113章 又見太監第46章 控田第116章 強動員第42章 三日五百里第28章 孫桿子孫壯第15章 圍殺第十三章 攪局當然一巴掌第65章 開漕諸策第89章 潰敵第27章 聯兵接觸第13章 擁兵自重第17章 釣魚作戰第106章 驚疑第78章 少年子第75章 密約(二)第128章 白河灘潰敵第123章 曉喻盟友第89章 潰敵第85章 轉折第40章 變局第111章 山雨欲來第71章 軟禁第74章 大戰將臨第44章 兵備將行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84章 廷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壤塘县| 共和县| 容城县| 广东省| 金沙县| 尼玛县| 阿巴嘎旗| 都昌县| 太白县| 凤凰县| 方正县| 道孚县| 龙岩市| 巨鹿县| 海南省| 舒城县| 资溪县| 庄河市| 宣城市| 洱源县| 龙江县| 武乡县| 那坡县| 东丰县| 资溪县| 漳平市| 乡宁县| 高安市| 那曲县| 山丹县| 景洪市| 天门市| 北辰区| 玉门市| 周宁县| 黔东| 苏尼特左旗| 迭部县| 双鸭山市| 安多县| 隆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