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3章 客訪深山

江寧秋熟時節,江西境內沿岸也是稻穗金黃,正待豐收,但是稻田之間,稀稀落落的荒灘荒田,彷彿癩子頭上的禿斑,十分的刺眼。

江寧外圍府縣與鄱陽湖沿岸平原,差不多是同時結束戰事,開始恢復生產。

江寧、弋江、徽州諸府縣,除了免懲稅賦之外,戰後還投入一百五十餘萬兩銀,通過以工代賑的形式,以幫助流難返鄉、地方恢復生產、熬過饑荒。

樞密院也是在採石、溧水、溧陽等地大辦礦場,廣開河渠、開山築道,吸收大量的勞力。更關鍵的,是從淮東有大量的米糧輸入,幫助流難渡過荒時,而大量鐵器的輸入,以及河渠堤道的修築,都同時促進農事的恢復。

故而江寧在入夏之後,整體形勢就穩定下來,入秋之後,看到田野之間,稻穗如金,更叫人看著復興曙光——休養生息之迅速,叫當世人瞠目結舌。

奢飛熊在扈騎的簇擁上,馳上泗瀝境內的官山嶺,眺望信江下游如微波起伏的山嶺田地。

從浙西西進,主要通道有二:一是婺江,從婺源西進;一是信江,從衢州西江山縣西進。其中婺江道險,沿途多夾山險關;而信江通道相對寬敞,從浙西北有玉山河南下,匯入信江,而東面的衢州,更是浙中谷原的核心地帶,是從浙西西進江西的主道。

位於信江上游的上饒,算是真正的贛東門戶。

婺江、信江兩處通道,兩軍對壘森嚴,在婺江、信江之間,以及婺江往北到揚子江南,懷玉山、黟山、九子山山高谷險,構成江西、江東兩郡的天然屏障。

但山嶺再險,斥侯密間通行,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江寧外圍的農事恢復情況,奢飛熊也是瞭若指掌。

原以爲對江寧城及外圍府縣的劫掠,至少能使淮東在兩三年之間難以安定形勢,難以再起大規模的戰事,哪裡能想到甚至不用一年時間,淮東就將江淮的局勢理順過來?

淮東錢莊前後兩次向江寧府衙及戶部支借五百萬兩銀,是江淮局勢得以迅速穩定的關鍵。雖說奢家劫掠江寧,得到的金銀之數,也不是小數目,但是江西的物資匱乏,不比江寧等地可以從淮東大量輸入糧鹽鐵馬等。

早年李卓率東閩軍在閩北、閩北鏖戰,爲支持戰事,江西財源就幾乎給抽盡,加上後期的天災人禍,江西就一直沒有緩過勁來。再到奢家提兵馬入贛,戰火燃起江西各地,江西的物資更是匱乏。

年初順利奪下江州之後,奢家纔算是完整的掌握鄱陽湖平原。

但隨奢家兵馬往江西境內撤退,奢家除了要恢復農事之外,更迫切的是要穩定外圍防線,籌足糧草以養十數萬兵馬。

不能從外部輸入糧草,就只能與民爭糧。對受戰事摧殘的鄱陽湖平原,是加倍的盤剝、索取,而非投入大量的物資進行賑濟。

入春之後,鄱陽湖沿岸便鬧饑荒,餓殍數以萬計,鄱陽湖平原的農事恢復,很不盡人意。各地亂事紛起,奢飛熊近一年時間以來,也是提舉精銳兵馬四處撲滅亂事,無日能休。這次再提兵東進、增援上饒,奢飛熊也深感疲累,不曉得何時才能扭轉劣勢。

奢家不能投入大量的物資賑濟地方,而要靠地方自行恢復,這口氣要緩過來,少說也要四五年的時間,只是淮東不會給他們這麼多時間。入秋之後,淮東就組織大量的物資、兵馬往浙贛邊境集中,戰鼓漸密、烽煙漸起。

“少帥,前軍已過橫峰,我們是不是先趕去上饒?”

數騎從山下馳來,爲首的校尉大步走到奢飛熊的跟前稟報。

“不用那麼急,淮東崇城軍的運動速度沒那麼快!”奢飛熊說道。

淮東兵馬要集中到瞿州西的江山縣,最寬敞的通道是走錢江,從蘭溪江,經蘭溪縣繞一個大圈子進入衢州——這條路線雖然曲折,要繞一個大圈子,都沿途多有水路可借,並且地勢寬敞。走玉山河道直接進入江山縣,從婺源到玉山河上游有一段險闢山道,將限制淮東兵馬通過的數量跟速度。

這兩條路線都決定淮東兵馬無法快速集中到上饒的正面,戰事真正展開,也許會拖到十一月中下旬纔有可能。

比起擔心上饒正面給淮東兵馬突破,奢飛熊更擔心上饒戰事會持續太久。

站在官山嶺上,能眺望到遠處的信江水,秋後枯水,信江瘦窄,閃著粼粼波光,彷彿嵌在山野之間的銀色光帶。

枯瘦的江面滿是載著物資東援上饒的船舶,大量的民夫給強徵過來,赤足在日漸寒冷的江灘溼地裡,粗麻纖繩深深的勒進肉裡,拉著死沉的糧船溯江上行。

而江北岸的驛道,都是東行的兵馬,鱗甲折射著秋後的暖陽,叫人能看到八閩精銳最後的雄壯。

包括北面峙守婺江的洺口、白洲諸寨,奢家在鄱陽湖東南、以上饒爲中心,部署超過五萬兵力,以守江西的門戶,將淮東兵馬拒在江西之外,並保護好贛南與閩北的通道不給淮東切斷。

五萬守兵,加上隨軍徵用的民夫以及騾馬,每月消耗的糧草就將高達五六萬石計,還要加上築城壘修造戰械等開銷,加在奢家頭上的壓力,就會一天重愈一天。

此外,江州面臨的壓力也不會弱於東線,荊湖胡文穆陸續往東調拔、集中於鄂州等地的兵馬,已經超過四萬;而池州嶽冷秋也不是省油的燈,正率五萬兵馬沿淮山南麓向西擴展。

當奢家兵馬給牽制到上饒、江州兩線,對鄱陽湖平原內側以及贛江兩岸的控制必然減弱。潘家的殘餘勢力還沒有徹底給剿滅,躲進贛江上游的深山老林裡,隨時等著反撲下來。那些表面屈服的地方勢力,心裡到底藏著怎樣的心思,還難以猜透。一旦奢家在內線的駐兵減少,也難保他們沒有什麼異動。

奢飛熊感覺彷彿處於四壁漏水的危船上,眼下只能寄望這艘船能堅持更長的時間。只要等到北燕擊敗曹家、攻陷關陝,江西這邊的形勢才能得到徹底的緩解。

到那時,南陽、淮西勢危,隨州隨時會投附北燕,淮東兵馬主力只能被迫北上,防禦北燕,保證淮東腹地不受北燕騎兵攻擊到。

奢飛熊不是那種會將希望寄託到別人身上的人,即使指望著北燕能將淮東兵馬主力吸引過去,他們也要先撐過淮東的這一波攻勢才成。

奢飛熊胡思亂想著,又站在官山嶺山巔之上,看著行軍的隊伍,才與隨扈策馬走偏道去追趕前軍,趕在中軍之前,先進入上饒,安排戰死之事。

*************

贛州東南的會昌與長汀,正處武夷山與南嶺之交,山壑相接,峰奇道險,但在羣山之間還分佈有諸多山寨,有行走商販,以騾馬代腳,行走羣山之間,以牟餬口的微利。

入冬時節,天降微雨,一隊由十數老少漢子、六匹騾馬的行腳商隊,趕到會昌縣豬婆山西北麓的李坊寮尋求避雨,並兜售各種貨物。

山寨閉塞,多靠這邊行腳商販,才得以與外界接觸,李坊寮的村民,也是不顧雨沫,都趕聚到村寨坊樓下,來挑選合用的物件。

這年頭兵荒馬亂了,已經許久沒有行腳商販過來,連李家寮的主人李侯君,也親自走出大宅子來湊熱鬧。

李侯君五旬年紀,瘦狹臉,是四鄉八里少有的讀書人。雖說沒能中過科舉,但憑著祖上留下的祖業,李侯君在四鄉八里也是屈指可數的人物,聽到有行腳商隊過境,由兩名長隨陪著,走到坊樓來。

商隊攤開在漆布上的貨物,有大姑娘、小媳婦用的胭脂水粉,有日常居家所用的油鹽醬醋、磨石刀鐵。只是這一拔行腳商臉生得很,不是以前常走這一路的商旅。

聽著蹲在攤前的年長商販跟村人兜售貨物,李侯君將袍襟掀起,也蹲到攤前,拿起漆布上一摞瓷碗,問道:“聽口音,老兄家住龍南那邊?”

“老爺真是耳尖,小的住龍南跟定南之間的細坳,四處走腳討個生計,”商販笑皺起臉來,指著李侯君手裡的瓷碗,“老爺耳朵尖,眼睛也尖,這瓷碗可是涌山窯所出的好貨,這批貨裡就這摞碗貴成,一摞算老爺您八兩銀子……”

“呵,咬手啊!”李侯君笑著將瓷碗放下,又問道,“老兄既然能從涌山過來,那也應該知道江州那邊的情況,老兄說這兵荒馬亂的,什麼時日是個頭啊?”

“快了,快了,要不小的們也不敢出來走腳討活口啊。”商販隨口應道。

“有鹽鐵嗎?”李侯君問道。

“可不都擺在這邊?”

“還有更多的嗎?”李侯君問道。

“呵,鹽鐵可不好搞,官家就許這些,過了量那可是殺頭的罪,”商販不動聲色的說道,“再說了,山裡到處都缺鹽,老爺要鐵做什麼?”

“寨子裡的農具好些年都沒有換了,損毀太多,都要影響明年耕作,老兄擺出來這幾把切菜刀,可不濟用啊!”李侯君撐著膝蓋站起來,說道,“你們行走天下討生計,也不容易。來者都是客,晌午便到宅子裡吃頓好的,算是李家寮感謝你們還念著這裡……”

“多謝老爺您賞飯呢……”十多老小漢子一起道謝。

********************

村民看得多,掏得起錢買東西的少,小半天人便散去大半,李侯君當真派管家再過來請這幫行腳商進宅子裡用飯去,還要將剩下的貨物都包攬下來。

只是這管家身子健壯,手掌間都是繭子,指節粗大,半點都不像是大戶家裡的管事,腰間還彆著刀,更像一個雄糾糾在戰場上廝殺的武將;好幾個獵戶模樣的人在四處走動。

李坊寮本是山寨,獵戶多倒不奇怪。

十數行腳商人坦然自若在偏院裡用餐,也不敢獵戶模樣的人在旁盯著。雖說是些粗茶淡飯,但額外都給了一塊臘肉,大家都謝天謝地。行腳商領頭的是個中年人,面相看上去老成,一副飽經風霜的樣子,一定要去李侯君謝賞去,便跟著管家往正院走去。

“老爺要鹽鐵呢,小的現手裡沒有,手裡只那幾把護身的傢伙,要是老爺不嫌棄,便做個價來,”領頭的說道,“回頭到會昌城,跟官場報個失,再拿大價錢買幾把刀便成……”

“鋤筙鍋壺要補,需要鐵料,我要你們的刀幹什麼?”李侯君警惕起來。

“前些日子過黃柏山時,聽陳家窪的陳家樹老爺說藩少公子在豬婆山裡,還以爲老爺您是代藩少公子買鹽鐵呢!”領頭的一臉人畜無害的堆著笑,好像是說一件無足輕重的事情。

李侯君嚇得手足冰冷,倒是身邊的管家穩重,拔出腰間的佩刀,抵到領頭的腰間,壓低聲音說道:“你們是什麼人?”

“陳家窪的人介紹我們到這邊裡面找藩少公子,我們放著贛州城裡千兩賞銀不拿,鑽到這深山老林裡來,陳校尉,你以爲是什麼人?”領頭的對抵在腰間的刀倒不爲意,側頭看向管家問道。

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56章 太行山奇兵第131章 歸路第十八章 私養寇兵第63章 炮擊第31章 土地第7章 先手佈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駱陽湖水戰(二)第105章 決心跟信心第6章 天下亂局第7章 曬鹽第14章 東海形勢第34章 登王臺山第23章 客訪深山第五十五章 夾藏私帶第96章 傳捷第10章 虎將有謀第160章 虛實難辨第64章 說刀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20章 數銀第103章 誰做黃雀第82章 紅顏禍水第34章 步步驚心第31章 疑形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一百四十一章 林庭訓之死(一)第17章 山南第24章 高麗戰略第4章 分歧第39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73章 西逃路斷第88章 不堪一擊第126章 逃第15章 財大氣粗第57章 收復江西第78章 少年子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一章 江寧途中(一)第97章 聯兵拒寇第7章 左右爲難第十三章 攪局當然一巴掌第147章 崇國公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81章 渡河第15章 裂痕第83章 兵臨城下第68章 誰爲石誰爲鳥第54章 河西第19章 兵亂抵定第71章 軟禁第95章 觀戰臺第一百三十六章 長驅直入第22章 攻寨第39章 用鹽破冰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68章 戰爭陰雲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77章 孤臣忠烈第6章 天下亂局第9章 也算承諾第六十六章 傳奇匠戶第60章 梟臣第57章 好快第38章 死守王府第二十一章 定策下海(二)第7章 先手佈局第40章 岌岌可危第三十三章 提牢廳主事第36章 徐州攻略第117章 天下危局第24章 潘家舊部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63章 分合之道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14章 東海形勢第十五章 威風凜凜第155章 風起第103章 定策第一百零九章 冰釋(一)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74章 淮東軍制第七章 江心牢城第四章 朝天湖第154章 歸心第124章 斷尾第96章 傳捷第100章 浙南戰場第23章 三月潼原第11章 巢東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82章 議降第42章 伏火弩第74章 密約(一)第一百零八章 女刺客(四)第41章 勤王北上第86章 臨行
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56章 太行山奇兵第131章 歸路第十八章 私養寇兵第63章 炮擊第31章 土地第7章 先手佈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駱陽湖水戰(二)第105章 決心跟信心第6章 天下亂局第7章 曬鹽第14章 東海形勢第34章 登王臺山第23章 客訪深山第五十五章 夾藏私帶第96章 傳捷第10章 虎將有謀第160章 虛實難辨第64章 說刀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20章 數銀第103章 誰做黃雀第82章 紅顏禍水第34章 步步驚心第31章 疑形第一章 碎濤如雪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一百四十一章 林庭訓之死(一)第17章 山南第24章 高麗戰略第4章 分歧第39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四十一章 市井八卦第73章 西逃路斷第88章 不堪一擊第126章 逃第15章 財大氣粗第57章 收復江西第78章 少年子第五十九章 填平之策第一章 江寧途中(一)第97章 聯兵拒寇第7章 左右爲難第十三章 攪局當然一巴掌第147章 崇國公第一百三十四章 勢不可擋(二)第81章 渡河第15章 裂痕第83章 兵臨城下第68章 誰爲石誰爲鳥第54章 河西第19章 兵亂抵定第71章 軟禁第95章 觀戰臺第一百三十六章 長驅直入第22章 攻寨第39章 用鹽破冰第三十一章 論功待賞第68章 戰爭陰雲第28章 東州都督府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77章 孤臣忠烈第6章 天下亂局第9章 也算承諾第六十六章 傳奇匠戶第60章 梟臣第57章 好快第38章 死守王府第二十一章 定策下海(二)第7章 先手佈局第40章 岌岌可危第三十三章 提牢廳主事第36章 徐州攻略第117章 天下危局第24章 潘家舊部第二十三章 宋五嫂羊瞼子肉第63章 分合之道第六章 林氏家主(三)第14章 東海形勢第十五章 威風凜凜第155章 風起第103章 定策第一百零九章 冰釋(一)第47章 父子談險謀第74章 淮東軍制第七章 江心牢城第四章 朝天湖第154章 歸心第124章 斷尾第96章 傳捷第100章 浙南戰場第23章 三月潼原第11章 巢東第十六章 故人應不識第82章 議降第42章 伏火弩第74章 密約(一)第一百零八章 女刺客(四)第41章 勤王北上第86章 臨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 比如县| 江门市| 桃园市| 峨边| 普安县| 沂南县| 吴忠市| 庆云县| 衡山县| 丹江口市| 齐齐哈尔市| 乐昌市| 新竹市| 阳江市| 措勤县| 久治县| 武陟县| 大庆市| 同德县| 长海县| 齐河县| 昭通市| 邯郸市| 运城市| 云霄县| 新龙县| 华阴市| 望奎县| 于都县| 汾西县| 荣昌县| 柘荣县| 高唐县| 台东县| 砚山县| 福泉市| 旬邑县| 华容县| 西宁市| 望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