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74章 密約(一)

再來崇州,陳明轍已經是從六品檢校御史的身份,穿著湖青色的官袍,與小叔陳華文,站在船首,看著江中巍峨的軍山。

這個檢校御史是新設,歸兩京都察院所轄,主要是用來節制各地陸續新設的制置使,防止制置使權柄過大,割據地方。

東南六郡的檢校御史則由江寧都察院所出,也正式表明朝廷的“東南諸政出江寧”的決定。只是這個檢校御史能起多大的作用,還真難說得很。

淮西、徽南的檢校御史,衆人爭搶;徐州檢校御史一職,衆人跟避鬼似的躲開,最終起用在江寧寓居兩年的柳葉飛。

柳葉飛當年在山東按察使的位子上,因青州兵譁變,給湯浩信跟林縛聯手扳倒;而當初青州譁變事件的誘因,西河會的孫氏如今已經是淮東的核心勢力——陳明轍實在猜不透林縛、顧悟塵如何看待柳葉飛起復之事。

淮東的檢校御史是之前的江淮都漕御史唐恩叔。當年流民軍奇襲雲梯關,唐恩叔僥倖撿了一條性命,便一定留在崇州。津海糧道給淮東及東陽一系牽牽控制在手裡,唐恩叔等官員的存在,也僅僅使朝廷對津海糧道的情況有一個較爲準確的把握。

就唐恩叔個人與淮東的關係也是相當的複雜。

唐恩叔能保住性命跟官位,離不開淮東軍司的幫助,但唐恩叔當年留在雲梯關裡的寵妾給後來投附淮東軍司、任淮東軍司步軍司後軍指揮使的孫壯霸佔,一直派人去討要,卻一直沒有給予理睬——也未見林縛對此有什麼表示。

唐恩叔隻身一人在崇州,實難想象他對林縛能有什麼節約作用。在江寧軍議時,林縛答應寧王府內府司在崇州境內增設兩處河泊所徵收過稅,倒是寧王府主動將這樁事忘掉了。

淮東官員裡面,真正對林縛有些制約的,其實只有淮安知府兼淮東軍領司使劉庭州。

陳明轍擔任的是浙北檢校御史,也是各方勢力制衡的結果。

陳明轍曉得董原此人手段極強,他這時候不指望能插手嘉杭湖三府的事務,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平江府,限制董原向平江府滲透,儘可能做到平江府的稅餉歸平江府地方兵備使用。

只可惜包括海虞鄉營、白淖軍等在內的平江府地方兵備,並無過硬的底氣去截下平江府的稅餉留爲己用。

陳明轍此次隨陳華文到崇州,一是商議秋後攻打岱山、昌國之事,二是想借助淮東加強平江府的地方兵備,三是要加強平江與淮東之間的商貿往來。

望著綠樹蔥蘢的軍山,陳明轍想起恩師陳西言在暨陽所告誡的話:董原與李卓有師生之誼,林縛也是暗中得到李卓的提拔,纔有如此地位,然此二人貌合神離,我吳黨勢力唯周旋此二人之間,纔有自立的可能。

靖海水城築成之後,軍山與紫瑯山及新崇城用石壩融爲一體,南崖碼頭與石壩以西所圍江面,都是靖海水營專屬;官船往來,都要在東城碼頭駐泊。

陳明轍、陳華文等人遂不能窺新築成的靖海水城全貌,但過江時,從外圍能看到軍山外圍的水門、防浪堤、平浪臺、碼頭、燈塔、城牆、敵臺等建築,也不難想象靖海水城的雄偉之處。

陳明轍、陳華文也無法窺得紫瑯山城的全貌,但他們看到崇城東門的城下町街巷橫斜,廣延數裡,就曉得比他們上回過江來時,淮東的根基又穩固了許多。

崇州這邊負責到碼頭迎接的官員,爲首的是崇州縣丞兼淮東軍司典書史李書義,是崇州地方勢力裡最早投附林縛的人物之一,如今也甚得重用。林縛身上兼了崇州知縣的差使,實際上是沒有精力去管理崇州的大小事務,李書義纔是無名而實符的崇州知縣。

陳明轍見李書義三十一二歲,身材不高,臉頰削瘦,顯得很乾練。淮東軍司的官吏有個特點,就是幾乎找不到肥頭大耳的。

“制置使算著腳程,最快也要等到明天將晚時分才能回崇州。左長史、右司馬兩位大人,也臨時有事去鶴城,夜裡能趕回來,特讓我跟二位告個歉!”李書義說道,請陳明轍、陳華文做車隨他進城。

林縛在崇州禁轎,官吏出行,要麼乘車,要麼步行,陳明轍倒是知道這事,所以也不會覺得這邊是怠慢他們。

進城後,陳明轍、陳華文等人先給安排進驛館先作休息,只是陳華文、陳明轍叔侄又怎麼安心休息?雖說在路上顛簸了一天,但都是在坐船,也沒有什麼辛苦的。

“小叔,進城時,你有沒有留意到崇州東門的城坊戶數量極大,我看怕不下六七千戶之多,”陳明轍回屋洗了一把臉,就來跟陳華文商議事情,將登岸後所看到的一些特別之處,跟陳華議提起,說道,“想林縛進崇州之前,崇州的城坊戶也就一千餘戶,想不到短短兩三年時間,就激增了六七倍……”

“觀音灘那邊的城坊戶只怕更多,”陳華文說道,“這兩年江東郡的米價也是飛漲,從三錢、四錢,激增到現在的六錢、七錢。平江、海虞城裡,多數城坊戶都是靠手藝爲生。這幾年絲價、棉價降得厲害,鐵價也不見漲。城坊戶靠之前的工錢在平江、海虞城裡活不下去,趕著崇州到處招攬工匠,這便一起往崇州涌來,崇州的城坊戶激增,倒沒有什麼奇怪的。”

“林縛費盡心機,打通海東的商路,眼光要遠遠高於別家啊!”陳明轍微微一嘆,“卻不知道這樁事,崇州能鬆多大的口子!”

如此絲價降得厲害,陳家是有切膚之痛的。

陳家之所以能成爲平江府首富,不是別的,而是因爲陳家是平江府乃至整個大越朝實力最大的絲綢商。在海虞,陳家的桑園就將近兩千頃,桑園佃農數以萬計。

相比較米價,生絲這幾年的價格實際下降了超過七成。要不是底子厚,陳家也承受不住這樣的打擊。

陳華文、陳明轍叔侄此來,除了軍事上的合作外,更希望能通過淮東控制的海上商路,將陳家的生絲及絲綢運往海東地區販售。

海虞縣就挨著海,自然也知道海東地區的生絲是什麼價。以往東海寇勢力正盛,海路中斷,如今有能力聯絡海東的,除了淮東就是佔據浙閩的奢家了。

淮東爲什麼要費心思找岱山、昌國?陳華文、陳明轍叔侄也有他們的理解:打下岱山、昌國之後,奢家的海船想從明州府出海,就會困難萬倍,晉安府的出海商船也會大受影響。說到底,淮東還是想獨佔海東的商路。

天將晚,李書義又過來陪同陳華文、陳明轍叔侄用晚宴。

晚宴將終時,林夢得、秦承祖纔回崇城。

天色已晚,只是陳華文、陳明轍叔侄曉得好些事情需要緊著做,等林縛回崇州只是拿主意,具體的細節還是要跟林夢得、秦承祖、孫敬軒等人談。

陳華文、陳明轍叔侄是一刻都不想拖下去,跟李書義提出,希望夜裡就跟林夢得、秦承祖面談,等到明後天林縛回來,就能將許多事情定下來。

**************

進入八月上旬,天氣就漸涼下來,至少夜間已不那麼難捱。

林夢得、秦承祖纔回東衙歇一口氣,都沒有顧得上回家裡吃口飯,李書義派人過來說陳華文、陳明轍叔侄希望今夜就開始談事。

秦承祖拿手搓了一把臉,問李書義派來的人:“粟品孝過來沒有?”

粟品孝是太湖白淖軍的首領。

寧海鎮水營叛投奢家之後,一部分轄區劃歸靖海水營,一部分轄區劃歸江寧水營,但太湖流域,無論是平江府還是丹陽府,都抵制靖海水營、江寧水營進入。倒是讓太湖水寨勢力白淖軍獲得發展的空間,成爲太湖之上最重要的鄉軍勢力。

早年東海寇大掠太湖期間,林縛就與以白淖軍爲首的太湖水寨勢力保持良好的關係。不僅聯合對抗東海寇,林縛建立崇州及西沙島期間,所需的大量物資,如太湖西南地區的煤、鐵、石灰、米糧、竹木等等,都是通過白淖軍的控制地區運販過來。

在陳西言、餘心源等吳黨大佬的搓和下,與吳黨關係密切、同源同根的白淖軍,也正式併入七月才正式給朝廷認可的海虞軍,其首領粟品孝擔任海虞軍副將。

淮東還沒有能力越界去收編白淖軍,比起給董原收編,白淖軍併入海虞軍,這樣的結果,淮東更樂意看到。

相比較海虞陳家,淮東這邊更重視白淖軍。

“來了,跟大小陳大人在驛館呢,李縣丞陪著。”李書義派來的人回答道。

“那就見吧?”秦承祖徵詢的問了林夢得一聲。

“得見,拖不得。將事情大體談妥了,等大人回來拿個主意就是,”林夢得說道,“不管怎麼說,戰事能往後拖則往後拖,優先要將其他事情給理順了!”

“淮泗戰事後期,朝廷爲何慷慨的將淮東讓出來?”秦承祖輕嘆一口氣,說道,“還不是看到淮東兩府十一縣不是什麼能成氣候的地方?”

“照尋常的認識,他們這麼看淮東,也沒有錯,”林夢得笑了笑,說道:“不過淮東很快就會有叫他們瞠目結舌的機會!”

淮東兩府十一縣,雖說也算得上魚米之鄉,但大半地區都是低產的低窪湖蕩區,米糧桑棉麻等作物產量不及維揚府,更遠不及平江府。

不要說煤鐵跟造船的木料,淮東連石灰都嚴重缺乏;最爲富足的鹽業,還給維揚的兩淮鹽鐵司控制著。

在許多人眼裡,林縛與淮東軍雖然囂張跋扈,但還是不擔心林縛控制淮東能成什麼氣候。

秦承祖輕輕一笑,說道:“派人去問問敬軒、致庸有沒有空,最好也能一起見一下平江府的人……”陳家缺什麼,陳家有什麼能提供給淮東的,秦承祖他們都能知道個大概,所以也知道該拉誰出來跟陳家談。

第133章 驚弓第22章 月色交心第28章 廢除匠戶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駱陽湖水戰(三)第1章 兒女情長第3章 聯曹第四章 朝天湖第13章 七寸吐信第39章 糧足傷農第10章 初戰第16章 淮山棧道第156章 絕望第8章 郊迎(一)第86章 臨行第40章 岌岌可危第120章 降服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79章 火中慄第75章 密約(二)第29章 白石領兵第14章 東海形勢第36章 捉虜賞刀第十二章 竹刺槍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42章 兵敗如山倒第64章 說刀第29章 督軍第9章 問政殺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林庭訓之死(一)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92章 言之不預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79章 火中慄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10章 淮西第5章 幕僚第37章 爭盟第61章 烈陽樓前議招安第50章 奪壘第12章 餌與陷阱第48章 雨中歡情第66章 東風緊第133章 耐心第45章 行路難第55章 戰事稍息第3章 聯曹第25章 後患無窮第45章 水上奇兵第115章 襲城第57章 收復江西第91章 大喜之日第33章 危局第18章 激將第38章 死守王府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33章 宗族第13章 兵援第五十一章 行舟議事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14章 鶴灘第140章 北還崇州第145章 壽州第20章 梟勇無畏第78章 虎毒食子第165章 滴水不漏第71章 南陽第七十七章 如狼似虎第16章 獅子張口第74章 淮東軍制第42章 回崇州第十四章 東陽鄉黨第一百三十章 奇襲上林裡(一)第53章 破營第27章 算計深沉第29章 啄木鳥之迷第22章 海東勢力第56章 光復濟南第163章 擊潰第一百一十七章 茶盜第32章 天子氣象第46章 國相第139章 借刀第9章 三沙灣第18章 兵亂難止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29章 飛來一城第38章 死守王府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50章 奪壘第62章 嶽冷秋第102章 敵蹤又現第五十二章 江涯爭地第75章 摧枯拉朽第145章 惡奴第47章 刺客第47章 錢莊之議第58章 軍功交易
第133章 驚弓第22章 月色交心第28章 廢除匠戶第七章 官兵來攪局第一百二十九章 駱陽湖水戰(三)第1章 兒女情長第3章 聯曹第四章 朝天湖第13章 七寸吐信第39章 糧足傷農第10章 初戰第16章 淮山棧道第156章 絕望第8章 郊迎(一)第86章 臨行第40章 岌岌可危第120章 降服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79章 火中慄第75章 密約(二)第29章 白石領兵第14章 東海形勢第36章 捉虜賞刀第十二章 竹刺槍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42章 兵敗如山倒第64章 說刀第29章 督軍第9章 問政殺心第一百四十一章 林庭訓之死(一)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92章 言之不預第104章 冬季攻勢第79章 火中慄第14章 公府冶政(一)第10章 淮西第5章 幕僚第37章 爭盟第61章 烈陽樓前議招安第50章 奪壘第12章 餌與陷阱第48章 雨中歡情第66章 東風緊第133章 耐心第45章 行路難第55章 戰事稍息第3章 聯曹第25章 後患無窮第45章 水上奇兵第115章 襲城第57章 收復江西第91章 大喜之日第33章 危局第18章 激將第38章 死守王府第十八章 寒秋水上的風情第33章 宗族第13章 兵援第五十一章 行舟議事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153章 人心向背第一百三十三章 勢不可擋(一)第14章 鶴灘第140章 北還崇州第145章 壽州第20章 梟勇無畏第78章 虎毒食子第165章 滴水不漏第71章 南陽第七十七章 如狼似虎第16章 獅子張口第74章 淮東軍制第42章 回崇州第十四章 東陽鄉黨第一百三十章 奇襲上林裡(一)第53章 破營第27章 算計深沉第29章 啄木鳥之迷第22章 海東勢力第56章 光復濟南第163章 擊潰第一百一十七章 茶盜第32章 天子氣象第46章 國相第139章 借刀第9章 三沙灣第18章 兵亂難止第六章 船行江上第29章 飛來一城第38章 死守王府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50章 奪壘第62章 嶽冷秋第102章 敵蹤又現第五十二章 江涯爭地第75章 摧枯拉朽第145章 惡奴第47章 刺客第47章 錢莊之議第58章 軍功交易
主站蜘蛛池模板: 龙海市| 图们市| 法库县| 舟曲县| 米林县| 麻江县| 略阳县| 陕西省| 沾化县| 淳安县| 河东区| 南丹县| 古田县| 江永县| 抚松县| 光山县| 鄂托克前旗| 巫山县| 纳雍县| 辽阳县| 武威市| 宝应县| 美姑县| 治县。| 静宁县| 淮阳县| 会同县| 延吉市| 紫云| 威信县| 昆山市| 东阳市| 江津市| 株洲县| 禄劝| 乌恰县| 讷河市| 崇明县| 贵德县| 石棉县| 清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