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9章 白石領兵

“南朝丁口雖然多,但民風羸弱,體格瘦小,北方大漢能以一敵三,我族由高祖備武出烏倫山,丁戶不過萬餘,縱橫燕東、遼東,乃至到父皇手裡天下無敵,何曾畏懼過南朝號稱有十萬、百萬之數的弱旅?今天大燕擴土百倍於前、控丁口也百倍、千倍於前,此前不畏,爲何獨獨今日心生畏懼?”

葉濟爾臨時在金州城召開軍事會議,葉濟白石在座前慷慨陳辭。

荊襄失利之後,北燕雖在葉濟爾的強力彈壓下,進行戰略收縮;封陳芝虎爲秦王,守關中,就是要叫北燕的核心戰力撤到燕薊外圍,並以山東爲重心,鞏固河淮防線——即使有荊襄受挫的教訓,但在戰略上進行如此翻天覆地的調整,內部怎麼可能沒有一點異見?

至少在明面上,荊襄會戰的失利,與葉濟羅榮在西線的輕敵冒進有直接的關係,而葉濟羅榮在南陽會戰之後直取荊襄的戰略,是得到葉濟爾支持的——爲此葉濟爾下詔自省,以分擔葉濟羅榮之責,堅持使葉濟羅榮留在晉南,主持河淮西端防務兼羈縻關中的軍務;對南朝此時所形成的三大勢力,葉濟爾也是暗中採取連縱之策。

只是北燕軍將數十年來養成的驕縱氣勢,斷不會輕易就叫一次慘敗而徹底打折。

特別是葉濟白石等青年一代,以往給葉濟羅榮、葉濟多鏑等老帥籠罩在陰影之下,發不出太大的聲音,但他們這次反思荊襄失利,更多的則是將責任歸咎在葉濟羅榮等老帥的輕敵遲鈍上,而不會甘心承認南朝的兵馬在短短數年間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南朝繁盛,本就不是突然之事。

以往元越控制的漕道,常年有數萬艘船舶行走其中,造成漕道沿線的城埠異樣的繁榮跟富庶,尋常商賈家累萬金。這些事情,燕胡將臣是早就清楚,然而元越雖富庶,但照樣給打得落花流水、屁滾尿流。

雖說葉濟爾、葉濟多鏑、那赫雄祁等人日益清醒意識到淮東的強盛之處,但在葉濟白石等人看來,要是害怕南朝繁盛而怯戰,這些年的戰事難道是白打的?

雖說平日葉濟白石等一干王公將臣,平日裡給葉濟爾壓制住,但稍有機會,就會迫不及待的表示不同的意見。

針對淮東很可能直接派大股兵馬參入高麗內戰,以葉濟多鏑、那赫雄祁爲首,主張使高麗國相左靖在漢陽郡以南組織防禦,他們這邊再派一兩萬精銳,駐紮在高麗國都漢陽城附近,以保漢陽以南的防線不失,起一個定海神針的作用。

這個方案,在葉濟白石等人的眼裡,過於保守,純粹是葉濟多鏑、那赫雄祁等人給淮東打喪膽,不敢去逆淮東的兵鋒,在軍議上迫不及待的表達不滿。

葉濟爾坐在高椅上,看著隨行來山東視軍的將臣分成兩派爭議高麗出兵事,心痛得厲害。

北燕立國還不到三十年的歷史,無論是兵制還是議決權事,都留著很深的部族傳統,使得新確立起來的燕國君權,並沒有徹底的神聖不可侵犯。

葉濟爾雖然高高在上,但不是意味著北燕朝堂之內,就沒有人敢觸逆他的威勢。

葉濟白石長成之後,桀驁不遜,與葉濟羅榮、葉濟多鏑相處都有矛盾,但心裡最大的刺,就是不滿葉濟爾登基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立他這個嫡長子爲儲,還處處壓制他的兵權。

葉濟爾對這個表面馴服、內心桀驁、野心勃勃的長子有時候也無計可施。

葉濟爾眼下身體日見不行,雖然沒有立儲,但下面的王公大臣有哪個沒有在考慮這事?在他諸子裡,看上去白石是最合適的人選,但葉濟爾心裡清楚,要沒有淮東的崛起,白石繼位,即使會鬧出些亂子來,但鬧不出大問題。

淮東兵鋒之盛,即使在燕京城裡,葉濟爾也能感到刺心之痛,在這種情況下,立白石爲儲,叫白石在自己身故後繼位,只會給大燕帶來覆頂之災——但是不選白石,又能選誰?

葉濟爾心思岔到立儲一事上去,葉濟白石見父皇沉默著不吭聲,只當是給自己的話說動心,又振聲說道:“孩子不才,願將兵援高麗……”

葉濟爾擡起頭來,沒有看長子白石,而是往葉濟多鏑、那赫雄祁望去。

葉濟多鏑也無以爲計,葉濟白石的生母早亡,但其母族爲燕東第三大族沮渠氏,是最爲堅定支持立葉濟白石爲儲的勢力,近兩萬精銳沮渠騎兵,只有葉濟白石能指揮得動。

從高麗手裡奪過來的遼東南清水郡,給高祖封爲沮渠氏的族領地,要支援高麗,只能以沮渠部騎兵爲主,實在無法拒絕葉濟白石主動要求擔任增援高麗的主帥。

換在他時,葉濟多鏑也實在沒有理由阻撓葉濟白石領兵,但荊襄大挫之後,要是在高麗再冒進輕敵而受挫,大燕就真的要岌岌可危了;葉濟多鏑倒是不管他與葉濟白石之間的矛盾會再度加劇,意欲攔著不叫葉濟白石領兵,那赫雄祁在旁邊卻先說話:“老臣以爲,大皇子願領兵出援高麗,必能馬到功成……”

那赫雄祁的態度,叫葉濟多鏑嚇一跳,實際想不明白那赫雄祁什麼時候突然給葉濟白石拉攏過去,心裡又驚又疑,但不便再出口勸阻;葉濟爾也是一臉疲倦的說道:“那就讓白石兼領清水郡督,從燕京領五千精騎,其餘兵力從清水郡徵調,統兵兩萬負責增援高麗之事……”便將這樁事定了下來。

在金州城臨時駐榻的行宮裡,葉濟爾將增援高麗的事情定下來,便叫諸臣退下,一夜未睡的他也深身疲累,返回寢臣歇些去。

葉濟多鏑心裡驚疑不定,但看到那赫雄祁與張協走到一起,還是走過去直言問道:“白石去高麗,必會輕敵冒進,高麗再敗,大燕就危險了,你怎麼如此草率附和他?”要不是長期與那赫雄祁其事,又有張協在場,葉濟多鏑多半會不滿的吼出來。

“王爺,想必你是誤會那赫將軍了,”張協在旁邊替那赫雄祁解釋道,“淮東沒有從當前的精銳戰力裡抽調人馬,而是新組鎮師編到海東行營軍的序列之下,能夠預料到淮東派往高麗蔘戰的兵馬,起初的戰法必會保守。大皇子出兵高麗,會急於尋求會戰的機會,但淮東則不會急於會戰。待大皇子的耐心磨光掉,他能在高麗呆上多久,一年還是兩年?”

葉濟多鏑摸著短髭,思慮張協的話,又問那赫雄祁:“你是這個意思?”

那赫雄祁點點頭,說道:“臨議事前,與張相遇上,說及擔心大皇子會主動領兵的事,張相說可叫大皇子先去……我細想:大皇子也是久在軍中領兵之人,即使再急躁,初期也不會有多大的閃失;等大皇子在高麗呆上大半年,沒有耐心,這邊再順勢換一個老成持重之將過去主持軍務,就可以了——而不能等高麗的戰事拖上一年半載,再讓在燕京看了不耐心的大皇子過去領軍,那纔會出大問題。”

葉濟多鏑也情不自禁的點點頭,覺得張協這人還是很有計謀的:就老二身體這狀況,一心想著繼位爲新帝的葉濟白石就不可能在高麗安心呆上太久,最多半年就有可能無功而返,這樣也能挫一挫他的銳氣。

那赫雄祁心裡一嘆,在立國之前,汗位傳承是兄終弟及、弟終兄長子及;要是天命帝不幸駕崩,由葉濟多鏑繼承帝位,大概是最有利大燕穩定的,只是在立國之後,兄終弟及的傳統就給廢掉。

葉濟多鏑又問張協:“白石剛在堂前所言,乍聽還有些道理。南朝舊時、此時一樣的繁盛,爲何此時勢強,而舊時勢弱?”

張協臉色訕然,他知道葉濟多鏑也不是拿話擠兌他,思慮片刻,說道:“南朝舊時雖繁盛,但財賦不入國庫,而繁盛滋養奢侈之風,使民風羸弱,於國事不利;今時南朝繁盛之海貿、商賈、工造,十之六七都掌握在淮東之手,新稅政又使以往用於市易的三十餘種貨殖,則爲地方與中樞歲入之源,自然不能同日而語。早年大同、宣府、大同三鎮邊軍屯寨體系完備,每年所需軍食馬料,則能從地方徵調,屯事荒廢之後,燕京每年拔三四百萬兩銀尤不足養軍也,但此亦燕京歲入養軍之極限。而如今淮東合併樞密院與戶部的歲入,總計有兩千萬兩銀,能拿過去五六倍的錢糧來養軍,自然不能同日而語……”

張協的話很明白,要是當初元越任用林縛來理財,就算邊軍將吏還是原先那一套班子,北燕也絕沒有可能侵得燕薊的,更何況此時的南朝是從裡到外都發生了質的改變。

張協在元越任相之前,主持戶部多年,本身就最重要財賦之事,對元越的種種弊端看得比誰都清楚,對林縛在南朝所行的新稅政也有著比別人有著更深刻的認識——眼下南朝在淮東軍的壓制下,根本就形不成勢力能站出來阻撓新稅政的實施。

以茶稅爲例,以往僅江西浮樑府茶事最盛時,一年產茶逾五百萬斤,稅監使徵銀四十萬兩,地方士紳就叫苦不迭,頻出抗稅之事,文官也都稱地宦臣稅監勒索地方,有害吏冶。

南朝行新稅政,使茶稅分場稅、市商稅。場稅由中樞徵收,浮樑茶事恢復到年產五百萬斤時,茶場稅將驟減不到十萬銀元,但允許各個地方府縣從入境分銷的茶商處抽取市商稅,大體還能再十四五萬銀元。兩者相加,比舊時還差一截,但最爲關鍵的,市商稅成爲地方府縣財政來源,私茶就會遭受徹底的打製。

以往浮樑茶稅一度就高達四十萬兩,但全國所能徵的茶稅最高時也不超過八十萬兩銀?難道說除浮樑府之外,其他府縣的產茶總數也就只有五百萬斤?時人飲茶成風,士紳官宦更是無茶不成宴,億萬丁口,一年飲茶沒有萬萬斤,三五千萬斤還是有的。

在淮東對外公佈的數據裡,僅通過黑水洋、南洋船社,去年輸往海東及南洋的茶葉,就高達五百萬斤;而對此,淮東則徵收高達兩成的關釐。

再以鹽事爲例,舊制私鹽氾濫,使得兩淮鹽鐵監控制的兩淮官鹽年產不過十五萬石;而林縛大減鹽場稅,使地方參與分利、小比例的徵收市商稅,再配合打擊私鹽,使得兩淮官鹽的年產量在短短兩三年間驟升十倍。在使鹽價持續下降、不足舊時官價三成的同時,中樞及地方能徵得的鹽利,總數實際比以往翻一番還不止。

南朝舊勢力給林縛壓制擡不起頭,而新勢力的眼光給吸引在海貿上,茶鹽之利相對變小,不那麼吸引人,故而南朝根本就沒有力量能阻止林縛實施新稅政。

第46章 搶灘第119章 崇城基業第2章 江寧風潮(2)第57章 京畿密鬥第68章 海上保險第28章 庵堂經聲第21章 子嗣第32章 餌中餌第4章 投效第138章 殺雞駭猴第9章 也算承諾第48章 信傳浙南第61章 爭銀第37章 飛轉直下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30章 星星之火第19章 惑敵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40章 縱虎離間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61章 赴宴第1章 濟南城外第73章 青州軍第一章 江寧途中(一)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129章 還都第49章 逆而取之第四章 夜寇爲佳人第108章 戰黃陂第14章 立場第136章 選擇第119章 崇城基業第55章 易幟立軍第1章 江寧風月冷無邊第20章 數銀第39章 特使駕臨第29章 兒女之議第79章 不能回頭第134章 鴆酒第19章 各懷心思第60章 梟心難測第五章 下車伊始第九章 隨扈第20章 梟勇無畏第23章 暨陽磐石第49章 追敵第86章 纏殺第114章 逃離第17章 密會第52章 棄第15章 借名清匪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庭訓之死(三)第11章 行軍第122章 浙南戰事尾聲第75章 密約(二)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94章 不容拒絕第66章 意外升官第45章 行路難第六十六章 傳奇匠戶第68章 鏖戰燕雀嶺第38章 入冬第24章 皓首勤政第15章 財大氣粗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86章 河淮之危第40章 慷慨赴死易第63章 開海漕第41章 遼海崩潰第18章 狹路相逢第59章 父女論策第15章 聯姻第8章 郊迎(一)第八十章 巷道夜行第34章 鐵流第一百零五章 女刺客(一)第92章 言之不預第22章 立城擴軍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60章 宮廷陰影第62章 嶽冷秋第116章 斬將第79章 算計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51章 三女爭豔第11章 降將第34章 步步驚心第102章 未雨時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87章 接戰第96章 傳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庭訓之死(三)第135章 恩仇第11章 潛伏第159章 鎖喉第150章 還有一戰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
第46章 搶灘第119章 崇城基業第2章 江寧風潮(2)第57章 京畿密鬥第68章 海上保險第28章 庵堂經聲第21章 子嗣第32章 餌中餌第4章 投效第138章 殺雞駭猴第9章 也算承諾第48章 信傳浙南第61章 爭銀第37章 飛轉直下第十六章 宗祠夜火第30章 星星之火第19章 惑敵第八章 鄉情濃淡第40章 縱虎離間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61章 赴宴第1章 濟南城外第73章 青州軍第一章 江寧途中(一)第四十九章 治獄(四)第129章 還都第49章 逆而取之第四章 夜寇爲佳人第108章 戰黃陂第14章 立場第136章 選擇第119章 崇城基業第55章 易幟立軍第1章 江寧風月冷無邊第20章 數銀第39章 特使駕臨第29章 兒女之議第79章 不能回頭第134章 鴆酒第19章 各懷心思第60章 梟心難測第五章 下車伊始第九章 隨扈第20章 梟勇無畏第23章 暨陽磐石第49章 追敵第86章 纏殺第114章 逃離第17章 密會第52章 棄第15章 借名清匪第十章 石樑縣裡充強豪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庭訓之死(三)第11章 行軍第122章 浙南戰事尾聲第75章 密約(二)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94章 不容拒絕第66章 意外升官第45章 行路難第六十六章 傳奇匠戶第68章 鏖戰燕雀嶺第38章 入冬第24章 皓首勤政第15章 財大氣粗第115章 新都暗流第86章 河淮之危第40章 慷慨赴死易第63章 開海漕第41章 遼海崩潰第18章 狹路相逢第59章 父女論策第15章 聯姻第8章 郊迎(一)第八十章 巷道夜行第34章 鐵流第一百零五章 女刺客(一)第92章 言之不預第22章 立城擴軍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第57章 竹堂家事國事第60章 宮廷陰影第62章 嶽冷秋第116章 斬將第79章 算計第62章 七月流火息兵事第51章 三女爭豔第11章 降將第34章 步步驚心第102章 未雨時第161章 誰是獵物第16章 公府治政(三)第87章 接戰第96章 傳捷第一百四十三章 林庭訓之死(三)第135章 恩仇第11章 潛伏第159章 鎖喉第150章 還有一戰第七十三章 角樓燈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溪市| 五大连池市| 申扎县| 凤台县| 永年县| 小金县| 明光市| 天祝| 松滋市| 云林县| 新田县| 同心县| 广宁县| 镇远县| 香港 | 高淳县| 来宾市| 阜城县| 宜春市| 青岛市| 镇江市| 亚东县| 清苑县| 满城县| 咸宁市| 治多县| 四会市| 上思县| 盐山县| 柳河县| 资阳市| 枣庄市| 阿拉善右旗| 双鸭山市| 楚雄市| 宁都县| 东兴市| 丹寨县| 和顺县| 兴山县| 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