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65章 雪中送炭

雖說陶春答應裁撤兩萬兵卒移來壽州作屯卒,陶春離開後,董原仍蹙著眉頭,憂思難解。

幕僚陳景榮走進來,適才談話時,他就坐在屏風後旁聽,這時見董原愁眉不展,說道:“陶春與大人同出身於東閩軍,有故舊之情,多耗些時日,終歸能收服爲己用……”

“陳西言老奸巨滑,薦我出鎮淮西,又使長淮軍受我節制,怎可能坐看陶春給我收服,”董原苦笑搖頭,說道:“若讓陶春與我並立,故舊之情或許能用。此前陶春爲四鎮之一,退到淮西,卻又屈於我之下,陶春心裡怎麼可能沒有想法?或許他心裡認爲淮西該是由他來鎮守,他焉能服我?”

董原出知維揚時,陳景榮就是他的幕僚,這些年都不離不棄相隨。

董原離開杭州,就帶了十數心腹、兩百餘家兵在身邊,幾乎是赤手空拳到淮西來赴任——相比較之下,受他節制的諸多山頭,東陽林庭立、林宗海與彭城郡公林縛同出一族,根本就不買他的賬,董原無法從東陽調一兵一錢;廬州謝誕一向唯嶽冷秋馬首是瞻,嶽冷秋到江州督戰後,江州與廬州只隔著一江,也使得謝誕有底氣對董原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肖魁安是劉庭州的嫡系,陶春麾下兵馬最強,但他守大梁時,是獨擋一面的鎮將,撤回來卻要改受淮西的節制,正滿腹怨氣,這種心理變化,又怎麼能讓陶春服庸董原?

董原懷疑陳西言等老奸巨滑之輩,就是考慮到陶春心態的變化,才最終使長淮軍撤入淮西受淮西節制的吧?

“說到底,大人手裡還是沒有人,才使諸將生出輕慢之心?!标惥皹s說道。

“唉!”董原輕輕一嘆,他自然曉得這個道理,他眼下還能借著朝廷的威信節制諸將、部署淮西防務,而且淮西糧秣錢餉的供應實際控制在劉庭州的手裡,使得董原更缺乏制約諸將的手段。

董原起初想著等浙東局勢緩和下來,浙北所承受的軍事壓力不那麼大,就能將他在浙北帶的那一部分精銳調到淮西來應急。再好的算計,也難擋局勢的微妙發展。

奢家兵馬進江西,攻陷豫章之後,奢家對江寧的威脅從東線移到西線,淮東也趁機上書江寧,建議從杭湖、徽南調兵隨嶽冷秋進入江州,加強西線的戰備。

孟義山順手推舟,就將原先董原留下來的那兩萬兵馬,悉數扔給了嶽冷秋。

董原留下來的兩萬兵馬堪稱精銳,但將卒抱成一團,無法跟原寧海系將官融合,孟義山自然要想辦法將這些人踢出去。

要不是江州告急,這些兵馬倒很有可能調入淮西受董原節制。

嶽冷秋也是吃肉不吐骨頭的主,這些兵馬進入他的囊中,董原就不大奢望還能拿回來。看來在淮西一切還要重頭開始,想到其中的艱難,董原心裡輕嘆。

這時候門房進來稟告:“丁大人過來了……”

“啊,快請丁大人進來!”董原忙不迭的站起來,與陳景榮走出行轅迎接丁知儒。

董原出知維揚時,丁知儒出知維揚屬縣白沙縣,是他的下屬,是個有才幹的官員,與董原的私交也好。

董原要守淮西,手下沒有幾個得力的干將不行,就推薦丁知儒出知壽州,幫他主持淮西的政務。

淮西轄東陽、廬州、濠州、壽州、信陽五府及淮河北岸的渦陽防區。

東陽、廬州兩府受戰事破壞程度最小,稅賦最足,但這兩府的事務,董原插不進手去,淮河北岸渦陽地區作爲防線外圍,要實現堅壁清野的策略,暫時一併由陶春來統管軍事,董原能經營的是濠州、壽州、信陽三府。

在此之前,劉庭州就兼領濠州,將原渦陽軍肖魁安所部將卒家小遷往濠泗地區安置,使得濠州的生產有一定的恢復。不過恢復的程度也相當有限,僅人口稍微密集一些,大部分人沒有救濟,連餬口也成問題,就算濠州能有稅賦收上來,也給劉庭州掌握在手裡。

相比較之下,壽州、信陽幾乎就成了殘地,董原請丁知儒過來,是替他收拾壽州、信陽。

董原帶著陳景榮親自到行轅門口迎接丁知儒,見轅門外就停著一輛馬車,訝異說道:“想著知儒過幾天才能過來,沒想你今天就到了……”

“到吏部領了函印,沒有耽擱,僱了一輛馬車趕來,希望沒有耽誤大人的要事?!倍≈逍卸Y道。

“不耽誤,不耽誤,”董原親熱的挽過丁知儒的手臂,邀他與自己並肩進府,指著家街四壁淮西諸軍都統制行轅,笑道,“只是這邊的條件太艱苦,怕委屈了知儒你??!向朝廷上薦書之時,我是猶豫了又猶豫,但我身邊真是太缺少像知儒你這麼能幹的大吏!”

“知儒愧不敢當大人之譽!”丁知儒感動的說道,想起一件事,從懷裡掏出一封書函來,說道,“沈大人有一封信,叫我當面交給董公。”

董原離開維揚後,丁知儒出任府通判,與沈戎搭檔,共治維揚。

董原與沈戎沒有太多的接觸,但曉得沈戎在東陽府時就與林家鬧得勢不兩立,如今淮東勢大,對維揚府的滲透很強,沈戎應該是第一個不願看到淮東勢力繼續膨脹下去的人。

董原接過沈戎託丁知儒捎來的書函,就站在庭院裡拆開來閱看,拍股說道:“好,知儒跟沈大人真是及時雨??!”

丁知儒笑道:“我在維揚接到大人的信函時,就在想壽州、信陽的問題。江寧能撥的錢糧有限,淮東籌措軍資,也是依仗淮東錢莊處甚多,想到大人治淮西,淮東的經驗不可不借鑑。早年有言,‘天下富賈、維揚居有其二’,這倒不是亂說。依仗鹽利,維揚商賈之富,甲於天下,唯江寧能比一二也。沈大人願意從中牽針引線,很快就從鹽商那裡籌到五十萬兩銀子,只要董公派人拿押函過去,這筆銀子就能運來壽州!”

“徐州拿稅賦做抵押,從淮東錢莊支借銀錢恢復民生;我就拿淮西五府的稅賦做抵押,今日誰支借銀錢給淮西,我定不會忘記這份情義,他日我就是砸鍋賣鐵,也會將這筆錢還上!”董原說道。

“還是大人治維揚時,令名遠揚,流禍肆虐淮泗時,唯大人守維揚,叫維揚寸士未失,保靖安平,至今仍叫維揚百姓難以忘懷,才如此輕易促成此事?!倍≈逭f道。

陳景榮心裡想:應該還是受馬服案的影響。

維揚鹽商幾乎跟私鹽都脫不開干係,淮安大鹽商馬服得罪林縛,因私鹽獲罪,抄家滅族,這種手段異常凌厲,但不能不叫維揚的鹽商們有兔死狐悲之感?;礀|的勢力日益膨脹,近在側旁的維揚鹽商們自然也是寢食難安,好不容易看到董原出鎮淮西,與淮東分庭抗禮,又有沈戎、丁知儒在旁邊鼓動,自然是一窩蜂的涌過來支持“故主”。

朝廷每年從兩淮牟鹽利就幾近兩百萬兩銀,淮揚鹽商十數代積累,富甲天下倒不是亂說。

淮西若能得維揚鹽商支持,確實大有可爲。

董原正愁壽州一窮二白、無從施展手腳,丁知儒一過來,給他帶來額外的一筆銀子就達五十萬兩之巨,如何叫他不興奮?

有銀子,就能從東陽、廬州、江寧、維揚等地購買糧食、鐵器、耕牛過來,就能招募流民、廣營屯田,唯有壽州、信陽等地民生恢復,淮西防線才能真正的穩固下來。

這會兒劉庭州得知丁知儒到了壽州,也聞訊趕來相見,得知在丁知儒過來之前,就與維揚知府沈戎從鹽商那裡籌得大筆的款項,也是十分的振奮。

董原又特意派人去楚王府,請元翰成及淮西在壽州城裡的官員、將領一起爲丁知儒接風洗塵。在宴席上,陶春得知董原竟得維揚鹽商的支持,對之前董原要求分兵移到壽州爲屯卒的事情也就保持沉默。

楚王元翰成在宴間與董原並坐,聽得從維揚鹽商支借錢款之事,說道:“這的確是解燃眉之急的妙法,王府還有十幾萬兩存銀,一併拿出來支借給淮西恢復民生,也算是做一樁善事……”

死於淮東刀下的淮安大鹽商馬服是楚王婿,楚王如此表態,只會促使維揚鹽商更加投向淮西,董原拱手道:“王爺英明,董原在這裡替淮西百姓多謝王爺大義……”

“光有銀子還不成,要有人才行,”元翰成笑道,“徐州戰事,衛營數百將卒守住王府,又與淮東軍裡應外和奪下東城,才最終取得徐州戰事的勝利。這些有功的將卒在衛營裡也得不到位子升遷,也憋屈他們了,本王願薦給董大人使用……”

“董原在這裡更要多謝王爺了……”董原站起來行禮道謝,好像元翰成往淮西軍中塞人,比借十數萬兩銀子更值得感激。

陳景榮卻是暗暗皺起眉頭:楚王是想幹什麼?

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八章 官兵如匪第54章 清算降叛第33章 進城殺馬第44章 兵家秘術第45章 功高震主第4章 宋家子弟第39章 戰械第123章 追擊第45章 渡淮第5章 治鹽第87章 風捲殘雲第155章 勇將第122章 勸降第86章 臨行第57章 破口罵娘第2章 禁海第64章 贈人利刃第10章 迎娶第13章 西沙島遇襲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一百零二章 四月芳菲(三)第八十三章 延醫上島第48章 雨中歡情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37章 體用之議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146章 奔喪議事(二)第110章 疑蹤說叛第79章 火中慄第53章 君子不器第4章 內府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46章 點天燈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116章 斬將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43章 欺君第27章 僧院屠戮第35章 螳臂之言第62章 北還徐州第一百二十章 迷局(三)第54章 河西第56章 顧嗣元第66章 東風緊第34章 殺或不殺第151章 新格局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84章 廷爭第75章 新仇舊恨第一百一十五章 借刀殺人第138章 鐵松溪阻敵第70章 豔若桃花第33章 白鳥砦反擊第60章 月下笑奪兵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九十七章 又見刺客第36章 歪理邪言第81章 兵分兩路第27章 鐵山船場第78章 大勢已去第2章 夜觀軍營第54章 庵堂驚情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143章 分肥第151章 騷亂第1章 江寧風月冷無邊第58章 紅襖妙女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16章 滄南大捷第38章 顧宅家事第133章 主公第五十章 特權第五十二章 江涯爭地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73章 花燭夜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99章 進逼圍塞第35章 計定九里山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79章 深宅之事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10章 西河驚變第57章 北進側擊第118章 待援第22章 君王天下事第14章 激將第67章 牙人難做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83章 引蛇出洞第62章 遷島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1章 王侯家事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139章 借刀第38章 三個摺子
第149章 亂世良民易爲賊第124章 冷月如眉說骨肉第八章 官兵如匪第54章 清算降叛第33章 進城殺馬第44章 兵家秘術第45章 功高震主第4章 宋家子弟第39章 戰械第123章 追擊第45章 渡淮第5章 治鹽第87章 風捲殘雲第155章 勇將第122章 勸降第86章 臨行第57章 破口罵娘第2章 禁海第64章 贈人利刃第10章 迎娶第13章 西沙島遇襲第121章 隔岸觀火之謀第一百零二章 四月芳菲(三)第八十三章 延醫上島第48章 雨中歡情第二章 江寧途中(二)第37章 體用之議第112章 浙東危局第146章 奔喪議事(二)第110章 疑蹤說叛第79章 火中慄第53章 君子不器第4章 內府第39章 綠柳園佳人第46章 點天燈第141章 血濺末途第116章 斬將第48章 敵軍太狡猾第43章 欺君第27章 僧院屠戮第35章 螳臂之言第62章 北還徐州第一百二十章 迷局(三)第54章 河西第56章 顧嗣元第66章 東風緊第34章 殺或不殺第151章 新格局第四十二章 唯恐天下不亂第84章 廷爭第75章 新仇舊恨第一百一十五章 借刀殺人第138章 鐵松溪阻敵第70章 豔若桃花第33章 白鳥砦反擊第60章 月下笑奪兵第八十七章 兵退如潰第九十七章 又見刺客第36章 歪理邪言第81章 兵分兩路第27章 鐵山船場第78章 大勢已去第2章 夜觀軍營第54章 庵堂驚情第七十五章 孰不可忍第156章 觀火夜謀第88章 當機不好斷第143章 分肥第151章 騷亂第1章 江寧風月冷無邊第58章 紅襖妙女第二十章 大牢司獄第16章 滄南大捷第38章 顧宅家事第133章 主公第五十章 特權第五十二章 江涯爭地第二十五章 家族謀勢第73章 花燭夜第117章 攻城拔寨第121章 雨夜春意無邊第99章 進逼圍塞第35章 計定九里山第35章 月下登山石第79章 深宅之事第24章 淮東制置使第10章 西河驚變第57章 北進側擊第118章 待援第22章 君王天下事第14章 激將第67章 牙人難做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83章 引蛇出洞第62章 遷島第13章 蒸汽機(二)、(三)第1章 王侯家事第十五章 貨棧擇址第139章 借刀第38章 三個摺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驻马店市| 密云县| 大港区| 喀什市| 亚东县| 山西省| 延津县| 永善县| 四平市| 会宁县| 北宁市| 满洲里市| 桦南县| 湘潭县| 清远市| 泰宁县| 津市市| 启东市| 新安县| 清水河县| 伊金霍洛旗| 九江县| 博白县| 阿坝县| 东海县| 任丘市| 洪泽县| 玛曲县| 阿拉善左旗| 安达市| 东海县| 德保县| 五大连池市| 东兰县| 沧州市| 庐江县| 霍州市| 威远县| 东辽县| 丹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