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22章 大珠小珠落玉盤

第122章 大珠小珠落玉盤

“既然如此,你隨我來吧。”

蔡昭姬的聲音依然是沒有多少起伏,唯有離去的腳步似乎快了不少。

李基見狀,則是連忙地跟了上去。

而蔡昭姬帶著李基離開了偏院後,輾轉間到了一處涼亭之中,且涼亭之中還擺放著不少竹簡、刻刀、筆墨之類的東西。

李基略微判斷了一下,這或許是蔡昭姬平時待著修書之處。

竹簡與紙張不同,即便竹簡發生了損壞,往往也只需要更換損壞的那部分竹條即可。

“請坐。”

蔡昭姬示意李基坐下,然後才親自地簡單收拾了一下涼亭之中略有些凌亂的物件。

蔡邕隱居於吳地之後,時常都是依靠於泰山羊氏的接濟維持平日開銷,因此即便如今蔡邕被劉備安置在了這處府邸之中,府內也唯有一個老僕人。

所以,蔡昭姬對於許多事都是親力親爲,並沒有什麼侍女時刻伺候在左右。

而正當李基以爲蔡昭姬收拾了一下之後,就準備依自己所需的那般開始默寫出相關的水利典籍時。

蔡昭姬那泛著清冷的眸子略微一擡,看了李基一眼看,道。

“子坤先生,平日裡也是時常這般盯著別人的嗎?”

李基驟然醒悟了過來,連忙挪開視線,側身一坐,告罪道。“抱歉,昭姬小姐,基平日罕與女性接觸,一時忘了分寸。”

“也罷,你且背對我吧。”

蔡昭姬道了一句,看著李基一副正襟危坐的模樣轉了過去,那清冷的神態卻是微微舒了一口氣。

對於李基之名,此前蔡昭姬也是有所耳聞。

知其在平定黃巾之中立下莫大功勳,且被盧公稱爲:當世或無一人可堪敵手,自此徹底揚名天下。

便是那捲席吳郡的匪賊之患,傳聞似也是被李基反掌之間徹底平定。

並且,蔡昭姬也在無意間聽到過蔡邕與劉玄德的交談,知曉李基正在規劃吳郡水利,因此需要大量水利典籍以做參考。

此前,蔡邕借予劉玄德轉交給李基的那一批水利典籍,便是蔡昭姬親自挑選出來的。

而如今,蔡昭姬雖然有些疑惑於李基爲何還需要更多與水利相關的典籍內容,但蔡昭姬也沒有尋根問底的意思。

更何況知李基此舉是爲國爲民,且雙方已定下婚約……

想到這裡,蔡昭姬強壓下心中的念頭,轉而語氣平靜地問道。“子坤先生對於水利典籍的內容,是需要哪一時期與哪條江河的記載變化?”

“多多益善。”

李基應了一句,正當以爲蔡昭姬會用手來助自己一臂之力時,驟然發現自己似乎猜錯了。

蔡昭姬用的是口。

“沔水與江合流,又東過彭蠡澤……東徑清溪城南,屈而西南,歷山西南流,注柵水,謂之清溪口……”

與平時蔡昭姬說話之時,那似是高嶺之花般高冷典雅的語調不同。

在背誦水利典籍之時,蔡昭姬的聲音抑揚頓挫,且更加的柔和甜美,這讓李基腦海裡下意識地想起了一句話——“大珠小珠落玉盤”。

明明是背對著蔡昭姬,但李基似乎下意識地聯想到了蔡昭姬那似乎在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背誦著的可愛模樣。

忽然,那柔和甜美的聲音一變,似是又變得如雪山般高冷,問道。

“子坤先生,你在聽嗎?”

“在聽。”

李基答道。“勞煩昭姬小姐了。”

李基應了一聲,聽著身後的背誦聲又在響起,不自覺地閉上眼默默地以著享受的姿態傾聽了起來。

李基愛看書,本以爲看書或許是此世最大的愛好與享受。

不僅是看書能夠汲取大量的知識,且與先賢跨越時間與空間進行對話,更重要的是由於“計謀模擬器”的存在,讓李基幾乎能夠在看書的過程中產生到一種自我升級的樂趣。

然而,此刻李基驟然發現似乎聽書的樂趣,遠在看書之上。

尤其是蔡昭姬所念之書,抑揚頓挫的變化,讓原本略顯枯燥的文字也額外添上了幾分別樣的色彩。

那一字一句,不斷地飄入到李基的腦海之中。

李基的思維也遵循著蔡昭姬的聲音指引,不斷地構建著一條條全新的河流三維模型,模擬著其中的種種變化。

等不知何時,那對李基而言有若天籟的聲音停下了下來,李基緩緩睜開眼眸,這才發現天色居然已近黃昏。

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坐於亭中一個下午,卻是絲毫未覺得時間流逝。

“伱該回去了。”

蔡昭姬開口逐客,似是沒有絲毫的感情。 只是李基很清楚自己僅僅是閉目靜聽,但蔡昭姬卻足足地背誦了一個下午的水利典籍,且不說所需耗費的腦力幾何,便是喉嚨也必然辛苦之極。

李基想了想,連忙起身朝著蔡昭姬行禮道。

“謝過昭姬小姐。”

“小事。”

蔡昭姬的聲音略有些低地應了一句。

並不是蔡昭姬不想高聲,故作羞澀,實在是喉嚨不適,若是聲音再大一點必顯沙啞,這是蔡昭姬不想在李基面前暴露的。

旋即,蔡昭姬又問了一句。“可有幫助?”

李基以著“計謀模擬器”推算一番,發現規劃的方案提升到了“56%最大限值”。

這種提升效率比李基提前收集到大量水利典籍,整整看上一天都要快上不少。

更別說假如需要等蔡昭姬先將這些水利典籍默寫出來,然後再交由李基閱覽,恐怕更是快上十倍不止。

“如若按照今日之進度,或只需五到七天,基便以此爲借鑑,徹底完成吳郡最終的水利規劃方案了。”

李基有些興奮地道上一句,看向蔡昭姬的眼神也變得灼熱不少。

果然,蔡昭姬有更好的打開方式。

“聽書”什麼的,果真與單純的“看書”是不同的享受啊。

須知,在此前的模擬之中,就算李基將蔡昭姬綁到小黑屋裡虐待逼迫她默寫水利典籍,最終也足足耗費了三個月的時間。

如今的效率,又何止提升十倍?

將作者綁回小黑屋用小皮鞭抽著碼字,果然是不行的。

還得是籠絡對方,然後直接讓對方一字一句地在耳邊溫聲念著來得更舒服更享受。

“對子坤先生有所幫助便好,明日子坤先生可再到此處安坐。”

蔡昭姬微微點頭道了一句,然後便徑直行禮離去了。

而此處亭子本就離偏院不遠,既算不得什麼隱秘之處,也不在後院之中,只是相對稍息僻靜。

李基自行尋了個路,然後去正廳尋蔡邕道了一聲,方纔離去。

接下來的一連五日,李基都準時拜訪蔡府。

每天與蔡邕商議關於書院問題之餘,便是靜聽蔡昭姬背誦水利典籍。

儘管蔡邕依然沒有徹底答應下來,但卻幾乎與李基將關於書院的種種細節盡數商定完畢。

唯一的問題,則是蔡邕擔憂僅憑一己之力,未必能夠支撐起書院,因此需待廣邀的大儒、名士回信,以確認師資,方敢應承下來。

到了這一步,基本就是時間問題罷了。

甚至李基特意抽了一天時間,與劉備、蔡邕一併出城,在城郊挑選了一處依山傍水之地,開始先行對書院進行建設。

一開始,劉備建議將書院建於吳縣城內,如此既方便於保護學子,且學子們在城內採買等閒物件也方便。

只是,隨著不斷以著吳縣爲中心招收流民,再加上整個吳郡世家皆已遷至吳縣,這讓導致吳縣不知不覺間大量流入人口,以至於吳縣城內漸漸已凸顯得擁擠。

因此,只能是將書院選址定於郊外。

至於安全問題,且不說吳郡賊匪幾乎爲之一空,更重要的是這個時代的士子們可不是什麼文弱書生,亦不是那些一味讀書的儒生。

士子佩劍,騎射皆精,這是常態。

並且即使這個時代是“獨尊儒術”,但在沒有完全依據儒學的科舉制出現之前,士子們所精的也絕非一門儒術。

當世大儒,除了儒術之外,幾乎都有著不少別的專精。

類似於盧植,不僅是大儒,更是軍事家、治政名臣;

便是不通軍事的蔡邕,除了大儒之外,還是書法家、音樂家,且對於其餘諸子百家也各有見解。

因此,倘若書院當真建立起來,招收了大量士子。

即使當真有著三五百蟊賊,恐怕也根本不會是書院的對手。

而蔡邕雖然口頭上還沒有真正應承下來,但是李基的這位丈人這段時間卻幾乎跟煥發新生似的,每日都將所有精力都放在與書院有關的種種事宜。

至於李基每日與蔡昭姬在府內的亭中相會,蔡邕在暗自觀察了幾天後,確認兩人皆有以禮相待,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過去了。

這一日李基再度拜訪蔡府,發現蔡邕正在親自手繪書院建築圖。

李基不禁再一次感慨老丈人的多才多藝,不愧是大漢藏書最多之人。

隨後,也在蔡邕的詢問下發表了一下自己的意見之餘,李基就被蔡邕打發了出去。

而李基則是走在府內已經相當熟悉的道路上,略微繞了一下,很快就看到了正安坐在亭中修書的蔡昭姬。

——

PS:大家新年好,今天還會有兩章,額外加更一章的說,但是會需要遲一點。

(本章完)

第115章 蔡邕!第345章 潘鳳之名第318章 異國破滅圖第629章 曹昂求援第304章 捧殺第583章 遷治第687章 大勢已去第492章 司馬懿第735章 吾已等候多時了第854章 知子莫若父第179章 清君側?第798章 且慢第264章 此去,踏四海第53章 常山趙子龍在此第971章 司馬滅曹第32章 白袍返鄉第54章 黃天死乎?否也第520章 大都督第431章 可有自信?第59章 以一郡而治天下第333章 能與漢室劉姓相比?第689章 計成十面埋伏第567章 大纛前移第362章 我兒奉先莫要再喝了第675章 侯爺若不棄第821章 進位漢王第266章 烏桓之亂第10章 門下督賊曹第822章 鹿肉尙溫第596章 史上最強幕僚團(第三更)第613章 這一步,備斷然不退第46章 夜襲第694章 竟無一人言?第478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414章 不愧是國士高徒第928章 破局所在第630章 袁術出兵第695章 生既爲公侯,豈能茍安活?第678章 十面埋伏第958章 大局已定第101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173章 寧可藥材蒙塵第580章 四郡蠻亂第892章 難不成中計了?第90章 應對之策第511章 醜陋的下場第775章 瑞雪兆豐年第179章 清君側?第721章 一物降一物第29章 子坤,你怎麼看?第559章 豪華單間第270章 幽燕無屏障乎?第169章 所煩惱者唯二第670章 老師必砍汝頭請假條第462章 指鹿爲馬?第847章 安敢辱我第172章 想第698章 放走比擒獲更有價值第62章 御三家與胖子第298章 子龍,你認真的?第523章 迂迴的指令第203章 軍情急報第499章 請蒼天 萬民共鑑之第458章 唯有殺!第26章 老實人簡雍第922章 嘆運道第751章 又見薄落津第448章 在國士侯眼中,我算什麼?第785章 你也想吃皇糧?第840章 待秋,北伐!第948章 取幽之策135.第135章 逃跑向英傑第762章 低頭第41章 鉅鹿!鉅鹿!(上架求訂閱)143.第143章 你說你劍很利?第240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第939章 遼,乞降第393章 莫須有?!第229章 江面上的龐然大物第578章 攻守易形第420章 這有何難?第905章 卷卷有爺名第213章 料敵於先第90章 應對之策第759章 敢不用命耳?第320章 瀛洲種姓制度實行之策第674章 益處何在?第57章 四州之地的選擇第318章 異國破滅圖第485章 漢庭是大恐怖!第178章 養寇自重第372章 閉月之顏第898章 舌戰第92章 孫氏第584章 平蠻第448章 在國士侯眼中,我算什麼?第2章 彼其九族之第377章 白疊子第96章 取吳縣之妙計
第115章 蔡邕!第345章 潘鳳之名第318章 異國破滅圖第629章 曹昂求援第304章 捧殺第583章 遷治第687章 大勢已去第492章 司馬懿第735章 吾已等候多時了第854章 知子莫若父第179章 清君側?第798章 且慢第264章 此去,踏四海第53章 常山趙子龍在此第971章 司馬滅曹第32章 白袍返鄉第54章 黃天死乎?否也第520章 大都督第431章 可有自信?第59章 以一郡而治天下第333章 能與漢室劉姓相比?第689章 計成十面埋伏第567章 大纛前移第362章 我兒奉先莫要再喝了第675章 侯爺若不棄第821章 進位漢王第266章 烏桓之亂第10章 門下督賊曹第822章 鹿肉尙溫第596章 史上最強幕僚團(第三更)第613章 這一步,備斷然不退第46章 夜襲第694章 竟無一人言?第478章 勿謂言之不預第414章 不愧是國士高徒第928章 破局所在第630章 袁術出兵第695章 生既爲公侯,豈能茍安活?第678章 十面埋伏第958章 大局已定第101章 不患寡而患不均第173章 寧可藥材蒙塵第580章 四郡蠻亂第892章 難不成中計了?第90章 應對之策第511章 醜陋的下場第775章 瑞雪兆豐年第179章 清君側?第721章 一物降一物第29章 子坤,你怎麼看?第559章 豪華單間第270章 幽燕無屏障乎?第169章 所煩惱者唯二第670章 老師必砍汝頭請假條第462章 指鹿爲馬?第847章 安敢辱我第172章 想第698章 放走比擒獲更有價值第62章 御三家與胖子第298章 子龍,你認真的?第523章 迂迴的指令第203章 軍情急報第499章 請蒼天 萬民共鑑之第458章 唯有殺!第26章 老實人簡雍第922章 嘆運道第751章 又見薄落津第448章 在國士侯眼中,我算什麼?第785章 你也想吃皇糧?第840章 待秋,北伐!第948章 取幽之策135.第135章 逃跑向英傑第762章 低頭第41章 鉅鹿!鉅鹿!(上架求訂閱)143.第143章 你說你劍很利?第240章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第939章 遼,乞降第393章 莫須有?!第229章 江面上的龐然大物第578章 攻守易形第420章 這有何難?第905章 卷卷有爺名第213章 料敵於先第90章 應對之策第759章 敢不用命耳?第320章 瀛洲種姓制度實行之策第674章 益處何在?第57章 四州之地的選擇第318章 異國破滅圖第485章 漢庭是大恐怖!第178章 養寇自重第372章 閉月之顏第898章 舌戰第92章 孫氏第584章 平蠻第448章 在國士侯眼中,我算什麼?第2章 彼其九族之第377章 白疊子第96章 取吳縣之妙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友谊县| 闻喜县| 江陵县| 乐山市| 樟树市| 奎屯市| 武夷山市| 博野县| 怀柔区| 滕州市| 清涧县| 连城县| 观塘区| 汤阴县| 时尚| 遂平县| 兴城市| 定安县| 阿图什市| 五大连池市| 唐海县| 黑山县| 含山县| 澳门| 侯马市| 汉寿县| 阿克陶县| 大连市| 集贤县| 舒城县| 银川市| 镇原县| 吉隆县| 平顶山市| 玉树县| 拉萨市| 独山县| 绩溪县| 西青区| 紫金县|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