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9節(jié) 西南與西北

就在龍謙連日研究軍隊整編的時候,全國軍事局勢再起變化。

10月9日,西南傳來好消息。

第二師出廣西后沒有先定貴州而是先進雲南,是因爲就軍事力量而言,雲南強於貴州。另外,受孫文在兩廣武裝反清的影響,雲南的同盟會反清勢力也較強。雲南籍留日學生大批加入了同盟會,比較著名的有楊振鴻、羅佩金、唐繼堯、葉荃等,這些人回國後大批發(fā)展同盟會勢力,使得雲南成爲政治上傾向孫文的省份之一。西南諸省中,雲南的軍事力量也是比較強的,在1909年初,雲南已成立了新軍第十九鎮(zhèn),轄三十七、三十八兩協(xié)四標,雖然裝備訓練比起北洋六鎮(zhèn)差得多,但畢竟是一直成建制的軍隊了。

龍謙率第五鎮(zhèn)進佔兩廣後,即命情報處加強對雲南的工作。在1908年初即組建了昆明站,開始了對雲南各派力量的調查和滲透。而龍謙平息了新寧之亂,起兵反清後,反覆指示經略西南的第二師要穩(wěn)紮穩(wěn)打,先切實控制廣西后再西進雲南。所以,在山東、北方兩軍捷報飛傳,南方軍主力勢如破竹北伐的情勢下,第二師(當時只有一個完整的建制旅)一直停在廣西,一面招降清剿廣西清軍,一面組建訓練第六旅,第一師打下長沙,第二師尚在廣西停步不前。

長沙之戰(zhàn)後,第四旅歸建。藍心治上報了進軍西南的計劃:集中第二師主力自廣西挺進雲南,先不管貴州,第一步解決雲南問題。而第四旅不必折返廣西而是自長沙西進,經湘西叩四川之大門,相機奪取重慶。第四旅的任務不是攻略四川。而是牽制西南,爲師主力奪取雲南創(chuàng)造條件。

該計劃經總部反覆研究後批準。但龍謙署名的電報指示藍心治,就軍事而言,第二師主力兩個步兵旅加上師直屬部隊並不戰(zhàn)局絕對的優(yōu)勢,尤其要考慮第六旅這支剛組建的部隊嚴重缺乏戰(zhàn)爭的考驗。不堪大用,還要考慮周馮事件後對第二師的影響,加上過於遙遠的後勤補給路程,軍事解決雲南的難度是很大的。但云南問題的核心不在於軍事,而在於政治。要善於利用蒙山軍全國範圍內大勝的聲勢,並且將這種聲勢發(fā)揮到最大。促使其內部發(fā)生有利於我們的變化。要相信,雲南的地方勢力(主要是滿清勢力)及同盟會勢力在全國局勢鉅變的情況下是會產生動搖的,要促成這種動搖,以利於軍事上的迅速解決。龍謙特別強調,不管什麼人,只要願意與蒙山軍合作。一概給予團結,委以重任。

龍謙幾次跟司徒均、曹敏忠等人談起對第二師的擔心。其中就有對藍心治獨領一軍的擔憂。但彼時別無他策了。不過,藍心治在平定西南的過程中打消了龍謙的疑慮,這是他出任西南軍區(qū)司令官的主要因素。

跟蒙山軍高層預料的一樣,南方軍奪取長沙後,雲南終於亂了。七十四標統(tǒng)羅佩金、二營管帶劉存厚、一營管帶唐繼堯,七十三標三營管帶李鴻祥。炮十九標管帶劉雲峰等利用蒙山軍的聲勢發(fā)動了昆明事變,殺死了十九鎮(zhèn)統(tǒng)制官,奪取了昆明城,雲貴總督等滿清高官乘亂逃走,雲南成立了軍政府,羅佩金爲都督,雲南脫離滿清宣告獨立。

按說雲南起義後應當在政治上表態(tài)站隊的,支持同盟會還是蒙山軍?必須做出明確的選擇。但奇怪的是雲南軍政府一直沒有這樣做,令蒙山軍總部十分的不解。當時龍謙生病,王之峰自作主張派員攜了僞造龍謙簽名的信函到昆明。轉交都督羅佩金,希望雲南加入蒙山軍陣營。王之峰這樣做是徵求了司徒均意見的,司徒均當時被龍謙的病嚇壞了,覺得這樣做也無所謂,沒什麼後遺癥。等情報處特使去了昆明聽了昆明站的介紹。方曉得雲南在獨立後分成了兩派,一派以羅佩金爲首,堅決支持孫文的民黨,這不奇怪,本來他們就是同盟會嘛。另一派以唐繼堯、劉存厚爲首,卻認爲蒙山軍大勢已成,決不能與蒙山軍爲敵。兩派誰也說不服誰,越談越僵,漸有火併之勢。

這大概就是雲南雖然獨立,但卻在政治態(tài)度上模棱兩可的緣故。

於是,特使找上了劉存厚和唐繼堯,給他們看了僞造龍謙簽名的信函,表示既然羅佩金不識大體,蒙山軍總部一定支持劉、唐二人,希望他們切實控制手裡的軍隊,待蒙山軍第二師逼近昆明時做策應,將來自然跑不了開國元勳的待遇。

劉存厚和唐繼堯自然非常高興。表示一定按照龍大帥的指示辦事。這個時候,封國柱已經取得了汀泗戰(zhàn)役的勝利,武昌指日可下。劉存厚及唐繼堯正想怎麼聯(lián)絡蒙山軍呢。現在龍謙的人帶來了他的親筆信,自然讓決定改換陣營的劉、唐等人十分欣喜。

待第二師進入雲南,逼近昆明,唐繼堯和劉存厚設計,以大敵當前,雲南部隊應精誠團結共度時艱爲由,邀請羅佩金、劉雲峰等人到唐繼堯家裡商議大局。羅佩金不虞有詐,不聽劉雲峰勸告欣然赴會,被扣。唐繼堯本來是要殺掉羅佩金的,但劉存厚不忍,只是將人給扣了下來。於是忠於唐、劉的部隊猝然發(fā)難,包圍羅佩金、李鴻祥的部隊,將其強行繳械。然後派出聯(lián)絡官,引導第二師第五旅進入了昆明城。

蒙山軍不戰(zhàn)而平定雲南。整個事件藍心治第二師沒有戰(zhàn)死一人,倒是雲南部隊死了十幾個,李鴻祥在事件中被殺。

這是10月8日的事。消息傳至北京已是次日了。剛妥善解決北洋軍改編的龍謙聞報大喜,立即以蒙山軍總部的名義授予雲南起義部隊第二十二師的番號,任命唐繼堯爲第二十二師師長,劉存厚爲雲南都督。

這樣憑空又多了一個師。儘管這個師的實力尚不清楚,更不能馬上使用。但第二師主力兵不血刃解決雲南。使得兵力本來捉襟見肘的西南方面立即變得寬裕起來,即使預定投放四川的曹錕第十三師不上去,第二師已有餘力進軍貴州,從南面威脅四川,促其轉變了。

此時。挺進湘西的第四旅沿辰州、永順已至酉陽,一路上倒是打了幾仗,當地的防營怎麼會是正規(guī)軍的對手?第四旅目前已經進入川東,在酉陽、石柱間休整,準備向重慶進軍。留守武昌統(tǒng)攬南方戰(zhàn)局的司徒均下令第四旅暫緩前進,他認爲雲南問題解決後。貴州已是囊中之物。命令進入昆明的藍心治相機派出不少於一個旅的部隊北進貴州,逼迫四川做出最後的站隊。

現在西南問題只剩了一個四川了。司徒均自武昌連發(fā)電報,建議在武昌補充休整的第三旅結束休整,沿長江西進,接應第二師向四川的進軍。

此時各大軍區(qū)已經成立,軍區(qū)配屬部隊已經明確。但司徒均似乎不等曹錕師南下了,認爲依靠原南方軍現有兵力即可解決四川問題了。

在北京的龍謙將司徒均的電報轉給了藍心治。藍心治迅速回電,不同意總參的意見,認爲目前第二師主力仍需留駐雲南,其第五旅可以北出貴州,但駐武昌之第三旅在東南問題尚未徹底解決,黎元洪第十四師未曾整編南下兩廣前不可輕動。建議曹錕之十三師立即南下,歸西南軍區(qū)直接指揮。即使曹師不能全師出動,至少應在數日內先期開動一個旅,該旅乘火車抵漢口後,立即裝船,逆長江而上,攻擊四川。此爲萬全之策。

龍謙同意藍心治的意見。這份電報鞏固了藍心治的地位,龍謙認爲其具備一個戰(zhàn)區(qū)司令應有的全局觀念。於是龍謙親自擬寫了關於西南戰(zhàn)局的電文,發(fā)西南軍區(qū)的同時轉總參,強調西南問題應穩(wěn)步解決。不可存了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

龍謙再次召見尚未返回衡水大營的曹錕,介紹了西南局勢並轉達了西南軍區(qū)司令官藍心治對使用十三師的意見後詢問曹錕,可否在七至十日內完成一個旅的整編並統(tǒng)軍南下?曹錕表示可以。提出了以原第三鎮(zhèn)改編爲十三師第三十七旅的意見,建議吳佩孚統(tǒng)領該旅先期北上,以完成總部對四川的軍事計劃。但曹錕提出了對原第三鎮(zhèn)兩個協(xié)統(tǒng)的安排要求。龍謙答應了曹錕的要求,答應將二人調回總部侯用,但龍謙強調三十七旅南下曹錕應當親自統(tǒng)率,三十八旅及師部的組建,曹錕可委託蔡鍔實施,具體問題可以電報指示。

曹錕領命後當日便與蔡、吳二人離京返回了衡水。

安頓了西南,龍謙將目光轉向了西北。

再說西北。西北諸省以陝西爲第一,西北的中心城市是西安,也是中原進入西北的門戶。早在袁世凱發(fā)出歸蒙山軍的通電後,陝西省便通電擁護,但其過程也是一波三折,充滿了戲劇性。

陝西雖爲西北政治軍事的中心。但兵力並不強。1906年,陝西巡撫李鴻勳將前任巡撫升允組建的常備軍改編爲陝西新軍第二標,他自己又招募青壯千餘人組建了第一標。算是搭起了一個協(xié)的架子。次年,即1907年,新任陝西巡撫恩壽奉旨編擴新軍一鎮(zhèn),他委派道臺王毓江主辦其事,但錢糧被姓王的貪污,軍隊也沒有編成。直到龍謙起兵反清,陝西的所謂正規(guī)軍也就是兩個裝備訓練均很差的步標,朝廷也沒有授予番號。

陝西軍事力量極差,但會黨及隨後發(fā)展勢力的革命黨力量卻原來越強,各級官員對中樞越來越失望。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西安街頭便有民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tǒng)不過兩年半。”新軍軍官陝南人錢鼎及咸寧人張鳳翔都是同盟會成員,組織了“軍事研究社”爲掩護,積極從事反清工作。蒙山軍舉義,錢鼎、張鳳翔等人認爲時機已經成熟,於是在八月底舉行了武裝起義,哥老會首領萬炳南積極協(xié)助,起義軍順利佔領西安,連巡撫衙門都是哥老會攻佔的。

於是,幾經爭議,以張鳳翔爲“秦隴復漢軍政府”大統(tǒng)領。錢鼎、萬炳南爲副統(tǒng)領。陝西算是“光復”了。跟雲南一樣,光復後的山西面臨站隊問題,是向蒙山軍靠攏還是擁護不成氣候的民黨?“秦隴復漢軍政府”內部發(fā)生激烈的爭吵,萬炳南是極力主張歸順蒙山軍的,錢鼎搖擺不定。張鳳翔則主張立即聯(lián)絡同盟會要員前來主持大局。

九月初,陝人于右任奉孫文之命回到陝西,接管陝西軍政。卻引發(fā)了西安之變。此時,清廷已經退位,蒙山軍奪取天下的大勢已成,萬炳南說服錢鼎。扣押了張鳳翔及於右任,在袁世凱發(fā)出通電的第二天便宣告陝西歸順蒙山軍總部。於是,吳念第七師經豫西西進,入潼關,順利佔領西安,也是一個兵不刃血的過程。

根據總部的指示。吳念在進駐西安後委任錢鼎爲陝西民政長,目前正在整頓陝西部隊,將其整編爲第七師第二十一旅。主力暫時停在西安,停止了西進的步伐。

坐鎮(zhèn)武昌的司徒均認爲,東南戰(zhàn)局已經明朗化,既然總部慮及兩湖廣大的地域間竟然沒有一支蒙山軍主力部隊鎮(zhèn)守而不準第三旅西進四川,所以。可令第三旅暫留武昌。待河南、湖北降軍徹底整編後方可動用。但建議第一師立即西返,經武昌北上西安,抓緊進軍西北。

司徒均分析了南方局勢,認爲東南雖然在軍事上即將平定,但非駐重兵不可,僅靠一個第三師負責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四省軍務是不夠的!而且福建仍處於獨立狀態(tài)爲實現軍事上的佔領。目前進入江蘇腹地的第六師暫時不能返回山東。而廣西民風強悍,第二師主力西移後,仍有部分地方勢力採取觀望態(tài)度,沒有真正投誠我軍。兩湖至少應有一個主力師駐紮以策應南方與西南的變局。綜算下來,司徒均認爲南方軍力至爲空虛。應當抽調蒙山軍老部隊至少一個師南下“填補空白”。

龍謙接電後給司徒均回覆了一份長電。通報了軍事整編的總體方案,在原定的六大軍區(qū)加一個衛(wèi)戍區(qū)不變的情況下,國防軍師級部隊不是在武昌商定的十三個而是十七個了(含雲南二十二師)。這樣,總參所考慮的南方空虛的問題即將得到解決。第六師可暫駐江蘇,待南方軍區(qū)兩個師及西南軍區(qū)一個師組建部署到位後。總參所顧慮的兵力緊張的問題將迎刃而解。

龍謙電示司徒均,大軍區(qū)組建令及司令官的任命將立即公佈,總部將著手組建軍事委員會以代行中央政府成立前的過渡階段。總參機關在南方軍區(qū)組建、胡宗玉就位後即行北上。

司徒均覆電完全同意龍謙對於軍務的安排,特別提醒龍謙關注北洋軍的整編以及曹錕第十三師的南下。他彙報說,黎元洪非常配合,出任十四師師長至爲妥當。

10月9日,蒙山軍總司令部發(fā)布了組建北方、中央等六大軍區(qū)的命令並公佈了軍區(qū)防區(qū)、駐地及司令官名單。

龍謙委託副總司令魯山、寧時俊負責改編及組建新師。這事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務,涉及到大量的部隊調動、換防以及人事安排。但龍謙表示完全委託魯、寧二人負責,方案報批後即行實施。

魯山和寧時俊首先對北洋部隊提出了整編方案:以原北洋第二、四鎮(zhèn)組建第十二師,師長馮國璋,參謀長張清義(原25旅參謀長),轄第三十四旅,旅長陳光遠;三十五旅:旅長李純;以原北洋第三鎮(zhèn)、第六鎮(zhèn)組建第十三師,師長曹錕,參謀長渠庶士(26旅參謀長);轄第三十七旅,旅長吳佩孚;三十八旅:旅長蔡鍔。

爲了控制兩個由北洋整編的新師,魯山從北方軍調了三十名營連長充任兩個新師的團參謀長、營長及連長。這是龍謙與北洋諸將商談時確定的整編原則之一,同時,北洋軍將抽調差不多同等數量的軍官到國防軍的幾個新師中任職,職務一般不低於原職。

程二虎第四師、熊勳第五師、姜義柳第八師、丁小富第十五師、高虎子第十六師的組建將放在第二批。

魯山與寧時俊拿出的意見是這樣的,在完成第十二、第十三師的組建後,將首先組建熊勳第五師,因爲該師將用於北方,在決定對外蒙出兵後,蒙山軍老部隊僅靠第九師及獨立騎兵旅是不夠的。計劃從第25、26、28、29四個旅各抽調一個整團,加上原京師第一混成協(xié)的降兵及新招的新兵先將第五師的架子搭起來,然後出關整訓,作爲魯山對外蒙進兵的後備部隊。相關的炮兵、騎兵、工兵部隊均從北方軍抽調,山東方面迅速抽調新生產的武器補充該師。考慮到北方軍原先的槍械爲俄製口徑,而山東軍、南方軍爲德制口徑,而山東的軍工實力已經很可觀,第五師部隊就此換裝德制槍械,以便後勤供應。

爲此,魯山、寧時俊給龍謙的報告中建議確定國防軍武器標準,先將現有俄製槍械彈藥集中於鄭雙慶第九師,待條件具備後逐步換裝山東造武器。

隨後是第十四師的組建,因爲該師部隊爲原二十九混成協(xié)及黎元洪起義部隊爲主,魯山、寧時俊建議該師的組建工作交給仍在武昌的總參謀長負責。

而姜義柳第八師將依託第一師組建,魯山、寧時俊同樣不負責不負責該師的組建,交由南方軍區(qū)負責。

最後是預定劃撥衛(wèi)戍區(qū)的第四師、中央軍區(qū)的第十六師及東南軍區(qū)第十五師。由於兵員、武器的嚴重缺口,魯山建議十六師在山東組建,第四師在京畿組建,時間要稍後一點。

而第十五師則參照第十四、第八師的辦法,交由東南軍區(qū)組建。

還有一份滿清的“遺產”,及山西成立的第四十三混成協(xié)。在北洋通電後,山西第一批宣佈歸順蒙山軍。該混成協(xié)目前仍在山西,只有兩個不完整的標。鑑於陝西駐有蒙山軍主力,山西的穩(wěn)定不存在問題,魯山建議將山西新軍整體劃入熊勳第五師,番號爲第十四旅,立即北上綏遠,控制內蒙核心,爲預定用於外蒙方面的北方軍區(qū)獨立騎兵旅後援。

龍謙批準了魯山、寧時俊的方案。

安頓好這一切後,龍謙終於可以著手考慮政務問題了。

第18節(jié) 犧牲二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jié)李鴻章出馬第11節(jié) 大衛(wèi),叛逃第5節(jié) 事與願違第14節(jié) 晉源票號第6節(jié) 戰(zhàn)火重燃第5節(jié) 外交第12節(jié) 平叛二第14節(jié) 王月蟬與鄭嬋第31節(jié) 變化七第13節(jié) 大幕拉開第42節(jié) 轉機第6章 逐鹿中原第一節(jié)慈禧之死第10節(jié) 唐紹儀第5節(jié) 洹上第35節(jié) 大勢四第4節(jié)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第7章 體制與軍銜第20節(jié) 通信與戰(zhàn)局第27節(jié) 龍謙與周馥第39節(jié) 第十鎮(zhèn)第2節(jié) 國會二第32節(jié) 文尼察戰(zhàn)役之收尾第2章 第一節(jié)陳嫺第21節(jié) 拉帕洛會議第3節(jié) 失敗的偷襲一第13節(jié) 機場宣言第16節(jié)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12節(jié) 條件第31節(jié) 情報處二第13節(jié) 軍規(guī)二第16節(jié) 王明遠第12節(jié) 整編與任命第3節(jié)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14節(jié) 楊士驤四第16節(jié) 王明遠第29節(jié) 張前村談判一第10節(jié) 戰(zhàn)後總結二第6節(jié) 讓步第13節(jié) 機場宣言第3節(jié) 總統(tǒng)府第3節(jié) 春節(jié)二第16節(jié) 肅奸第33節(jié) 出征三第3節(jié) 軍歌嘹亮三第33節(jié) 採購第40節(jié) 考察第30節(jié)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12節(jié) 再戰(zhàn)李純一第23節(jié) 趙舒翹的悲哀第4節(jié) 要塞四第29節(jié) 慈禧對龍謙的態(tài)度第19節(jié)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12節(jié) 整編與任命第8節(jié) 羅馬尼亞攻略三第5節(jié) 周毅回來了第20節(jié) 初遇義和團三第32節(jié) 變化八第17節(jié) 末日四第8節(jié) 人才第5節(jié) 家事國事天下事三第7節(jié) 初識方聲遠一第7節(jié) 彼得堡三第3節(jié) 總統(tǒng)府第21節(jié) 秋瑾二第5節(jié) 江雲第5節(jié) 黑溝臺三第12節(jié) 這一仗六第10節(jié) 繁雜的頭緒四第24節(jié) 春節(jié)前二第8節(jié) 千里進軍一第29節(jié) 變化五第5節(jié) 黑溝臺三第2節(jié) 春節(jié)一第12節(jié) 這一仗六第9節(jié) 整編第43節(jié) 陳淑第5節(jié) 探路者第6節(jié) 肘腋之變二第20節(jié) 整編前後十第3節(jié) 走向戰(zhàn)爭第10節(jié) 戰(zhàn)後總結二第6節(jié) 讓步第41節(jié) 初聞革命黨第2節(jié) 分歧第13節(jié) 機場宣言第28節(jié)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35節(jié) 風起一第13節(jié) 軍規(guī)二第19節(jié)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19節(jié)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30節(jié) 文尼察之戰(zhàn)二第6節(jié) 彼得堡二第3節(jié)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4節(jié) 同盟會成立第4節(jié) 抗洪四第11節(jié) 危機與變局三第43節(jié) 陳淑第16節(jié) 再戰(zhàn)李純五第3節(jié) 無錫一
第18節(jié) 犧牲二第5章 和談前後第一節(jié)李鴻章出馬第11節(jié) 大衛(wèi),叛逃第5節(jié) 事與願違第14節(jié) 晉源票號第6節(jié) 戰(zhàn)火重燃第5節(jié) 外交第12節(jié) 平叛二第14節(jié) 王月蟬與鄭嬋第31節(jié) 變化七第13節(jié) 大幕拉開第42節(jié) 轉機第6章 逐鹿中原第一節(jié)慈禧之死第10節(jié) 唐紹儀第5節(jié) 洹上第35節(jié) 大勢四第4節(jié) 從白嶺支隊到南滿支隊三第7章 體制與軍銜第20節(jié) 通信與戰(zhàn)局第27節(jié) 龍謙與周馥第39節(jié) 第十鎮(zhèn)第2節(jié) 國會二第32節(jié) 文尼察戰(zhàn)役之收尾第2章 第一節(jié)陳嫺第21節(jié) 拉帕洛會議第3節(jié) 失敗的偷襲一第13節(jié) 機場宣言第16節(jié) 龍謙的練兵之道一第12節(jié) 條件第31節(jié) 情報處二第13節(jié) 軍規(guī)二第16節(jié) 王明遠第12節(jié) 整編與任命第3節(jié) 家事國事天下事一第14節(jié) 楊士驤四第16節(jié) 王明遠第29節(jié) 張前村談判一第10節(jié) 戰(zhàn)後總結二第6節(jié) 讓步第13節(jié) 機場宣言第3節(jié) 總統(tǒng)府第3節(jié) 春節(jié)二第16節(jié) 肅奸第33節(jié) 出征三第3節(jié) 軍歌嘹亮三第33節(jié) 採購第40節(jié) 考察第30節(jié) 欣欣向榮的山東第12節(jié) 再戰(zhàn)李純一第23節(jié) 趙舒翹的悲哀第4節(jié) 要塞四第29節(jié) 慈禧對龍謙的態(tài)度第19節(jié) 龍謙的練兵之道四第12節(jié) 整編與任命第8節(jié) 羅馬尼亞攻略三第5節(jié) 周毅回來了第20節(jié) 初遇義和團三第32節(jié) 變化八第17節(jié) 末日四第8節(jié) 人才第5節(jié) 家事國事天下事三第7節(jié) 初識方聲遠一第7節(jié) 彼得堡三第3節(jié) 總統(tǒng)府第21節(jié) 秋瑾二第5節(jié) 江雲第5節(jié) 黑溝臺三第12節(jié) 這一仗六第10節(jié) 繁雜的頭緒四第24節(jié) 春節(jié)前二第8節(jié) 千里進軍一第29節(jié) 變化五第5節(jié) 黑溝臺三第2節(jié) 春節(jié)一第12節(jié) 這一仗六第9節(jié) 整編第43節(jié) 陳淑第5節(jié) 探路者第6節(jié) 肘腋之變二第20節(jié) 整編前後十第3節(jié) 走向戰(zhàn)爭第10節(jié) 戰(zhàn)後總結二第6節(jié) 讓步第41節(jié) 初聞革命黨第2節(jié) 分歧第13節(jié) 機場宣言第28節(jié) 唐紹儀來了鄭家莊第35節(jié) 風起一第13節(jié) 軍規(guī)二第19節(jié)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19節(jié) 建設根據地的措施二第30節(jié) 文尼察之戰(zhàn)二第6節(jié) 彼得堡二第3節(jié)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4節(jié) 同盟會成立第4節(jié) 抗洪四第11節(jié) 危機與變局三第43節(jié) 陳淑第16節(jié) 再戰(zhàn)李純五第3節(jié) 無錫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读书| 石家庄市| 保亭| 榆中县| 梅州市| 丹寨县| 厦门市| 兖州市| 重庆市| 合作市| 四会市| 晋江市| 和林格尔县| 江陵县| 东丰县| 右玉县| 伊吾县| 鹿泉市| 陵川县| 马边| 襄垣县| 山丹县| 比如县| 长白| 育儿| 蓝田县| 米脂县| 博罗县| 凤台县| 永春县| 台北市| 合作市| 上杭县| 威信县| 西和县| 涿鹿县| 永济市| 邵阳县| 府谷县| 镇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