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4節 楊士驤四

離開濟陽縣境後,楊士驤突然改了主意,將巡撫的儀仗擺了出來。在沿途州縣官員的迎送中,於4月23日抵達首府濟南。郊迎的官員中,卻沒有最想見到的那個人。

周馥於四月初已經南下兩江了,這段時間“主持”全省行政事務的是山東布政使白瑞庭。與學政、藩臺、皋司及濟南府臺等人將新上憲迎入巡撫衙門。

交印儀式畢,吃過了設在巡撫衙門後堂的接風宴,助手們便告辭了,這迎接上官的禮儀便暫告一段落。

“東翁,打聽清楚了。”羅筱才閃身進來,“龍謙去了萊州,與青島的德國軍隊舉行聯合演習,已經走了三天了!”

“跟德國人聯合演習?”楊士驤吃了一驚。膠濟鐵路通車在即,德國在山東的勢力大盛,他這個巡撫是註定要與德國人打交道的,沒想到龍謙竟然與德國人搞起了聯合演習……“參加演習的軍隊是哪一部分?巡防營還是第五鎮?”

“這個還不清楚”羅筱才沉吟道,“東翁,這個太過分了!他這是向您示威那!早不搞,晚不搞,偏偏要躲開您來的日子。而且,誰允許他與洋人搞軍事演習的?杏城兄說他心懷異志,看來是真的。東翁務必當心此人。”

龍謙目前是雙重身份,就提督而言,乃是掌管一省軍務的最高軍事長官,名義上受巡撫節制,實際是完全可以決定麾下軍隊的訓練戰備事宜。而第五鎮又是直屬兵部的新式野戰陸軍,巡撫根本無權過問第五鎮的行動。

“白大人知道此事嗎?”楊士驤問了一句,隨即意識到這完全是廢話。自自己進入濟南城,白布政使幾乎寸步不離,羅筱才的消息一定是從其他人口中打聽而來的。

“不曉得。應當知道吧?我跟下面幾個吃飯時,有意試探了,有一個情況,白大人的小女似乎要嫁給第五鎮一位姓王的協統了。”

第五鎮只有兩位協統,楊士驤雖未謀面。但名字都是知道的。周毅早已娶親,其舅兄鄭篤曾與自己有一面之緣。白瑞庭之女當然不會做妾,一定是聯姻王明遠了。據說此人是龍謙的絕對親信,羅筱才一貫聰明,他是提醒自己,姓白的怕是早已和龍謙坐在一條船上了。

“唔,我曉得了。羅先生一路鞍馬勞頓。早些歇息吧。”楊士驤卻不想就這個問題過早地表態,即使是對跟隨了自己許多年的心腹幕僚。爲官之道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在下屬面前保持神秘感,楊士驤對此奉行不渝。

見楊士驤不想繼續談下去了,羅筱才便告退出來。

楊士驤酒量甚宏,雖然喝了不少應酬酒,現在毫無醉意。他現在住的屋子。正是周馥的書房,位於巡撫大院三進院落的第二進,這是羅筱才替他選中的。沒有用周馥當初所居的位置最佳的臥室,是有意讓下面明白楊撫臺不同於周撫臺,絕不會搞蕭規曹隨那一套。不過,楊士驤家眷來後,估計還得徵用內院。現在就讓它空著吧。

電燈是早已用上了,書案上的西式檯燈灑下一圈柔和而明亮的光。楊士驤隨手翻著一冊《古文觀止》,這是他最喜歡用來消遣的文集,總是讀而不厭,每晚都會讀上一兩篇。但今晚他卻看不進去。

濟南位於南北交通之要道,他往來南北不記得經過幾次了。濟南的名勝差不多都遊玩過。但這次以主人身份來,卻發現了好多的變化。首先是西郊出現了連片的廠房,高聳的煙囪冒著黑煙。表明那些廠房已經開工了。今日午間入城,從八臺大轎中窺望街景,卻給他陌生的感覺。好多路段正在翻修,讓他不得不繞路而行。他注意到城中蓋了不少西式的樓房,一改過去的土氣,竟然有租界的感覺了。

巡撫衙門外觀沒有什麼特別,但裡面還是有一些令楊士驤感到驚奇的東西。電燈是一件。簡直是讀書人的最愛。其次就是自來水,巡撫衙門已經接上了自來水,這令他大爲驚奇。保定的直隸總督府都沒有這種至爲方便的西洋玩意兒,更不要說他的按察使衙門了。皇宮裡有沒有他不知道。只曉得太后皇上一直是吃玉泉山的水,若論方便,怎麼也比不上自來水吧?當時他看到一個衙役在前院的水管接水時問了一句,回答是管子是買自德國,但水塔都是自己建的。有了電,自來水就不難了。爲何擰開龍頭便能嘩嘩流出乾淨的水,他也搞不清楚。只是沒想到印象中土哄哄的濟南城裡,竟然有了如此新奇的玩意兒。不,那不是玩意兒,是至爲實用方便的東西。

席間聊到了城市的變化,濟南知府丁謂濟說,今年打算將濟南主要的幾條大街翻新,鋪上洋灰,一部分路段還要安裝電燈和栽種法國梧桐。

城市外觀的變化尚在其次。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與他同桌飲宴的幾位高官,確確實實讓他感到一種陌生的氣息。無論是在江西還是在京師,官場衆人飲宴時的氣氛都差不多,說官場動態軼聞,談風月,級別相當的官員間都有約定俗成的話題。但這幾位官員竟然讓他感到了另類,除了寒暄一些皇室、同年這類無傷大雅的話題,不自覺間,竟然都是講著經濟與建設,連一向不管銀錢的皋司都對好多數據信手拈來,彷彿他不是管著司法刑律,而是撫臺、布政使一般。更令楊士驤驚異的是,從這幾位高官身上,看到了濃厚的商賈氣息。他們竟然起勁議論上海交易所股票的升降。這是他們應當關心的事嗎?還有就是配飾,也讓他趕到另類,比如表,京師的官員們要麼不戴西洋表,要麼就是佩一塊懷錶。但白瑞庭和丁謂濟戴著的卻是手錶。還有西洋菸卷,席間一半的官員都抽西洋菸卷,煙盒就放在桌上,並非進口,而是山東土產,煙盒上印的“泉城”字樣說明菸捲就產自濟南。楊士驤隱約記得京師也有這種菸捲。

山東確實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是無疑的了。但這種變化是不是自己願意看到的?究竟變化了些什麼東西?

不需要明說,楊士驤清楚袁世凱希望自己掌控山東,打壓控制那位讓袁世凱吃過大虧的年輕武將。自己是一省之首。掌控全省是題中應有之意,不爲袁慰庭,便是爲自己,也不能容忍大權旁落。權力的核心是什麼?一爲人事之任免,二爲錢財之控制。其餘都是枝葉了。只要抓住這兩條?楊士驤根本不信龍謙能左右山東政局。

拿定主意後,楊士驤很快便進入角色了,第一件事便是聽山東省的財政收支。於是。布政使白瑞庭和藩臺便來到了巡撫大人的簽押房。

財政收支是藩臺的事。山東藩臺姓董,單名林,表字朝曦。也不帶賬冊,一五一十地向巡撫大人彙報了財政收支情況,去年的數字,今年的數字。收入方面,正項多少,雜項多少,支出方面,遞解京師的款項,省裡的常規開支,如數家珍。隨口便來。

楊士驤凝神細聽,他在京師打探的有關山東財政的數字倒是不離譜,董林預計今年各項收入將達到2300萬兩之多。但開支卻高達2750萬兩。其中遞解戶部的數字是350萬兩,比去年整整多了100萬!

朝廷目前要支付兩場戰爭敗北的賠款,甲午戰爭是2.5個億,庚子國難又是三個億。連本帶利,每年要賠列強近三千萬兩。這些賠款當然要各省分攤,雖然賠款是主要是以關稅抵押的方式支付的。但朝廷少了關稅,自然要增加其他的收入,不過是玩了轉移支付的把戲。計算下來,經濟不算髮達的山東一省就承擔了十分之一,這似乎有些重了。而且,朝廷突然增加山東的份額,不知是爲什麼?

等董林講完。發問道,“朝曦,山東遞解戶部的銀兩爲何增加了100萬?”

董林看一眼白瑞庭,似乎有難言之隱。

“啓稟大人。”白瑞庭微微一笑。“事情是這樣的,周大人及提督龍大人念及朝廷的艱難,聯名上書太后,自願加大對中央財政的支持。所以……”

可惡!周馥老匹夫爲了討好朝廷,竟然給老子挖坑!簡直是可惡之極!但楊士驤卻不便發作,他總不能當著兩名屬下說臣子心憂國事,自願報效朝廷不應該吧?

“既然遞解增加,爲何省裡又取消了厘金?”剛纔董林特意點明瞭今年山東省取消了厘金!

厘金乃正項之外向百姓徵收的稅收,起源於咸豐三年(1853年),當時對太平天國的戰爭正在激烈進行,朝廷實在是沒錢了,於是一個姓雷的太常寺卿的幕僚提出了徵收厘金的建議,立即得到了朝廷的批準。至光緒朝,全國總計設立釐局七百餘,其中山東算是少的,只有十個。本來說好平亂結束即行取消,但朝廷捨不得該項收入,一直保留了下來。光緒初年,全國總計收入厘金2000餘萬兩,但實際徵收卻高達七千萬兩之多。其中七成都被各級官員中飽私囊了。

“厘金一項,弊端叢生。周撫臺聽從龍軍門建議,認爲取消厘金,有利於商業的興起。這點損失完全可以從商稅的增加得到彌補。”白瑞庭解釋道。

剛纔董藩臺彙報時用的厘金單位爲元,不是兩。而山東去年的厘金總額爲60萬元,摺合白銀約42萬兩。

取消厘金會增加商稅嗎?楊士驤琢磨著。

“不僅如此,周撫還計劃整頓稅制。取消統捐,而增加茶稅、菸酒稅等。濟南捲菸廠去年銷售捲菸50萬箱,盈利高達250萬元之多,按照20%收取菸酒稅,即可收取50萬元。差不多便抵消了厘金的損失。今年捲菸廠增產不會少於20%,足以抵消厘金的損失。”白瑞庭得意洋洋,“龍軍門以爲,整頓稅制勢在必行,其方法是減少針對一般百姓的稅收,增加富人的稅收,一舉兩得。”

楊士驤知道大清朝的稅制混亂不堪,各省自行其是。往往是名目越來越多,減少徵收項還是第一次聽說。整頓稅制是一篇絕大的文章,周馥又給自己挖了個坑,而且明顯是受了龍謙的誘導。

一個武夫,管什麼稅制改良的事?簡直亂彈琴。

楊士驤注意到了董林的彙報,山東省田稅比例很低,只佔到了總稅收的40%多一點,其餘收入主要來自於商稅(含鹽稅),而白瑞庭所說的茶稅、菸酒稅也算商稅的範疇。

楊士驤的思緒轉到了支出預算上。山東今年預計在教育、交通及水利(含河防支出)高達700萬兩之多,簡直沒想到。而巡防營的養兵費竟然高達230萬兩!幾乎與北洋新軍一個鎮的花銷差不多了!花這麼多的錢去養兵修路辦學校,卻導致了450萬的預算窟窿,怎麼填補?

他忍住心裡的不快,對董藩臺說,“如你所說,今年省裡竟然是赤字的盤子,這四百五十萬兩的缺口當如何彌補?”

“債券。計劃在省內發行債券。”還是白瑞庭。

“債券?向誰發售債券?”

“面向全省。年前已摸了底,不成問題。第一期債券已經發售完畢,總計銷出200萬兩。第二期預計發售300萬兩,應當可以完成。”

這就是舉債過日子了。雖然楊士驤對政府發行債券不陌生,而泰西諸國多有此舉,算不得另闢蹊徑。但卻不符合他一貫的認知,而且有一種被綁架了的感覺……

“利息幾何?”楊士驤忍住了不快。

“五釐。”

“簡直是胡鬧!”楊士驤終於爆發了,“所有關於稅制改良的事務一律暫停,除掉河堤工程,道路與學校的修建也一律暫停!”楊士驤下了他上任來的第一道命令。

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3節 無錫一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3節 立憲上了議事日程第2節 汀泗一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6節 沂州軍議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4節 周毅二第5節 江雲第17節 龍楊會第21節 波東戰役二第4節 普洛耶什蒂一第5節 狄文父子第11節 故土第22節 貪腐案一第7節 意外第21節 秋瑾二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4節 春節三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5節 黑溝臺三第11節 伍廷芳第14節 于右任第30節 張前村談判二第2節 懷來第9節 初識方聲遠三第20節 北京十第3節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27節 軍械組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七節第15節 末日二第5節 楊度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42節 龍謙的思考第14節 陳豪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23節 行刺第17節 規勸第8節 奉天第15節 七月第3節 重逢第20節 範德平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6節 就職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24節 俘虜們一第10節 生意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17節 逆襲二第32節 驚變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17節 平叛七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第14節 構想第35節 社會調查第8節 國慶日一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35節 風起一第5節 探路者第10節 沈旦堡二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4節 練兵之始第8節 膠縣之敗第16節 陳豪的使命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2節 北京二第2節 葉五與吳狗子第8節 羅馬尼亞攻略三第4節 抗洪四第5節 外交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3節 重逢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27節 變化三第16節 北京會議第9節 彼得堡五第3節 和平堡壘第37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第4節 破莊四第3節 吳永第34節 清廷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16節 整編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14節 俄國戰略二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4節 起因第17節 新兵連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31節 蔣繼英與橡膠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9節 兗州行三
第24節 德州之戰六第3節 無錫一第3節 西沽之戰二第6節 羅馬尼亞攻略一第3節 立憲上了議事日程第2節 汀泗一第13節 繳獲與獎賞第6節 沂州軍議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4節 周毅二第5節 江雲第17節 龍楊會第21節 波東戰役二第4節 普洛耶什蒂一第5節 狄文父子第11節 故土第22節 貪腐案一第7節 意外第21節 秋瑾二第5節 西沽之戰四第4節 春節三第5節 日俄戰爭的後果第5節 黑溝臺三第11節 伍廷芳第14節 于右任第30節 張前村談判二第2節 懷來第9節 初識方聲遠三第20節 北京十第3節 不是尾聲的尾聲第27節 軍械組第22節 王明遠的疑惑第七節第15節 末日二第5節 楊度第5節 失敗的偷襲三第42節 龍謙的思考第14節 陳豪第32節 文尼察戰役之收尾第2節 西沽之戰一第23節 行刺第17節 規勸第8節 奉天第15節 七月第3節 重逢第20節 範德平第37節 初會陳超五第6節 就職第7節 肅貪的思考第13節 根據地的變遷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24節 俘虜們一第10節 生意第3章 風雲變幻第一節抗洪一第17節 逆襲二第32節 驚變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17節 平叛七第39節 練兵後的首戰第14節 構想第35節 社會調查第8節 國慶日一第9章 俄國內戰第一節焦點第35節 風起一第5節 探路者第10節 沈旦堡二第19節 楊士驤的困局第4節 練兵之始第8節 膠縣之敗第16節 陳豪的使命第5章 兩廣風雲第一節楊士驤進京第6節 彰德秋操二第2節 北京二第2節 葉五與吳狗子第8節 羅馬尼亞攻略三第4節 抗洪四第5節 外交第5節 吳祿貞的試探第3節 重逢第2節 唐努烏梁海二第27節 變化三第16節 北京會議第9節 彼得堡五第3節 和平堡壘第37節 廣州及鎮南關之變第4節 破莊四第3節 吳永第34節 清廷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16節 整編第19節 袁世凱的盤算第14節 俄國戰略二第3節 李純的進剿二第8節 初識方聲遠二第4節 起因第17節 新兵連第4章 開國第一戰第一節唐努烏梁海一第31節 蔣繼英與橡膠第20節 龍謙的練兵之道五第9節 兗州行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鲁科尔沁旗| 奈曼旗| 平阴县| 谷城县| 黄大仙区| 札达县| 延寿县| 临高县| 铅山县| 钟山县| 兴宁市| 济阳县| 海宁市| 潢川县| 许昌县| 河源市| 淮北市| 霞浦县| 孟连| 定日县| 伊金霍洛旗| 前郭尔| 额济纳旗| 探索| 大余县| 蒙自县| 灯塔市| 七台河市| 临潭县| 河曲县| 临漳县| 九龙坡区| 永新县| 滦平县| 梁平县| 内丘县| 临西县| 石景山区| 平原县| 赞皇县| 长沙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