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機會,就擺在你面前,抓住了,贏了,富貴百年……就看你取不取?
趙弘基圓著眼睛,誘惑著段寶龍。
段寶龍知道趙弘基這人,算計其實還是很厲害的,只是,他不知道唐人大軍的戰力會那般強大,才讓鄭買嗣一頭磕在了鐵板上。
聽到他這般誓世旦旦地說的肯定,段寶龍還是忍不住問道:“你且說來聽聽!”
趙弘基這才道:“自古以來,漢人就沒有站穩過南詔之地!”
“秦漢如此!兩晉如此!隋唐亦是如此!”
“此番,雖然國都失陷於唐人之手,但是,只是暫時而已!不出三五月,唐人定然會退走!”
還當趙弘基能說出什麼新鮮來,卻聽到是這些衆人皆知的話語,段寶龍不禁一陣失望:“你若是說,待唐人大軍一退走,便重建南詔……那等唐人去而復返呢?又該如何應對!”
趙弘基這才陰陰地一笑道:“那自然是,要用唐人之矛,攻唐人之盾了!”
聽到這裡,段寶龍才終於臉色微變,急切地問道:“何爲唐人之矛,何爲唐人之盾?”
趙弘基卻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道:“位高權重,一國之尊,想來這般誘惑,無人能拒!”說著,他陰惻惻地一笑後,轉而冷冷地說道,“若是,某等擁立那唐將秦一秋爲南詔國主,接下來會是如何?段都督,可有想過?”
擁立秦一秋爲南詔國主?原來這唐人之盾,說的是他!他若爲南詔國主,安南招討使定然不會善罷甘休,定然是要再發大軍前來……兩雄相爭之後,定然是一死一傷,那機會不就來了?
這趙弘基還當真敢想!段寶龍下意識裡便要拒絕,可稍微一猶豫,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萬一秦一秋當真做了南詔國主,以他手中的兩萬大軍,再有剛剛從點蒼山中掘出來的財寶作爲軍資……如果再能聯合佔領鄯闡府,也就是現在的昆明的陳繼科,兩處合兵便有差不多四萬。
這四萬,可不是鄭買嗣那種一碰就散的新招的農兵,而是實打實的精兵強將??!
想來,安南招討使手下,這種精兵也不會是無限多的!
然而,問題的關鍵之處,卻是秦一秋會同意嗎?
陳繼科又會同意嗎?
看到段寶龍臉上神色的陰晴變化,趙弘基哪還不知道他心裡的想法,便打鐵乘熱地追著勸說道:“沒有人能拒絕一國至尊!沒有!定然是沒有!”
沒有嗎?似乎,當真沒有?至少段寶龍自己是無法抗拒,他不由得一陣呼吸急促。
看到段寶龍果然被自己說動了,趙弘基不再多言,道了一聲,某言盡於此,還請段都督,看清楚,想明白!隨後,便告辭離開。
趙弘基走了……可段寶龍卻還在想著趙弘基所說的話語,心中暗暗地想著,難道,這當真是個機會?如果能讓秦一秋跟王延興互掐,然後自己再來坐收漁翁之利。
也許段氏也能因此而大興?
段寶龍越想越美,心中不禁開始盤算起以後的好日子來。
正這時,外面又一個聲音傳來:“刺史!這裡有些卷宗,是秦將軍那邊轉過來的!還請刺史過目!”
段寶龍正想著美好的未來,卻被這人的聲音所打擾,不禁有些氣惱,不悅地說道:“知道了!放那裡吧!”
才說完,又覺得剛剛那聲音似乎有些耳熟,自己朝那人看去,才發現,過來送卷宗的,竟然也是個熟人:段義宗!
段義宗跟段寶龍同族而不同宗,本也有幾分香火情誼,此前就熟識。再加上段義宗爲人謙和,比起趙弘基來,討人喜歡多……相比之下,段寶龍對段義宗有好感得多。
不過,他見段義宗親自抱著一包卷宗,放在自己的案幾上,竟幹著一個普通書吏的活計,不由得驚訝起來:“段先生……怎麼做起這苦差使來了?秦將軍豈能如此怠慢先生!”
段義宗見段寶龍認出了自己,臉上難免有些尷尬,不過,他還是儘量平靜地答道:“段某戴罪之身,能免得一死,已是不錯,更何況,還有一個能供給吃飯的差使?某倒是覺得秦將軍的安排,十分貼切!”
段義宗這般說了,段寶龍倒是不好接話了,不過既然都談到秦一秋了,何不從段義宗這裡試探試探秦一秋的心思?
他假作漫不經心地問道:“段先生既然在唐軍營中辦事,那某一事,還想向先生請教請教?!?
“刺史請說!”段義宗將站直了問道。
段寶龍試探著說道:“王建以征討田令孜爲由興兵,可佔領西川后,便在西川自立……”
“所以,刺史也在想著,哄勸秦將軍自立……甚至再建南詔?”段義宗聰明不在趙弘基之下,他一聽段寶龍的言辭,就知道段寶龍的心思,只是,他想到這一點時,卻給段寶龍舉了另外一個例子,“刺史只知道王建佔據西川自立,可還記得鍾會滅蜀後,試圖自立的故事?”
鍾會滅蜀……段寶龍自幼熟讀詩書,自然知道鍾會滅蜀後,試圖跟蜀將姜維合謀,在蜀地割據爲王的事。
這事傳到後世,還有另外一個版本,便是三國演義中的,姜維一計殺三士的故事!
不過,在三國演義中,事情的主謀變成了姜維。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自然跟史事有些不符之處,但是,結局卻是沒有偏離史事,那就是跟此事有關的鐘會、姜維二人,以及另一個統軍的大將鄧艾,都死於亂兵之中。
段義宗淡淡的幾句話,卻是說出了一個鐵一般的事實:這種擁兵自立的事,沒那麼簡單。
事實上,如果段寶龍對揚波軍的組織制度知道得更詳細一些,便能知道,這種事,根本就沒有一點點可能。
其關鍵之處,便在於揚波軍的指揮結構並不是傳統的主將一把抓的方式,而是後世的參謀制度。
一軍的主將,在軍事行動上,有決定權,其餘的,後勤、訓練、餉金的發放等等,都不是他所能一手遮天的。
所以,揚波軍要行動,必須是許多人一起協調之後的行動,而不是秦一秋一言可以全部決定的。
事實上,就算是具體的軍事行動的開戰,也都需要相應的參謀人員來進行策劃和大量的事先偵查,這樣才能既能主將對戰局的掌握更精確,也能更準確地將主將的戰略戰術意圖表達出來。
所以,如果秦一秋要反叛王延興,他至少也要將整個參謀系統一起背起來反叛……但是,這些參謀人員都是王延興養的,對王延興心懷感激,怎麼可能會集體背叛王延興?
因爲段寶龍對這些細節不太清楚,所以,他纔會心存僥倖,但是,當段義宗再說出一句話之後,段寶龍徹底熄了這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