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守法與法治社會建設
莫紀宏
作者簡介
莫紀宏,男,1965年5月21日出生,江蘇省靖江市人,博士畢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碩士和博士生導師。兼任國際憲法學協會理事、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理事、北京市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理事、全國人大常委會研究室特邀研究員等。專業方向爲憲法、行政法,重點研究領域是憲法監督與憲法訴訟、憲政與人權、緊急狀態、災害法、文化法等。
核心觀點
法治社會的形成依託全民守法的保障,全民守法確保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參與者、社會關係的所有領域都能夠遵從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形成良好的遵守和服從規則的守法意識。
堅持全民守法,就是要弘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反對各種破壞法治的特權現象,有效解決有法不依的法治難題,從整體上提升全民守法意識和水準,爲建設法治中國和法治社會提供全民守法的有力保障。
守法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個重要環節。黨的十二大、十五大、十七大報告中均有關於守法的相關論述,在這些論述中,“守法”問題是與加強“公民法制教育工作”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全民守法”的概念,並將“全民守法”與“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相併列,作爲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最重要的四項保障措施之一。“全民守法”將守法主體擴展到“全民”意義上,“守法”的前提不再只是與普法工作聯繫在一起,而且包含了法治文化的培養等內容。因此,應從更加全面和宏觀的角度來把握“全民守法”的意義,特別重要的是,要把“全民守法”與建設法治社會的重要目標緊密地聯繫起來。唯其如此,才能深刻領會“全民守法”所包含的各項守法要求,通過採取各種紮紮實實的制度措施,推進全民守法,爲法治社會的建設奠定良好的羣衆基礎和社會環境。
全民守法是建設法治社會的一項系統工程,是法治精神真正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併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制度保障。法治社會的形成依託全民守法的保障,全民守法確保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參與者、社會關係的所有領域都能夠遵從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形成良好的遵守和服從規則的守法意識。堅持全民守法,就是要弘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反對各種破壞法治的特權現象,有效解決有法不依的法治難題,從整體上提升全民守法意識和水準,爲建設法治中國和法治社會提供全民守法的有力保障。
一、“人人守法”是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
現行憲法序言明確規定: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爲根本的活動準則,並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憲法第五條第四款也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現行憲法正式施行30週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憲法和法律是黨和全體人民共同意志的體現,遵守憲法和法律就是遵守和服從黨和全體人民的共同意志。全民守法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人民對自己制定的法律負責,人民必須認真遵守自己制定的法律。人人守法是全民守法的重要內涵。遵守憲法和法律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的神聖法律義務。全民守法既是公民個人遵守憲法和法律的具體義務,也是對一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提出的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整體性要求。
二、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守法
共產黨員應當在自己的本職崗位上嚴守黨的紀律,做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模範。黨的各級組織要認真執行黨的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服從國家憲法和法律,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執政黨要高度重視黨規黨法的科學性和體系化建設,要建立黨規黨法與國家憲法和法律之間的聯動協調的統一實施機制。堅持黨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切實做到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享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堅決遏制各種特權現象賴以生成的制度條件和土壤,對不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濫用權力、損害黨和全體人民整體利益的各種特權和腐敗現象,要在堅持走羣衆路線的基礎上,及時發現問題,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對於故意違法的行爲要始終保持高壓的打擊態勢。對黨員領導幹部的違法行爲要敢於“揭蓋子”,善於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抓住帶頭守法與帶頭違法正反兩個方面的典型,利用新聞媒介進行定期宣傳和介
紹,弘揚守法正氣,打擊違法邪氣,守護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社會正能量。
對在中國境內違法犯罪逃逸國外的違法犯罪分子,特別是各種利用職權貪污國家和集體鉅額財產,給國家和人民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領導幹部和重大刑事犯罪嫌疑人,要採取各種有效的國際合作手段,及時引渡回國受審,不讓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
三、不斷完善公民行爲準則,健全公民守法體系
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讓廣大人民羣衆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使廣大人民羣衆認識到憲法和法律不僅是全體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爲規範,而且是保障公民權利的法律武器。依法辦事就是依法維權。自覺履行公民遵守憲法和法律的義務就是有效地保護公民自身的合法權益。
完善公共場所公民行爲準則,健全公民守法體系。大力宣傳模範守法公民的先進事蹟,提倡見義勇爲和敢於同違法犯罪行爲作鬥爭的奉獻精神和公民護法意識,鼓勵守法者,懲處違法者,教育憲法和法律意識薄弱者,通過豐富和有效的普法形式,讓憲法和法律進課堂、進社區,讓人民羣衆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全民守法的法治事業中來。
建立公民守法信用檔案體系,對自覺守法的公民賦予法律上更大的便利,對漠視憲法和法律權威、屢次三番違法者建立不良行爲監控機制,通過社區、學校、醫院、銀行、航空公司、交通部門、社保部門、保險機構等建立相互協調、信息共享的個人誠信記錄體系,健全守法義務與守法責任相統一的公民守法體系。
加強中國公民海外旅行、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隨意違反當地法律的不良信息記錄制度建設,對屢次三番破壞所在國或地區法律,給中國公民守法形象造成不良影響的人採取出境前訓誡或出境限制措施,維護中國公民在全球範圍內整體性守法的良好形象。
四、加強基層羣衆性自治組織自治章程建設,樹立全民守法牢靠的社會根基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是基層羣衆性自治組織,應將基層羣衆性自治組織的法治建設作爲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羣衆自治機制,出臺和完善保障居民權利、明確基層羣衆日常相鄰關係和相互往來法律關係的村規民約和居民自治章程,形成中國特色的“基層法治”,通過約束居民行爲的村規民約和自治章程,培養基層居民遵守國家憲法和法律的守法觀念和遵守與個人日常生產、生活具有密切關係的社會組織、社會團體的自治規則意識,讓守法的要求滲透到公民日常生產、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完善人民羣衆從信仰基層法治、地方法治到國家法治的全民守法體系,努力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爲管理有序、服務完善、制度健全、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充分發揮基層羣衆性自治組織在監督居民守法中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羣衆監督守法體系,積極推廣“雙聯戶”守法與發展互動互助模式,形成“資源共享、利益均沾、優勢互補、風險共擔、自覺守法、相互監督、共同發展、共保穩定”的基層羣衆守法義務與責任相統一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進一步強化基層羣衆性自治組織在社區矯正、對具有不良行爲習慣的人員進行幫助改造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法制義務宣傳員走家入戶、治安聯防人員走街串巷,形成有利於全民守法的社會環境,全面推進法治社會的基礎性建設。
五、加強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內部行爲規則約束,充分發揮法律服務在建設和諧社區中的作用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完善以職工代表大會爲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制定保護職工合法權益和明確職工崗位職責的廠規廠法,支持職工在遵守廠規廠法的前提下參與管理,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發揮社會組織在擴大羣衆參與、反映羣衆訴求方面的積極作用,增強社會自治功能,通過社會組織的自治章程,明確社會組織的成員權利,理順社會組織與其成員之間的法律關係,強化社會組織的成員對社會組織的服從意識和榮譽意識,增強社會組織成員對社會組織的責任心。在充分尊重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依託市場機制建立行業自身發展的規則,強化行業自律意識,提高行業成員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水平。
實行法律服務的基層社區全覆蓋,建立和完善法律服務顧問團,依靠法律服務職業化團體,送法下鄉、下村、下街道、下小區,構建有效的法律服務社會化網絡體系,讓每一個公民切身體會到法律就在身邊,遵守憲法和法律就是有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通過職業化的法律服務,提高社會公衆遵守憲法和法律的守
法能力和水平,建立中國特色的形式、層次多元,內容相互銜接和統一的全民守法體系,讓守法成爲每一個社會成員日常的自覺行動,讓守法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六、弘揚法治文化,建立全民守法組織管理體系
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引導全體人民遵守法律、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形成守法光榮和守法有責的良好氛圍。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普法目標與守法效果相結合,建立全民守法指數考覈指標體系,根據全民守法指標的狀況適時調整普法工作的重點和中心,進一步改變單純宣傳法律文本的簡單化普法思想,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全民守法要做到守法與有德的統一。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行爲規範,而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做到法律的底線不能逾越、道德的紅線不能觸碰,法律的義務不能棄、道德的責任不能丟。
適時設立促進全民守法工作機構,將普法工作機構納入全民守法組織管理體系,突出普法工作的核心理念在於促進和保障全民守法。要制定實現全民守法的整體規劃,處理好學法與守法的關係,做到知行統一、學以致用。要教育廣大領導幹部和羣衆,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從具體行爲習慣做起。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積極對待;凡是法律保護的,依法去做。要養成相信法律、遵從法律、愛護法律的良好的守法意識,以做一個法治社會合格的公民爲抓手,將守法義務落實到每一個公民個人日常的一言一行中,逐步形成穩定有效的守法文化。
七、將全民守法作爲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的工作抓手,全面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全民守法工作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和羣衆基礎,全民守法作爲法治的重要元素從整體上優化了建設法治中國的社會環境。應通過法治社會的建設來推進法治中國的建設。全民守法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課題,突出強調全民守法標誌著黨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決心和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全民守法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全民守法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基礎工作。社會管理的目標在於法的實施和法的價值目標的實現。社會管理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社會,使社會管理活動依法進行,從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價值,形成具有長效性的穩定發展機制。社會管理的實質是社會的依法治理。
全民守法是政府和公衆在良性互動中實現國家“善政”和社會“善治”的前提。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利益矛盾相互交織,一方面黨員幹部要堅持羣衆路線不動搖,使各項決策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加貼近人民羣衆的需要,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守法,爲社會公衆守法作出表率;另一方面,也要善於運用法律知識和技能釋疑解惑,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善於運用法律機制理順社會關係。
人民羣衆的廣泛參與是現代社會管理重要特徵。現階段,我國社會結構、利益格局深刻變動和調整,公民積極參與社會意識明顯提高。羣衆不僅是社會事務的參與者,更是良好秩序的建設者。公民在社會管理中不能扮演消極的、被動的角色,在一個人人都不遵守法律的社會中是無法形成具有長治久安特點的和諧社會的。全民守法是羣衆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和社會依法治理的保證,只有全民守法,人民羣衆纔會在社會管理和社會依法治理中表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形成法治共識,社會管理創新纔有良好的羣衆基礎和法治基礎。只有將全民守法作爲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工作抓手,通過全民守法形成良好的憲法和法律實施的社會氛圍,形成較高的社會誠信體系,才能讓市場要素充分展現自身的活力,讓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到決定性作用,纔能有效地調動執政黨、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各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和審慎的守法意識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主體的創造力,努力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
只有全民守法,人人蔘與,法治社會建設才能具有生機勃勃的發展活力。法治社會離不開具有較高守法意識的組成法治社會的每一個公民個體。公民個人的守法意識與全民守法水平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從個體到整體、從部分到全部,爲法治社會的建設提供了高素質的人員保障和法律環境、守法意識的保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