餅德在得到帝王派兵協助趙迪昊部攻打左賢王部的示令後,他令多里亞率三萬五千的帝國一師部隊集結在金國上區西部,待偵察人員探知趙迪昊部攻打左賢王,即刻出捷洛邦利道口(聯通金國與蒙古汗國的通道),進入蒙古汗國,協助趙迪昊部一起攻打河東地區的左賢王部。趙迪昊、周敏華、陳同國等率十萬帝國中央軍出危都城,進入蒙古汗國。趙迪昊率五萬精兵越過源河攻打左賢王的部衆,周敏華和陳同國則率部負責阻止來援的蒙古汗軍。在得到趙迪昊率部對左賢王部發動進攻後,多里亞所率的帝國一師的部隊出捷洛邦利道口,進入蒙古汗國,與趙迪昊一道攻打左賢王部。
在得到左賢王部遭到帝國軍隊的攻擊後,蒙古汗王莫克洛詢問身邊的將領,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應對帝國軍隊此次大規模的入侵?亞克力瑟進言道:“此次帝國軍隊興師動衆,其目的是衝著左賢王的部衆來的,對此我們不應把這場作戰看作是關乎蒙古汗國生死存亡的一戰,而是應該抓住戰機,派出一部分人馬趁機尋找戰機,尋求殲滅帝軍一部,以達到我們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亞克力瑟向蒙古汗王莫克洛請戰,讓他率領一部分蒙汗騎軍從敵人的側後引誘殲滅敵之一部。蒙古汗王莫克洛同意了亞克力瑟的這一請求,令亞克力瑟率五萬蒙汗騎軍對前來之敵發動進攻,尋殲敵之一部。
亞克力瑟率部出發了,進入河南地區,繞到周敏華和陳同國部衆的側後,想引誘帝國部隊前來對付他。周敏華和陳同國等人在得到有一支蒙古汗軍的騎兵部隊正朝他們的側後襲來時,周敏華率三萬帝國部隊前去應戰。亞克力瑟派出一部與周敏華部接戰,並令該部且戰且退,逐漸引誘敵部深入。亞克力瑟的作戰設想是引誘敵人深入,尋機圍殲深入之敵,殲敵一部或引誘敵人步騎兵脫離,然後對其分割包圍,逐一殲滅。亞克力瑟正在對周敏華部實施他的誘敵深入之計,可是周敏華卻顯得比較的小心謹慎,在與亞克力瑟的一部接觸作戰後,周敏華並沒有率部追擊敵人,在擊退敵人後,周敏華命令所部原地待命,不得深入追擊逃敵。亞克力瑟見周敏華部沒有按照他的計劃行事,便又多次派部攻擊周敏華部,試圖引誘其部前來。周敏華不爲所動,在周敏華看來,他的任務是率部阻擊來援的蒙汗騎兵,只要完成了阻擊任務,那麼這次出征作戰,他就大功告成,所以他也沒有多大意願去追擊消滅敵人。況且,率部過於深入,周敏華擔心恐中了敵人的詭計,怕後面有詐,周敏華不敢深入追擊敵軍。
因此,周敏華令所部將士在與敵人的作戰中只要擊退來敵即可,不準深入追擊。周敏華的不配合,使亞克力瑟非常苦惱,而令亞克力瑟更爲苦惱的是,周敏華的部隊非旦沒有繼續深入追擊,反而還往後退了。帝王四世明威俊對周敏華有這麼一個評價,說周敏華這個人“不會立大功,也不會犯大錯,是一個沉穩並帶點保守傾向的將領”。帝國史中對周敏華也有類似的評價。也許是因爲周敏華的這一作戰特質,所以帝王五世明尚豐每次決定出兵蒙古汗國總會想到他,讓他跟趙迪昊一塊出征,執行作戰任務。在帝王明尚豐看來,周敏華沉穩的氣質與趙迪昊的銳意進取相得益彰,互爲融合,是很好的一對組合。帝王明尚豐這次讓周敏華擔任掩護和阻擊的任務,而周敏華也很快地完成了這個任務。在蒙汗騎兵的引誘下,周敏華始終不爲所動,履行著自己的職責,令亞克力瑟無計可施。
亞克力瑟見自己無法引誘周敏華部深入,他也不願作更進一步的行動。對亞克力瑟來講,保存實力是他發動這次進攻的一個行爲準則。在亞克力瑟看來,蒙古汗國與帝國更大規模的戰鬥還在後頭,所以此次作戰蒙古汗王莫克洛和他的將領們沒有意願爲了左賢王而與帝國軍隊進行大規模的決戰。亞克力瑟早前就預測到了左賢王部會成爲帝國軍隊攻擊的目標。蒙古汗王莫克洛也多次發文讓左賢王率部遷徙到蒙古汗國的縱深地區,可左賢王總是不願。在莫克洛和亞克力瑟看來,現在左賢王部衆所遭遇的一切都是他自找的。
左賢王的部衆在趙迪昊部和多里亞的帝國一師部隊的聯合攻擊下,被殺得七零八落。左賢王對帝國軍隊的來襲沒有思想準備,因此他的人馬沒有集結在一起,分散在河東各地。在趙迪昊部隊迅猛快殺的攻擊下,左賢王的各部被趙迪昊逐一殲滅。在帝國部隊到來後,左賢王感到一切都大勢已去,他連忙率殘部放棄抵抗,一路向西狂逃。河東之戰,趙迪昊部與多里亞的帝國一師共殲滅左賢王部七萬多人。
在掃清了河東的左賢王的部衆後,趙迪昊率部凱旋而回,受到帝王明尚豐的熱情款待。明尚豐對河東之戰的戰果表示滿意,對參戰的將士也一一給予了賞賜。河東之戰在明尚豐看來比他想象中的要順利得多。明尚豐對參戰的將領們說:“此次的河東作戰,比我想象的要順利,我們在攻打左賢王的部衆時,敵人並沒有率大部隊增援,也沒有試圖切斷我們南下的退路。”
周敏華說:“此次我們進軍蒙古汗國,敵人並沒有盡全力來援,而只是派些人馬前來襲擾我們,干擾我們一下。”
趙迪昊說:“這是因爲敵人並非鐵板一塊,他們有各自的地盤和人馬,組織分散。所以我們在進攻左賢王部的時候,蒙古汗王和他的部隊人馬更多的是在坐山觀虎鬥,不願過多插手左賢王的事。而左賢王的部衆在我們進攻他們的時候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使我們得以一一擊破左賢王各部,把左賢王的部衆能掃滌乾淨。”
“對,敵人內部的互不配合成全了我們這次河東地區作戰的順利進行。”帝王明尚豐表態同意道。接著,明尚豐說:“河東之戰已順利結束,現在蒙古汗國的南面和東面的軍事力量已基本被我們肅清了,這就爲接下來我們發動對蒙古汗國更深一步的作戰提供了實施的條件,接下來我們要把作戰目標定在蒙古汗國的縱深地區,尋求與蒙古汗軍主力的決戰,以期解決蒙古汗國的問題。”
河東之戰結束後,趙迪昊成了最大贏家,帝王明尚豐晉升趙迪昊爲都尉,這樣,趙迪昊就成爲帝國名副其實的高級將領。在得到自己被晉升爲都尉時,趙迪昊的心裡自然是非常高興。在明尚豐看來,這是趙迪昊應該得的。自帝王四世十二年,趙迪昊被破格提拔升爲中尉後,快二十年了,趙迪昊依然還是一名中尉。這次,河東之戰勝利結束後,明尚豐就想到要晉升趙迪昊爲都尉。趙迪昊升任都尉,在許多人看來,也意味著趙迪昊擁有統率更多兵馬的權力,也爲接下來對蒙古汗國發動更大規模的作戰做準備。
左賢王的部衆被帝國軍隊擊潰後,他的殘部跑到了莫克洛的王庭地區。在亞克力瑟看來,這下蒙古汗軍的主力都集中到了縱深地區,以應對接下來帝國軍隊對蒙古汗國發動的更大規模的進攻。莫克洛和亞克力瑟等將領心裡清楚,帝國軍隊是不會停止進犯蒙古汗國的。而蒙古汗國的高層也在積極備戰,他們在蒙古汗國的縱深地區建造了許多城鎮,把很多蒙汗子民移居城內,它們就像一個個堡壘一樣,成爲敵人來犯的絆腳石和攔路虎,以此用來消耗敵人的力量。其中,有一座城被蒙古汗人稱爲中心城市,它的名字叫通衢城。
就在河東之戰進行的時候,帝王明尚豐得到嶺南都尉乾秉章的一份密報,密報中,乾秉章嚮明尚豐說到了淮王之子明瑞挺去世的消息。乾秉章把明瑞挺稱之爲“淮王之子”,可實際上,明瑞挺其實就是淮王,只是帝國不承認而已。在帝國高層看來,明瑞挺和他的父親明德豐乃是叛國賊子。帝王四世明威俊稱自己的王叔明德豐爲賊首,而帝王五世明尚豐則稱明德豐爲逆首。現在,逆首明瑞挺去世了,淮王之位由明瑞挺的兒子明侖宗接任。明侖宗是明瑞挺的第四個孩子,也是唯一一個兒子,明瑞挺之前三個生下的都是女兒。明侖宗成爲淮王后,似乎並不滿意於當地的天氣,這是因爲他的國家處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旱雨兩季分明,到了夏天的時候,天氣是格外的炎熱。明侖宗對他的侍衛官抱怨道:“唉,這鬼天氣,夏天這麼熱,冬天也不冷,怪叫人不舒服的。”
侍衛官說:“大王,這夏天熱是不好,可這冬天不冷難道不好嗎?難道大王你嚮往寒冷的天氣。”
明侖宗說:“人要感受一下不同的氣候嘛。天天呆在熱的地方,有什麼意思。”
侍衛官笑著說:“那倒也是呀。可我們這裡就這樣的天氣,你要到北方去,那裡可是帝國的疆土,不屬於咱們管。所以呀,也去不了。所以你也就遷就一下,呆在這裡過日子也挺好的。”
明侖宗說:“哎呀,我是很嚮往到北方去一下。當然,如你所說,那是去不了。哎,你說那裡以前也是我們的地方,你說是不是?我爺爺就是從那裡出來的,好歹也是王呀。”
侍衛官說:“那是以前的事,很早很早了,現在可去不得,可去不得。”
明侖宗略帶惋惜地說:“哎,要是能去就好了。”
就在淮王明侖宗在爲不能去帝國北方而惋惜的時候,一個奇異的星象家爲他卜了一卦:“二二六年,青蓋入北都。”青蓋,是明侖宗用的太陽傘。北都,指的是帝國的都城。明侖宗聽到這卦後,高興極了,因爲到了那個時候,他就能到北方去看看了。明侖宗興高采烈地說:“這真是太好了,等不了多久,我就能美夢成真了。”
淮國的政權又出現了更迭,明侖宗成了逆首。統尉裘廷煒上文明尚豐,表示應抓住機會,一舉掃蕩淮逆。明尚豐也有這個意向,他也想盡快解決南邊的“淮國”問題。明尚豐下文給嶺南都尉乾秉章,問道:“是否可策動一場作戰,解決南邊淮逆問題?請予以答覆。”都尉乾秉章回復明尚豐道:“待職探明敵之方位及內部情況,才能給予帝王以明確答覆。”乾秉章開始派人深入密林查探淮國的方位。這一點,令裘廷煒頗爲不滿,他說道:“淮王南逃已有二十多年了,這二十多年來,嶺南的軍政要員一味固守,根本沒有進取的打算,導致到現在,我們連敵人在哪裡,都不得而知。這實在是說不過去的。”裘廷煒上文給帝王明尚豐,表示要向嶺南軍政人員施加壓力,早日製定出解決南邊隱患的作戰方案。裘廷煒對帝王明尚豐說:“要是這麼一直耗下去,對我們是不利的。”明尚豐對此也有同感,他下示乾秉章,必須儘快查明敵之方位,制定出消滅淮逆的作戰計劃。
乾秉章派出去的探兵進入密林後,遭到林中蠻人的襲擊,還遭到戰象的攻擊,舉步維艱。不過,乾秉章不敢違忤帝王的示意,進入密林的探兵還是找到了淮國的位置。其實,在南邊有一條直通淮國的小道,但乾秉章不敢用,他害怕這樣就會驚動淮軍,打草驚蛇,所以他另闢蹊徑,另謀它路。根據探兵所提供的信息,乾秉章上文給帝王,說道:
淮逆在密林的南邊,那裡有塊平原,逆軍和逆首都在那裡,四周河網縱橫,土壤肥沃。逆地的周圍並沒有逆軍把守,逆軍想必都在裡面,那座高高的城堡塔樓想必就是逆地的都城,一眼望過去在平坦的大地上很顯眼。至於逆賊內部的動情,目前無法偵知,現正在偵探中,待查明情況,再作彙報。
看到乾秉章這份報文,帝王明尚豐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看上去說了些東西,仔細一看卻感到什麼也沒說。帝王明尚豐下文給乾秉章,問他“什麼時候查明逆賊內情?什麼時候能制定出詳細的作戰計劃並付諸實施?”乾秉章的答覆是:“在查清逆賊具體情況後再製定出相應的進攻計劃”。帝王明尚豐見此,也不說什麼了,只好等嶺南都尉乾秉章查清敵人情況了。
曾有一位帝國的高級將領講,嶺南南邊的事向來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嶺南都尉從第一任的滕衝再到乾秉章,已換了兩任,對南邊淮逆之事就沒上過心,往往抱著只要守住嶺南就萬事大吉的心態。於是乎,他們就被動等待敵人的來攻,奉行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行事準則,與南邊的淮國“和平相處”。當然,這種和平會因淮軍的主動進攻而化爲泡影,但淮軍攻勢有限,不久,嶺南就又恢復了和平。
都尉乾秉章不時地把偵知的淮逆情況上報給帝王,統尉裘廷煒看過後,認爲乾秉章完全是在敷衍了事,對帝王說:“乾都尉,不時上傳這些不痛不癢的情報,這完全是在浪費時間,這是在敷衍帝王嘛。我看他是在拖延時間,得過且過,反正把他自己的任期幹完就算了事了”。
帝王明尚豐笑了笑,說:“是呀,看來他這是在混日子,混到十年就算了事,那就讓他混吧。反正他也沒幾年混了。不管他有沒有真心在查,我們不必過於探究。只是下一任的嶺南都尉,我們必須要選好了,必須找一個幹事利索的人,儘快解決南邊的事。這事,裘統尉就交給你辦了。”
裘統尉在得到帝王的委託後,開始物色接任乾秉章的人選。帝王五世十年五月,明尚豐把乾秉章叫到帝都述職,並解除了他嶺南都尉的職務,讓恩伯爾接任嶺南都尉,與此同時,帝王解除了江都市守曹參的職務,改由恩伯爾的親信將領貝弗燾接任。恩伯爾和貝弗燾一上任,便開始策動對明侖宗的淮國發動一場進攻,達到肅清南邊淮逆的目的。恩伯爾認爲對南邊的淮國不需作什麼過多的情報工作,應迅速派出部隊,深入敵境,一舉剷除敵人,擒拿敵首。嶺南都尉恩伯爾的作戰想法得到了帝王明尚豐和統尉裘廷煒的贊同。恩伯爾擬定作戰計劃,把作戰日期定在今年十月,用夜襲的方式迅速攻入敵城,擒獲敵首,剿滅敵軍。
爲了能保證作戰的順利進行,帝王明尚豐委派副統尉朗特克率一萬五千帝國中央軍南下嶺南助戰。一萬五千人的帝國中央軍是增加攻打南邊淮軍的力量,副統尉朗特克的到來是督戰,明尚豐要用這一方式表明帝國中央對這場作戰的重視,以此激勵嶺南的將士們能在攻打淮國時能奮勇作戰,一舉蕩平淮國。副統尉朗特克率一萬五千帝國中央軍到來後,恩伯爾開始啓動制訂好的作戰方案,此方案採取五路並舉,一路直搗:即各派五千人分成五路,從淮國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對淮國實施偷襲,偷襲成功後,五路部隊對敵實施合圍,然後增援的一萬五千人的帝國中央軍從直通淮國的小道殺入淮國,與其它部隊一起剿滅淮軍,一舉蕩平淮國。
帝王五世十年的十月中旬,恩伯爾的五路部隊深入密林,從五個方向對淮國進行合圍。在出徵的時候,恩伯爾對將士說:“只要我們作戰的意志堅定,就一定能剿滅淮逆,平定逆軍”。夜深了,一輪圓月高掛在夜空上,帝國的部隊接近了淮國,淮國的城防空虛,沒有多少淮軍士兵把守。帝國的部隊很快就進入城,從四面八方涌進了淮國。此時,淮王明侖宗在自己的宮殿裡把酒言歡,他望著夜空上的圓月,那月亮好圓好大,散發著皎白的月光,灑在大地上,爲黑漆漆的夜帶來了一縷縷亮光。宮殿裡的歌伎趁興爲明侖宗唱道: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歌伎的唱聲令在宮殿外賞月的明侖宗頗爲陶醉,當明侖宗低下頭,他看到城牆上有一個個“黑色的大蟲子正在往上爬”,他感到好奇,可當這些“大蟲子”離他越來越近時,定睛一看的他才發現那些“大蟲子”竟然是人!明侖宗慌張地叫喊道:“快抓刺客!”明侖宗的一聲叫喊令在宮殿的人驚慌了起來,帝國的戰士很快進入了宮殿,而此時的淮國鑼鼓聲響,火光沖天,人聲嘈雜,恩伯爾的部隊“只用了兩天的時間便控制了淮國的一切”。淮軍的大部隊沒有作任何抵抗就被繳了械,其餘的人馬在抵抗了一陣後,也乖乖投降了。
恩伯爾在給帝王明尚豐的報文中,寫道,“淮軍的士兵不願打仗,他們也沒有要打仗的意願。在我們的突然的到來下,他們毫無反應,紛紛向我們投降。逆首的宮殿也差不多是這樣,我們沒有費多大的勁,就把他們制服了,生擒逆首及各逆軍逆官”。帝王明尚豐看到嶺南都尉恩伯爾的捷報後,下示恩伯爾把明侖宗等人押解到帝都。
帝王五世十一年,即公元二二六年,明侖宗被押送到了帝都曼蒂蘭斯特,連同他的青蓋,也被送入了帝國的都城。——這使人不得不回想起在帝王五世七年一個奇異的星象家爲明侖宗算的那一卦:“二二六年,青蓋入北都。”——果然,在這一刻,明侖宗終於“美夢成真”,入了北(帝)都。
不知,當明侖宗的美夢以這樣一種方式“成真”後,他的內心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