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砍柴的農夫走在下山的路上,一個農夫說:“你小子行呀,來得比我晚,砍的柴卻比我多。”另一個農夫說道:“那是因爲我的斧頭比你的銳利,你看看,我的斧頭亮閃閃的,你的卻生滿鏽。”“合著你比我來得晚,難到是在磨你的那把斧頭。”那個農夫說道。“磨刀不誤砍柴功。”說著另一個農夫拍了拍那個農夫,接著說:“你想砍柴砍得多一點,你的斧頭可要磨得鋒利點喲。”
兩個農夫把話題轉到當前的熱門事件——淮王造反之事上。
那個農夫說:“你說說,淮王的人馬能打到我們這裡嗎?”
另一個農夫回答說:“我看難,淮王偏於一隅,他那點兵力怎麼能跟帝國的軍隊鬥呢。”
“說話可不要那麼絕對,萬一淮王真有這個本事,到時我們怎麼辦?”那個農夫說。
另一個農夫說道:“沒什麼辦法,如果淮王真能打到這裡,我們也不需幹什麼,以前怎麼活到時就怎麼活。”
“你難道一點也不擔心淮王能對我們做出什麼行動。”那個農夫問道。
“淮王能對我們做出什麼舉動,淮王說到底也曾是帝國的人,他又不是疆外的蠻夷人,他不會對我們怎麼樣的。”另一個農夫說道。
兩個農夫正說著,耳邊傳來人羣和馬匹奔跑的喧雜聲,他們連忙向聲音傳來的地方走去,在聲音傳來的山路邊的林中臥倒,聲音越來越近,越來越大,出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支頭戴墨綠色鋼盔羣的軍隊,整齊劃一,騎兵在步兵的兩邊飛馳而過,像一道急速流過的流水,一往直前。
羅夫康看著地圖,對周賓、陳世充、段舉飛、張國雄、鄭維浩說:“這裡離重瀘城大約還有五十公里,讓部隊全速前進,爭取早點趕到重瀘城與孫炳南都尉會面。”
在重瀘城的孫炳南手頭剛拿到帝王四世的一份告書和示文,告書的內容是通知孫炳南史大尉已派出厲榮和王芝貴兩部合計三萬人增援這裡,除了厲榮和王芝貴外,還有羅夫康的帝國一師和安易魯的五千魯軍。孫炳南一看,呵,竟來了這麼多人馬,他心裡頗感十分安心,再也不用擔心淮王的軍隊會入侵他這裡了。當然,帝王四世給孫炳南這麼多部隊不是讓他來固守的,示文中指示孫炳南與前來各部組成西路軍,奪取淮軍在嶺南西面外沿固守的甕城,由孫炳南統一指揮西路軍,務必攻佔甕城。
帝王四世的這份示文使孫炳南感到身肩重任。孫炳南想到今年三月帝王四世突然給他下了一個指令:從淮軍的手中接過甕城。甕城,按理說它所處的位置應在孫炳南的管轄區內,但是由於甕城在密林的邊緣,地理位置偏僻,如果不是當年淮王提出在這裡建個城當作肅西和嶺南之間物資運輸中轉站和貿易的交流所,誰會在這個偏僻地方建個城。城建好後,淮王就派軍入駐,本來這也沒什麼不正常的,淮王的軍隊也是帝國的軍隊,可隨著淮王與帝國中央的關係越來越不正常時,孫炳南逐漸意識到,淮軍入駐的甕城是個危險。帝王四世上任後,給孫炳南下了一道密令:監視駐在甕城的淮軍。接到帝王四世的密令後,孫炳南對甕城的淮軍更加警惕了。今年三月,帝王四世讓孫炳南派兵接替在甕城的淮軍,孫炳南感到有點突然,還有些擔心,淮王在甕城經營多年,他會心甘情願把甕城拱手相讓嗎?萬一淮王不肯,怎麼辦?孫炳南上文給帝王四世,請示帝王四世要是淮軍不肯讓防,不把甕城交給他怎麼辦?帝王四世給孫炳南的答覆是:相機處置。
孫炳南派人傳達帝王四世的命令,令在甕城的淮軍撤防,交由肅西管理。甕城的淮軍守將表示服從帝王的命令,但是那名守城的將領說這個命令必須得讓淮王知道,否則在淮王不知情的情況下,甕城的淮軍擅自撤離,會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孫炳南同意了,同時他心裡惴惴不安,不知道淮王會做出什麼舉動。令孫炳南沒想到的是,淮王服從帝王四世的命令,甕城的淮軍迅速撤防,離開了甕城,孫炳南的部隊順利接管甕城。
僅僅過了不到三個月,淮王的軍隊就捲土重來,偷襲了甕城,重新把甕城佔爲己有,得到甕城的淮軍還不善罷干休,又接連攻克甕城附近的幾個據點,並攻擊臨近的幾個縣城。得知淮王出兵佔了甕城的消息後,孫炳南又得到南面的幾個靠近甕城的縣城也遭到淮軍攻擊的消息,孫炳南迅速派兵增援,才擊退了淮軍的進攻。
在孫炳南暫時穩定了戰局後,陸良虎的部隊一路有驚無險地逃到了孫炳南這裡。陸良虎告訴孫炳南,淮軍繞過他的監視,跑到他後面偷襲了嶽黃城,現在嶽黃城失守。聞知嶽黃城失守,又看到淮軍奪佔甕城,孫炳南知道這是淮王的全線出擊,淮王果真叛變了,孫炳南叫罵道:“*養的,淮王果真率兵叛變了,我就知道淮王那傢伙當年要建甕城是別有用心,不安好心,我們上了淮王的老當了。”把淮王罵了一通後,除了警惕淮軍隨時有可能發動的攻擊,加強防禦外,孫炳南不得不爲甕城的丟失給帝王四世寫一份戰報,孫炳南不知道帝王四世會怎麼處置他。出乎孫炳南的預料,帝王四世不僅沒有處分他,連責備的口氣也沒有,只是叫孫炳南守好自己的地區,不要再讓淮軍得手了。
聯想到侯擔烈失守嶽黃城所受的處分,孫炳南丟失甕城的代價竟是如此微不足道,孫炳南心中暗暗慶幸,但他心裡也很清楚自己丟失甕城未受責備的原因:甕城的丟失造成的影響怎麼能跟嶽黃城比呢,嶽黃城可是嶺北的中心城市,甕城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城市而已。帝王四世當然不會因爲失去一座不惹人眼目的城市而對孫炳南苛求責備。
如今孫炳南得到帝王四世的增援,厲榮和王芝貴的部隊、羅夫康的帝國一師以及魯軍,即將到達重瀘城,歸孫炳南指揮。帝王四世派到孫炳南管轄之地的援軍,都是曾跟蒙金聯軍交過手,歷煉戰火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吃苦耐勞能力強。有了援軍,再加上自己手頭的部隊,孫炳南頓時底氣十足,再加上得到淮軍在甕城大興土木的情報,孫炳南已感到淮軍無力再攻,只能修牆築壘,憑城固守,淮軍由進攻轉爲防禦,而得到支援的孫炳南,將由防禦轉爲進攻。帝王四世給孫炳南下達的收復甕城的命令在孫炳南眼中,不再是個問題,等援軍一到,孫炳南即將率兵收復甕城。
厲榮和王芝貴的部隊先到了,接著羅夫康的帝國一師也到了,緊接著到的是安易魯的魯軍。大軍雲集重瀘城,使城內的百姓嘖嘖稱歎,他們從來沒見過重瀘城來過那麼多的軍隊,孫都尉告訴城內的百姓,這些到達的兵馬是來打淮王的,叫百姓們放心,淮軍是絕不可能打到這裡來的。
外面軍隊的涌入給肅西的人民吃了一顆定心丸,孫炳南率文武官員出門特地迎接到來的將士,爲他們接風,稍事休整後,孫炳南召集全體將領,向他們傳達帝王關於組建西路軍的命令:“一俟厲榮和王芝貴部、帝國一師、安易魯部到達重瀘城,即與孫炳南的部衆組成討淮西路軍,各部當在肅西都尉孫炳南的指揮下,齊心協力,衆志成城,完成收復甕城這一艱鉅而又光榮的任務。”唸完帝王的命令,身披藍灰色鎧甲的孫炳南對下面的將領慷慨激昂地說:“我願與在下的將領和西路軍的戰士一起,不負帝王的重託,把失去的土地全部奪回來!”
孫炳南的肅西部隊,因身穿藍灰色的甲衣,被人稱爲藍灰軍,孫炳南其人,長得一表人才,他的年齡跟侯擔烈差不多,四十歲左右,帝國史對他的評價中用“柔中帶剛”四個字來形容他。所謂柔,指孫炳南爲人說話柔和,對部下友善,不是一個動不動就瞪鼻子上眼的脾氣暴躁之人。所謂剛,是指孫炳南有著剛毅的性格,作爲軍人出身的孫炳南性格剛強,有迎難而上,不怕艱難困苦的氣概,是一個在危難關頭值得信賴的人。
從孫炳南都尉炯炯有神的眼睛中,羅夫康看得出,孫都尉吐出的慷慨激昂之詞是他真情的流露。
既然大軍集合完畢,孫炳南的西路軍與淮軍的戰幕很快就要徐徐拉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