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288章 請降

第288章 請降

項梁返回洞庭時帶回了沈兵的一句話:

“一切按昌平君的意願行事。”

於是楚王啓就明白了,沈兵會爲其打點嬴政那邊的事。

楚王啓曾經在嬴政身邊任職,深知嬴政此人行事有時往往不顧後果且最恨背叛他的人。

其它的不說,就說那樊淤期……他只是因戰敗擔心被嬴政究責受罰於是逃往別國避難,嬴政一怒之下便將樊淤期滅門。

嬴政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性格就不用多說了,自是與童年經歷有關。

所以,如果沈兵那沒有爲他說好話在嬴政那說明昌平君陳城叛逃是用計,那麼楚王啓是打死也不會降的……

反正落到嬴政手裡就是死,那爲什麼不反抗到底?

史上的楚王啓也因此戰到最後一刻,項燕也跟著自刎而亡。

但現在這個結卻被沈兵給解開了:

陳城叛變若是計,那麼昌平君便自始自終都沒有背叛過嬴政,於是即便昌平君是楚國王室血脈也有可能求得性命……否則嬴政早就該把昌平君軟禁或是殺了。

有了活路、退路的楚王啓就不會戰至最後一刻,於是項燕也不會自刎身死。

不過楚王啓什麼事也沒做,他在等,等嬴政詔告天下。

開玩笑,這可是關係到楚國命運及自身性命,楚王啓如此老謀深算之人當然不會只憑沈兵一句隱晦的回話就貿然做決定。

幾天後楚王啓就等來了他想要的消息。

這一天正在楚王啓對著楚國地圖發呆時,就見項燕拿著一封書信匆匆趕進殿來,拱手說道:

“大王,邯鄲探得的消息。”

楚王啓“哦”了一聲,當即擡起頭來,問:

“如何?”

項燕微微點頭,回道:

“秦王詔告天下,若大王願俯首稱臣,秦王便封大王爲金陵君與項氏一族駐守江東以鎮百越。”

金陵(今南京)大致是長江由東西走向轉爲南北走向的轉折處,封楚王啓爲金陵君的意思就是以金陵爲界,以東地區就是楚王啓的封地。

楚王啓聞言不由暗鬆了一口氣。

至少他知道沈兵沒有食言,已將兩人協商之事告知嬴政,否則以嬴政的個性……是萬萬不會在此時放下屠刀的。

這其實不難理解。

秦軍雖只佔領了淮北一線沒有繼續南下,但秦軍因各種動作到現在已佔盡了優勢,只待糧食一熟便可揮師南下攻城破寨了。

雖然這其中還有許多困難,但楚國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嬴政不會關心其中的“困難”或是死多少人,他需要的只是結果。

所以,他此時詔告天下拋出這個條件,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對楚王啓的恨意盡消。

甚至可以說不僅沒有恨意還認爲楚王啓有功該賞。

這麼一來楚王啓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當然就是接受條件準備投降,否則就別說什麼楚國、江東了,只怕連人頭都保不住。

嬴政這告示一出,楚境立時就沸騰了。

各貴族紛紛派出使者來洞庭朝會……

朝會的內容不細說,有個特點就是三大族不約而同表示反對,其餘小族則無大多支持降秦。

楚王啓又哪會不明白其原因,究其根本只在兩個字:利益。

有個成語叫“樹大招風”。

這成語用在各族降秦也實用。

越是大族降秦便越危險,因爲秦國不會任由大族存在,比如昭、屈、景三族都有數千人而且還是王族旁系……

昭姓是楚昭王子孫,伍子胥帶兵攻入楚國王城迫使楚昭王逃亡在外,最後於復國,其子孫爲了紀念楚昭王功績便以昭爲姓。

屈姓是因楚武王之子屈瑕而名。

景姓則是楚平王后裔。

這三族若是降秦,會有什麼後果就不用說了,嬴政自會對其進行打壓、拆分,甚至尋了藉口將其核心人物剷除。

在這情況下他們又如何能降?

反之若是那只有寥寥數百人的小族,嬴政完全不把其放在眼裡,於是反而無性命之憂甚至還有望獲安撫任用。

若是不降……這些小族則根本就沒有抵抗秦軍的能力,三大族也不會救援這些小族。

他們當然支持楚王啓降秦。

一羣人在大殿上爭論不休有些甚至聲淚俱下。

但所有的這一切都是毫無意義的,因爲楚王啓心裡早就做了決定。

楚王啓之所以任由他們爭論而不過早表態,僅僅只是爲了表現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楚王啓也算是有耐心,他直到兩天後纔對與會的貴族說道:

“諸卿且聽寡人一言。”

“如今形勢已有目共睹,楚國軍民士氣全無紛紛投往淮北降秦。”

“長此以往楚國便再無幸理。”

“若是如此,何不應了秦王偏安一隅?”

“旦有阻秦軍南下之計,寡人便不願降。”

霎時殿中就安靜得連掉根針都能聽得見,各貴族也終於明白楚王啓是偏向降的一方。

過了好一會兒,昭恤纔出列拜道:

“大王,臣以爲我等萬萬不可降秦。”

“若說阻秦之計……便若大王之前所言,變法將各族軍民合而爲一……”

楚王啓慘然一笑。

這就是楚國貴族的嘴臉,直到最後一刻才肯交出權力。

但是現在才醒悟哪裡會來得及?

而且此時的重點並不是變法,就算短時間內變法成功,在不知道漚肥的情況下楚國與秦國依舊相去甚遠,還是避免不了滅亡。

所以楚王啓連辯都懶得辯,只是揮了揮手讓昭恤退下。

接著楚王啓長嘆一口氣道:

“諸卿試想,若我等無回天之力,註定要亡於秦軍,何不尋條生路?”

“若無異議,寡人只能請降。”

殿中再次亂了起來,三大族的使者聞言臉色霎時就沒了血色。

他們表面上沒說什麼,但會後卻暗自抱團商議。

討論的就是合三族之力是否有可能抗秦?

但就是合楚國之力都無法抗秦,三族又能有什麼作爲!

何況此時楚王啓的兵力在洞庭也就是在其後方,那便是對三族形成夾擊之勢,三族起事是沒有半點希望。

最後實在沒辦法,三族也只能妥協。

(本章完)

第12章 身卑力微第97章 狼來了第159章 希望第542章 補給第295章 高爐第233章 都城護衛軍第228章 順流而下第433章 復國第339章 “農業部長”第263章 舂米水車第467章 龍城第67章 術數第380章 火神第533章 近在咫尺第499章 出兵第381章 交易第292章 涅石第522章 奴隸第92章 家書第178章 以攻代守第386章 屬國第424章 將在外第423章 請神容易第404章 教育權第371章 控制第89章 以農治國第300章 牀弩兵第461章 改革第237章 圍城第436章 進退兩難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383章 使者第73章 榨醬面第203章 陳城第66章 凳子第176章 藤甲第305章 反包圍第404章 教育權第543章 楊婷第355章 圍城第82章 許應第233章 都城護衛軍第246章 圍城第312章 探礦第439章 降軍第70章 番木鱉第151章 破冰第36章 暗箭難防第341章 雲畋第368章 制高點第324章 補貼第424章 將在外第454章 大將軍第35章 馬頭山第403章 月氏王第338章 人才第27章 以逸待勞第254章 突圍第90章 窘況第518章 局勢第548章 書信第93章 姬丹第91章 代田法第39章 連環計中計第532章 西域第417章 補水點第456章 進退兩難第259章 冶鐵作坊第492章 遠征軍第397章 丘就卻第113章 軍糧第538章 君臣不和第501章 炮戰第240章 滲透戰第284章 俯首稱臣第91章 代田法第249章 神武軍第93章 姬丹第265章 買漲不買跌第445章 無憂公主第31章 火攻第436章 進退兩難第548章 書信第300章 牀弩兵第498章 各個擊破第42章 見坑往下跳第495章 嫁衣第452章 英明第82章 許應第259章 冶鐵作坊第256章 新王第37章 借刀殺人第62章 舉薦第318章 售賣第513章 線式戰術第180章 引蛇出洞第118章 一石二鳥第120章 承功第180章 引蛇出洞
第12章 身卑力微第97章 狼來了第159章 希望第542章 補給第295章 高爐第233章 都城護衛軍第228章 順流而下第433章 復國第339章 “農業部長”第263章 舂米水車第467章 龍城第67章 術數第380章 火神第533章 近在咫尺第499章 出兵第381章 交易第292章 涅石第522章 奴隸第92章 家書第178章 以攻代守第386章 屬國第424章 將在外第423章 請神容易第404章 教育權第371章 控制第89章 以農治國第300章 牀弩兵第461章 改革第237章 圍城第436章 進退兩難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383章 使者第73章 榨醬面第203章 陳城第66章 凳子第176章 藤甲第305章 反包圍第404章 教育權第543章 楊婷第355章 圍城第82章 許應第233章 都城護衛軍第246章 圍城第312章 探礦第439章 降軍第70章 番木鱉第151章 破冰第36章 暗箭難防第341章 雲畋第368章 制高點第324章 補貼第424章 將在外第454章 大將軍第35章 馬頭山第403章 月氏王第338章 人才第27章 以逸待勞第254章 突圍第90章 窘況第518章 局勢第548章 書信第93章 姬丹第91章 代田法第39章 連環計中計第532章 西域第417章 補水點第456章 進退兩難第259章 冶鐵作坊第492章 遠征軍第397章 丘就卻第113章 軍糧第538章 君臣不和第501章 炮戰第240章 滲透戰第284章 俯首稱臣第91章 代田法第249章 神武軍第93章 姬丹第265章 買漲不買跌第445章 無憂公主第31章 火攻第436章 進退兩難第548章 書信第300章 牀弩兵第498章 各個擊破第42章 見坑往下跳第495章 嫁衣第452章 英明第82章 許應第259章 冶鐵作坊第256章 新王第37章 借刀殺人第62章 舉薦第318章 售賣第513章 線式戰術第180章 引蛇出洞第118章 一石二鳥第120章 承功第180章 引蛇出洞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屏| 游戏| 凤冈县| 古交市| 昌吉市| 龙陵县| 正安县| 伊春市| 阳曲县| 武城县| 若羌县| 澄迈县| 虎林市| 罗田县| 乌拉特后旗| 诏安县| 成安县| 岳池县| 彝良县| 克什克腾旗| 九寨沟县| 依安县| 丹巴县| 眉山市| 调兵山市| 汕头市| 彝良县| 新巴尔虎右旗| 宁南县| 贺州市| 渝北区| 丰台区| 准格尔旗| 揭阳市| 彩票| 文山县| 仙居县| 济阳县| 温州市| 大石桥市| 营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