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178章 以攻代守

第178章 以攻代守

項燕給楚王負芻獻上一份草圖,說道:

“大王請看,這便是那沈兵所制的‘車輪戰船’?!?

楚王負芻接過圖看了一眼便奇道:

“此船無槳,如何能在水中行進?”

項燕回答:

“據聞此船便是靠兩側形似車輪之物行進,且來去如風?!?

“那沈兵曾任工嗇夫木藝了得,此前便屢屢推陳出新製出奇怪的物事?!?

“此次想來也不假。”

楚王負芻驚道:

“此船無需木槳便能來去如風?”

“那……我等該如何是好?”

項燕回答:

“大王,這‘車輪戰船’雖是難以應付,但微臣更擔心卻並非此物?!?

楚王負芻再吃一驚,問:

“將軍擔心的卻是何物?”

項燕取出一份地圖擺在楚王面前,解釋道:

“大王請看。”

“大梁據守黃河、汴河上游?!?

“若待明年開春水流變緩後,秦水軍沿汴河而下便可攻陳城,沿黃河而下便可取曹州?!?

“此兩城若下,淮北之地便盡歸秦矣!”

項燕這話說的沒錯。

古時順流而下與逆流而上有很大區別。

這主要是因爲古時交通不發達,若走陸路又要馬又要人,這人和馬在路上都會耗糧草,糧草便會越運越少,而且陸路耗時很長。

但若是順流而下航運,運糧、運裝備甚至運兵成本便會成級數下降。

這也就是大梁城對楚國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城佔據了黃河、汴水兩河道上游,於是秦軍以大梁爲基地攻楚便能勢如破竹。

楚王負芻馬上就明白了,他恨恨的罵了聲:

“都怨那魏王假如此不堪,有如此堅城卻將其拱手讓人?!?

“若這廝能在城外禦敵,我軍又哪會有此一敗?”

這其實是在爲項燕找藉口,不過說的也是實情。

頓了下,楚王又接著說道:

“寡人以爲,這兩城尤以曹州最險,若秦軍沿汴河而下便會將曹州軍與楚國一分爲二?!?

項燕點頭說道:

“大王此言有理?!?

“是以我等不能坐視不理?!?

“否則我軍便會被切割爲互相無法聯繫的幾部?!?

這是楚國地形的特點,水網密佈雖然利於防守,但如果敵國有支強大的水軍又佔據了上游重城,這水網就很容易被敵人所利用。

楚王負芻憂心忡忡的問:

“可是將軍,我等又能如何應對?”

“難道還要放棄曹州不成?”

項燕回答:

“當然不能放棄曹州。”

“若曹州一失則陳城便危矣,陳城一失壽春便危矣!”

“是以我軍退無可退!”

項燕說的沒錯:

如果丟了曹州那麼楚國舊都陳城便遭到秦國的兩面夾擊。

陳城要是一丟,那麼淮河的源頭就難保了,到時秦軍又可以沿淮河順流而下進攻壽春。

這要是像放棄曹州一樣一座座城放棄,那楚軍還不得全躲進南面山區?

楚王負芻聞言不由面色蒼白,他可不想剛奪下王位屁股還沒坐熱就滅國了,於是十分客氣問著項燕:

“那麼以將軍之見,我等該如何守這曹州、陳城兩城?”

項燕沉吟片刻,就指著地圖說道:

“微臣以爲陳城不足爲慮?!?

“概因汴河兩岸皆是楚地,我等只需在河內打下木樁,再以鐵索封河,水道便無法爲秦軍所用?!?

“曹州方向卻頗爲棘手,我軍與秦軍分佔黃河兩岸,我等便是想封河也無從封起……”

秦軍只需要在對岸架起投石車佈下弓弩兵,楚軍就無法封河。

頓了下,項燕又道:

“是以微臣以爲……”

“若要守曹州就必須以攻代守。”

楚王負芻一臉震驚的望向項燕:

“以攻代守?”

“將軍的意思是反攻?”

項燕點了點頭指著地圖大梁以北的牽城說道:

“牽城一帶水網密佈小堡林立?!?

“此時因河水氾濫大多無人防守?!?

“若我等以水軍先奪此城及周邊山地小堡?!?

“待明年開春水退之後,我水軍又借水網之利協防,守住牽城不是難事?!?

“只要牽城不失,秦軍便無法攻楚!”

“我等便可以此城消耗秦軍兵糧?!?

楚王負芻不由連連點頭,讚道:

“好一招以攻代守,此計大善!”

項燕說的這戰略的確成立。

曹州只佔黃河一岸且北有邯鄲南有大梁處於被秦軍夾擊狀態很難守住。

想守住曹州就必取黃河西岸的牽城,這樣才能兩岸協防封鎖河道。

原本牽城也是個大問題。

因爲秦軍戰鬥力明顯比楚軍強,這牽城位於邯鄲與大梁之間那還不是分分鐘就陷入秦軍的包圍之中?

問題就在於牽城是魏國的依據河渠而設,再加上沿河渠分佈的小堡,到時楚軍以曹州爲基地憑水軍增援,與秦軍的確可以一戰。

想了想,楚王負芻又問了聲:

“只是秦軍也有水軍,取牽城……”

項燕回道:

“大王明鑑?!?

“秦水軍組建至今不過月餘?!?

“其戰力、兵力皆有限,便是有那車輪戰船又豈會是我水軍對手?”

“是以秦水軍不出則已,出則全軍覆沒!”

楚王負芻點頭道:

“如此甚好,便依將軍之計行事!”

此戰項燕其實是有些私心。

之所以說“有些”,是因爲他大體的戰略方向是沒問題。

只不過他還想把秦水軍引出來消滅掉。

嚴格來說,這也不能算是私心。

因爲從楚國的角度出發,無論原魏國區域還是楚國區域都是水網密佈,水軍的重要性勿庸置疑。

如果秦國有水軍而且這水軍還能與楚國水軍一較高下,那麼對於楚軍來說就會是個大麻煩。

另一方面,項燕料定秦軍將會等明年開春時攻楚,到時楚國再有所行動就太遲了。

那麼,爲什麼不在秦軍準備不足時搶先進攻打亂秦軍的戰略呢?

爲什麼不乘秦水軍羽翼未豐時將其引出來並消滅掉呢?

若秦國沒了水軍,這片區域的水網豈不又是楚軍獨霸天下?

項燕的私心,便是他記恨著之前被沈兵水淹十餘萬大軍。

此時沈兵又是秦水軍校尉,這麼做項燕正好可以報一箭之仇。

(本章完)

第317章 工人第489章 茲陽公主第290章 門客第206章 潰逃第493章 補給第433章 復國第372章 西套第92章 家書第118章 一石二鳥第452章 英明第427章 矛盾第277章 結果第231章 擒賊擒王第219章 戰法第365章 原料第23章 劓刑第383章 使者第276章 傳單第277章 結果第147章 戰略第53章 軍心第144章 人質第32章 變故第183章 水戰第83章 農家第32章 變故第14章 水路第185章 牽城第144章 人質第458章 夜襲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231章 擒賊擒王第236章 惱羞成怒第536章 龜茲王第437章 人心第471章 火球騎軍第238章 狼煙第169章 以物抵債第176章 藤甲第52章 李牧亡第135章 沙袋第12章 身卑力微第352章 心態第522章 奴隸第406章 騎軍第361章 封禪第31章 火攻第531章 推測第446章 巧合第502章 騎戰第514章 訓練第375章 野人第440章 希望第521章 投石機第422章 樓蘭王第310章 遷民第365章 原料第92章 家書第7章 除非……第91章 代田法第154章 謠言第270章 道德規範第243章 壽春第314章 織布機第204章 圍追堵截第379章 黨項第359章 通道第79章 挖坑第243章 壽春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151章 破冰第5章 底牌第152章 破冰第443章 改革第431章 利益第427章 矛盾第507章 出逃第377章 誤會第186章 仙人第270章 道德規範第390章 奇軍第543章 楊婷第19章 爲師老了第141章 陷阱第451章 交易第337章 發展第496章 塞琉西帝國第335章 頭曼之死第69章 一己私慾第243章 壽春第200章 狼筅第333章 圍三厥一第295章 高爐第398章 肅州第100章 由頭第521章 投石機第525章第297章 牀弩第431章 利益第336章 配方
第317章 工人第489章 茲陽公主第290章 門客第206章 潰逃第493章 補給第433章 復國第372章 西套第92章 家書第118章 一石二鳥第452章 英明第427章 矛盾第277章 結果第231章 擒賊擒王第219章 戰法第365章 原料第23章 劓刑第383章 使者第276章 傳單第277章 結果第147章 戰略第53章 軍心第144章 人質第32章 變故第183章 水戰第83章 農家第32章 變故第14章 水路第185章 牽城第144章 人質第458章 夜襲第369章 進退兩難第231章 擒賊擒王第236章 惱羞成怒第536章 龜茲王第437章 人心第471章 火球騎軍第238章 狼煙第169章 以物抵債第176章 藤甲第52章 李牧亡第135章 沙袋第12章 身卑力微第352章 心態第522章 奴隸第406章 騎軍第361章 封禪第31章 火攻第531章 推測第446章 巧合第502章 騎戰第514章 訓練第375章 野人第440章 希望第521章 投石機第422章 樓蘭王第310章 遷民第365章 原料第92章 家書第7章 除非……第91章 代田法第154章 謠言第270章 道德規範第243章 壽春第314章 織布機第204章 圍追堵截第379章 黨項第359章 通道第79章 挖坑第243章 壽春第509章 脣亡齒寒第151章 破冰第5章 底牌第152章 破冰第443章 改革第431章 利益第427章 矛盾第507章 出逃第377章 誤會第186章 仙人第270章 道德規範第390章 奇軍第543章 楊婷第19章 爲師老了第141章 陷阱第451章 交易第337章 發展第496章 塞琉西帝國第335章 頭曼之死第69章 一己私慾第243章 壽春第200章 狼筅第333章 圍三厥一第295章 高爐第398章 肅州第100章 由頭第521章 投石機第525章第297章 牀弩第431章 利益第336章 配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州市| 阜宁县| 高青县| 麻城市| 双柏县| 哈密市| 德州市| 抚顺市| 华蓥市| 垫江县| 元氏县| 师宗县| 临猗县| 延津县| 四会市| 巩留县| 普安县| 中卫市| 呈贡县| 沿河| 呈贡县| 柘荣县| 澎湖县| 苍溪县| 蚌埠市| 曲周县| 聂荣县| 阿拉善左旗| 科技| 庆城县| 化州市| 舒城县| 三原县| 泗阳县| 沧源| 海阳市| 郑州市| 襄城县| 阳谷县| 芮城县| 庆安县|